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佤族

佤族

佤[wǎ]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跨中国、缅甸边界的跨境民族。根据2020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佤族人口有43097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3%。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澜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镇康县永德县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

佤族是东南亚、东亚南部最古老的孟高棉(Mon-Khmer)“”系族群后裔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习惯上称为阿佤山区。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有“僬[jiāo]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僬侥”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从唐代开始,“望〞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称出现,到明清的“古剌[là]”“哈剌”“嘎剌”“瓦”和“哈瓦”,汉文典籍中提供了佤族形成的过程,即佤族的形成孕育于唐朝前后,至明朝中叶直到清朝初期才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在佤族中,则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司岗里”意思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或是从山洞里出来的人,是佤族对自己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佤族及其同一语支各民族的先民在汉代就与汉王朝有了附属关系,自西汉的益州郡,东汉的永昌郡,唐代南诏,宋代永昌府,到明朝时期的镇康路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清朝的镇边直隶厅,佤族居住的区域大部分分布在这些建置以内,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佤族与周围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佤族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过渡到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从迁徙到定居生活,与近代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很相似,这一时期佤族社会从以血缘为联系的公社形式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农村公社。

佤族是直过民族。19世纪以前,佤族的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原始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云南省各族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但佤族社会形态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根据佤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领导佤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在镇康县永德县,佤族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地主制度,接着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澜沧、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大多数佤族地区,采取直接过渡的政策,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逐步消灭和克服不利于生产和民族发展的剥削因素和原始落后因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佤族历史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一般用刻木或结绳记事,佤族的历史也是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佤族信仰的是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每年全寨性的较大的宗教活动有接新火、做水鬼、拉木鼓、砍牛尾巴等。源于宗教活动,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随着民族文化的交往,如今佤族也有春节、端午、中秋节汉族传统节日。同时,佤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建筑主要有竹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以稻谷(大米)为主食,鸡肉烂饭是佤族群众最喜欢吃和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并喜欢喝水酒、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佤族的服饰各地不同,长发、项圈和筒裙是佤族女子服饰的主要特征;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同姓通婚;佤族有许多生产和生活的禁忌,佤族人民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各种道德准则、禁忌、制度、礼仪等行为规范,称为“阿佤理”。佤族有着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佤族人民通过中国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等,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其中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司岗里》,把佤族社会生产、生活经验、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是集合佤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族名

历史上佤族没有统一的族称,中国历史文献上对佤族的称呼,有“望”人、“望苴[jū]子”“望蛮”“望外喻”“古剌”“哈剌”“嘎剌”和“哈瓦”等记载。

过去因不同分布地区和支系,佤族的自称也不同。居住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居住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佤族则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而镇康县永德县一带的佤族自称“佤”。意思大致都是“住在山上的人”。

汉族傣族拉祜族[lā hù zú]等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呼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如汉族称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本人”,意思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傣语“佧”是奴隶的意思,“佧佤”这一称谓含有贬意和侮辱性,“佧佤”又有大小之分,“大佧佤”指西盟等地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还存在猎头习俗的佤族;“小佧佤”指沧源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澜沧、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等地社会发展有进步并已革除猎头习俗的佤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佤族,体现了民族平等和团结。

族源

佤族的起源,主要来源于口耳相传的中国神话,根据佤族的创世神话《司岗里》,人类起源于“司岗”。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沧源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思人是从葫芦里出来;西盟佤族则认为“司岗”是“石洞”,意思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他们都把阿佤山视为佤族的发祥地。

司岗里传说,代代相传,反映了佤族古代生活的片段。传说中人从石洞里、呀呀葫芦里出来,反映出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与野兽为伍,反映着狩猎时代的生活;有关求谷种的传说和到处迁徒,说明了初期农业的特征,雷神与姊妹通婚和格利比与格雷诺领导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佤族曾经经历了母系氏族阶段,后来才过渡到父系氏族,也反映了从群婚到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演变。

历史沿革

唐之前

根据中国相关汉文史料记载,佤族先民属于形成今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古代濮人的一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竹书纪年》《国语》和《后汉书》中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僬侥”是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

佤族及其同一语支各民族的先民在汉代就与汉王朝有了附属关系。西汉时的益州郡,是今天以保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当时是佤德语支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东汉时的永昌郡,管辖范围包括澜沧江以西的佤德语支各民族的分布区。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东汉时期,在永昌郡居住着哀牢人,哀牢人是指居住于哀牢山区的各族,包括傣族彝族以及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在永昌郡里的各族人民都是东汉的编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佤族地区仍受永昌郡管辖。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郡县稍有调整。西晋时期,永昌郡的“闽”“濮“反叛,永昌郡治南迁到永寿(今耿马、镇康一带),拉近了佤族地区与内地中央王朝的关系。杨坚开皇年间(581~600年),永昌郡归益州总管管辖。

唐宋时期

唐朝(7世纪初至10世纪初),佤族先民受南诏地方政权统治,主要分布在南诏设置的永昌、开南、银生三个节度辖区。当时这一区域是各民族的杂居区,族称很多,据《蛮书》《新唐书》等记载,有望、望苴子、望外喻、朴子蛮、木棉濮等族称,其中望、望苴子、望外喻这些名称和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从唐代开始,“望〞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称出现。这一时期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佤族已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永昌西北(今云南永平、腾冲市一带)的“望蛮外喻”部落要先进一些,已有初期的农业、手工纺织业和畜牧业;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望苴子蛮”部落则比较落后,还过着狩猎、采集、多养家畜和初期农业的经济生活,被南诏王国大量征调为士兵。

宋朝时期(10~13世纪),佤族分布的北部地区,属南诏大理国永昌府管辖。

元明清时期至近代

元代,佤族的分布区域,北属镇康路军民总管府(今镇康、永德县地区),南属孟定路军民总管府(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区)、木连路(今澜沧、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区)。据《元史》《新元史》和《云南志略》中记载,云南西南部有蒲蛮居住,蒲蛮又分“熟蒲”和“生蒲”,从其分布来看,“生蒲”主要指的是佤族。

明朝时期,佤德语支各族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蒲人主要是指布朗族,古剌、哈剌则指的是佤族和德昂族。明代,佤族分布地区大都归属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孟连长官司和耿马宣抚司。

清代初期,佤族的族称更加明确,《滇云历年传》《续云南通志稿》等记载有“嘎喇”“哈瓦”和“佧佤”等族称。可以说文言文典籍中提供了佤族形成的过程,即佤族的形成孕育于唐朝前后,至明朝中叶直到清朝初期才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清代沿袭明制,略有变更,其中耿马宣抚司势力较强,辖今耿马、沧源和双江等地区,孟连长官司升为宣抚司,辖今孟连、西盟、澜沧等地区。民国时期,镇康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南掌(包括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改为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置设治局。

明清时期,佤族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已从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过渡到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从迁徙到定居生活,与近代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很相似,佤族社会从以血缘为联系的公社形式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农村公社。

安康佤族乡区的疆土历史上曾经是原始公社所有,18和19世纪逐渐变为佤王所有,在沧源的班洪、班老地区属葫芦王所有,称葫芦王地;19世纪后呀呀葫芦王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领地归属于国家所有。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镇康改士归流,这标志着封建地主制代替了农奴制,当地佤族以及其他民族步人了地主制经济的范畴。

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随着佤族与周围其他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佤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开挖银矿,接受佛教,种植鸦片,接受清王朝赐封以及接受或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或封建领主制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同时,由于各民族间相互影响程度不同,也使佤族社会原有的发展不平衡更加明显化。

清朝初年,有不少汉族到阿佤山西北部的班洪、班老、永邦、班况一带开银矿。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以后,侵略矛头指向了云南省,以中缅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派遣武装人员、传教士潜入阿佤山区,并于1934年1月,公然武装侵占班洪、班老一带的矿区,制造了有名的“班洪事件”。英国的侵略行径遭到了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班洪、班老部落首领邀集周围十多个部落,剽牛立盟,组织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南掌临翔区(今临翔区)、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的汉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组成1400多人的“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前来支援。1936年,以班洪为首的佤族17个部落王发出了《告祖国同胞书》,严正声明阿佤山“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suí],固守边疆……我佧佤山数十万户宁血流成河,断不作大英帝国之奴隶……”。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最终挫败了英国的强盗行径。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和各族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入侵云南省,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支援滇西南抗日部队,并组织“耿马沧源支队”“阿佤山区游击支队”“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班洪自卫支队”等游击队与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配合抗日部队在班洪、班老等地痛击日寇,收复失地,将日军驱逐出境。

人口与分布

人口

佤族人口按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为28万,1964年第二次普查为20万,两次普查数量出现不同的原因是,第一次人普口查时存在民族认定没有划清和国境线认定不同等因素。1977年三次人口普查时为26万,1981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29万,1990年为35万,2000年为39万,2010年为42.9万。

根据2020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佤族人口有43097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3%。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澜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镇康县永德县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

分布

佤族是东南亚、东亚南部最古老的孟高棉(Mon-Khmer)“濮”系族群后裔之一。远古时代其先民散布中国西南、印度东南部至东南亚的广阔区域,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族群冲突的残酷背景下,被迫由南向北迁移到如今的阿佤山区,随后由此繁衍、发展、扩散,逐渐形成今天以阿佤山中心区为核心,地跨中国与缅甸两国边界的自然分布状况。

佤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在澜沧江以西和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地带。约东经98.5°至100°,北纬22°至24°,范围西至萨尔温江,北至耿马孟定南定河一线,东北至耿马四排山区,东至澜沧雪林、西盟中部,南至孟连,包括云南省西盟、沧源两县以及与其毗邻的耿马、双江、澜沧、孟连部分地区,也包括与其交界的佤邦的主要部分。这里山峦重迭,平坝很少,习惯上称为阿佤山区。在阿佤山区,山脉走向自北而南,逐渐低缓,主要的大山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西盟山和大黑山等,是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在群山之中,也有许多低丘平坝,小者几十公顷,大者上千公顷。因山谷纵横交错形成了大小河流,懂河、拉勐河、小黑江等流入澜沧江;南汀河、南滚河、南卡江等流入萨尔温江。

安康佤族乡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生长。年平均气温沧源县为17℃上下,西盟佤族自治县为15℃~16℃,最高气温可达35℃,最低至0℃。常年雨量1500~3000毫米,其中约80%~95%的雨量降于5~10月间,称为雨季,其他月份为干季。阿佤山区气候温和,林木茂盛,翠竹成林,原始林和次生林分布于高山、谷地和村寨周围。阿佤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特别是银矿储量丰富,还蕴藏有金、铝、铁、锡、铅、铜等金属矿和煤、云母、石棉石膏等非金属矿。

宗教信仰

自然宗教

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在他们的观念中,山川、河流、生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称“鬼神”。这种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来源于灵魂不死。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和“阿依俄”。佤族形成的自然崇拜或灵魂(鬼神)的世界,是他们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感到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自然现象会给他们带来吉凶祸福,但他们对于这些自然现象又不能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便归之于鬼神。为了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他们就对自己虚构出来的鬼神加以崇拜。这种自然崇拜是佤族的自然宗教(或称原始宗教),也是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佛教

佤族所信仰的佛教,有自大理白族自治州传入的大乘佛教和自附近傣族村寨传入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在南诏时自缅甸、泰国传入云南省。佤族中最早信仰小乘佛教的是镇康县永德县的佤族,据说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佤族信仰小乘佛教的地区主要有沧源佤族自治县县的班洪、班老、勐角、南腊和西盟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永德、镇康等县受傣族影响较深的部分佤族村寨。信仰大乘佛教的佤族,主要在沧源县岩帅区和甲单区的个别村寨。清光绪年间,由大乘佛教僧人达董保从大理白族自治州传入。

基督教

晚清光绪年间,美国浸信会牧师永伟里以游历为名,进人佤族、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文东、安康,沧源县的岩帅、勐角、勐省镇永和县以及双江县的部分地区传播开来。

宗教活动

佤族的自然宗教信仰由来已久,并且影响深远,因此宗教活动也很多,根据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澜沧佤族的情况,每年全寨性的较大的宗教活动有接新火、做水猴子、拉木鼓、砍牛尾巴等。

接新火

佤族村寨每年全寨性较大的宗教活动始于接新火,或者称换新火。佤历1月(相当于公历1至2月),根据月亮的运转情况选定吉日举行。村寨头人通知寨中各户,把火塘的火熄灭,打扫干净。头人和魔巴(宗教活动的主持人)等到寨外鬼林祭祀木依吉的地方祭鬼,主要是祭祀火神。然后用传统的方法钻木摩擦生火,各家再取火种引燃自家的火塘。

做水鬼

接新火之后,便是做水鬼或称接新水,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具体活动是修理竹子做成的饮水槽。做水鬼时,除杀鸡宰猪祭祀之外,每家都出一人和竹子等物参加修理水槽。活动往往持续数日,修好为止。

拉木鼓

做水鬼之后便是拉木鼓。木鼓是佤族的一个标志。每个村寨有一个至数个木鼓房,每个木鼓房放两个木鼓,它是通神之具,也是崇拜之物,在较大的宗教活动和紧急的军事行动之时,用来鸣鼓以聚众。拉木鼓就是把在山林砍倒的一段约两米长的粗树干拉入寨内木鼓房,再把它挖空成为木鼓。整个过程需十多天。

砍牛尾巴

砍牛尾巴是献祭木鼓的祭祀活动。每年11月至来年2月份,部落或者寨子都要举行献祭木鼓的活动仪式。活动中要剽一头至数头牛,砍下牛尾巴并进行抢肉行动,场面非常惊险。1958年以后,部落或者寨子不再举行砍牛尾巴献祭木鼓的活动。

猎头祭谷

猎头祭谷过去是佤族重大的宗教活动,在春播前后,或在秋收之前,猎取仇家村寨的人头,或是外民族的人头祭谷。这是基于佤族原始的宗教信仰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只有用人头祭祀,稻谷才长得好,村寨才安全,与血族复仇也有密切关系。直到1958年,阿佤山区才彻底革除了猎人头祭谷的习俗,镖牛祭祀、砍牛尾巴等传统习俗也一并被彻底革除。牛也从昔日的祭坛中解放出来,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投入到农业合作社的生产劳动中,成为佤族从原始农耕向传统农业过渡的一个标志。

做老母猪鬼

做老母猪鬼是佤族祭祀尔爷(家神)和其他鬼神的家族祭祀活动。由家族长者吟诵《司岗里》神话,向后代传授家族历史。现今做老母猪鬼仍然很普遍。

语言文字

语言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不同地区的佤语有方言和土语的差异,主要分为佤方言、巴饶方言和阿佤方言三个方言,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巴饶方言,主要分布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双江、澜沧等县。三种方言的语法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的差异。佤语与布朗语、德昂语很相近,反映了他们在族源上的密切关系。

文字

佤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过去主要用刻木或结绳记事或实物来传递信息,佤族的历史也是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传教士曾采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俗称撒拉文,但这种文字由于缺乏科学性,不能正确地拼写佤语,而且主要在信仰基督教的佤族地区使用,普及度不高,未能推广。1957年3月,中国的民族语文工作者为佤族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这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沧源佤族自治县岩(ái)帅佤话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经过多次修订和实验后推行,在1964年9月制定出了最终的《佤文方案》。至此,佤族人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正式文字,并推广使用。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佤族的社会组织还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阶段,即原始的农村公社。佤族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和生产单位,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同一个祖先的若干家庭构成一个家族,若干家族组成村寨。每个村寨都包括数个小寨和数个至十数个家族单位,村寨大的有三、四百户,小的有数十户,一般在一百户上下。这些村寨就是一个地域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军事的单位,其性质和组织形式则是一个原始农村公社。佤族村寨政治和宗教的管理者有窝郎、头人和魔巴,他们一方面是社会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劳动者。窝郎、头人和魔巴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管理着村寨中的一切事物,但他们中任何人不能独断专行,有关村寨大事,必须召开头人会议协商解决,有的甚至还要召开寨民大会协商解决,有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民主成分。

生产

农业

佤族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受生活环境限制,过去佤族主要种山地,农作物以旱谷、玉米、小红米、荞麦豆类为主。佤族的耕作方式比较粗放,一般使用铁、木、竹制作的长刀、砍刀、镰刀、条锄、板锄、竹箩等工具,在轮歇后的山地上进行刀耕火种,后来发展为人挖或用牛犁耕播种,广种薄收。在山区低洼处有少量的雷响田,主要依靠雨水灌溉的水田,种植水稻。佤族在春天播种和秋天收获的时侯都有相应的耕作礼仪和祭祀活动。过去在劳动条件、生产技术和自然条件下,佤族的农业产量很低。

狩猎

佤族多居于高山区,农业生产落后,狩猎成为佤族补充食物的重要生产活动,过去各种飞禽走兽都是佤族的猎物。佤族狩猎有个人行动,也有集体撵山行动,捕获的飞禽之类归猎得者所有,大的猎物如麂子[jǐ zǐ]之类,除了“见者有份”外,要分给寨子里的每家每户,不能吃独食。佤族认为万物有灵,猎获大的野兽要祭灵,举行宗教仪式等。

采集

佤族生活的地区植物繁茂,物种多样,由于生产比较落后,采集成了佤族补充食物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采集的种类有野菜、野果、菌类、昆虫等。采集主要由妇女和儿童承担。

饲养

过去佤族饲养黄牛、水牛、猪,作为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重要的祭祀品。饲养鸡一是为了自己食用,二是招待宾客,三是为了祭祀卜卦用。也饲养骡子和马,用作运输工具。

其他生产活动

佤族的手工业还没有发展和形成单独的部门,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种类有打铁、纺织、编篾和酿酒等。打铁一般是打制和修理农具、银饰等。纺织是妇女从事的家族手工业,过去佤族妇女都会纺线织布,但纺织工具落后,效率较低。竹子在佤族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普遍而重要的作用,过去佤族成年男子的妇女都会编制篾器,用以修建房屋,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佤族喜欢饮酒,他们自己酿制水酒,水酒的原料主要是杂粮,以小红米为最佳,制作时将原料炒黄蒸熟拌上酒药,装进酒坛里存放发酵三个月以上,饮用时掺入冷水滤出,便是水酒。

风俗习惯

居住

佤族多居住在山区,村寨一般建在山顶或较平缓的山坡处,房子随山势而建,自高而下,一排排成阶梯式。村寨周围有竹林、树林和水源。过去新建一个寨子时要先选社神林,通常在村寨的右上方,木鼓房就建在那里,公共墓地多在村寨的下方。过去佤族的住房都为草房(茅草或稻草顶),主要有竹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样式,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火农具杂物以及饲养畜禽。室内有主间、客间和外间,分别设有主、客、鬼三个火塘,主火塘供煮饭用,火终年不熄;客火塘一般用于煮猪食;鬼火塘为宗教活动时使用。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佤族以竹木结构的为“干栏式”建筑为主,镇康、永德的佤族多为土木结构的的四壁落地房。

饮食

佤族以稻谷(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红米、玉米、豆类,山薯野菜也是他们的重要食物。肉食以家养的牛、猪、鸡等畜禽为主,以及农闲时猎取的野猪、黑麂、野鸡、鸟类等。佤族的饮食比较简单,普遍食用烂饭,一般日食两餐或三餐。鸡肉烂饭、鹌鹑烂饭、松鼠肉汤、小黄散叶汤、鱼捣酱、子苦肠汤等,是佤族别具民族特色的美味菜肴。其中,鸡肉烂饭作为佤族群众最喜欢吃和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往往在逢年过节、祭祀、娶妻、嫁女或招待贵客时才做。佤族不喝开水,习惯饮冷水,喝酒是佤族人重要的嗜好,他们喜欢喝自己用小红米发酵酿制的水酒,有“无酒不成礼”的习俗。佤族还喜欢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他们一般喝煮出来的浓茶,味道极苦;过去佤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随身携带一支烟斗,吸自己种植加工的草烟;佤族的槟榔并不是槟榔树上的果实,而是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的,他们认为嚼槟榔有健齿的作用,并以把牙齿染黑、唇染赤为美。

服饰

佤族的服饰各地不同,喜欢红、黑两色,简洁自然,长发、项圈和筒裙是佤族女子服饰的主要特征。佤族男子传统的服饰是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无领短上衣(西盟佤族),或圆领对襟上衣(沧源佤族),裤子短而肥大,青年男子一般颈部戴有竹制或藤制的项圈。女子以长发为美,西盟佤族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下围直筒折裙,头戴银或篾箍[miè gū],以银项圈和多串料珠为胸饰,腰部和颈部戴若干藤圈,还喜欢戴多个银镯和大耳环;沧源佤族女子穿圆领窄袖右开襟短衣,胸前饰有数排银泡,下穿直筒长裙,有多种花纹,喜欢戴银制或铝制的耳饰和项圈。永德县镇康县的佤族服饰则与当地的汉族服饰基本相同。

佤族织锦

佤族织锦佤语称“待”,以棉、麻为主原料,用天然植物或矿物熬水制成染料进行染色。用一套竹木制的腰机,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完成织锦全部过程。织出的布匹主要用于服饰、挎包、被套、床单、饰件、幕帐等。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辅以其他颜色,织成条纹和条纹几何纹相间的图案。2021年5月,佤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目录。

历法

佤族创造了简单的历法。每年有12个月,每月29天或30天,几年之后又有闰月调整,闰月的年份则有13个月。每月以观察月升、月落为标志,新月升为月首日,年首日则是以自然现象为标志。佤族根据每个月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安排生产、宗教和其他活动。

节日

佤族的节日多与原始的宗教活动相连,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新米节和木鼓节、贡象节等。随着与傣族、汉族、拉祜族等其他民族的交往融合,现在佤族也有堆沙节、火把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新火节是佤族的春节,源于接新火的宗教活动,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送旧火,换新火”的仪式,辞旧迎新,取回新火后,全寨男女老少集中在一齐唱跳欢庆,通宵达旦,篝火不熄。佤族认为新火节是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是吉祥、温饱、健康的开始。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以村寨为单位,通过占卜择定吉日并祭祀谷魂后,各家各户开始下地播种,夜晚,大家围着火塘吃饭、喝水酒,唱歌对调,祈求风调雨顺,家家丰收。新米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一般以每个家庭为中心,谷物开始成熟时,选定吉日,由各家各户到田地里采摘新谷穗接“谷魂”回寨归家敬奉,煮好的新米饭要先敬奉给谷神、老人、牛和狗享用,然后大家才开始吃饭、喝水酒,共庆丰收。此外,还有耿马四排山的佤族有青苗节,沧源班洪、班老的佤族有贡象节等。其中贡象节是佤族独有的敬大象的节日,贡象节期间,各寨各户的人都要带上留有梢叶的甘蔗香蕉树、糯米粑粑等贡品,穿着节日的盛装,不约而同地往南滚河上游的巴本巴贺地方集中,把贡品摆放在芭蕉铺垫的地上,由寨子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敬象仪式,祈求大象安住长寿、子孙兴旺,保护寨人消除灾难。

源于木鼓崇拜,传说佤族每年农历二月至四月间要举行重大的木鼓节,主要有拉木鼓、剽牛祭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等活动,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新创了木鼓节。2004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新创了司岗里狂欢节,把司岗里文化中的“摸你黑”现象作为承载节日的主要内容,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两个节日都以民族大团结和传承佤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旋律,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婚俗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同姓通婚。过去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对唱情歌,中意者赠送礼物定情。经过谈情说爱,如男女双方愿意结合,便可缔结婚姻,但需由父母作主。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后者可以延期交付。结婚后,若感情不和,可以离婚。佤族过去特别盛行姑舅表婚,约50%以上是姑舅表婚,这是群婚制的一种残余,现在这一婚俗已改变。

丧葬

佤族的丧葬习俗主要以土葬为主,间有火葬、野葬等遗俗。佤族人认为人的死亡分为善终和凶死两种形式,善终就是指正常的生老病死;凶死是指如自杀、难产、战死、被雷击、被猛兽咬死,孩子出生不满月死,出门在外遇难死等非正常的死亡形式。对待这两种死亡的形式,丧俗有明显区别,凶死的人不能与善终的人葬在一起,也不能实行同等规模与形式的葬礼。阿佤山每个村寨都有两块墓地,在上的一块葬善终者,在下的一块葬凶死者,相隔一定距离。佤族的丧葬重葬轻祭,人死后,家人哭泣哀悼,但不披麻戴孝,只是杀鸡或杀猪“做鬼”,进行祭祀,祈愿死者灵魂快乐并保佑家人平安;选择墓穴时用鸡蛋占选,下葬时,善终者按头朝东向寨子,脚朝西向山野的方向埋葬,凶死者则反之。佤族村寨墓地简朴,传统葬俗既不立碑、不起坟,也不举行扫墓祭拜活动,体现了佤族人民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以确保和谐的生存环境。

礼仪

生活礼仪

佤族人热情好客,见到外人都会招呼他们“吃饭”,客人无论与主人熟悉与否,都会受到热情招待。佤族有杀鸡问客的传统,佤族人接待客人时,都用最好的饭菜,酒肉招待,鸡肉烂饭水酒是待客的最高礼仪。女主人不得和客人们在一起吃饭,女人在客人面前行走要弯腰躬身,以表达对客人和男主人的尊重。酒席间,倒水酒的顺序也十分讲究,先倒给家里的女主人喝,再给男主人,家里的老人,然后再给客人喝,这样表示自家的酒没有毒,请客人放心地喝。如果男女同场,女士优先,敬酒必须连敬两杯,表示人类是两只脚走路,好事必须成双。他们认为喝一杯酒既是不吉利,也是对客人不礼貌的表现。佤族人走亲访友时,一般的礼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是必须要带酒,酒的数量可多可少,哪怕只带一斤、半斤都可以,否则就是一种十分失礼的表现。客人拜访,主人必须用自家的酒来招待。

阿佤理

“阿佤理”就是佤族人日常生活应该遵循的“道理”,是佤族人民在自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各种道德准则、禁忌、制度、礼仪等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佤族社会全体成员必领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佤族的阿佤理是一部无文字表达的习惯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规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得以协调、合理的发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阿佤理涉及本部落姓氏、家族、家庭、婚姻、做人、处事以及对外的关系;涉及生产关系、财产保护问题;涉及违反“阿佤理〞而受惩罚的具体规定;涉及佤族的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等。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为:家庭内部关系、家族间关系、姻亲关系、邻里关系、村寨成员关系、村际关系、族际关系,世俗社会交往准则、宗教领域社会准则、公共事务领域、村寨公共事务的议事规程等。凡违反“阿佤理”处罚程序与处罚形式时,做出裁决的人员一般是家族长辈、村寨长辈、巴猜等,有时是村寨头人。裁决采用调解,不能调解时采用神明裁判。处罚形式有赔礼道歉、赔偿、洗寨子、处死和驱除村寨等。

阿佤理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凡是泄露本寨机密(主要是军事机密)而引起严重后果的,要受到严厉惩罚。发生械斗,全寨所有成年男性都要参加。村寨如举行换水槽、修路、修建木鼓房、拉木鼓等公益劳动,每户必须要有人参加。说话做事触犯“阿佤理”,使他人在物质和精神上受到伤害的必以实物作为赔偿。欠债逾期不还的且数额巨大的,债主可以抄负债人的家,拉走牛,甚至可以拉走其子女出卖。六代以内同姓不能结婚。男青年不得跟已订婚的姑娘谈恋爱,如果与有夫之妇通奸,丈夫有权利严惩这个男人,甚至把他杀掉。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寨子神林、坟地林、水源头的公有林任何人不得砍伐。侵占他人的山地和水田,要如数赔偿,并给主人水酒香蕉树、茶叶等以示道歉,等等。

佤族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佤族格言“格拉那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佤族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并为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养老送终。佤族还注重对儿童的爱护与养育。佤族格言“格拉莫格拉宏”意为“相爱是礼”,佤族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在幼儿满月及儿童五岁时要举行两次育儿仪式,以后还要带儿童参加各种宴会,学习“阿佤理”,让其懂得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在日常生活中,佤族忌讳打骂儿童。

禁忌

佤族有许多生产和生活的禁忌,这些禁忌不仅是对佤族人在行为和道德上的限制与规范,也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在生产方式方面,有播种禁忌,比如撒菜籽、种黄瓜时,不能抽草烟;种棉花时,不能穿黑色的衣服;栽秧不能从最下一丘田开始,要从上到下,否则栽秧速度慢而且长势不好等。有狩猎禁忌,比如狩猎时不能携带药物,不能抽烟、喝酒,猎人不能独食猎物,否则猎人就打不到猎物等等。日常生活禁忌有出行禁忌、行为禁忌、儿童禁忌等三个方面,比如在朔日、望日这两天最好不要出远门;出门如果听到“木丙林”(预兆鸟)的鸣叫声,不能出门上路;丈夫出门做生意,妻子不能马上扫地等。行为禁忌有朔日、望日、晦日不要睡懒觉,深夜不能洗碗筷,夜晚不能缝补衣物,不能将掉在地上的饭粒扫进火塘里,山歌只在山上野外吟唱,不能在家里吟唱,不要忘了喂狗等等。儿童禁忌有小孩子不能吃麻雀肉,不要喝茶,不要摇晃燃着火的柴火等。此外,在一些特殊的日子,佤族会有一些不同的禁忌,如节日、恋爱结婚、生育、丧葬时的禁忌。

文学

佤族没有文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佤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通过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反映了佤族的历史、文化、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内容有解释宇宙万物、人类起源的神话;有歌颂勤劳,批评不劳而获的传说;有反映人民聪明才智、纯真爱情、以及英雄的故事;有批评背信弃义、损人利己行为的寓言;也有揭露旧制度的苦歌和恨歌等等。佤族文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浓厚的神话色彩,文学与音乐舞蹈紧密相连,万物拟人化,佤族歌谣讲究韵律、格律和对仗,其中孤儿故事是佤族多种文学体裁的重要内容,。

神话传说《司岗里》

《司岗里》是一部在佤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口述文学作品,内容从佤族远古时代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洪水暴发、人类繁衍、建寨定居、生产生活,到佤族节日和各种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的形成,以及司岗里的守护、传承等方方面面都有。〝司岗里”主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口头传承,后发展为吟唱歌咏的形式,代代相传,对佤民族古老的宇宙观、人生观、原始宗教,以及佤族的生产、生活,心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都有所歌吟或注释,成为佤族历史、道德,宗教、哲学、风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堪称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和民族历史教科书。2008年6月,佤族神话〝司岗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间故事

佤族的民间故事可以分为:动植物故事、人物故事和童话、寓言三类。

佤族信奉万物有灵,他们赋予动植物以及周围的万事万物像人类一样有思想、有喜怒哀乐,动植物故事应运而生,表达了佤族人民的各种感情和文化心理,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比如《骄傲的老虎》《百鸟盖房》《黄牛、水牛和豹子》《牛为什么吃草犁地》等作品。人物故事是佤族民间故事中内容最为丰富,思想与艺术性也较为突出的部分,人物故事大致可分为:爱情故事与孤儿故事,反映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故事,歌颂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故事,扬善抑恶的故事,反抗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故事等。其中《孤儿岩惹》《孤儿和仙女》等孤儿故事流传广泛,反映了佤族人民同情弱者的一种民族心态,和弱能胜强的乐观精神。佤族的童话和寓言是佤族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多采用拟人的手法讲故事,富有哲理性,又具有诗意和美感。佤族的寓言是劝喻与讽刺的故事,让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代表性的寓言有《害羞的竹子》《爱漂亮的马鹿》《石岩、风和白花》《潭水和山泉》等。童话则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教育儿童,又便于记忆,代表性的童话有《岩嘎和龙女》《牛哥哥》《一只好胜的老虎》《数星星》等。

谚语

佤族的谚语被称为“教育人的话”,例如“地不种长草,人不勤饿肚”、“一棵竹子不成蓬,一人做事难成功”、“是树就要直立挺拔,是人就要心地善良”等等,是佤族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带有哲理性,反映了佤族人民的处世哲学,也表现出佤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

音乐舞蹈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舞蹈别具特色。佤族的音乐原始、朴素,音调质朴,风格粗犷。佤族的歌曲都是民歌,歌谣可分为:创世歌、宗教歌和世俗歌。创世歌也可称为民族史诗,即传唱的“司岗里”歌;宗教歌是宗教祭祀活动中咏唱和念祷的歌谣与祭词,有木鼓祭词、谷魂词、挽歌等;世俗歌内容最为丰富,有山歌、劳动歌谣、情歌、儿歌、狩猎歌、贺房歌、婚礼祝词等。从演唱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有乐器伴唱和无乐器伴唱;劳作时的劳动号子;火塘音乐,即婚嫁和节庆时人们围着火塘唱的歌谣;猎神音乐,也称为财神歌。佤族使用的乐器有十多种,如木鼓、铜鼓、独弦琴、葫芦笙、角箫、鹿箫、口篾、短笛、象脚鼓、二胡等。

佤族舞蹈与音乐、给画、文学等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佤族舞蹈所特有的古朴、粗犷、热情、奔放的风格。舞蹈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圆圈舞、木鼓舞、盖房舞、舂碓[chōng duì]舞、甩发舞、象脚鼓舞、竹竿舞等,其中木鼓舞和甩发舞最具代表性,舞蹈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充满着原始美、野性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融。2006年,沧源佤族木鼓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

佤族除了丰富的民间口头传说和歌舞外,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绘画雕刻艺术,它们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密切联系,常常是佤族宇宙观与宗教观的形象表达。

绘画

佤族在“业顶”(大房子)四壁的木板墙上,根据宗教礼仪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牛血、黑炭、白石灰绘画大小不等的人像、骤马、牛头、马鹿等各种图像。佤族还有一种刺在人身上的图案,即文身图,将十字花点、三角形、牛头、小鸟、龙、虎等图案,刺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上,记录了佤族的生产生活情景和审美意识。这种文身图现在在佤邦萨尔温江东岸地区的佤族中仍有流传。

雕刻

在佤族的房屋、仓库、晒台上常刻有木刻人像和鸟类(燕子、吉利鸟等),虽然雕刻刀法粗放,但其外形轮廓却生动多姿。房上的人物与飞鸟,传说是人神一体的达惹敢,他不仅是人类的祖先,也是用长刀打开呀呀葫芦和建房造屋的发明者。房顶上的雕刻木人和飞鸟是为纪念智者达惹敢和达太教会人类建造房屋的功绩,同时还象征着吉祥和财运。

沧源岩画

沧源岩画主要分布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勐来两个乡小黑江南岸的岩壁上,据专家测定,距今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在岩画上能辦认的图像约有1063个,其中人物图像785个,动物图像187个,房屋图像25座,村寨1个,内容有狩猎、畜养、米、舞蹈杂剧等。岩画用极简单的线条描绘,作画的颜料是就地取材的赤铁矿石,研成细末渗入适量的动物血和某种含胶质的植物液体。沧源岩画是佤族传统生活乃至近现代生活的写照,蕴涵着佤族神话与宗教内容。

影视作品

当代反映佤族的电影作品有《阿布》《阿佤山》《孔雀飞来阿佤山》《司岗里》《图腾之旗》《叶赫娜》《叶姆[mǔ]》《玉蝴蝶》。反映佤族的电视剧作品主要有《不熄的火塘》《褐色阿佤山》《她们和战争》《失落的月老》《云南往事》。

发展现状

19世纪以前,佤族的社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原始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由于历史条件和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佤族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西盟佤族自治县大部分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处在原始公社解体、初期奴隶制和农奴制正在形成的发展过程中,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沧源部分地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等地的佤族社会,已属于封建领主制的范畴;永德、镇康和保山市等靠近内地的佤族,则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

1949年12月,佤族人民获得了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佤族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领导佤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在镇康县永德县,佤族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地主制度,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等大多数佤族地区,则不实行土地改革,而是采取直接过渡的政策,通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逐步消灭和克服不利于生产和民族发展的剥削因素和原始落后因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自1952年起,随着佤族地区各级人民政权的相继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广泛宣传。1954年6月孟连傣族拉族佤族自治县成立;1955年10月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1964年2月沧源佤族自治县成立;1965年3月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1985年12月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成立。佤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平等和佤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佤族作为“直过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佤族社会形态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初期,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形态基本特征仍带有深厚的原始社会的遗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帮助“阿佤山区”平稳过渡,云南省在开展民族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将佤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的框架之中,并采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建立新型民族关系;革除猎头祭谷等传统习俗,促进社会从封闭向开放变迁;破除旧有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旧交替等系列柔性策略,全面建立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为佤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从佤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当地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持佤族群众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国营贸易,使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佤族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佤族地区积极改造完成稳产高产农田,兴修水利灌溉设施。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围绕增收,调整结构,发展茶叶、橡胶、泡核桃、甘蔗、林业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推动产业化发展步伐。佤族人民立足资源优势,先后兴建起地方民族工业。如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的莲花塘煤矿储量达1500万吨,是滇西南储量最大的煤矿,目前年产10万吨生产线已建成开采。佤族地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数字传输宽带网延伸至乡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佤族地区以巩固“两基”为重点的教育事业稳步前进,佤族人民不仅有了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毕业生,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大学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在中央和地方的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里开始有本民族的教授、研究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佤族地区缺医少药,许多疾病流行猖獗,群众患病只有求神送鬼,杀鸡占卜,现在随着佤族地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佤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佤族群众也告别茅草屋,住上了新式的砖瓦房,楼下也不再作为畜禽的厩舍,居住方式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改善。佤族的生活饮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手抓饭、喝生水等习俗已消除,并且学会了煎、炒、炖、炸等烹调技艺。佤族服饰也从单一的民族传统服饰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佤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司岗里佤族文化生态村、沧源崖画、翁丁原始部落、勐来原生态走廊等旅游景点,让安康佤族乡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

参考资料

2020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国家统计局.2023-03-18

佤族·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3-18

佤族·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4-08

佤族·发展现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4-08

佤族·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4-08

佤族织锦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远听党话跟党走 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佤族织锦非遗作品展(一).普洱市人民政府.2023-04-24

“摸你黑”狂欢节简介.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5-08

司岗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9

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09

佤族·发展现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