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古国
夜郎(Yelang Kingdom),位于中国秦汉西南夷地区,是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包括今贵州西部、云南省东部、四川省南部的一个较大的地方政权。
夜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有相关文献出现。战国时期,楚国派庄礄攻打夜郎,夜郎投降后,庄礄在滇地称王。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夜郎地区设县。秦朝统治被推翻后,竹王建立夜郎国。刘彻时期在夜郎设立郡县,后夜郎侯投降,汉武帝封他为王并授予王印。刘骜时期,牂牁郡太守陈立杀了夜郎王兴,翁指反叛被杀,夜郎灭国。
在彝族传说中,夜郎分为武米、洛举、撒骂、竹王四个历史阶段。夜郎有记载的历史有两百多年,正处于中国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变革时期,因此夜郎对周围各邑的统治带有一定的奴隶制色彩。夜郎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同行业、不同民族间都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由于少数民族数量较大,夜郎地区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流行鬼灵崇拜,饮食等多方面的习俗都与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夜郎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政体,而应是夜郎时期就已存在的多民族融合体。。军事上,常备兵数量少,战时军队多为临时征调。
国号
夜郎的国名在西汉以前都没在文献之中有所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是首次在文献中的记载。夜郎是刘彻时期鄱阳令唐蒙听闻的南越国人口语的直音,夜郎的“夜”应当是“谢”,来自申国的谢人,根据《广韵·韵》记载,“夜”是“谢”的音转。一些谢氏大姓自汉以来就分布在牂牁一带,掌握当地的地方政权或世代为官,说明他们都是夜郎王族的后裔,所以都以谢为姓。夜郎的“郎”在古藏语中郎浪平去通读,意思是溪谷之地。夜郎由此解释就是古代谢人南迁到黔中后,居住在溪谷中的部族。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夜郎的历史上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商丘)之前。前3世纪,战国时期,夜郎的别称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在当时与夜郎关系较为密切的是西北方的秦国和东南部的楚国。
庄礄王滇
楚国派遣将军庄礄率军攻克了巴郡(今四川部分地区)、黔中郡(今湖南沅陵附近)以西的地区,消灭了且兰(今贵州都匀、福泉一带),然后攻打夜郎,夜郎向楚国投降。庄礄依靠军队平定滇地,此时秦国夺取巴郡、黔中郡,无法顺利返回楚地,因此庄礄依靠自己的军队在滇池称王。
开路设县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的管理,派大将常頞疏通五尺道。秦以巴蜀为基础,开五尺道在夜郎地区设县。前206年,秦国统治被推翻,夜郎地区的竹王在豚水(今贵州关岭西)建立夜郎国。
汉设郡县
刘彻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开发中国西南地区,派使者王然于等前往滇地和夜郎。使者回到汉朝后称,滇地和夜郎地域广阔,值得让他们归顺。南越国叛变后,汉朝派出军队攻打且兰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消灭且兰国王且兰君等反对统一的人,在且兰君的辖地上设立牂柯郡(今贵州黄平县一带)。夜郎一开始依靠南越,南越灭亡后 ,夜郎侯主动投降,表示愿意受汉朝的管辖。汉武帝封夜郎侯为王并赐给他王印,并在夜郎地区先后设立十四个县,夜郎王国势力削弱。这一举措使夜郎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程度加深,手工业得到发展,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灭亡
刘骜河平二年(前27年),夜郎王兴与邻近的钩町(今云南通海县)王禹、漏卧(今云南罗平县)侯俞先后举兵互相攻打。牂牁郡太守陈立下令给夜郎王兴,命令他们停战,但兴没有听令。陈立到达且同亭,召兴来会见,趁机杀了夜郎王兴。钩町王禹、漏卧侯俞惊恐之下献上粮食和牛羊慰劳将士。夜郎王兴的岳父翁指和儿子邪务收集剩余的兵力,胁迫周围二十二邑举兵复仇谋反。陈立奏报朝廷,征召各部落夷人入伍,进攻翁指。翁指据守险要地方,陈立切断他的粮道,并使用反间计诱惑力翁指的手下。正好天气干旱,陈立攻占水源,切断了翁指的水道。翁指的部众一起将翁指斩杀,带着翁指的人头出来投降,夜郎就此消失,夜郎地区的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实行。
夜郎南迁
夜郎王兴死后,夜郎政权被灭,在其族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安抚夜郎族人,汉王朝除了为夜郎王立祠外,还将夜郎王三个儿子封为诸侯,于是一部分夜郎人并入了东汉。与此同时,一部分夜郎部族从牂牁南迁,迁移到中南半岛一带,到越南北部,今清化、义安等地。中南半岛与夜郎的联系不仅在考古中的青铜器中有所发现,还体现在一些丧葬习俗、观念信仰等方面,如中南半岛出现的船棺葬、石棺葬、套头葬等都能在中国西南找到渊源,为夜郎的南迁提供史料。
夜郎后续变迁
晋朝在夜郎故地设置了夜郎县,建元元年(公元313年),分河郡的夜郎、谈指、广谈(平坝东境)三县为夜郎郡。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置夷州,治十三个县,其中就是一个夜郎县,这就是夷州义泉郡的夜郎县。
贞观八年(634年),天宝又置夜郎县,隶属巫州。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世民设置珍州,辖县之一便有夜郎县。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改巫州夜郎为峨山县,此为奖(将)州龙溪郡的夜郎县。到了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将珍州改设为夜郎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珍州,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珍州入溱州,此为溱州溱溪郡的夜郎县。
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复置溱州溱溪郡的夜郎县,并移治于当今遵义市桐梓县夜郎镇。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废夜郎县,隶于南平军,更名溱溪寨。夜郎县从唐朝至北宋共存在了478 年。
疆域
领土范围
夜郎地区的疆域在不同阶段,其国境和国都所在地都有变化,大约相当于今天贵州省西部和西北部、云南省东部和东北部、四川省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
关于夜郎的疆域研究没有完全确定,但大部分学说都认为汉代牂牁郡全部或大部分属县地,即今贵州省的绝大部分及与之相连的滇黔、黔桂交界地带属于夜郎地区。
行政区划
关于夜郎的地方行政区划,有一郡说和数郡说两种看法。一郡说的见解主要有三种:一说夜郎就是牂郡,南夷地区以夜郎为首,和周围数十个部落地域毗连且族属相同,所以这一地区也是夜郎地,汉朝设为含十七郡县的牂牁郡。另一种说法认为,按照现代的行政区划来看,夜郎的地域东起今贵州黄平一带,西北至贵州毕节县,西到今罗平县、路南、米勒及华宁县以东,北有今贵州遵义,东南包括都柳江上游地带,西南经过今右江区上游过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而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南;最后一种说法认为。夜郎的领域为今天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北、滇东南和桂北一带,也在汉朝牂柯郡内。
数郡说的具体见解也有三类:一说夜郎包含了汉代犍为、牂牁郡、武陵三郡,或略有超出三郡的界限;也有学者认为夜郎在战国时的地域大约在今天贵州省西部,今天的四川乐山、彭山、眉山、夹江部分地区古代也属夜郎管辖,到西汉时,夜郎包含犍为郡属县5个,牂牁郡属县8个和益州郡属县1个;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范围,不仅有今贵州全省,北部和西北部还包括川南、滇东北,南抵今田林县、南丹县,东到新晃侗族自治县,西至今云南曲靖、陆良县,即汉牂柯郡全境及武陵、犍为两郡的一部分。
人口
在汉代牂牁郡的范围内,夜郎以及周围的且兰、钩町、漏卧等地,大都是人建立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夜郎统治者控制,成为西南濮人中的一大族群。
数量
夜郎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南中七个郡中,夜郎人口最少。据汉朝的统计数据,犍为郡(今遵义市西)12个县,人口有49万;牂牁郡有17个县,人口只有15万3千人,平均每县9千人。夜郎东南部的人口和西北部的人口相比差别较大,汉朝夜郎地区包括牂柯郡9个县和犍为郡5个县,14个县合计平均每县人口只有两万八千人。
族属
夜郎人大致可以分为土著、东部各族、南部各族和西北部各族,每个民族的形成都有历史原因,进行过分化或融合。夜郎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是民族交错杂居的状态,各族人民通过通婚、结盟和互相融合、共同斗争等方式进行交流。所以,夜郎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政体,而应是夜郎时期就已存在的多民族融合体。
夜郎的族属有谢人说、仡佬族先民濮人说、越、濮、羌同为主体说、彝族先民说、百越说等。夜郎的民族主要是指主体民族或王族。
谢人说派
夜郎来自周代徐淮夷中的谢人。周王室把徐淮夷的谢邑分封给申侯,一部分谢人不堪周人压迫开始外迁,有人迁到了黔中。而后春秋时代,楚国灭掉了申国,获得了申谢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开采黄金,大量谢人南迁此地。在《 史记 · 西南夷传》里,唐蒙在南越国听到的夜郎国,有精兵十万。 这里的“夜郎”其实是南越人口语的直音, “夜”其实是“谢”的音转,夜郎的“夜”也就是谢人。
仡佬族先民濮人说
夜郎、牂牁都是僚人居住的地方,僚人称呼竹子为“盖脑”,即仡佬的异写,而僚人即古濮人后裔。
僚人是夜郎的土著,僚人在该区域内居住早于夜郎出现。在周秦到汉朝,僚人都是夜郎的主体部族之一。僚族来源于百越的一支,从东南沿海到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僚的支系庞大,僚人的分布及史书中以僚为名称的人达100多种。今天的仡佬族、布依族、水族、侗族都是僚人的支系。僚族有与他族融合的现象发生。
越、濮、羌同体说
由周到秦汉百越系的僚人,南蛮系的濮人,今彝族先民的羌族,在夜郎地区都是主体民族。
濮人在历史上因族系庞大,又被称为“百濮”。濮人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部分分布在夜郎地区,早在汉代之前。濮人有越濮和滇濮两类,都属于百越一系。滇濮主要分布在云南叶榆河沿岸,也有部分在夜郎地区南部。而北部的濮人属于南蛮集团的百濮的一支,南部与越人接近的是百越的一支。无论是哪一集团的濮人,都是夜郎地区的主体民族之一。
夜郎地区的羌人是现在的彝族先民,来源于西北,发展速度很快。他们从滇东北迁来,因此可知彝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居住在夜郎地区,成为夜郎的主体民族之一。
彝族先民说
夜郎由氐羌系的夷、、濮和百越系的僚人联合组成,夷在其中处于首领地位,即今彝族先民。
夜郎的夷人见于《后汉书》《华阳国志》的“夷僚”“夷濮”,如今的布依族曾被称为“夷家”。僰人最早记录于《吕氏春秋》,汉代夜郎已经有僰人居住了。僰还有很多名称,如羌僰、氐僰、僚僰、邛僰、西僰等。僰人的特征是岩葬墓,相传为僰子坟,岷江流域较多。
百越说者
分为三派,一为傣族濮僚等同说,认为夜郎族属为百越,而濮人和僚人就是对越人的一种别称。二为百越僚、濮两部分说,认为夜郎是由百越中按历史上的亲疏关系分为僚人和濮人的两部分组成。三为百越闽瓯骆说,认为闽、瓯、骆本越人共有的自称,在内部互为别称,夜郎地区各部名细究均含此自称之中。
此外还有人提出苗族先民说,但相关的研究及苗族的传说都否定了这个说法。
内政
社会制度
夜郎和其周围的小邑的首领对广大濮人的统治,实质上是各级奴隶主对广大奴隶和平民的联合专政,但这种阶级统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氏族、部族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奴隶主贵族民主制度。在这种保持氏族、部落组织外观的前提下,社会组织及首领均发生变化而形成“东方专制”类型。
社会性质
对夜郎的社会性质大体有五种观点:
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夜郎的相关史料表明,民族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及军事民主制等的痕迹显著,奴隶社会相关史实较少,奴隶制虽然萌芽但尚未完全确立。这时期的社会状况只达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
进入奴隶制的初期阶段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战国末年,夜郎的原始社会开始崩溃。虽然出现了早期奴隶制的特点,但保留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到西汉时,夜郎进入了奴隶制的初期阶段。
奴隶社会
持这一观点的认为,西汉的夜郎社会已发展到奴隶制社会,并成为“西南夷”中“最大”的国家。
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持这一观点的认为,夜郎在被统一后,与全国各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促进了夜郎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由奴隶社会的初期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
西汉夜郎社会三阶段论
持这一观点的认为,古夜郎在西汉初期以前是原始社会,西汉中期进入奴隶社会,到西汉晚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军事制度
夜郎所有的精兵约有十万左右,但不是常备兵,而是指能够从民间征调的临时武装。汉朝曾征调夜郎军队参与征讨南越国,刘骜时,夜郎、钩町、漏卧互相出兵攻打对方,翁指带领二十多邑反叛,这些军队虽然都是临时征集的性质,但其军事上的性质是确定的。
外交
夜郎与秦国
公元前316年,巴郡与牂柯郡接壤,前316年到前280年左右,秦国的巴郡和且兰接近,与夜郎基本没有地理上的联系。但是王任叔与夜郎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有一定交流,夜郎一部分民族的来源与巴郡地区有关。
公元前311年,秦国设立蜀郡(今四川省部分地区),南部有叙州区(今四川宜宾市内)等县,原来属于夜郎地区管辖。
夜郎与西汉
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封唐蒙为中郎将,然后唐蒙率领精兵一千人,并且随行运送粮食、物资的人数达到一万人,他们从巴苻关(今四川合江)进入夜郎。进入夜郎后,唐蒙与夜郎候多同会见,赏赐了丰厚的赏赐,并向其彰显汉朝的严威圣德,于是他们约定了由朝廷在当地任命官吏,并让多同的儿子担任县令一级官员。此后,西汉时期的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刘彻派人深入夜郎修筑道路,对夜郎影响深远。
夜郎与楚国
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派兵攻打至西南地区,由庄王统治夜郎国。这一时期,秦楚两国相争,三年后秦国派蜀郡守攻下楚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带)和黔中郡,合并为黔中郡。次年,黔中郡的十五座城回归楚国。战国末年,秦国完全占有黔中郡。楚国灭亡之后,从楚国迁来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带来的楚文化对夜郎产生了明显影响。
夜郎与滇国
滇国与夜郎的人口组成相近。滇国统治的七个少数民族有四个是氐羌人,即今天的彝族的先民,夜郎国中,彝族先民也是主体民族之一。因此,滇国与夜郎国在地理和人民之中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夜郎与南越
南越国与夜郎有关的是西部地区的西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城市)、骆越(今广西南部)。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将象郡(今广西一带)等地的数十万人迁徙到越地,象郡有夜郎人,因此夜郎与越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夜郎境内的越人增多。前206年,朝廷在南越设立九个郡县,象郡面积虽然缩小,但仍然与夜郎接壤。夜郎和南越在贸易上也有往来。
夜郎与且兰、钩町、漏卧
且兰、钩町、漏卧与夜郎基本上都是牂柯郡及附近的割据势力,相互之间关系密切。且兰西部与夜郎接壤。为了利益或者扩张,夜郎与这些割据势力互相征战。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公元前27年,夜郎王兴、钩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互攻,牂牁郡知府陈立杀了夜郎王兴,其后又镇压了其部下的反抗,夜郎就此灭国。
经济
春秋战国到秦汉,社会正处于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在夜郎地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还不普遍,铁的使用只限于局部地区,商品交换发展水平较低。氏族社会带来的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原始掠夺还比较严重。部分地区依然还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奴隶为主要的生产担当者,因此夜郎地区长期停滞在奴隶制阶段。
生产水平
夜郎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有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两种说法。因夜郎地区范围广阔,且多个民族杂居,发展并不平衡。大致情况为靠近巴蜀和滇池的地区经济较好,牂牁郡有些地区较为落后。
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不同民族的生产水平不同。僚人中来自骆越的一部分已经进入农业社会,百越一支的濮人生产水平与僚人相当,而后迁徙到夜郎地区的与江汉地区相同的濮人多数的生产水平则较为落后。僰人接受汉化程度较高,也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羌人部落相比起来经济较为落后,多是游牧生活,同时伴有农业。
汉族人进入夜郎地区后,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铁器的使用也推进夜郎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但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夜郎地区的社会性质。
农业、畜牧业
夜郎地区,农业、畜牧业在秦汉时期占各族人民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铁器的使用。除铁器外,牛耕和奴隶劳动也逐渐流行。
手工业
由于铁器的使用,手工业也有所发展,首先表现在铜器上。夜郎地区在汉代,冶铜手工业已经有所发展,部分随葬品也从陶制品改用铜制品,制作工艺已经较为成熟。而冶铁业相较冶铜业还比较粗糙,带有原始性。夜郎地区的陶业发展水平虽然不及中原地区,但制作水平也已经较为成熟。而与陶业相关的墓砖的烧制也与中原地区水平相近,夜郎的陶业发展方向与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商业
由于私有制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商人开始出现,交易市场初步形成,形成“邑聚”。夜郎邻近巴蜀的地区,北通四川省,南至两广,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较为发达。由于政府征税过重,夜郎地区的商人为了避免重税的负担,出现了走私商品的行为。政府还禁止商人做官,禁止私有化土地,并被征发“戍”,也使得商人走私行为增多。
文化
夜郎文化除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外,还融合了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夜郎文化受南越国、荆楚、巴蜀和滇国的影响较深,与周围的漏卧、且兰、钩町等的文化风格比较接近。在汉朝郡县制推进后,中原文化进一步影响夜郎文化,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夜郎文化的消失。
社会
“牂牁郡”与“竹王”在学者的研究中被诠释为生殖崇拜或由此演化而成的祖先崇拜。夜郎的习俗中存在鸡卜和鬼灵崇拜。饮食上,捣烂稻谷来吃,有陶、铜、木等不同材质的炊具,不用筷子和勺子,直接用手抓食物,喜食牛羊鸡肉。丧葬上,有岩葬、竖棺葬、铜鼓葬、铜棺葬等丧葬形式。
生育习俗上,有水生、“产翁”的习俗。婚俗上可以长期住在娘家、在妻子家居住的入赘习俗,流行姑舅表婚。姓氏文化上,夜郎及瓯骆越人都没有姓氏。这些习俗是族属为百越濮、僚所有的。而认为夜郎主体民族为彝族先民的,其文化与彝族先民相仿。夜郎人的居住地包括巢居、岩洞、山谷等,其主要居室建筑形式为“干栏”和“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不少居民建筑。夜郎人的典型服饰是“椎髻”“文身”和“裸身足”,或穿长桶裙、贯头衣。夜郎人喜欢在人头、脖子上、手上、衣上装饰有饰物。夜郎人习惯使用舟作为交通工具。
考古发现
可乐文化是战国秦汉西南夷地区的青铜文化。该文化大致分布于贵州省西北部一带,以赫章可乐土著墓为代表。可乐文化中的奇特葬俗,如套头葬和覆面葬等,在其他地区文化中很罕见。据考古发现,可乐土著墓是夜郎文化的重要遗存,可乐文化也为进一步探索夜郎文化提供了考古学基础。
可乐遗址位于赫章县,是黔西北地区的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目前已探明的有10余处墓群和两处遗址。其中墓葬发掘较多,数量达300多座,其中,汉式墓有42座,土著墓有276座。可乐土著墓的文化面貌与汉式墓相差较大。墓葬的排列有一定规律,都顺山势埋葬,头向山顶,部分墓葬有所不同。墓葬的规模一般较小,结构简单,多位长方形竖穴,口大底小,拐角多呈弧形;多为单人葬,主要有仰身直体和侧身直体两种。可乐还有一些较独特的丧葬习俗,即“套头葬”,其基本特征是使用铜釜、铁釜或铜鼓套在死者头部。
在东南亚地区也发现了许多与可乐文化相似的文化因素,这些遗存的年代与可乐文化相近或略晚。在越南北部的清化省和乂安省等地,出土了许多铜剑或铜柄铁剑,它们的镂空牌形茎首与可乐文化非常相似。在柬埔寨东南部的波赫墓地中,发现了一些将被葬者头部置于铜鼓中或用铜洗覆盖面部的葬俗,考古学家认为这与可乐文化的套头葬有关。这些发现表明可乐文化与中南半岛的青铜文化及早期铁器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些遗存极有可能都源自于可乐文化。而可乐文化在中南亚的传播则与南迁的夜郎部族关系密切。总体而言,中南半岛发现的与可乐文化有关的遗存以东汉时期为主,据此推测可乐文化人群迁徙进人中南半岛的时间估计大约始于西汉晚期。
轶事典故
夜郎自大
元狩元年(前122年),刘彻派遣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人走小路向西夷的西边出发,寻找身毒国。一行人到了滇国,滇王尝羌留住了他们,并派人帮他们寻找去身毒国的路。滇王与夜郎侯都问汉朝使者,汉朝与滇国相比哪个大。夜郎与滇地因为道路不通的原因,都认为自己的属地十分广阔,不知道汉朝疆域的辽阔与广大。“夜郎自大”因此用来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
彝族传说
夜郎以彝族的先祖名王的名字来命名,分为武米、洛举、撒骂和竹王四个历史阶段。彝族传说中,夜郎从武祖慕雅枯君长开始,传到竹王后就灭亡了,相当于夏朝到西汉末年时代,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彝族先民从笃慕繁衍分为六个部系,各自建立君长国,来掌管土地和百姓。笃慕分为组,长为武与乍,后来有一世为慕雅枯,二世枯益雅,三世益雅诺,四世雅诺诺,五世诺朱苏,六世苏俄武,七世武夜郎。夜郎是一个联盟,与诸侯和周天子的关系相似,各君长国以夜郎为首脑,形成了松散的君长联盟。虽为联盟,但夜郎各部彼此之间会举兵相攻,相互侵占。
君王世系
参考资料
夜郎的族属和主体民族来源.夜郎文化高峰论坛.2023-09-07
有关夜郎的疆域文化与周边贸易的发展与往来.夜郎文化高峰论坛.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