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身

文身

文身(Tattoo),人类历史上的古老习俗,是指用鱼刺、骨片、锐石以及刀、针等尖锐物刺破皮肤底层并绘画花纹或图案,再涂以植物或矿物质颜料,使之成为永久保存的装饰性图案,也是雕刻在人体肌肤上的文化符号。

世界各国对文身有不同的称呼,英语称“tattoo”,德语称“tatowierung”,法语叫做“tatouage”,汉语称、刺、雕、、镂、绣、扎、刻等。有关文身的起源说法众多,有图腾信仰说、氏族标志说、婚姻与性吸引说、审美装饰说等等。从世界范围看,文身大致可划分为原始文身、古代文身和现代文身三个阶段。原始文身是指原始氏族部落的文身,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古代文身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用作标示等级、身份、功绩和志向等的文身。现代文身始于公元1769年,多是一种时尚的体现,其手法和使用的工具也逐渐科技化,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中国文身历史悠久,从远古至近现代,一直有文身的习俗,且分布极为广泛。

文身按形式和方法可分为绘身、文刺和剺痕三种不同类型。绘身是文身类型中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用各种染料在皮肤上涂抹或描绘图案,又称涂色、画身。文刺是用植物的刺、动物的骨刺或机械工具在皮肤刺出图案的形状,然后染以颜色使图案清晰地显露出来。剺痕是用砾石片、水晶片、刀等尖利器物破坏人体的皮肉、填入墨汁等颜料,人为地制造疤痕。文身从技术角度,演变为三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即萨摩亚式文身、日式文身和美式文身。从图案角度,形成了图腾风格、传统风格、美式风格、写实风格这四种经典风格。根据不同的起源之说,文身有着不同的功能意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区分和识别群体、氏族图腾崇拜、成人礼及婚姻功能以及美饰功能等等。

因西方殖民扩张、国家政权干预及一些文身民族或部落主体消失等原因,传统意义上的文身习俗正逐渐走向消亡。近年来,传统文身的保护工作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相关部门的关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2005年9月2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将黎族文身纳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日本自1948年解除文身禁令后,其文身文化得到了回归发展,文身师的数量不断增加,2004年约增长至2000-3000名。

释义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曾给文身下过定义,但至今尚未形成共同的认识。不同辞典从不同的角度对文身进行了解释。新版《辞海》中解释“文身”为:许多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风习。方法是用针在人体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或几何图形,刺后有染色和不染色之分,一般用作图腾标志。有些民族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则用以表示等级身份或作秘密社会成员的标记。《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指刺破皮肤而在创口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花纹。在皮肤上划刻出隆起条纹痕的做法,有时也称为纹身。许多民族认为文身可以防病祛灾,也有的民族用文身表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团的成员资格,但最普遍的动机大概是为了美观。日本广辞苑》对文身有两种解释,一为影物、文身、刺身,即在皮肤上文刻文字、绘画等,后人多采用刺入墨、朱丹、赭石靛蓝等颜料着色之法。此习流行于建筑工人、市井无赖等人中间。二为古代五刑之一,即在面部或胳膊上刺入墨汁,以示有前科。江户时代曾作为流放、杖刑的附加刑。

命名

世界各国对文身有不同的称呼。现在流行于欧美等地区的英文名称“tattoo”一词,是由塔希提岛的土语称呼“tattow”演化而来。1769年,英国航海探险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1728-1779)船长,考察了新西兰塔希提岛土著民族后,在日记中记录了当地人对文身的土语称呼“tattow”。后来,由此演化出了文身的英文名称“tattoo”。

其它欧洲国家也相继模仿,德语叫做“塔图纹入”(tatowierung),法语叫做“塔图格”(tatouage)等。世界上其它洲的文身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身称呼。诸如菲律宾人称文身为“巴泰克”(batek),新几内亚岛人称文身为“泡泡”(poapao)、“包包”(boaboa)、“瑞瓦拉瓦”(revareva)、“柏柏拉”(belabela)、“阿劳”(alo)、“尤瑞”或“库瑞”(uri\u0026kuri),波利尼西亚塔希提语为“塔图”(tatau),新西兰语则为“模克”(moko),密克罗尼亚人称文身为“嘎图”(gatau,gatsau),阿萨姆邦的纳格人称文身为“阿克”(ak),印度南部的塔米卢地区称文身为“帕柴库茨克瑞度”(pachaikuthikiridu),爱斯基摩人称文身为“卡靠奈”(kakiorneq)等。在日本,文身被称为“黥”“入墨”“刺青”“物”“文身”等,阿伊奴人称文身为“希奴叶”,南岛人则称文身为“针突”。

中国文身历史悠久,文身民族众多,因此对文身的称呼也较为繁多,主要有:黥、刺、雕、势、镂、绣、扎、刻等,相关的词语则有:刺墨、刺青、刺面、刺额、黥刺、黥面、势面、势肤、雕青、镂身、镂面、镂肩、镂臂、绣面、绣脚、雕题、刻、刻画等。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则把文身叫做“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拖”,海南黎族用汉语把文身表达为“拍面”“画面”“绣面”,而黎语则叫文身为“墨欧”(mu-ou)、“塔滩”(tatan)、“滩”(tan)等。

起源

文身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普遍现象,各氏族、部落和民族文化是多元的,因此有关文身的起源说法众多,有图腾信仰说(避害说);氏族标志说(族徽说);成人礼、婚姻与性吸引说;审美装饰说;驱病、弊害的巫术说;等级贵贱说;神灵或祖先崇拜说;原始战争需要说等等。

其中图腾信仰说是出现较早也较为普遍的观点之一,图腾信仰源于人类早期对图腾的崇拜,是早期初民宗教信仰形式之一。为了求得图腾祖先的保护,原始人把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绘刺在自己的身上,作为本氏族血统的标志和象征。氏族标志说是因氏族或部落的徽标而产生的,在远古时代,文身作为识别部落的标记,有认其祖先的作用,同时也是勇敢的象征。成人礼、婚姻与性吸引说是指当青少年到达一定的年龄,会在身上绘刺花纹图案作为进入成年阶段的标记,同时也是作为青年男女性成熟的标志,拥有婚姻权力,其流行于非洲,澳大利亚,中国的傣、黎、布衣族等等。审美装饰说是指人类为了追求美观,采用文身装饰自己的观点。法国人类学家邵可侣在《社会进化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原始人用“伤痕、刺痕、肢体的割除、文身与绘画等”不可磨灭的标识,“使自己美化”。

历史沿革

世界

从世界范围内文身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来看,大致可划分为原始文身、古代文身和现代文身三个阶段。

原始文身

原始文身是指在狩猎、采集、石器社会阶段,原始氏族部落的文身。早在原始社会,全世界各地初民就普遍存在着文身习俗。原始文身的发展受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的滋养,有着不同的形态,但其初始目的都是出于共同的图腾通体化的考虑。在原始社会,人类初民为了表达对大自然或图腾、神灵的崇拜,开始有了装饰自己身体的行为即画身(绘身),后因绘画持久性差,原始初民开始探索用涂有烟灰、植物液或矿石粉等混合物的植物的刺、鱼刺、贝壳等锋利尖锐器物在身上针刺或划割图案,这种手法在原始部落等群体不断丰富、发展,演化成文身早期的两种方法文刺和剺痕。原始文身的花纹或图案大多表达原始先民的某种审美观念或宗教信仰,虽然文身形式各有差别,但都没有标示尊卑和等级的规定。此文身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也存在于古代乃至现代社会。

据考古学的发掘与研究表明,原始文身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1991年10月,在意大利奥地利边境的一个山谷中,发现了一具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尸体,上面有15处文身图案,据专家检测已有5300年的历史。在埃及发现了保存最佳的一具(木乃伊)是阿木纳特。她是生活于第十一王朝底比斯的爱神哈托尔的女祭司,其身上的文身清晰可见,双臂和大腿上都有平行线,肚脐眼下有一个椭圆形的图案。另有一些考古学者在公元前2160年至公元前1994年的两具埃及木乃伊身上发现有抽象的斑点和画线。在欧洲巴尔干半岛出土的原始女人体壶,身体刻有明显的纹饰。在罗马尼亚库库特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土偶,全身即刻有楔形纹样。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绘彩人头陶器上的动物花纹、绳纹时代(日本,距今8000-2200年)及其以后的土偶黥文等,都是古人文身的物化证据。

古代文身

古代文身是指文明时代世俗社会的文身(农耕、畜牧、铁器阶段的文身),即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用作标示等级、身份、功绩和志向等的文身。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逐步明白了只有提高自身抗争自然界的能力,才能维系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当文身走出原始氏族部落,走进世俗之后,其原始的图腾性、宗教性等功能就逐渐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阶级社会中强烈的尊卑仪式和特权观念。正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所认为的,在阶级社会里,文身已经失去了其原始意义,却另外承担了“区分各个不同的地位和等级”的职务。

古代文身,其工具和方法仍较为原始,花纹和图案要比原始文身简单,文身的部位也较少。欧洲古代文身以及中国唐、宋以后汉族的文身大都属于古代文身。傣族、高山等族的传统文身已有此类文身的倾向。在南美阿比波内部落的美洲原住民,贵族妇女在面部、胸脯和手臂刺满花纹,普通妇女只在脸上刺几条黑带。在新西兰的食人部落毛利族人中,文身具有重要的身份识别作用:人脸被分成八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上的图案用以代表他们一些个人信息。在姆巴亚部落的一些集群中,下等的妇女只有下颚中间一条直线,边上两条斜线,而高贵的妇女则从口角挂下两条直线。约2500年前,文身由中国带到日本。当时的日本文身只是为了诱捕动物,在身上涂抹类似动物的保护色。而到了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日本文身开始代表对组织的忠诚,更是划分等级的标志。

现代文身

现代文身不仅失去了原始文身的象征意义,也失去了古代文身标示社会身份和特权的内容,成了一种时尚的体现,也是一种激励、纪念、解脱或彰显个性的行为表现。文身的资格界限已经模糊,人人都可以文身。其文身的手法和使用的工具也逐渐科技化,图案各式各样,范围遍及世界各地。

现代文身发端于公元1769年,这一年英国的库克等人发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文身。在之后,欧洲人开始关注原始部落的文身。随后,太平洋上的原始部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波利尼西亚、非洲的马里苏丹刚果赤道几内亚、美洲的美洲原住民亚洲菲律宾、中国黎族、傣族高山族等地的文身也纷纷被发现和报道。库克等人的发现使文身迅速走进了现代社会,并引起了文身艺术化的革命。

现代文身的广泛传播还得益于印第安人、波利尼西亚人和欧洲人组织的马戏团杂耍演员,这些演员身上均刺有文身,在他们演出的过程中,精美的文身吸引了许多欧美人。另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身还在欧美的航海人员中流行,这些人经常停靠于世界各大港口,在身体上刺铁锚、猪首图案,作为自己职业的标志或用于辟邪的手段。人们纷纷模仿这些演员、水手的文身,使文身在现代社会形成了爆发式的大流行。这一时期,文身风靡欧美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工人、水手、军人,都以文身来表现自己的勇敢、崇高和生活情趣。

1870年,文身艺术家马丁·希尔德布兰德(Martin Hildebrandt)在纽约曼哈顿开了第一家文身店,文身艺术在美国开始生根发展。希尔德布兰德精通手工文身,开创性的把针连接到一个木手柄上,使文身变成了一个技术活。文身艺术家把针头在墨水中蘸蘸,手很有节奏地上下移动,每秒钟在皮肤上扎两三次。这种技法需要手很巧,是一个很慢的过程。1891年,纽约的文身师塞缪尔·奥莱里(Samuel O'Reilly)改装制造了第一台电动文身机,带来了美国文身的革命。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文身机进行了许多改进,现在已出现了电脑绘图文身机。

现代文身颜料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原材料多为炭粉、植物灰、油脂、火药粉、黑烟子(锅底黑)、墨、植物汁液等。20世纪70-80年代,现代文身颜料被发明出来,这些颜料有经化学技术合成的,也有从植物中提取的,五彩斑斓的文身颜料对推动现代文身的大流行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性的文身展览会创立,并以比赛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文身。1981年3月,历时三天的第六届世界文身展览会在美国费城举行。1986年,国际文身会议在英国新堡市举行。进入到网络时代后,世界范围内各种网站上几乎都能见到文身的影子。许多影视娱乐界的公众人物文身,引起了“追星族”的效仿。网络媒体的传播,催生了当代文身的流行风潮。

中国

中国的文身习俗历史久远,其进程基本与世界文身同步发展,也可分为原始的部落文身、古代文身、现代文身三个阶段。

原始文身

中原地区的原始文身阶段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现在的甘肃省青海省一代,分布着距今6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马家窑古文化层的半山遗存,其中出土的大量陶器中,有三件是彩绘陶塑人头,其面部、颈部、肩部均画有文饰,有的像猞猁、有的像虎、有的像豹。同时,还出土了三件彩绘人面。其中一件彩绘人面颊部绘有竖线纹,另一件在脸的上部绘有连圈纹,还有一个如京剧的脸谱,面目全黑。专家们认为,这些都是当时部族人们的文面和文身习俗的反映。1962年,沈之瑜在《文汇报》上撰文,认为这些软陶泥人面上的花纹“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黥面文身的习尚”。考古学家刘敦愿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形彩陶纹,也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居民存在文身现象。

除此之外,在岩画中也有文身的发现。云南省新石器时代的沧源崖画第2号地点所绘的一个人物,未着衣裤,遍体绘满涡旋状图案,旁边还有一个胸部绘有几何图案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画像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云南最早的文身具象资料。在广西左右江流域、福建华安和内蒙古自治区阴山等地的岩画中也都发现了古越人“剪发文身”和匈奴人文身习俗的实证资料。

古代文身

汉文文献对文身直接而又明确的记载,始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有“……雕题国……在郁水南”的记述。“雕题”就是“雕额”,即在额头上文刺。由此可知,在《山海经》作者所处的时代,郁水以南的人盛行文身绣面之风,因此被称为“雕题国”。《礼记·王制篇》也有关于文身的记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说明在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即吴越一带的人也是有文身习俗的。越国地区甚至有国君文身现象,《淮南子·齐俗训》载“越王勾践,剿发文身”,作为战国时期越国的国君,越王勾践也曾“剿发文身”。

这一时期东夷和南蛮都有文身雕题的习俗,但在中原一带风俗与此不同。《史记》中提到了姬泰文身断发之事,《周本纪第四》载:“周太王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王季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这里,吴太伯以断发文身,表示自己不会再回去承继帝位的决心,可见当时断发文身不被部族内部人员所接受。在中原地区,文身还曾以一种刑法形式存在,叫做墨刑或黥刑,即在犯罪之人的身上或者脸上刻字,涂以墨水,使之成为成为永久的耻辱。《尚书吕刑》中提到:“墨罚之属千。”民众稍有不慎之过便要面临黥刑。在周代,文身还曾以化妆文面的形式保留下来,周代面妆以娥眉、粉白黛黑的素妆为主,总体风格比较素雅。

秦汉时期的文身地区及民族大致包括:荆蛮、越国、骆越、匈奴、百蛮、哀牢夷、羌族、儋耳夷等,比前一时期增加了许多。《汉书·地理志下》载:“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郡,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应劭解释道,因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应的解释点出了文身图腾崇拜的功能。秦汉时期的海南黎族已有文身习俗,《异物志》载“儋耳夷,生则镂其头,皮尾相连”,“儋耳”即是今天海南岛儋州市

秦汉时期仍有黥刑存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想烧书的人脸上都要被刺上“城旦”二字,意味着这些人都将被惩罚去修建长城。此外,这一时期,人们在面部装饰上开始流行花钿和面靥。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木俑,脸上就画有梯形状的多排圆点,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眼皮上也饰有圆点。

这一时期国家政治上不太稳定,文献所记载的文身民族数量比前一个时期有所减少,所涉及到的文身民族和地区仍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大致包括:蛮裔、蛮荆、扶南、儋耳、蜒人、攘人、便人、獠人、色人、突厥人、辰韩人、倭人等。成书于晋朝的《三国志》第一次较全面地介绍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情况,并指出三韩与倭人之地皆有文身习俗。《周书》的《异域传》中提到了突厥的文身,记述了匈奴人“剺面以示悲哀”的习俗,并指明匈奴人剺面的工具是刀。

中原地区,彩妆空前繁盛。面靥的形状更加丰富,从装饰于酒窝处发展到贴满整个脸颊。晋代以“丹”饰面的富家妻妾,常在脸颊两旁均饰多个红点,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当时身份的象征。

隋唐时期,国家逐渐统一,社会环境逐渐趋于稳定。这一时期的文身民族和地区大致包括:疏勒国、东女国、雕题人、武陵洞蛮、胡人、西蕃、回纥人、纹面、安西人、魏州人、绣脚蛮、绣面蛮、柳州市、上都人、蜀人、荆州人等。

在文面妆饰上,唐朝盛行浓艳的红妆,面饰在普通百姓家中也开始流行,且多为几种面饰同时佩画。由于各民族的融合,文身风俗开始被中原普通民众所接受。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写道“上都街市恶少,率而肤札”,详细地记载了上都、蜀地、荆州市等地的文身,说明了唐代文身在政治、经济中心的汉族聚集区的流行。不过,段成式在书中所介绍的上都人、蜀人、荆州市人等的文身,都是以“无赖”为主要叙述对象的,说明当时文身多在下层人之间流行。

唐朝时期的蜀地不仅文身盛行,且文刺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段成式专门论及蜀人的文刺技术:“蜀人工于刺,分明如画。或言以黛则色鲜,成式问奴婢,言但用好墨而已。”可见,蜀地文刺精巧,设色讲究。文刺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的在身上文刺山水鸟兽画,有的文刺当时名人的诗词书画,有的刺画宗教人物,还有人以刺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唐代文身的流行是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时文身的审美功能已远多于其它的原始功能。

宋辽金元时期,文身民族和地区主要包括:戎人、契丹人、獠民、荆州人、琼州夷人、吴人、百夷人、金齿州蛮、桐城市人等。宋朝延续唐代之风,民间文身风俗依然兴盛,个性化的文身广为流传。

赵匡胤登基,抑武扬文,以教育区分等级,将市井地痞、泼皮无赖、罪犯抓起来手脸都刺上字,当时的文身者们,多被贴上贬义的标签。后来,文身渐渐在军中盛行。一些军队为了表达某种志向而在身上刺字。北宋末年,王彦领导的忠义地方武装都在脸颊两边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被称为“八字军”,此为利用文身来团结民兵、鼓舞士气。宋代名将岳飞用背上所刺“精忠报国”四字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千古流传。明代画家所绘《水浒传》小说中的史进身上文有九条青龙,他与花和尚鲁智深、浪子燕青身上均有刺青,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对宋人文身风俗的写照。但同时,文身作为刑法的功能也一直存在,《水浒传》有写到,“林冲刺配到沧州”“武松刺配到孟州市”的“刺配”一词就是指在罪犯身上刺上字,然后将其发配,以示耻辱。

据宋张舜民撰《画録》中的相关记载,当时雕刺之道士的文刺手法高超,文刺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还有泉州人精于文身术的记载。《行纪》第156章“刺桐城”说,“在此城中,见有来自印度之旅客甚众,特为刺青而来”。泉州市泉州市,因建城时广植刺桐于城而名。由此可知,在宋元时泉州人的文身技术已驰名海外。

元代以后,官府逐渐开始禁止文身,但对罪犯施行的黥刑依然沿用旧制,自此文身在汉族地区主要作为刑罚,文身者的形象也随之转恶,大多是恶少、无赖,历史记载中对他们的描述也少有涉及。这一时期的文面装饰,由于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也多以素雅的面妆为美。

朱元璋即位后严令禁止文身,文身活动已无法公开进行,流行范围大大缩小。明清时期,不仅北方匈奴、东方古彝族、西方疏勒、结骨的文身都已不见于记载,且中原地区的蜀、上都、荆州市等亦已不见于记载。汉族的文身只在山东地区尚有遗存。其余,皆为中南、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及台湾的高山族。主要包括:会稽郡人、湖州市人、陇川县人、蛋民、焚夷人、伢人、车里人、越嵩人、怒人、西番、东番、崩龙、百夷、黎族畲族傣族、哀牢夷、伶人、琉球王国国人等。明清时期的文面妆饰也趋于简约平淡,文身习俗走向低谷,而黥墨之刑一直沿用至清代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卷五记载了台湾高山族文身习俗,“东番,手足则刺纹为华美”。当时高山族的男人女人都喜爱在双手和双足上刻画美丽的花纹图案,以此为光荣的标记和象征。清代郁永和以诗等形式,详细地记述了他亲历中国台湾诸地所见番人文身的各种不同花纹式样。当时的高山族不仅纹面,而且文刺全身。当时有主政者认为文身是陋习,规劝黎家妇女革除,但并没有改变文身的习俗,且一直延续下来。明代俞大猷《黎族图说》中,也提到当时有“禁文身”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古代传统文身习俗仍是只在西南、东南一些文身民族有所保留,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黎族文身以女性为主,纹饰图案主要有实物图案、符号性纹饰和点、线、圆等几何类纹饰。20世纪50年代,黎族的文身习俗大幅消失,只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南筹乡、毛农乡,东方县王大乡、西方乡、水头乡,白沙黎族自治县南溪乡、毛路乡、毛栈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通什乡等地仍有流行。傣族的文身虽然仍有延续,但文身人数和文刺的部位都大为减少,文刺的花纹图案也日益简化。到了60年代,全身文身的情况已比较少见,大多数文身者的文身部位已局限于腿部或臂部。到了80年代,文身者已寥寥无几。即使文身之人,也仅是在手臂上文一个小小的图案或一两个傣文字母。独龙族的文身仅限于女性,文身部位也仅限于脸面,故称“文面”,花纹以点纹、线条纹、波浪纹和菱形纹为主。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习俗基本消失。2004年初,独龙族的文身老人只有60多人在世。到2006年末,在世的只有40多人了。高山族泰雅人的文身习俗近乎消亡,近代时期日本侵占台湾以后,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于1913年宣布禁止文身,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身习俗已基本终结。至20世纪90年代末,高山泰雅族仍然健在的文过身的老人已不足百人。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文身的老人去世以后,将越来越难见到古代传统文身的影子,这些传统的文身习俗正在迅速地消失。

现代文身

20世纪下半叶,现代文身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现代文身文化发展缓慢。由于中国文身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一直被用作刑法,或以社会底层的形象根植在大众心中,现代文身渐渐演变为黑帮团伙、市井流氓及不同帮派团伙之间区分彼此、帮派内互相认同的“符号”。在普通大众的现实认知中,文身现象多存在于一些社会负面群体中,并且人们始终对文身存在着一些偏见,文身的人群也以不良青年、黑社会、犯罪团伙等群体居多。文身群体中,文身者以男性居多,女性文身者寥寥无几,且多与妓女联系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文身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加之欧美流行文化的冲击,文身在中国的处境有所改变,人们对于文身有了更强的包容性,逐渐有人开始以文身作为自我表达的符号,现代文身以多样化的形式重新风靡,女性文身者开始逐渐在中国世俗社会中慢慢出现。如今,伴随着流媒体的传播,文身文化在中国已经作为一种都市流行文化而存在,文身从业人员也日益增多。文身展成为艺术展会的常客。廊坊市每年举办的“廊坊国际文身艺术展”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国际性文身艺术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广大文身爱好者前去参加。上海市、北京、成都市深圳市等城市也开始陆续举办一些文身艺术展或文身摄影作品展,人们对文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聚焦于作品创作本身。

此外,中国的文身还以一些特殊的形式得以保留,如中国传统的面具、戏剧脸谱及宗教彩绘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戏剧表演中,人物面部的彩绘都是由原始文身沿袭而来的。直至今日,面具和脸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文身类型

按形式和方法来分,文身可分为绘身、文刺和剺痕。

绘身

绘身是文身类型中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绘”即指用各种染料(油脂、泥土等)在皮肤上涂抹或描绘图案,又称涂色、画身。有的用单一色彩,涂遍全身,有的取复形,描绘图腾的形象。绘身盛行于澳洲人、塔斯马尼亚人、安达曼人、明科彼人、布须曼人、菩托库多人、翡及安人等原始部落,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介绍了这些原始民族的绘身情况。绘身的主要特征是不用承受刺疼皮肤之苦,随意性强、便于操作,诸如澳洲人的白色或红色线条,安达曼岛人的白泥直线图形、锯齿形的曲线,翡及安人的红·黑色垂直线条、面部并行线、颊上·鼻上曲线、胸·腕上的奇异图案,菩托库多人的全身涂黑,吉波士兰人的成人礼候补者脸上的鸭子图案、双眼周围的圆圈、颊骨和眉上横画一条白线等,由于是用矿土、白泥等易于清洗的颜料,所以纹样易改动、图案选择空间大。

近现代,绘身成为一种时尚艺术形式流行于世界各地,称“人体彩绘”。彩绘是用现代工艺制作的一种特殊的植物染料,在皮肤上描绘出各种形象、纹样的山水、花草、毒蛇、猛兽等图画。用这种方法绘制的人体画,着色后能保留1~2周时间,而后自然褪色。人体彩绘体现了现代人随意、个性、自然等审美情趣,图案随个人爱好选择性大,不再具有绘身的原始意义。

文刺

文刺是用植物的刺、动物的骨刺或机械工具在皮肤刺出图案的形状,然后染以颜色使图案清晰地显露出来。文刺分布范围较广,且纹样种类丰富。其中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美洲原住民、爱斯基摩人、阿伊努人、印度人、中国古代越人(少数民族中的等)都曾流行过文刺的文身方式。文刺形式在原始文身世界中十分常见,分布广泛,纹样种类丰富,在部落群体中较受重视,成为许多原始民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刺不像绘身那么简单,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刺方法大致有三种,其一是用针刺破皮肤,注入墨汁;其二是用针状物把墨汁扎入皮下;其三是用利刃切开皮肤,注入墨汁等。

至近现代,人类发明了电动文身机。电动文身机使文刺图案更精美细致,色彩选择多元化,带来了现代文身的革命。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空心细针文身机,它可以按照图案一次性完成自动文刺花纹和上色两道工序。如今的电动文身机,一般针头有1针、3针、5针、8针、16针、24针及32针之别,直接利用虹吸管原理吸墨汁进行文刺,极为方便。今天的文身机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出现了电脑绘图文身机,即先用电脑绘制要文刺的图案,再转印到皮肤上,然后再用机器文,这一技术使文身准确度更高。

剺痕

剺痕又称瘢痕、割痕、痕、瘢纹、结痂等等,即用碎石片、水晶片、骨片、刀等尖利器物割破人体的皮肉、填入墨汁等颜料,人为地制造疤痕。现存的剺痕方式的文身民族主要有澳洲人、明科彼人、阿伊奴人、阿萨姆邦的纳格人、所罗门岛民、新西兰的马里奥人等,其纹样除了线条多寡、粗细、曲直相间等变化以外,无其它变化。在大洋洲和肤色较深的非洲原始社会中,有些地区居民在伤口处填抹沙土或石灰粉与其它液体的混合物,使伤口愈合缓慢,留下浮雕状的疤痕,以考验人的坚韧精神或表美感。

剺痕文身的方法接受度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形态自古代发生变异到今天,基本无太大变化。在近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医疗卫生知识的不断丰富,剺痕的文身方法不断走向成熟,从最初的涂抹、剺割、刺扎手法发展为清洗文刺部位、消毒、画图、文刺、上色、保养的复杂程序。这一过程也表现出文身从实用性逐渐向虚用性(诸如美饰)发展。如今,随着文身机器的发明,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文身的方法更加简便精准。

风格特点

艺术流派

从文身技术角度,文身演变为三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即萨摩亚式文身、日式文身和美式文身。

萨摩亚式文身

萨摩亚式文身保留着原始文身的方式,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文身技术。文身师用动物的骨头或牙齿制成锄式梳形刺针状文身器具,用椰子纤维扎好。把坚果、烟垢放在椰壳中当颜料,然后使用木棒来敲击器具,刺入皮肤而形成图案,最后将墨水注进皮肤里。文身过程中,文身师要双手并用,还需要一个或几个人做助手,将文身人的皮肤绷紧,全部人员动作要协调配合。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仍保留在少数太平洋岛屿的民族中。

日式文身

日式文身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居住在日本的早期居民——阿伊努人,就曾经有纹身的习俗。江户时期受中国明代《水浒传》小说的影响,日本文身艺术家将小说中绘有文身图案的插图,用前端装有排针的细长竹棒作为刺具文刺到刺青者的身体上。文身艺术家一手执刺具,另一只手将毛笔横夹在手指中间,按住刺青者的肌肤,在毛笔上醮一些颜料后,开始一下一下刺入肌肤。日本文身图案受其传统风俗版画浮世绘所影响,文身便是在全身刺上浮世绘作品,将人体变做精美的艺术品,达到一种精致、和谐、自然的人体美,使日本文身艺术在世界独具特色。18世纪欧洲的水手们将日式文身传入欧洲,并将其发扬光大,在19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如今传统的日式文身习俗被现代文身机取代,但是日本知名的纹身大师仍保留传统手工文刺习俗。

美式文身

美式文身不同于原始风貌的萨摩亚式文身或者神秘的日式文身,美国流派文身的发展紧随现代潮流文化。18世纪的水手带着波利尼西亚的文身图案回到美国,同时也带回了文身图案的波利尼西亚人来展览。当时,文身与其它身体装饰形式一样,被认为是原始人的标志。19世纪早期,水手们把带有日式风情的文身图案带回美国,同时在这一时代晚期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文身机,从此,机器文身取代了刺针入肤。这一发明改变了文身的历史,也是“刺青”与“文身”的分野。随后,美国在日本文身风格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风格。第二次世界大站期间,被称为文身黄金时代,美国出现了以文身为职业的设计师,这些专业设计师不仅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而且深谙图腾与寓意之道,设计师根据文身者的要求设计出专属的图案与符号被文身者所喜欢。文身逐渐向艺术的大门迈进,文身风潮的复兴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图案风格

从文身图案角度,文身逐渐形成了图腾风格、传统风格、美式风格、写实风格这四种经典风格。

图腾风格

图腾风格是最古老的文身风格之一,也称为部落风格。图腾风格源于人类原始宗教信仰中的图腾崇拜。但现在的图腾图案已失去了原始图腾崇拜的意义,更多的成为人们装饰身体的外在表象形式。图腾风格的图案一般比较意象化,不写实。多选取过去部落的一些传统图腾的元素,以黑色、粗细不同的线条组成,文身师用两三个大小、繁简有别的单独纹样组成单位纹样重叠,给人一种粗犷、奔放的原始感。现代的一些文身师也会利用传统图腾元素做一些新的改变和尝试,但由于图腾风格本身的魅力便在于其“原始感”,所以选择这一文身图案的文身者多以追随经典的图腾元素为主。当今有许多文身爱好者喜欢这一古老神秘的文身风格,图腾风格在现代文身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也叫亚洲传统或是亚洲文身,按照地域可分为日式传统和中式传统。最早在日本,文身是作为黑帮的入会仪式以及区别帮派的标示,所以日式传统文身风格比较注重仪式感,图案结构也相对较简单,多以覆盖面大,色彩艳丽,手法精细为显著特征。图案元素有龙、老虎、鲤鱼、鬼怪、日本神明等等,这些图案周围常以规则的波浪、条纹或花卉图案等元素罗列和配置,一个作品通常包含一个完整的主题,色调统一,多为浮士绘风格。日式风格的文身图案被美国水手传播到欧洲的各个国家,受到了人们的喜欢。

中式传统的题材选择多为关羽钟馗、真龙、鲤鱼、龙风、四大名著等中国题材,风格注重起承转折的变化,有的继承了国画中的白描,勾线注重笔锋。在传统风格中,中日文化融合,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锦鲤般若、龙虎这类题材在中日传统风格中都有所体现,除了较为严格的日式传统风格(浮世绘元素)之外,中日传统风格在大多数文身师眼里都属于传统范畴,没有严格区分。伴随着美学发展以及文身技法的日益精细,传统风格在老传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衍生出了新传统,如增加了一些丰富的结构、透视、色彩以及明暗对比的表达方式,丰富图案元素,使其更加多元化等。与老传统相比,新传统更加注重图案的整体美感,仪式感相对弱化。

美式风格

美式风格分为“美式风格(Old school)”与“新美式风格”(New school)两种,后者是由前者演变而来。美国虽然并不是现代文身的发源地,却在近现代文身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式风格多为小片文身,以简单粗犷的线条、高饱和度的简单色块搭配以及现代个性特征流行于世。当时的文身者中水手、士兵居多,常常有寄托美好的祝福,以船、军队、鹰、徽章、美女、旗帜等图案为主。新美式风格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粗细线条的对比,以及更多元化的结构关系、明暗关系以及色彩搭配。新美式风格的色彩搭配比较大胆,富有表现力,与现代动画的表现形式比较类似,很多动漫主题属于新美式风格。

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分为“写实”与“超写实”两种风格,“超写实”是在“写实”的基础上,伴随着文身器械进步以及文身师技术的提升发展而来。写实风格在90年代开始逐渐风靡全球,是通过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以极致的细节以及高度的形似来体现所要表达的主题,通常以器械、人物肖像、动物肖像、骷髅、电影场景等为主题。写实风格对于文身师的绘画功底要求很高,几乎是徒手在肌肤上画出图案,还要求体现图案的明暗、层次,需要逼真、传神地复刻照片。

超写实风格也可称为3D风格。过去文身机器水平有限,没办法在层次和明暗关系上表达出3D效果,但现在的文身机己经完全可以打造出3D的视觉效果,不仅将实物的本身形态绝对还原,还能增添更多的明暗关系,在平滑的肌肤上营造出3D立体视觉感。

功能与意义

区分和识别群体

不同的氏族、部落、族群其文身的方法、纹样等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安达曼群岛人在他们的背上、肩上、胸部、腹部、大腿等部位所势割的线条,其排列组合的顺序及数目的多寡因部落的不同而有很大区别,于是文身成为证明他们从属不同部落的标志。在苏丹一些土著人那里,虽每个部落都有共同的面纹,但即使在同一个部落内,各个家族、家庭的面纹也稍有不同,根据各人的脸形特征而略有差异。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中,泰雅人和赛夏人中都流传着文身是为了在猎头时不伤及族人的传说。可见,各民族的文身都具有氏族标识功能,是为了满足区别部落、氏族、敌我等需要的。不管是祖宗相认还是同族相识以及与异族相区别、械斗或战争的需要等,都充分体现了文身的族群性标志功能。

图腾崇拜

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相信自己和赖以生存的、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具有特殊的亲缘关系,于是他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视为自己的祖先、亲族或保护神,虔诚顶礼膜拜。此即为图腾崇拜。文身民族往往把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刻画在自己身体的皮肤上,作为特殊的标志。在氏族与民族之间或者部落之间相互交往或发生冲突、纠纷的情况下,人人身上都刻画有各自的图腾徽号,只要崇拜同一种图腾,即使不属同一氏族、不属同一部落而且素不相识,都会被当做亲属而热情加以款待和爱护。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的文身,曾经在氏族或部落中起过维系集团统一意向、统一行动的作用。原始文身功能中的图腾信仰是群体性的功能,而且得到了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认可和遵守,并希望通过文身从图腾及祖先等处获得保护。

婚姻功能

文身的婚姻功能是文身的氏族等群体标志功能的延伸。它是群体的符号,而更深的文化内涵则是族外婚的婚姻制度。没有成年标志文身的未成年人是不能结婚的。不仅如此,在族内,文身可以告诫人们,同血缘的男女不可结婚。同时,文身也告诉人们谁和谁可以结婚。用文身来限制婚姻的年龄和婚姻对象,表明人类已经认识到性与生育、健康的关系以及近亲结婚的害处等科学性知识。中国的黎族独龙族高山族傣族等文身民族,都给文身赋予婚姻的功能,未文身者不得嫁娶。这种只有达到成熟期举行文身礼才可嫁娶的禁制,对于女子来说,是社会在其成熟之前给予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美饰功能

原始文身的美饰功能,也是文身功能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内容。例如毛利人不论男女均喜欢在躯干和四肢部位刺上种种图纹。妇女在唇、颊、眼角、胸部、大腿甚至手指脚趾上刺花,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美女。安达曼岛的翁格人喜欢用石色的粘土和海龟脂混合制成油膏,在脸上涂抹各种图案。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无论男女,普遍喜爱用贝壳刺破皮肤,形成多姿的花纹图案。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玛孔德人把文身看做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在中国,近现代仍保留文身习俗的黎族傣族佤族壮族高山族等民族的文身,都有美饰的成分。另外,随着文身的世俗化,文身美饰功能得到了强化,其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唐宋时期流行的华美文身。再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燕青史进阮小五等人物的文身,都很精美和富于个性。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文身的审美的价值更加突出,在许多民族,文身都已发展为一种美的装饰。文身的美饰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且取代了传统文身的其它功能而成为现代文身的最大特色。现代社会的文身,大部分场合是作为美的装饰出现的。20世纪的文身与绘画艺术,尤其是在人体上进行绘画的艺术,许多时候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6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绘身艺术成为既展示人体美又体现画家、摄影家的艺术思想、观念的独特艺术形式。

传承与保护

传统文身发展现状

传统文身习俗正逐渐走向消亡。从世界范围来看,从古至今保留传统文身习俗的岛屿民族,如新西兰的毛利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婆罗洲的达雅克部落人、萨摩亚群岛与马克萨斯群岛的土著居民、马绍尔群岛岛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等等,其文身习俗都在20世纪前后,受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而遭受巨大的文化冲击,走向快速消亡。一些国家政权强制性废除文身也给文身文化带来毁灭性打击。如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其统治政权严厉地推行反文身法,采取了强制性废除政策。近代中国统治政权也极力禁止过文身风俗。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历史上存在过的文身部落或民族逐渐走向衰亡,这也导致了传统文身现象的消亡。如中国古代的匈奴等族、南美的玛雅印加民族等。如今,在世界少数仍存有文身人的民族中,其文身的主体也多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已经早就放弃文身的传统,随着这些文身老人的相继离世,各民族的文身文化也将随之消亡。

保护措施

近年来,传统文身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工作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关注与认可。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育、科学以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范畴的举例和示范中,文身被纳入其中,在第三项的“人体艺术”中具体表述为“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人一生中的各种仪式……木雕、纺织品、人体艺术(文身、穿孔、人体绘画)”。2005年9月2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将黎族文身纳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日本自1948年解除文身禁令后,其文身文化得到了回归发展,文身师的数量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文身师250名左右,2000年约有1000名,到2004年约增长至2000-3000名。

文身去除

传统的文身去除主要为外科切除方式,如表皮磨削术、丝刷磨皮术。现代社会,文身主要从采用激光去除方式。激光去除文身其实是利用了“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不同颜色的色素颗粒对不同波长的激光的能量吸收能力不同,当某一种颜色的色素颗粒吸收了大部分的光能,就会“炸裂”,冲出包裹它的细胞,形成更小的碎片,通过皮肤表面脱落,或者被吞噬细胞吞噬,由淋巴组织排出体外。因此,对不同颜色的文身色料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就能达到去除文身的效果。

参考资料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9-04

王晓东:文身工具的演变及其特征.中国艺术人类学.2023-12-07

王晓东教授.数字化语言文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