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水晶

水晶

水晶(Rock 晶体),亦作“水精”,古称“水玉”“黎难”,是一种石英结晶体矿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水晶形成于热液脉石英花岗伟晶岩脉的晶洞中或冲积砂矿中。

水晶的晶体是六方柱和菱面体或六方双锥的聚形,柱面有横向晶纹,集合体常为晶簇,水晶多为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可呈紫、黄、粉红、褐、灰、黑等颜色。透明度好,晶面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折射率1.544-1.553,双折射率0.009,色散0.013。紫色水晶有二色性。硬度7,密度2.66g/cm3。贝壳状断口。具有压电性。按水晶特性和工业用途,可分为压电水晶、光学水晶、熔炼水晶、工艺水晶等四种。①压电水晶:把它切成单晶片后制成的谐振器、滤波器具有最高的频率稳定性,石英谐振器、滤波器广泛用于自动武器、超音速飞机导弹核武器及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测定几亿分之一秒的计时仪、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科学技术的导航、遥控、遥测、电子、电讯设备之中。②光学水晶:用于制造石英折射计、红外线分析窗口、光谱仪、摄谱仪等。③熔炼水晶:主要用于制造各种高纯二氧化硅和生产人造水晶,如提炼纯硅用的石英坩埚、光学玻璃、石英栅、化学医疗器皿、碘钨灯、氙灯灯丝的支架、灯罩等。④工艺水晶:可作高级眼镜片、工艺品等。

水晶文化历史悠久,水玉是中国最古老的称法,意思是像水一样的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当很多水晶柱长在一起抱团取暖时,就构成水晶簇。这些晶簇很多藏于晶洞内,是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在岩石空洞内结晶的结果。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古墓中,水晶制品常有出土。颜色有无色透明,或紫、粉、红、棕、黑等色。水晶古今产地很多,据史书记载,徐州兖州沂州、湖州、鄂州市等古代州邑都有出产。同时,古代也从大秦、波斯等国输入。水晶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纪念物品,如结婚十五年,称“水晶婚”;紫水晶,被视为“二月诞辰石”“诚实之石”;黄水晶,被视为“十一月诞生石”“友谊之石”。

名称来源

水晶亦作“水精”,古称“古水晶”、“黎难”。石英之一种。无色如冰,晶莹透明,故名。玻璃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春秋战国以来之古墓中,水晶制品常有出土。《山海经·南山经》:“堂庭之山多水玉。”郭璞注:“水玉,今水精也。”水晶的英文名称为Rock 晶体,是根据希腊文Krystallos演变而来的,其含义为“洁白的冰”,形象地刻画了水晶清亮、透彻的外观。

主要特性

矿物组成

水晶是一种透明的纯净石英晶体,化学式为SiO2,常含微量的铁、锰、铝、钛、钙、钠、钾、锂、硼、锗等。

物理特性

水晶具压电性、旋光性和适于紫光透射等特性,具强烈玻璃光泽,透明或完全透明,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7度,密度2.65~2.66克/厘米3,折射率No1.544,Ne1.553,重折率0.009,色散0.013。某些水晶具二色性或多色性。含固态、液态、气态包裹体为水晶的重要特征之一,固态包裹体矿物有电气石阳起石角闪石金红石方解石、方铝矿、黄铁矿赤铁矿自然金等。纯净的水晶晶体无色透明,因含微量色素离子或显微状包裹体,或因存在色心而呈各种颜色。如含锰和Fe3+,称紫水晶。含Fe2+者呈金黄或柠檬色,叫黄水晶。含锰和钛呈玫瑰红色叫芙蓉石,经Co60辐射后变成烟灰色,叫烟水晶。呈茶褐色,叫茶晶。呈黑色者,叫墨晶。晶体中含纤维状、发状、丝状金红石、电气石等包裹体者称发晶。呈绿或绿黄色的称绿水晶,晶体内含液体包裹的称水胆水晶。此外尚有隐晶质呈乳白色的乳头,含赤铁矿或云母等包裹体呈砂金效应的,叫石英砂金石。某些乳石英、芙蓉石及烟晶呈星光效应者称星光石英。含石棉包裹体的水晶在加工成弧面型宝石时会出现猫眼石效应,称石英猫眼石。

结构特征

水晶属三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面横纹发育,还有多边形蚀像。水晶晶体中很少能见到完整的双头晶,是因为水晶晶体生长在晶洞中,有一端长在晶洞的壁上,只有另一端可以自由生长出尖形的锥面。所以在市场中见到的水晶晶体,常常是完美晶形的一半。但水晶也有完美的类似六方双锥形晶体,但它实际上是由两个菱面体构成的。常见的双晶类型有巴西双晶、道芬双晶和日本双晶。上面所讲的都是水晶的单晶体及其组合的形式,而它的集合体呈各种各样的晶簇状,有一定的造型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般不予破坏,直接作观赏石用。

形成原因

岩石与矿物来自于地球内部,从地壳裂隙喷涌而出的熔浆,冷却后形成了火成岩,在冷凝的过程中,含有矿物质的热液在岩石内部的空洞中结晶而生长出矿物晶体。在火成岩崩溃而演变成的沉积岩中以及火成岩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变质岩当中,都能产出矿物晶体。水晶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矿物晶体。水晶形成于热液脉石英花岗伟晶岩脉的晶洞中或冲积砂矿中。

分布区域

出产水晶的国家很多,其中有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瑞士、美国、墨西哥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等国。特别是巴西,产于意达波尔的长5.5米、直径2.5米、重达40多吨的水晶晶体被认为是世上最大的水晶单晶晶体。位于高亚斯的长25米、宽10米、高3米的水晶晶洞被认为是世上最大的水晶晶洞。美国的阿肯色州则有世上最大的水晶群,其水晶晶体相互连接、共生,总重达7.8吨。墨西哥产出造型美丽的宝石级白水晶,它与纽约出产近乎完美的水晶十分相似,除自形晶外,其晶体比纽约的大。中国水晶产地分布甚广,海南岛天然水晶的重要产地之一,主要分布于屯昌羊角岭矽卡岩型水晶矿床,在面积0.2平方千米、深150米的范围内蕴藏着世界上最富集的水晶资源,白沙黎族自治县亦产。江苏省亦为中国优质水晶主要产地。分布于东海、沭阳县新沂市赣榆区等县约700平方千米面积范围,每年能提供熔炼水晶500~700吨,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还提供光学、压电工艺、观赏石等水晶。

分类

成因分类

按照水晶的成因可以分为天然水晶、合成水晶及处理水晶。

(1)天然水晶:天然水晶指大自然产出的纯天然水晶,其颜色、组织结构不含任何人工制造、处理的因素。

(2)合成水晶:合成水晶指为满足工业、科研、人民生活、观赏等需求,在工厂或实验室借助于一定的设备、仪器、工艺和方法,在高温和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使用熔炼石英(实际上晶格已破坏,已不是水晶)、矿化液等石英原料人工生产的水晶。合成水晶的成分、物理化学等性质与天然水晶完全一致。从工业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看,合成水晶比天然水晶纯净、透明,具有更实际且更广泛的用途。

(3)处理水晶:为了改善水晶的外观样貌,对天然水晶进行加热、辐照、染色处理后形成的水晶称为处理水晶。处理的目的是使天然水晶的卖相更好,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热处理的方法可使白水晶变为黄色,或使有色水晶变为纯净的无色水晶等;辐照的方法可产生紫色、烟色水晶等;将水晶染成各种颜色,是为了增加水晶的美感,提高可欣赏的程度。

颜色分类

按照水晶的颜色及包裹体种类和观赏性可分为以下八类。

(1)无色水晶:无色水晶在自然界中最常见,产量最大。其“色白如泉,清莹透亮,无丝毫瑕玷击痕者为佳”。(2)紫晶:紫晶色泽为深紫—淡紫,呈紫色的原因是因为含铁离子。紫水晶热能反应十分敏感,受强光照射其颜色会变淡。

(3)黄晶:黄晶呈黄—橘红色、褐黄色。最好的黄晶要“深黄如金珀者”则“白光莹夺目”。(4)烟水晶:烟晶颜色为茶色—黑褐色,故又称茶晶墨晶。(5)绿水晶:绿水晶在自然界极稀少,也很珍贵,贵州遵义地区曾发现过。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绿水晶多为辐照改色而成。

(6)水胆水晶:水胆水晶是水晶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负晶”或者空穴,而这些空间被从裂隙或晶胞间隙进入的气体、液体或石墨微粒瞬间充填,之后水晶又再次生长,把这些空穴和其中的充填物封闭起来,就形成了水胆。水胆水晶是一种高温水晶,其形成温度在579℃以上,晶体一般只有1~5cm。水胆水晶非常稀少,是水晶中的珍品。

(7)发晶:在发晶晶体中常包含有头发状、针状、纤维状固相包裹体。其中比较珍贵的是“金丝发晶”、“翠色发晶”及“苔晶”。“金丝发晶”其固态包裹体为金黄色金红石,“翠色发晶”其包裹体为“翠绿色阳起石”,“苔晶”有人又称“草入水晶”,其包裹体为纤维状或碧苔状绿帘石。 (8)观赏水晶 观赏水晶包括水晶晶簇及具有各种意想图景的水晶。水晶晶簇有的称为牙盘,由于造型奇特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如绿幽灵水晶或者各种水晶原石、水晶洞等具观赏性的集合体。

用途分类

按其特征及工业用途可区分为压电水晶、光学水晶、熔炼水晶及工艺水晶等四种。压电水晶,要求在可用部分无色透明、无双晶、无裂隙、无包裹体及其它缺陷,用它切割成单晶片制成谐振器、滤波器广泛用于电子、电讯设备中。光学水晶,要求无色透明、无巴西双晶和裂隙等,用于制造石英折射计、红外线分析窗口、光谱仪等。熔炼水晶是电子工业技术的矿物原料。工艺水晶包括各种颜色美丽的石英晶体,紫色者叫“紫水晶”,烟黄至暗褐色者叫“烟水晶”,乳白色者叫““乳石英”,浅玫瑰色者叫“蔷薇石英”等,它们是工业雕刻品的优质材料。

工艺分类

工艺水晶按照其工艺及饰品的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时尚首饰类,如项链、手链、耳环、胸坠、胸花、戒面等;②宗教饰品类,如佛珠、捻珠、十字架等;③观赏摆件类,如水晶球;佛像、仕女像、龙、凤等生肖人物件;酒具、瓶(壶)等各类仿古摆件及各种天然水晶晶簇和奇异晶体等;④医疗保健类,如眼镜、按摩器、刮痧板、水晶枕、坐垫等;⑤实用配件类,如钟表座、表盖、纽扣、香水瓶、粉盒等。

应用领域

水晶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四大类。

压电水晶

压电水晶是指具有压电效应的水晶,可制成石英谐振器、超声波发生器、滤波器和各种测力元件等,广泛用于无线电工业和国防工业。各行业对压电水晶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所需要的压电水晶必须是结晶完好的单晶,无任何包裹体、杂质、节瘤、蓝针的双锥柱状晶体

光学水晶

光学水晶是指质地纯净,透明度高,具有透过红外线、紫外线的良好性能的水晶。光学水晶广泛用于各种科学分析仪器中,如制造透镜、棱镜等,并可帮助人们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光学水晶必须纯净无色,不能带有任何杂质、裂隙、节瘤、双晶等。

熔炼水晶

熔炼水晶是指用石英、水晶碎块熔炼而成的“水晶”。熔炼水晶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或接近玻璃。它在国防、化工、冶金和电气工业中应用广泛,如用其制成高纯二氧化硅、石英管、石英灯等器皿可耐酸碱腐蚀。对熔炼水晶的质量要求是:化学成分要纯,不能含有杂质。

工艺水晶

工艺水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观赏物等的水晶。用于制作工艺水晶的品种很多,主要包括白水晶紫水晶、蔷薇水晶(芙蓉石)、烟水晶茶晶墨晶、红晶、合成蓝晶、黄晶、双色晶、处理或合成绿晶、星光晶、发晶、水胆晶、石英猫眼、景物水晶等。其中以红晶、合成蓝晶、处理或合成绿晶、紫晶最为名贵。而且颜色深且鲜艳透明程度高者质量最好,价格也高。

品质鉴定

传统鉴定法

水晶是一种古老的宝石,在中国的史籍中早就有所记载,多称之为“水精”。传统鉴定水晶的方法主要是观察颜色、外观、内部特征、质地等。 颜色有无色、黑色、紫色、黄色。“南水晶白,北水晶黑”,“水晶有紫者”,“有深黄如金珀者”(《骨董志》卷八),“茶褐色者称茶晶;黑色者称墨晶,杂锰而成;紫色者曰紫水晶;杂他石成草纹者称发晶;草纹粗者曰鬃晶;含有水泡者,称水泡水晶”(《古玩指南》第16章)。 外观“白净光莹”(《骨董志》卷六),“结晶常作斜方六面体,无色透明,光泽如玻璃”(《古玩指南》第16章)。 内部特征“内中多有绺裂”,有的“如内棉花朵”(《骨董志》卷六),“有水泡”(《古玩指南》第16章)。 质地“水晶其性最坚而脆,不耐搏击”(《骨董志》卷六)。 在传统鉴定法中,确定水晶真伪的方法有两点:一是以水晶内“有绵无绵为依据,以有绵者真,无绵者伪”(《古玩指南》第16章);二是“将水晶于日取得火出者为真,无火者假”(《辨别古玩珠宝总论》)。

肉眼鉴定法

肉眼鉴定水晶主要是从颜色、透明度、光泽、光学效应和外观特征来判定。 颜色:为无色透明水晶、茶色水晶、黄色水晶、烟水晶紫水晶黑水晶等。 透明度:透明到半透明。 光泽玻璃光泽。 光学效应:有猫眼石和星光效应。 外观特征:成分很纯的水晶无色透明。如含有细小的气泡或液体充填裂隙或某种矿物便会产生虹一样的色彩。含有细如毫发的石棉包裹体,具有闪光和颜色变幻现象。

天然水晶和合成水晶的区别

天然白水晶清澈透明,内含星点状、雾状和絮状展布的气液包裹体。合成水晶特点与天然无色水晶相同,区别在于合成水晶晶体中心有一个平整的片状子晶晶核,天然水晶却无。 天然紫水晶颜色分布不均,呈不规则的片状展布,含气液包裹体。人工合成紫晶颜色均匀。 经过改色处理的水晶有紫色、蓝色、橙黄色。它们与天然水晶的区别是:颜色均一,不见有规则的片状色团。

天然水晶与其它宝石及伪制品的区别

无色与改色的水晶和无色或改色的黄色蓝宝石十分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黄宝石有特有的两种互不混溶的液态包裹体。最简便的鉴定方法是用浸入法测其比重,可以迅速加以区别。水晶放入三溴甲烷中会漂浮,黄宝石放入会迅速下沉。此外,钻石、黄色尖晶石、萤石都与水晶相似。不过,因为多数宝石的价值都高于水晶,所以,水晶往往成为一些宝石的代用品,而一些宝石不大可能冒充水晶在市场上出售。能够冒充水晶的主要是价值比水晶低的玻璃和与水晶价值相当的萤石。

萤石具有紫葡萄般颜色,与紫水晶十分相似,所以,萤石又有“软水紫晶”之称,二者容易相混。二者的区别方法是测试硬度和比重。水晶的硬度为7,萤石的硬度仅为4;水晶可在玻璃上划出痕迹,而萤石却做不到;萤石的比重为3.18,水晶的比重为2.56,同样大小的宝石,萤石要比水晶重。

冒充水晶的伪品多是价值低廉的玻璃制品。玻璃制品与天然水晶的区分方法主要是外观观察和硬度测试。玻璃为人工制品,内部常有气泡存在,水晶内部则无气泡,但有绵绺,这是二者之间的显著区别。玻璃的硬度为5.5左右,比水晶低,表现的牛毛纹也较水晶为多。用玻璃去划正长石标准片(硬度为6),无法刻出痕迹;如果是水晶,则可在正长石标准片上划出痕迹。从外表看,水晶的晶莹明亮的程度要比玻璃高,用舌尖舐,水晶有凉爽感,而玻璃则有温感。

设计与加工

设计

关于不同透明度的设计

透明水晶设计:纯净透明的水晶多设计成各种刻面型宝石。刻面型宝石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水晶的晶莹剔透,并可闪现火彩。可将透明的刻面型水晶镶嵌到戒指、、胸坠等饰品上。而对于透明、晶莹无瑕、晶形完美的六方柱锥状小水晶的晶芽不用琢磨,直接镶嵌成耳环和胸坠更为别致。

半透明至不透明的水晶设计:对于含有包裹体或裂纹较多的半透明至不透明的水晶,多切磨成圆珠形,串成手链或项链。如芙蓉石、金发晶和晕彩水晶等。

其他设计

具特殊光学效应的设计:当水晶中含有一组大量平行排列的针状或管状包裹体时,琢磨成弧面型宝石可以呈现出较强的,外观酷似“虎眼”。颜色好、透明度好、眼线好的可与金绿猫眼石相媲美。当水晶中含有两组或两组以上定向排列的针状或纤维状包裹体时,琢磨成弧面宝石可显示较弱的四射星光或六射星光。

合成水晶的设计:珠宝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合成水晶饰品,其中以合成、、和居多。无色合成水晶多用于切磨成项链和手链,有时雕刻成小雕件,镶嵌成胸针、袖扣和吊坠等,也偶尔磨制成水晶球。有色合成水晶一般颜色浓艳、纯净而均匀,可设计切磨成任意形状的刻面型宝石,采用自动化切磨成标准形态的宝石,还可用于雕刻成各种小雕件,作为胸坠或手链。

切割

由于水晶的粒度一般都较大,价格较低廉,所以在对水晶原石切割时,对加工的精度不作过高要求。在切割前仔细观察原石内部是否含有裂隙或包裹体,若有的话,须在此处作好标记,可从此处锯开,以便在研磨过程中将其去除。当批量生产同一规格水晶产品时,可使用金刚石粉金属切割盘将其切割成片、条、粒等小块毛坯,以备研磨。切割时,要控制好进料速度,并始终保持水冷却。

研磨

水晶的研磨阶段可采用型号为260#~800#的金刚石粉磨盘进行粗磨和细磨,而弧面型宝石则可先用100#~200#的碳化硅砂轮粗磨,然后用200#~400#的碳化硅砂轮细磨。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宝石加工基本工艺章节相关内容。

抛光

在对刻面型水晶抛光时可选用锌铝合金抛光盘或硬木质的抛光盘,加上转速为1400~2800r/min的抛光机器来抛光。抛光中的粉剂宜选用型号为W2.5的金刚石微粉,可将金刚石微粉调成膏状或直接采用常见的金刚石抛光膏。抛光弧面型水晶时,可用氧化铈或金刚石粉抛光膏在毛呢盘或油毡盘上进行抛光,也可在皮革盘上用三氧化二铬抛光剂进行抛光,都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钻孔

圆珠形水晶或某些异型水晶需要进行打孔处理,然后将其单独或串在一起制作成项链、手链、挂坠等饰品,方能佩戴。所以打孔是水晶加工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晶硬度大、性脆的特点,可选择超声波打孔机打孔。具体操作方法见圆珠类宝石加工工艺章节相关内容。

文化与历史

水晶是一种天然矿物,它以晶莹透明、外形规则而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贵的宝石。考古学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水晶项链和挂件就已成为王公贵族的装饰品。历代帝王也很珍爱水晶,不惜以重金收购并收藏水晶及其制品。水晶在各国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有水晶球与命运的预测,有水晶保健作用的种种传说,更有动人的水晶鞋故事。很多国家(如日本乌拉圭等)还把水晶定为国石。水晶光泽纯正,晶莹剔透,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水的结晶——冰。中国古代称之为水玉,意谓似水之玉;又称水精,意思是水的精灵。古希腊人认为,水晶是冰根据上帝的旨意变化而来的,所以称它为Krystallos,意为“洁白的冰”。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水晶是冰经过漫长时间演变而来的,是冰的化石,故水晶也就是“晶体”。英语中的crystal(晶体),即由此衍化而来。水晶是较早发现的天然晶体,但人工生长水晶起步较晚。由于存在复杂相变,人们很难从高温石英熔体直接凝固生长出石英单晶。而天然水晶由于含有各种杂质,一般只能用于装饰品。1880年,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发现了水晶的压电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著名科学家朗之万教授基于水晶压电性率先制作出声呐,并服务于海军舰船,从此水晶作为重要的压电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意大利科学家Spezia是人工水晶生长研究的开拓者。1909年,他首次报道了采用水热法生长水晶的研究结果,获得了小块人工水晶。现在每年数千吨人工水晶都是水热法生长的。一般来说,晶体生长方法多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以示尊重和纪念。比如,火焰法被命名为Verneuil法,提拉法被命名为Czochralski法,下降法被命名为Bridgman法,等等。遗憾的是,Spezia的工作长期被忽视了,直到他1912年去世后一直没有人延续或重复他的工作。因此,水热法没有像其他晶体生长方法那样,被命名为Spezia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科学家首次利用水晶的压电特性研制出声纳器件,并用来探测德国的潜艇,这才刺激西方主要国家对水晶生长研究的重视。

南美洲天然水晶的主产地。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美国大量从巴西进口天然水晶,而远在欧洲的德国、英国等国家由于无法从巴西获得水晶资源,特别重视人工水晶的研究。Spezia方法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生长速率慢,每天只能生长0.25mm,无法实行工业化。为了获得大尺寸晶体,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Brown等人采用多次加料办法,获得了一定尺寸的晶体。到1945年,基于人工水晶的石英振荡器开始在军中服役。后来,Brown等人详细研读Spezia的论文,大胆采用碎石英作为原料,并改进生长炉的梯度,大大提高了水晶的生长速率。他还发现了不同方向籽晶晶体生长的影响。在临界速率下,沿z方向生长具有良好的质量和速率,z方向生长发展为后来的Y-bar籽晶。但是,Brown当时没有能够说服公司申请特殊生长方向的专利,以致于美国公司捷足先登,采用此工艺生长工业水晶大发其财。为此,英、美两家主要水晶公司打了多年的知识产权官司,直到此方法在全球相当普及才不了了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工水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46年美国开始人工水晶生长研究,到1953年已能长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压电水晶。1959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家水晶工厂,从此开始水晶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长的征程。工业合成水晶的消息从美国传来,刺激了日本科学家对人工水晶生长研究的重视。日本科学家从1953年起步,一开始就积极与大公司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水晶的工业应用。到1960年,日本水晶已步入了工业化生产规模,并在不断发展中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生产国。苏联科学家不仅生长工业水晶,而且开发了不少彩色水晶品种。中国人工水晶研究起步较晚。1958年,地质研究所章元龙教授和物理研究所吴乾章教授生长出人工水晶,到1960年已能生长出满足压电器件要求的水晶,1964年压电和光学级人造水晶获得了国家新材料一等奖。国家建材局人工晶体研究所较早开展特种水晶生长研究,华大辰等人的“特种人造水晶”研究成果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仲维卓等人结合晶体生长形态学,提出了阴离子配位多面体生长基元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水晶生长机理,获得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还总结国内外人工水晶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人工水晶》专著,受到国内外好评。随着通讯产业的发展及其向中国的转移,水晶生产大国也从日本逐渐转移到中国,中国水晶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但高质量水晶主要依靠进口,还算不上水晶生产强国。日本科学家总结水晶研究历程时说,水晶生长起源于欧洲,商业化在美国,而形成规模在日本,这似乎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固定模式。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水晶产业的最后归宿在中国,因为从电视、石英表到通讯用频率器件,这些涉及水晶工业应用的大产业都在中国。

参考资料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Quartz & Rock Crystal?.Sciencing.2023-12-25

都是“一家人”为啥差别那么大?-如何区分水晶、玛瑙、玻璃、玉髓.河北省自然资源厅 海洋局.2023-12-25

水晶.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5

水晶.www.cgs.gov.cn.2025-03-28

水晶纪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