三王宫
王宫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城西、321国道旁。距离桂林市170千米。是明末清代所建的一处建筑,名字由来有一段民间传说。是为祭祀夜郎王第三王子的侗族文化历史古迹。原为明代建筑,清朝乾隆,群众募捐扩建宫堂。
发展历史
三王宫 和里三王宫、人和桥:三王宫是明末清代和里南寨乡民为纪念夜郎竹王三子所建。传说夜郎王竹多筒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竹兴,二子竹旺,三子竹发,长女竹清莲,小女竹爱莲,个个才智过人,文武双全。元鼎六年,刘彻疑竹王有叛汉之举而诛之,后发觉误杀,对其子厚遇有加。竹王三子不计前嫌,竭忠尽智,在所辖区域力倡革新,广施仁政,群民共享恩膏,深得黎庶拥戴,三王离世后,各地相继立祠,以志竹氏父子风范。和里三王宫建筑古朴典雅,图案精美别致,平时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举行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人和桥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约130年,上为木质花桥结构,下为青石涵拱结构,在风雨桥中独具特点。2000年,三王宫、人和桥同时被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级文物保单位。
三王宫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城西、321国道旁。距离桂林市170千米。是为祭祀夜郎王第三王子的侗族文化历史古迹。原为明代建筑,清代乾隆,群众募捐扩建宫堂。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21),再集精工巧匠维修,宫宇依山而立。汉朝初期,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自然领袖竹多同德智超群,为人厚道,民众一致推举他统管民族政务。后来竹的儿子,皆德才兼备、智勇双全。刘彻南征时,竹家父子晓明时务,为武帝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立下功勋。武帝赐印绶封竹家父子为夜郎。竹在任职中,正直无私,为民做了好事。当竹逝世后,群众怀其德政而立庙雕像祭祀。明朝(1463)郝皇统军南下平乱,走楚去粤、路过此地,袭用汉武帝的办法,敕竹多同为竹王,封三王子为三王,因此而建“三王宫”为其立传。三王宫建筑古朴典雅,图案精美别致;门口的人和桥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约130年,上为木质福桥结构,下为青石涵拱结构,吸收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博大精深。远近百姓乐到三王宫,平时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举行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
传说刘彻封多同及三个儿子为夜郎侯,明朝一位皇帝率军南下平乱,又加封多同为竹王,三个儿子为三王。侗族地区便建有“三王庙”祭祀竹王父子。
建筑特征
“三王宫”规模宏大,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有前楼后楼,中间有天井。前楼设有侗戏台,后楼大殿为平房,三开间。整体布局为古代汉族宫廷式风格与侗族建筑相融合的格局。房屋建筑工艺精美,屋檐雕龙画凤,色彩鲜艳,2006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记历史
三王宫宫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所立的重修碑,碑记系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萧德谦撰文书写,佚名刻。碑记说:“溯我和里南寨之有圣庙尊神,威灵显烁,惠译覃敷,实千秋之福主,乃四民所钦崇。爰考三王之发祥也,于汉代施州之水,应时而挺。竹君继姜嫄之奇迹,迄诞而生三子。精忠事汉,封夜郎侯。殁后圣灵于明,俊蒙帝封为三王,配竹君而同峨血食,镇黔粤而泽被生民。”碑记对重修缘由作了记叙:“某等稽诸往迹,创自前明,原有正宫两座,共属房郎,头门戏,百堵威周。自昔以来,屡经修,规模宏敞,殿宇巍峨。但以阅历弥深,渐凋残于虫蚁,堂倾仄,众自系而感伤。”“承诸父老议,从新鼎建”。云云。此碑对研究侗族宗教信仰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里三王宫.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