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
布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中国境内布朗族的人口数为127345人(2021年),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及中国西南部沿边地区,其中,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中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布朗族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大致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但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
布朗族是中国古代人的后裔。东汉时期,汉朝在地区设置了;西晋时期,的濮人部分向南迁徙;唐代,以西的地区有约有20多个不同的族群,其中“朴子”就是后来的布朗族;宋代,兴起,后来又被先民所侵占,导致原本居住在开南的濮人和窝尼(今)被迫南迁;元代,先后将濮人居住的的枯柯甸、的庆甸,以及镇康的南窝蒲蛮、黑等地纳入自己的政府管辖,并设立了路、府、州、县;明代该地区濮人变化不大;清代时期,濮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相似,但在经济上逐渐结束了原始的游猎生活,开始进行农耕,并建立了固定的村寨。布朗族别名较多,比如布朗、巴朗、阿瓦、瓦、翁拱、乌、乌人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志,统一为“布朗族”。
布朗族人生活在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植物的生长有利。布朗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因此布朗族的生存方式主要以采集、捕鱼、狩猎和刀耕火种为主。尽管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形成,但有些地方的布朗族人民仍然保持着狩猎的习惯。布朗族地区是“库茶”“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布朗族多以稻米为主要粮食,多食用野菜。布朗族大都住在“干栏式”竹楼或土木结构的瓦房里。布朗族的民族艺术主要有“蜂桶鼓舞”等传统舞蹈、弹唱、竹编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布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布朗族地区的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加大了乡、村、社三级卫生网络建设,除了乡中心卫生院外,行政村大都建立了卫生室,配备了医务人员、药品和器具。2022年,布朗山布朗族乡茶叶种植面积24.64万亩,可摘茶面积21.69万亩,其中生态茶面积22.51万亩,可采摘面积19.74万亩。
族称由来
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人的后裔,史料记载,永昌一带是“濮人”的聚居地,部落众多,分布广泛,早期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活动。居永昌郡的“濮人”,晋汉时,称“闽濮”(即缅濮)、“濮”。晋朝时期,一部分永昌蒲人向南方迁徙至镇康、凤庆县、临仓。隋唐之后,文献中出现了“濮人”“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唐代称“黑僰濮"“赤口濮”等;明代设立了顺宁郡,以蒲人头为县令。清代以来,称各地的布朗族为“蒲满” “蒲人”“蒲蛮”“黑蒲”“躶濮”等。之后,云南省南部地区的一些蒲人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解放前夕,布朗族已有自己的称谓。如居住在施甸县、保山市、昌宁县、永德各县的自称“本人”“蒲满”“花蒲满”“满”等。居住镇康、景东彝族自治县的自称“乌”或“乌人”。居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双江、云县一带的自称“阿娃”“依娃”。居澜沧的自称“翁拱”。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的自称“波朗”“波巴朗”“布朗”“巴朗”等。墨江、双江、云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地的自称“阿瓦”或“瓦”,普洱市的自称“本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东乡的自称“翁拱”。
与各地布朗族毗邻的其他民族,对布朗族的称呼也不相同。如傣族称布朗为“腊”“达米腊”“达比腊”“满”等,译意是“居住在山头的人”。哈尼族称布朗族为“阿别”“阿贝”“山滕”等。“滕”是山脉,译意是“居住在山脉中的人”。拉祜族称布朗族为“卡坡”,彝族(香堂支系)称布朗族为“乌”。各地汉族则统称朗族为“蒲满”“濮曼”“满”等,把布朗族所居的山寨统称为“蒲满山”。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尊重布朗族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族源传说
天神顾米亚创造天地
在布朗族保存比较完整的《创世记》中记载道,顾米亚使用犀牛身体的各个部分创造了天、地、星星、江河、动物植物等,最终用犀牛腿撑起了天。但九个太阳姊妹和十个月亮兄弟破坏了创造,顾米亚用箭射落了其中大部分,最后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被妥协后才恢复光明。
兄妹创造人类
在有关人祖的神话《岩布林戛·伊梯林戛》中有记载,远古时曾有两只动物来创造人类,先造出一男一女兄妹为了让人类繁衍而寻找伴侣,通过猜谜最终找到了对应的两只鸟,他们以鸟为榜样,结为夫妻,并生育了八男八女。后来,他们用泥巴捏成人形,并赋予嘴巴,使泥人成为真正的人类,从而形成了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祖先。
木人变成女子
在另一个传说中,一个男子削木头时,把木头砍成人形,意外地倚着木人入睡,醒来后发现木人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子,他们成为夫妻,并生育了子女,人口逐渐繁衍,形成今日的布朗族。
施甸县布朗族传说
远古时,大地遭洪水泛滥,只剩下两兄妹钻进牛肚皮鼓里。潮水退后,兄妹从牛肚皮走出来。此时人类已灭绝,为繁殖后代,神仙让其各拿一个石墨各站一个山头,将石墨从山上滚下。若两扇石墨合拢,便可结婚。后石墨合拢,天神又让滚簸箕,簸箕也合拢。兄妹成亲,婚后生下一个呀呀葫芦。葫芦剖开后走出许多人,就是布朗族、汉族、傣族、彝族等各民族的祖先。
谷种的起源
在有关谷种的传说中,当时世上只有名叫“牙枯索”的妇女有谷种,她取谷种时没把仓盖好,谷粒滚出仓库,滚到没有人类住的地方。后来由竹鼠将散落的谷粒撒播在地里,长出了谷子,从而使人们知道有谷种的存在。另一种说法是竹鼠赠予人类一粒谷子,让人们开始种植粮食。
史籍传说
根据历史记载,布朗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哀牢人,也称濮族。《后汉书》记载,时,传说中哀牢国人的首领九隆创建了哀牢王国,其地理范围涵盖了现今的、和等地区。九隆被描述为具有才武之人,他的死后,哀牢王国的统治权传至九个分支王子,并分别在溪谷地区建立小王国。王国在哀牢人的领导下疆域广大,控制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两岸的广阔地区。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哀牢王扈栗(后汉书称作)想收复失地,遂养精蓄锐,遣兵乘“船”(一种木筏)东渡澜沧江,攻打的鹿茤人,鹿茤因民弱,一些小将多被哀牢军所擒,当哀牢王再次攻打鹿茤时,因逢雨季,江水暴涨,“箪船”被沉没,哀牢军溺死者数千人。后哀劳王数次伐兵攻打鹿茤皆失利,遂请求愿归附汉王朝。永昌郡范围内还分布着其他部落,濮族与其他部落如穿胸(鼻)、耳种、闽、越、鸠、僚等共同归附于汉朝。
历史沿革
汉晋时期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朝在哀牢山地区设置了永昌郡。在永昌郡太守郑纯任职期间,他与哀牢国人保持和睦关系。然而,在东汉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与郑纯发生争端,类牢杀守令并反叛,攻占了嶲唐。知府王寻逃至楪榆(大理白族自治州),而哀牢王类牢亲自率领3000名士兵攻入博南(永平),烧毁民舍。章帝(肃宗)于是征召越嶲、益州、永昌等地的夷汉兵丁,总计9000余人前往讨伐。次年春天,邪龙县的“昆明夷”首领鹵承等人响应征召,率领部族和各郡土兵阻击哀牢王类牢于博南,最终斩杀了他,并将其首级送往洛阳市。
在东汉哀牢王类牢死后,部分濮人被迫南迁至其他地区。到了蜀汉照烈帝时期(公元221年至223年),永昌郡没有太守,吕凯作为功曹代理蜀郡王伉保护边境。然后,在东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亮南征时,任命吕凯为云南省太守,王伉为永昌太守,两人都被封为特亭侯。同时,李恢将数千濮人迁至云南一带(今祥云及附近各县)。
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年(公元297年至299年),在所谓的“南夷作乱”中,永昌的濮人部分再次向南迁徙至永寿(今凤庆县、镇康、临沧市一带)。
唐代
在唐代时期,澜沧江以西的地区有多个部落,大约有20多个不同的族群,包括望苴子、望外喻、朴子、木棉濮、赤口濮、黑僰濮、黑齿、金齿、漆齿、面、寻传、么些、穿鼻、裸形等。其中,望、望外喻、望苴子实际上是同一个族群,后来演变成了佤族。而“朴子”后来就是蒲人,即布朗族。
宋代
在宋代,大理国兴起并基本继承了南诏的统治范围,后来又被傣族先民所侵占,导致原本居住在开南的濮人和窝尼(今哈尼族)被迫南迁。
元明时期
到了元明时期,居住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源等地的布朗族先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显著进步,而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日益加深。元朝先后将濮人居住的昌宁县的枯柯甸、凤庆县的庆甸,以及镇康的南窝蒲蛮、黑僰等地纳入自己的政府管辖,并设立了路、府、州、县。根据《元史》的记载,元统三年(1262年)平定了开南(景东)、威远县(景谷);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立了开南州、威远州,隶属威楚路;泰定三年(1326年),“扑蛮来附”,于是设立了顺宁府。
此后,居住在澜沧江以西的永昌府及其所属的凤溪和施甸两个长官司的一部分濮人,已经与汉人有了较多的交往,甚至有些人已经汉化。《云南通志》中记载:“今近域居者,咸汉俗,而吉凶之礼,多变其旧”;《滇略》卷九中也记载:“蒲人……永昌凤溪、施甸二长官司以十五喧三十八寨皆其种也。……皆勤力,耐劳苦,事耕锄,所种荞麦、棉花、黑豆粉。知汉语,通贸易。”但澜沧江以西的大部分山区的濮人仍然过着很原始的生活。当时居住在澜沧江以西山区的扑子蛮还没有从事农业,主要以狩猎为生,并且存在原始的掠夺行为。到了明代,该地区的濮人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清代
清代时期,濮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相似,但在经济上逐渐结束了原始的游猎生活,开始进行农耕,并建立了固定的村寨。爱新觉罗·旻宁《云南通志》记载,濮人即蒲蛮,分布在顺宁、江、镇源、普洱市、楚雄、永昌和景东等七府。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起义是最大的一次,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和布朗等族发起的。起义的首领是田四郎(也叫政),有几千人参加了起义,曾占领了镇源和墨江的大部分地方,并进行了七八年的斗争。
近代时期
1940年左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定地区的布朗族居民在拉、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帮助下,奋起抵抗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残酷统治。在19世纪中期后,布朗族参与了各族人民共同反对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云南省边疆的爱国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布朗山和西双版纳西定一带的布朗族,曾经与汉、傣、哈尼、拉祜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抗击日本和泰国军队对西双版纳的侵略,为保卫边疆做出了贡献。
人口与分布
人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布朗族的人口增长速度很快。1953~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在4%以上。据中国四次人口普查,布朗族的总人口数分别为1953年18833人,1964年39407人,1982年58328人,1990年81876人。据1995年的1%抽样调查,布朗族总人口数为85000余人。
2000年,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的布朗族有91882人,其中90388人居住在云南省境内。
2021年,中国境内布朗族的人口数为127345人,其中男性64603人,女性62742人。
分布
分布的演变
上古时期中国西南地区活跃着“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布朗族属于“百濮”。先秦时期,布朗族先民“百濮”族群生活在今云南地区,与中原地区频繁交往。东汉时,布朗族的先民濮人居住在今宝山、永平、施甸县一带。《董难·百濮考》记载,哀牢即永昌的濮人。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哀牢山地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地域辽阔。古代永昌郡辖区内的濮人,分布地域广阔。部分濮人与周围民族逐渐融合。由于汉代以来的不稳定狩猎以及采集经济生活等压迫政策,部分濮人被迫南迁。汉晋时期,濮人分布在今云南省境内。
唐代时期,布朗族先民“朴”已分布在北靠香格里拉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岸,南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大地区。南诏在天宝支持下,把周围社会发展程度不一致的各部落、部族统一在自己政权范围内,并在永昌设置了永昌节度,在今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一带设置开南节度。
宋代,大理国兴起,基本继承南诏国辖区统治范围。在开南州(云南今景东县)境,原为“朴”(布朗)与“和泥”(哈尼族)人居住,后又被傣族先民“金齿白夷”所据,布朗族被迫再度南迁。
元明时期,布朗族先民(“蒲蛮”“蒲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包括顺宁(今云南凤庆县)、永昌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景东、景谷仍有少量分布。明代,蒲人的分布与元代基本一致。中央封建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朴人地区的联系和统治。明洪武年间设顺宁土知府。明代中叶以后,在永昌府属境之凤溪、施甸县而长官司辖地及西北部的十五喧三十八寨(今保山市西北)是“蒲人”的一个聚居区。
清代,蒲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差异不大。爱新觉罗·旻宁《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载:“蒲人,即蒲蛮。今顺宁、徵江、镇源、普洱市、楚雄、永昌、景东七府有此种。”普洱府包括今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清代蒲人的分布已经和现在大体一致。
新中国成立后,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下游两侧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布朗族分布在北纬25°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的西双版纳自治州的勐海县、景洪市,临沧市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县、镇康县、云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保山市的保山、施甸县、昌宁县及普洱市的澜沧、墨江等市县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是中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此外,、、景谷、、、等市县的山区亦有少量分布。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山岳地带。由于布朗族地区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共同作用,该区域的气候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布的趋势,具有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同时在同一地区的山地和山谷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立体气候”。冬季最低温度为3~4摄氏度,夏天温度可达到30度,年平均温度为19~22度。每年5月至10月是雨季,雨量充沛;11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而11月至次年2月期间少雨多雾。这片地区生长着松、柏、红椿木、柚木、楠木、木荷、香樟等建筑木材,还有油桐、板栗、梨、茶等经济林木。此外,还有樟脑、野三七、罗芙木等各种名贵药材,以及野牛、野猪、虎、豹、鹿、黑麂、猿猴、蟒蛇等动物。
宗教信仰
自然崇拜
布朗族在解放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然而,他们面临着一个庞大、复杂和多变的客观世界。和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布朗族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感到困惑,对这些现象充满了神秘和畏惧,认为它们都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事物,被认为是被驱使或主宰的。
祭祀山神是布朗族自然崇拜的主要内容。老曼峨寨的布朗族尊奉名为“雅”的山神,传说它是一条龙,掌管着山林,吃野兽和人类。它住竜朗山时,有“叭牙解帕沙”“叭牙桑堕”“叭牙安戛”担任警卫。人们必须四时向它奉祀,否则,它就变成老虎来吞噬人畜,降灾祸于人,或使人生病难受。“叭牙解帕沙”“叭牙桑堕”“叭牙安戛”都住村社辖区内,每年九月人们也要照例用饭菜、蜡条(蜡烛)祭献,祈求安宁。
原始森林是布朗族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森林中有一位司树魂的“色驾枯”鬼,和司地鬼“色驾呷代”一块主宰着人类的生活和作物的成长。每年傣历十二月,村社要举行一次集体的祭祀山林活动。此外,每年在砍树种植之前,村社的首领会请祭师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和确定砍树的方向,然后指派两个生辰属相适合的人上山选择地块,在砍倒两棵树木(以双数为吉利)后,对着树木“召唤树魂”并祭奠它们,才能正式开始砍伐。在布朗人的想象中,这些树木和人类一样是有意识、有意愿的生物,需要通过贿赂、祭礼和牺牲来争取树魂鬼灵的好感,以免害人。
布朗族还崇拜水和火。他们认为水有一个叫做“色架翁”的水鬼管辖着,人们会严禁引水进入村寨,认为这样才能隔离水鬼,保证平安。布朗族也崇拜一位名为“苦拉”的水鬼,传说它是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负责管理水源。为了安抚水鬼,他们会进行赕(一种祭祀活动),向水鬼奉献礼物,并将礼物倒入河中供水鬼享用。
图腾崇拜
布朗族的先祖在原始的狩猎和捕鱼时期,主要依靠自然界获取生活所需,因此对自然界中某些动物或植物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甚至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家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并将这种动物或植物视为他们的祖先,逐渐形成了图腾的概念。这些被神化的动植物通常成为氏族的标志。
在布朗山区附近,布朗族传承着一个《岩洛卜我》神话,其中描述他们的祖先是一种半人半蛙的动物。传说中,“岩洛卜我”是一只蛙(也有说法称为蟾蜍),天神“叭亚天”曾与它对抗,导致大地干旱了七年。后来,“岩洛卜我”上天讨伐“叭亚天”,虽然一开始失败了。但后来派出的白蚂蚁蛀空了“叭亚天”的武器。第二次上天作战时,取得了胜利。他从天上带回禽兽,分给了人类。男人得到了大野兽,但管理不善,全都逃走了,所以现在只能用弩弓去山林中捕捉。女人则分到了小家禽,由于精心照料,大部分都留了下来。“岩洛卜我”上天时,在家里脱下了蛤蟆的皮,被他的妻子烧掉了,因此永远成为了人。布朗族的祖先就是由他们繁衍而来的。
在布朗山区,除了对蛙的崇拜传说,最的是对竹鼠的图腾崇拜。布朗人对竹鼠十分敬畏,认为它代表父母的魂魄,因此人们见到竹鼠会远远避开,不敢看,更不敢打,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冒犯祖先神灵,可能导致自己或亲人的死亡。因此,在布朗族中形成了对竹鼠的崇敬、禁忌等仪式。然而,由于生产不发达,生活资料来源艰难,为了扩大食物范围,原来不吃具有父母魂魄附身的竹鼠的禁忌,也慢慢地不再遵守了。不过,捕食之前须举行一定的仪式,以求得神灵的谅解。因此,在每年四月和九月“冈永”(村寨禁忌日)时,全寨要举行盛大集会,集体去找一只竹鼠,拴在棍子上,给它戴上花,由两个人抬着绕寨游行一圈,后面由一人手执捶破的竹杆不断摇动。待做了这一切象征性的祈祷仪式后,才抬回召曼家,将竹鼠头砍下,留给头人召曼;鼠身砍成碎块,每家分一点,由各户拿回祭祀家神。他们认为举行过这样的仪礼,竹鼠就能给大家带来了“谷魂”“盐巴魂”,象征人们丰衣足食。传说如果这竹鼠是母的,那就最吉祥,它预示着来年全寨庄稼大丰收。当他们祭“竜”挖竹鼠前,会拒绝外人入村的,只有同一村社的人才能参加祭祀活动。在布朗族中,人们尊敬自己的图腾,并且相信图腾也会对他们很好。
祖先崇拜
布朗族社会中,祖先崇拜是建立在灵魂不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信仰。至今,布朗族社会仍然保留着家族公社残余形式的父系大家族,称为“嘎滚”。每个嘎滚都由同一父系祖先的后裔组成,包括男性子孙及其妻室儿女,有的还包括被吸收入家族的养子。每个嘎滚都有一个家族长,布朗语称为“高嘎滚”(“高”即大、长之意)。他们共同奉祀的祖先是“代袜么·代袜那”,代表家族内已故的所有男女祖先神灵。
布朗族的祖先崇拜是以篾台装置为其特征的,布朗话称之为“胎嘎滚”,是每个父系大家族的精神聚集的象征物。由于“胎嘎滚”是放置在高嘎滚家中的,所以每逢祭祀,均请高嘎滚主持。布朗族社会中还存在一些属于全嘎滚共同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共同参与的宗教祭祀活动,如“景比迈”“奥瓦沙”“景考迈”等。在这些活动中,家族长作为整个嘎滚的代表人,接受家族成员的“拜年”磕头礼。家家户户在过年节(景比迈)时,会送红糖糯米粑粑和鲜花蜡条给家族长,以表示祭祀神灵和向家族长祈福。此外,每年“关门节”(豪瓦沙),家族成员也要到家族长家里“索玛”(磕头),送鲜花、蜡条祭祀“胎嘎滚”,并进行祈福仪式。
上座部佛教
公元1436年,勐遮土司康朗法在勐遮建立了第一批缅寺和缅塔,南传上座部佛教由此传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后来,为加强对布朗族政治和经济的统治,傣族领主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引入布朗地区,其经典教义由勐混傣族缅寺传授。布朗族的僧侣晋级必须得到傣族大佛爷和领主的批准,且有严格的晋升和还俗制度。布朗族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律有两种傣文经典,分别为“朵巴李”和“朵多列”,均用梵语写成,只能背诵而不解其意。教律包括十戒或五戒两种。
在新中国成立前,布朗族的生产水平低下,科学知识匮乏,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缺乏理解,因此产生了恐惧心理,认为这些现象具有灵性,是一种超自然力量在驱使或主宰,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人们盲目崇拜超自然力量,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根据本民族自愿的原则,废除了原始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不合理的教规,取消了繁重的赕品,将缅寺作为宣传佛教思想和传播精神文化的圣地。
语言文字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布朗语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分支,主要有布朗、阿瓦两个方言区。布朗族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有的人会说傣语、佤族语和汉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人也会说傣语。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文化艺术和民间故事都只是靠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布朗族民俗音乐是布朗人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布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朗族语言的使用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聚居在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的边疆县区,以布朗语为交际工具;另一类是小聚居大分散在思茅、临沧的内地县区,除部分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其他人通用当地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大多会讲或听傣语,而在其他地区,会讲傣语的与傣族接近,会讲汉语或别的民族语言的与汉族或其他民族接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和当地的傣族信仰南传佛教,使用“多塔”经文作为他们的文字,而居住在临沧的布朗族则与当地的傣族一样,使用“多列”经文作为他们的文字。然而,能够掌握这两种文字的人非常少,而且使用范围有限。一般来说,这些文字仅用于寺院记录经文或记录重大事件。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布朗族适应自然并从自然获得生存的方式主要就是采集、渔猎和刀耕火种。
布朗族的采集主要由妇女进行,男人偶尔参与。在深山野菁里主要采集野果、野菜等野生植物,同时也在田边地角进行采集活动。布朗族男子喜爱打猎,一般在秋后初冬时节或农闲时开始进行狩猎活动,分个体打猎和集体围猎两种。布朗族的生产工具简陋,普遍使用竹木器或小型铁质农具。例如戮穴点种谷物的铁镞,是用一根圆木棒,尖端镶嵌铁镞而成,或用竹尖棍点穴,用带齿的小镰刀割稻谷,用一种叫“各崩”和“课”的小铁锄来薅草;刀耕时用斧头砍伐森林,用长刀割茅草;竹齿钉耙用以耙除山地杂草。其他还有扬谷用的笋壳叶扇,耙地用的木犁等,这些农具,多数是本民族自制的,少数铁质农具是从傣族地区传入的。
布朗族以种植主,善种茶。布朗族主要种植旱稻、水稻、玉米和小麦,其次是豆类和杂粮(荞、马铃薯、芋头);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甘蔗,烟叶,麻类和各类蔬菜。布朗族自古以来就以茶叶闻名,布朗族居住在今天云南省,这里是云南主要的大叶种茶产地。举世闻名的宫廷普洱茶,早在清朝时期就被视为云南的贵重贡品,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一种珍贵的饮品。布朗族地区是“普洱茶”“勐库茶”的主要原料产地之一,茶叶生产是布朗族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朗族地区还开始发展橡胶、、热带水果、兰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
饮食
布朗族多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辅以小麦、荞麦、黄豆、豌豆、小红米等副食品。在缺粮季节还采集野菜、野山薯等充饥。布朗族食用多种野菜,最常见的有甜竹笋、苦笋、芹菜、酸芹菜、蕨苗、水香菜、苦凉菜、芭蕉花和芭蕉芯等四十余种。另外,还有香菇、木耳、白参、鸡枞、火烧菌、红菌、白菌等十余种食用菌。此外还可随时到野外捞捕各种水生动物或捕猎野兽食用。布朗族用篾盘盛饭,或用芭蕉叶放在小篾桌上,把食品倒在芭蕉叶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
特色饮食
布朗族人喜欢吃酸性食物,竹笋、青菜、萝卜、酸果、肉都可以用来腌制酸性食品。其中,酸笋、酸菜是平时待客的佳肴。
腌酸笋的季节是春秋两季,当竹笋发出嫩芽,长出约30厘米高时,便可连根砍下,剥去笋壳,切成笋丝或笋片,放于陶罐中,撒上一些盐巴,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酸味即出。酸笋丝可以炒肉或是煮肉汤、鸡汤,其味鲜美,并带酸甜。如果腌干笋丝,则把腌好的酸笋从罐中取出,倾倒在簸箕中,在阳光下晒干后再储存起来,这样,不易发霉。这种干笋丝多用于煮酸辣汤,可以开胃,增进食欲。若制酸笋片,即把绿竹笋或龙竹嫩笋切成巴掌大,暴晒数日,便成笋片。吃时再切成笋丝。
布朗族腌制酸菜的方法有两种:水腌和干腌。水腌酸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青菜晒干,然后洗净揉成团,切成短条状,放入腌菜罐中,加入凉开水但不放盐,数日后即可食用。而干腌酸菜则是直接将要腌制的菜、盐、花椒、辣椒等佐料放入罐中,不加开水,密封数月后即可食用。酸腌菜可生吃,也可用来炒肉或煮酸菜汤,味道酸甜可口。
布朗族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做腌酸肉,通常在寒冬腊月的寒冷天气中腌制。制作方法是将猪头肉或猪肉切成小块,用盐、花椒、辣椒、白酒等佐料腌制,然后加入猪血,用手搓揉均匀,最后放入土罐内密封,腌制半年后即可食用。
糯食也是布朗族喜爱的食品,但由于糯米产量有限,因此只有在特定的节庆时才能享用。其中,糯米黄花饭是一种特别受欢迎的食品。制作时,先将糯米煮成半熟,然后放入簸箕中,趁热拌上红糖水和黄花汁,最后用木蒸熟即可食用。
布朗族的生食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剁生”,这是布朗族传统的饮食风味,自明清以来一直传承不衰。制作“剁生”时,选用猪肉或瘦肉中的里脊肉,剁细后拌入猪血,然后加入橄榄树皮粉、淘米水、酸木瓜水、盐、生姜、辣椒粉、花椒粉、味精、芫荽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即可生吃,也可以煮熟后食用。这道菜酸、香、辣、色泽诱人,是杀猪过年和喜庆佳节招待客人的佳肴。
鸡肉烂饭是布朗族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有手撕鸡肉烂饭和刀剁鸡肉烂饭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原料包括大米、鸡肉、茴香、薄荷、香蓼、阿佤芫荽以及花椒面、草果面、辣椒面、盐、味精等。制作时,先将宰杀好的鸡煮熟,然后用手撕碎或者用刀剁碎,再将大米或糯米煮烂,最后加入加工好的鸡肉和其他佐料即可。
骨头生,猪肋骨细砍细剁,拌上盐、香料,用棕叶包成一个个小包,放在瓶罐中腌制而成。它常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烟、酒、茶
旧时布朗族男女都喜欢吸烟,他们自己种烟草并自己制作烟卷,称为蓝烟。但是现在,许多年轻女性已经不再吸烟,而年轻男性更倾向于吸纸烟。布朗族的饮品主要是酒和茶。他们喜欢喝水酒和白酒,而茶叶则经常被烘烤后冲泡。在布朗山和西定一带的村寨附近,种植着大片的茶树,这里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布朗族妇女通常使用传统的土法制茶。他们有三种制茶方法:一是散茶,将新鲜采摘的茶叶放在锅内煮或炒,经过杀青处理后,在竹席上揉搓,然后晒干即可;二是竹筒茶,每年四、五月间将采摘的嫩茶叶炒熟,趁热放入竹筒中,再放在火塘边烘烤,待竹筒外皮烤焦糊后,便可剖开竹筒食用;三是酸茶,制茶时间在五、六月份,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其发霉,然后装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有助于消化和解渴,是一种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散茶和竹筒茶大多出售。
饮食礼仪和饮食禁忌
布朗族有许多传统的饮食礼仪和禁忌。布朗族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家里有老人的有时跟全家人同桌吃饭,有时则另外摆一小桌单独吃。若是大家同桌吃饭,儿女们要把相对好的饭菜都摆在老人面前,每样菜必须等老人先品尝一口后,其他人才能够跟着夹菜。已分家另立户的子女,每逢节日都要给父母做些好菜送去,或是请老人到自己家中就餐。
布朗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都力求以酒肉款待,并特意做几样布朗族风味小菜来招待客人,若是赶上主人家捕获到猎物时,客人定能饱食野味。如果来客人数多,就餐时只有男主人陪客人吃饭,其他成员则另摆一桌饭菜吃。许多布朗族地区都喜欢吃中国圆田螺,但忌用田螺招待客人,因为给客人吃田螺含有“断交”的意思。
服饰
民俗文化布朗族的传统服装多以黑、绿为主。布朗族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穿着汉服,而女人们则是保持着传统的风格,梳着发髻,头上插着一根“三尾螺”,每到婚礼的时候,头上都戴着一枚银质的徽章,头上挂着一条银色的项链。布朗族妇女从小就佩戴耳朵,喜欢佩戴耳环和银色的耳钉。大耳环垂在肩头,耳环上点缀着红色和黄色的花朵。年轻的女孩喜欢把花戴在头上,而中年女人喜欢把腰带绑在腿上。
男子的装束,各地布朗族大体一致。男人们都是穿着对襟的短衫和黑色的宽松裤子,包头的是黑或白的。上装黑色或绿色的圆领,长袖的对襟或大的开襟,口袋里的贴子,宽大的裤子,肩上的背包。老者头上裹着一块大青布。孩子们剃了头发,头上戴着瓜子帽子,年轻人则留着短头发,戴着毡帽,帽檐上插着几束花,腰间挂着一把长刀和一个背包。
女子们穿着类似于傣族的服装,上身穿着红色、绿色或黑色的长裙,头发盘成一个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女性服饰与汉族服饰基本一致。布朗族人有刺青的习惯,他们的四肢、胸膛和腹部都有不同的纹身。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女子,喜欢穿一件白色或淡蓝色的长袍,领口与胸口相接,然后用腰带在左臂上系上腰带,每一条腰带上都挂着一条丝带,可以随时系在身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永德一带的布朗族女性服饰与西双版纳地区的服饰大致相同。布朗族也有自己的银匠,但数量很少,银饰除了少数由当地的银匠做,其他的都是从傣族那里买来的。
住宅
布朗族的先民曾经历过穴居野外的原始生活。当时,为了防御食肉目的侵害和躲避风雨的袭击,先民们聚群而居,住进了洞穴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逐渐学会了搭建茅屋。现在的布朗族大都住在“干栏式”竹楼或土木结构的瓦房里。
不同地区的布朗族住宅形式有所不同。在保山市、临沧市一带,布朗族的住宅属于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或双斜面的平房,屋顶有的盖成长方形,有的盖成圆锥形,四壁是用土基筑墙。在竹林较多的村寨里,他们用粗龙竹编织成篾墙,再用泥巴与牛粪混合后粉涂。室内用木板隔成2间或3间,楼上堆谷物或做卧室。楼下有3间,中间做客厅,正面设神,供祖先牌位。厅侧靠墙一边挖一个火塘,随时烧着火。茶壶是用一根绳子系着的活动木钩,吊在火塘上面,可煮茶水,也可煮锣锅饭。左边为家长卧室,右边是厨房。灶为两眼,上置大铁锅和饭甑。施甸县、永德的布朗族,正屋侧还盖有厢房,作为畜厩和堆放柴草、推磨、春碓的地方。庭院是天井,筑有照壁和大门。双江布朗族的正屋右侧,搭有一间偏厦,堆放柴草、放石磨等;左侧盖有畜厩,而厨房另盖于卧室之侧。正屋前是庭院,有的以竹栅围之,开有竹门。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澜沧一带,布朗族的住宅形式是以“干栏式”竹楼为主。这种建筑采用竹木结构,外观类似于一顶“孔明帽”。竹楼有两层,下层用来关猪、鸡、牛等家畜,还可以堆放烧柴,并置一春米脚碓。上层是居住区,需要通过七八级的楼梯才能到达。竹楼的“吊脚楼”是由14至16根直径20厘米的粗木为柱,中间4根比较粗,高约5至6米,横梁4根,长约4米,小搭150根左右。屋顶采用双斜面的草排盖成,每间竹楼需要草排800余张,大型竹楼甚至需要1500张草排,同时还需要20多块木板。竹楼内部采用粗龙竹剖开后压成的宽竹板铺垫地板,富裕一些的家庭则采用宽楼板铺垫。卧室和客厅均铺设篾席,进入竹楼必须脱鞋。
竹楼内的客厅设有一个方形的大火塘,火塘上方悬挂一个篾笆编成的方形烘台,可以用来烘谷子、茶叶、烟草和熏肉等。有些竹楼内有隔成小间的房间,而有些则没有。火塘的左右两侧是卧室,家长住在火塘正上方,而靠近火塘里边的一根中柱则是存放寨神“代袜么·代袜那”灵物的地方。竹楼的上方用几根横梁架起,上面盖着篾席,可以用梯子爬上去存放粮食、谷物和其他物品。在竹楼的右侧,用木架搭建了一个长方形的凉台,上面铺着篾席,还有竹竿可以用来晾晒衣服。凉台不仅可以乘凉,姑娘们还常常坐在上面纺线或梳妆。凉台旁边放着10多个盛水的长短竹筒。竹楼下面四周用木棍围成木栅,只留一道出入口。如果主人外出,就会用木棍将柴门关上,以防止外人进入。由于竹楼内没有窗户,光线比较暗淡,需要依靠火塘里的火光来照明。一般的竹楼可住20年左右,每隔2年需要翻盖一次屋顶,使用茅草进行覆盖。
交通
布朗族居住地区多为山区,山道陡峭。在新中国成立前,布朗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可以通行。然而,布朗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社会交往十分密切。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行路难的问题,每逢农闲季节,布朗族村寨都会组织修桥补路的活动。这些活动由村寨头人组织,全村人团结协作来进行。在遇到河溪的地方,一般都会搭建木桥。桥的构造非常简单,有的是将一棵大树砍倒,砍平一面做成独木桥;有的是用数块木板拼合搭成木桥,这种桥只供人走,牲畜只能在桥下蹚水而过。在河宽水深的地方,就会用坚石和木料搭成大桥,这样的大桥上还会盖一些凉亭,两侧设有栏杆和座位,供行人休息和遮风避雨。
布朗族的交通习俗还有一个特点,即通往村寨外的几条主干道都设有寨门。行人进出随时可以开关大门,寨门有用活动的木栓做成的开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牲畜外出糟蹋庄稼。在离布朗族村寨不远的地方,布朗族人还建有一些凉亭。与桥上的凉亭一样,亭内置有长凳,供行人乘凉。外村的客人进寨时,往往要在这些凉亭里休息一下,顺便整理一下装束,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节日
布朗族的节日与农业生产和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宗教节日尤其多,如“考瓦沙”(关门节)、“奥瓦沙”(开门节)、“桑比迈”(新年)。施甸布朗族是和汉、彝民族混居的民族,其节庆活动多受汉、彝民族的影响,其节庆活动与汉族基本一致。最具特色的节日有:年节、祭寨神、 洗牛脚等。
在众多节日中,布朗族的“桑衎比迈”是其中最隆重、最隆重的一种节日。“桑衎比迈”是农历四月中旬(农历四月中旬)的一种说法。“桑衎比迈”的意思是6月的新年,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准备糯米和其他食物。第二天,宰杀猪牛,互相赠送糯米糕,在寺庙里拜佛,年轻人们敲着象脚鼓,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打竹球。第三天到缅寺,聆听佛祖诵经、滴水。
婚俗
布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并严格遵守家族外婚制,禁止姨表、姑表自相婚嫁。布朗族青年男女的婚恋通常在农闲时进行,传统节日关门节期间男女双方不可自相嫁娶,夫妻不能同房。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布朗族有男子从妻居的习俗。男女青年的婚礼通常需要举办三次(有的地方则有两次,第三次在双方生下婴儿后,需要宰牛杀猪设宴招待全村人,以示庆祝)。布朗族还有婚礼越长爱意越浓的婚恋特点。禁止婚前婚外性行为,同姓不婚,违者将会受到族人的唾骂与惩罚。他们通常与周围的傣族通婚。在夫家不在的情况下,禁止留宿外男子。他们通过自由恋爱,增进彼此的了解后,待到谈婚论嫁的时候,经过双方家人商议允诺后就可以如期举办婚礼。在婚礼上,他们通常会铺就成双成对的佳肴,寓意新婚夫妇婚姻幸福美满。
丧葬
据史料记载,双江布朗族的先民多沿袭火葬习俗。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实行木棺土葬。邦协布朗族的死者通常会进行火葬,老年人的死亡也是如此。火葬后,将骨灰盛入小土罐内安葬。青年人、工伤死亡者和自杀者则采用土葬,墓地位于寨边的树林中,这是祖先鬼灵所在的地方,平时不允许人去,周围的树木也不能砍伐。
死者入殓后,进行沐浴、更换新装,口中含碎银,用白布裹尸体。棺木上盖着8米长的白布,家属要通知亲戚邻居前来吊唁。在丧家哭丧时,亲戚邻居都要暗中悲恸,不能哭出声来。棺木上会放置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出殡日期由巫师卜卦择定,僧侣前来诵经,超度亡魂,给死者指路,念“指路经”。人们对待死者遗体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对死者的爱,又有对尸体的反感和恐惧。这种情况在丧礼的程序中可以看到。
在墓地,根据死者的年龄大小区分下葬,老人埋在上方,中年人埋在中间,年轻人和小孩埋在下方。墓坑内不需要殉葬,把尸体从棺内抬出放入坑中,然后盖土,不会堆坟堆。墓旁一般不会放置随葬品,也没有明显的私有制观念特征。在回到寨中后,还要到死者家中叫魂,由老人(头人)封赠几句话:“让活着的人都不疼不病,身体健康。”邦协布朗族信仰南传南传佛教,建有一座佛寺,回去后要到佛寺滴水,把佛爷念过经的清水洒在每个人头上,表示洗去了鬼魂。此后,在七天内丧家还要去佛寺送饭送肉,并行滴水仪式祭奠死者,以后不再去墓地探视。
取名
布朗山区布朗族通常是一对母子联名,不用姓氏,只有名字。宝宝出生3天就用绳子给宝宝取名,妈妈的名字跟宝宝的名字后面。男人的姓名前面有“岩”字,女人的名字前面有“伊”。
禁忌
传统的禁忌对布朗族的行为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不能追捕到山林中的猎物,不能砍伐坟墓中的树木,不能破坏树林中的植物;村落四周的山林,都不能砍伐,不能用来建造房屋、柱子等。
民族艺术
传统舞蹈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是布朗族传统舞蹈中最著名的一种。在布朗语中,蜂桶鼓舞被称为“克广”,因为它的鼓形像一个蜜蜂属的桶。这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限人数,动作大方、粗犷、潇洒、步伐粗犷、节拍热烈、场面宏大,极具感染力。布朗族信奉佛教,在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加入了“蜂桶鼓”,渐渐演变成了插花节特有的舞蹈形式,至今仍在继续。
传统民歌
布朗族弹唱是布朗族民间常用的一种民歌形式,布朗族弹唱以三弦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婉转,曲调优美。2008年,布朗族弹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艺艺术
布朗族人民居住的地区,盛产竹子和藤蔑。布朗族多数成年男子都会编织各种背篓、花篮、蔑桌、簸箕、筛子、蔑笆、竹席等竹器,也有一些老人会编织一些精致的小蔑饭盒、小蔑贡盘、针线盒等。
布朗族的工匠有木匠、铁匠、银匠。少数的木匠能建造高大的缅寺、竹楼、土屋、凉亭等。有的木匠还能制作桌椅板凳等。布朗族的铁匠手艺多为祖传,也招收徒弟,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个铁匠,每逢农忙季节,专为农民打制铁器或修理农具。除了能打制锄头、镰刀、砍刀、斧头等农具外,还会修理猎枪、火药枪等。双江布朗族的铁匠还能浇铸犁的“模子”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具。个别布朗族村寨才有,能加工打制银耳环、银戒指、银手镯等装饰品。
布朗族的造纸原料是将山中一种叫“杀盾”树和“杀肯”树的皮,加木炭灰放入锅中煮。一般是吃晚饭后煮,到将睡觉时把锅抬下,次日拿到河边捶洗,将炭灰洗净,树皮捶细,又放入锅中,加清水拌匀,再将一块长布平放在水面上,将纸浆均匀地倒在布上不停地摇动,直到纸浆完全粘在布上,就把这块布取下来用火烘焙,待晾干后,从布上撤下即为白纸。此外还有熬火、制墨等工艺。
布朗族的纺织工艺包括以下12道工序:压花(将采摘后晾晒的籽棉通过压花机去子后压成片状)、弹花(通过弹花机将片状棉花弹松)、搓条(将弹好的棉花搓为细条以利纺线)、纺线、绕线、浆线、洗晾(高温煮过后的线套,要经人工漂洗,漂洗后的线变得白、柔、韧,然后晾干)、拉线(晾干后的线套上机再纺,并重新绕在绕线棍上,根据织布所需长度,将线绕在木桩上)、整经(拉好的线要用手理顺),穿篦(用篦板与钩针进行穿篦,筐板就与经线连成一体)、梳线、织布。这些工序需要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社会组织
解放前,布朗族的社会组织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经济和政治共同体。每个村社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由一个至十余个氏族或派生氏族组成,规模从十余户到三百余户不等。各村社之间有严格的领域范围,通常以山岭、溪流或大树为界,彼此不得侵犯。公共资源如土地、森林、牧场、墓地和宗教生活场所都是集体所有的,个人的人身安全也得到集体的保护。头人制度是布朗族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头人由民主选举产生,要求办事公正,不欺压人,夫妇双全,年龄在二十一岁至五十岁之间。当任的头人若不称职或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群众有罢免和另选的权利。此外,布朗族的农村公社还未完全摆脱氏族的脐带,实行“族内继承制”,即头人被罢免后,只能由原氏族内的成员继任。因此,布朗族的社会组织体现了一种双重领导的关系,即村社的头人同时也是各氏族内的领导者——氏族长。
布朗族的头人达曼的选举过程较为特别。在布朗山地区,选举达曼的仪式非常庄重,通常在佛寺举行。成年男子齐集于佛寺,将九根竹签装进罐中,其中一根写有“当选达曼”的字样。通过祷告和抽签的方式逐步淘汰候选人,最终确定达曼。在一些寨子中,也会通过埋谷粒的方式或者抽芭蕉叶的方式来选举达曼。选出达曼之后,会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公布结果,人们会庆祝并送上礼物表示庆贺。达曼的任期没有固定年限,也不得父子继承,而是由寨神得那曼来决定。如果达曼在任职期间发生不祥之事,就需要重新选举新的达曼。
在布朗族社会中,村社的头人会议和民众大会起着重要作用,用于商讨决定内外事务。头人会议由大头人主持,由各氏族老人参加商讨,作出处理意见或决定。重大事情需要召开民众大会,会上自由发表意见,当大家的意见发表得差不多的时候,大头人归纳出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大会的决议。外来户要加入村社,需要通过对方寨头人,并送一点礼物以示尊敬。不过,晚近以来,村社内原始民主的内容已被削弱,头人会议的决议往往成为定案,群众大会流于形式。较大的头人常常剥削群众,如地租、放高利贷、摊派、罚款、侵吞公款等。
天文历法
长期以来,布朗族作为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下的被管辖者,受到了傣族文化的较大影响。因此,布朗族接受了傣族的祖葛历(也称祖腊历)来指导自己的生产活动。但这种情况距今可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布朗族自身的历法知识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逐渐被淡忘。不过,从布朗族先民口头流传的传说和留存的崖画中,可以发现布朗族先人早期的天文历法知识。
在勐海县一带的布朗人中,有一则名为《帕雅因与西双瓦席》的古老传说,它讲述了关于天神创造宇宙的神话故事。根据这个传说,宇宙最初是一片混沌状态。经过多次火山爆发,天和地才分离开来。大地的边界是无边无际的海洋,而在大地以外的地方,有着十二颗行星的存在,它们被称为“西双瓦席”(西双是十二,瓦席是行星)。这些行星发出微弱的光和热,照耀在地球上。宇宙中最伟大的神任命了自己的儿子帕雅因为太阳神,并掌管这十二颗行星。然而,这些行星并不听从指挥,不愿意围绕太阳转动,并联合起来攻打帕雅因。最终,帕雅因打败了这些行星,夺取了它们的全部光和热,并将其集中在自己的左眼上。随后,他把左眼挖了出来,悬挂在天空中,让光和热射到地球上,成为了太阳。在太阳的照耀下,大地上的水面逐渐缩小,陆地慢慢露出,并开始生长出各种活动的生命。然而,随着水的完全干涸,这些活动的生命也逐渐死亡。帕雅向宇宙中的大神祈求救助,得到一把宝刀,用刀砍地。地下冒出水来,他又用刀背砸出坑洼,储存水源。随后,他用刀尖点触那些死亡生命的骨骸。骨骸聚集在一起,再次用刀尖点触,生命复活了,出现了高山、平原、海洋、植物和动物,但还没有人类。宇宙中的大神派出女神敢起协助帕雅因,帕雅因砍了81棵大树,削出360对男人和女人,并让水滴在他们身上。经过七天七夜,这些男女木人获得了生命。再过七天七夜,帕雅因赋予他们智慧和热情,敢起赋予他们善良和情爱。从此,他们开始繁衍后代,成为人类的祖先。后来敢起一直守护着地球的转动。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与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之间直线距离东侧的小黑江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上古至中古时期布朗人先民的10处崖画。在沧源县的一幅画中绘有一个太阳图形,其中站着一位左手持短棍状物、右手挽弓的人,双手平展,可能象征着日神。在耿马县大芒光崖画右侧上部也绘有一个太阳,下面是一个有长尾的人,象征人得到了太阳的光和热,长尾可能是某个氏族的标志。另外一幅画中是一个圆圈并在中间加一条弧线;圆圈上方画一个人,夸张性地画出女性特征;圆圈左下方画两人伸开手臂,并在其后画许多人挥舞着盾牌和楔形器。这描绘的是祭月亮场面,无光芒而中有弧线的圆圈代表月亮有圆缺,上方女性为月神,左下方众人在举行祭典。布朗先民注意到太阳、月亮,把太阳运动引起季节变化以及月亮阴晴圆缺变化作为初期阶段的历法内容,即在严格意义上的历法形成之前的物候历。
在历史上,布朗人注意学习、借用并吸收了南传佛教经典的历法和汉族的历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月份称谓和以动物种类排列的属相历,如一月称为“抡并”,即公历三月;二月称为“抡高”,即公历四月。布朗族还采用七曜纪日法纪日,即以7天为一轮纪日。星期日至星期六分别叫“完底”(日曜日)、“完章”(月曜日)、“完干”(火曜日)、“完布”(水曜日)、“完帕”(木曜日)、“完梭”(金曜日)和“完绍”(土曜日)。这种纪日法与布朗族的农业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例如,布朗人认为,砍地要在“完干”日开始,因为在这些日子砍山省力,砍倒的灌木容易烧透。烧地只能在“完布”、“完帕”或“完绍”日进行,禁忌“完干”烧地。播种宜在“完底”或“完绍”日。开镰收割宜在“完梭”或“完底”日”。
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布朗山区人民政权成立后,上级政府结合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实行了“直接过渡”向的政策,并将布朗山作为“直接过渡”地区进行试点,有步骤地进行了布朗族地区的土地改革,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1958年末,布朗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和土司头人对土地山林的所有权,废除封建特权,免除劳役、贡赋、租佃剥削,使布朗族人民进入了互助合作的道路,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1985年12月30日,成立。它是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布朗族是其中一个自治民族。另外,在的巴达、勐满、勐冈等布朗族较为集中的地区,相继建立了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布朗族既是本民族、地方事务的自主管理者,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所在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布朗族还选举出本民族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布朗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历史上生产水平低下,几乎没有固定耕作的水田,农作物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布朗族群众改变传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学会耕作固定耕地,逐渐减少了刀耕火种的土地面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化肥,进行病虫害防治,粮食产量普遍提高。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橡胶、紫胶、咖啡等经济作物。布朗族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区都建立了民族贸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购销店,商品销售总值逐年增长。2022年,布朗山布朗族乡茶叶种植面积24.64万亩,可摘茶面积21.69万亩,其中生态茶面积22.51万亩,可采摘面积19.74万亩。2022年全乡茶叶总产量4481.37吨,总产值1,434,000,000.00元,春茶总产量1913.88吨,产值971,000,000.00元。
解放前,布朗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各种传染病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就派遣医务人员巡回各山区为布朗族人民免费治疗,逐步建立了卫生所、医疗组,大力开展防病治病工作,群众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布朗族地区的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加大了乡、村、社三级卫生网络建设,除了乡中心卫生院外,行政村大都建立了卫生室,配备了医务人员、药品和器具。布朗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根本改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布朗族的教育逐渐普及。2022年,布朗山乡九年制学校2022学年小学部日到校率99%,初中部日到校率96.5%。此外,布朗山乡有63个村民小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参考资料
The Blang ethnic minority.央视网.2023-12-05
布朗族 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5-10
布朗族.中南民族大学.2023-02-07
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家统计局.2023-05-10
布朗族.云南网.2023-02-07
布朗族.中国政府网.2023-02-07
风俗习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3
布朗族:以歌为媒 他们用歌声将民族文化传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3
发展现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3
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综述.中国政府网.2023-02-23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2022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报告.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11-25
布朗族:生活在“秘境”里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23-02-07
布朗族简介.中共云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2023-02-07
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3
布朗族.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23-11-06
布朗弹唱永远歌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