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学名: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为碗蕨科蕨属欧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的一个变种,别名猴腿、蕨菜、小孩拳、如意菜。其广泛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及温带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海拔200-830米的山地阳坡,以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

蕨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叶远生;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先端渐尖,三回羽状;羽片4-6对,小羽片约10对。蕨喜光,适宜生长在湿润、凉爽的气候中,不耐旱,对土壤肥力和pH值均有一定要求,适宜生长在向阳、较为平坦且排水良好的林中空地、荒坡地等地。

蕨口感鲜嫩,营养丰富,嫩叶可食,根状茎可制淀粉,其植株含有蛋白、脂肪、糖类等多种人体所需元素,可直接炒食,也可晒干后保存。此外,据中原地区药用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蕨的嫩叶、根均可入药,其嫩叶具有清热利湿、降气化痰、止血的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黄疸痢疾等疾病;根具有清热利湿、平肝安神、解毒消肿的作用,可治疗发热、咽喉肿痛、腹泻等疾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蕨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不宜生食、久食。

历史

释名

蕨在中国历史悠久,多部古籍中都有记载。东汉文字书《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记载“蕨,鳖也”,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对其进行了注释,即“鼇(biē),本又作鳖。俗云其初生似鳖脚,故名焉”。宋代博物典籍《尔雅翼》中记载蕨“生如小儿拳,紫色而肥”,宋代学者陆佃所作的训诂书《埤雅》记载蕨“蕨状如大雀拳足,又如人足之蹶也,故谓之蕨”,以上均是描述蕨幼叶卷曲的特殊形态。

品种考证

蕨入药始载于唐代医书《食疗本草》,同时期的医书《本草拾遗》也有相关记载,即“蕨生山间,根如紫草,人采茹食之”。明代医书《本草纲目》中记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开展如风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柜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以上叙述了蕨的形态特征、食用方式,以及入药的制备方法,且从形态描述和配图来看,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中的蕨一致。

历史记载

蕨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蔬菜之一,明代古书《山堂肆考》中记载,北宋名臣范仲淹奉派到江准任职,进奉当地贫民所吃的“乌昧草”,要求皇上向皇戚及高官展示,以遏止当时奢华的风气,“乌昧草”指的就是蕨,古代还将其用于供奉祭祀。蕨未开展时的嫩叶、叶柄均可入菜,有“山珍之王”的盛誉,口感风味和冬葵差不多,可能是《诗经》时代最受欢迎的一种食用野菜

形态特征

蕨植株高可达1米。

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以后逐渐脱落。

叶远生;柄长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秆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浅纵沟1条;叶片阔三角形或长圆三角形,长30-60厘米,宽20-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楔形,三回羽状;羽片4-6对,对生或近对生,斜展,基部一对最大(向上几对略变小),三角形,长15-25厘米,宽14-18厘米,柄长约3-5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约10对,互生,斜展,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尾尖头的基部略呈楔形收缩),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状;裂片10-15对,平展,彼此接近,长圆形,长约14毫米,宽约5毫米,钝头或近圆头,基部不与小羽轴合生,分离,全缘。

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渐变为一回羽状,长圆披针形,基部较宽,对称,先端尾状,小羽片与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对浅裂片或边缘具波状圆齿。叶脉稠密,仅下面明显。叶干后近革质或革质,暗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在裂片主脉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无毛。叶轴及羽轴均光滑,小羽轴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轴上面均有深纵沟1条,沟内无毛。

分布栖息

蕨广泛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及温带地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老挝泰国等地,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多生于海拔200-830米的山地阳坡,以及森林边缘阳光充足的地方。

生长习性

蕨喜光,适宜生长在湿润、凉爽的气候中,其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植株生长适温为17-25℃,白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7℃,大多数蕨类植物都需要有一定的昼夜温差,蕨一般以夜间温度比白天的低5℃左右为宜。在地温12℃、气温15℃时,蕨的叶片开始迅速生长,在32℃高温下能正常生长,-36℃时根状茎在地下能安全越冬,但嫩叶在-5℃以下会遭受冻害,孢子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28℃。

蕨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为10000-13000勒克斯,光照过强,细胞伸展受阻,叶柄短小,展叶快;光照弱时,叶柄浅绿,光合作用差,干物质积累不足。在光照时数较长的情况下,蕨生长发育快,植株健壮高大。蕨不耐旱,其对水分要求较高,湿润的土壤有利于蕨的生长。蕨属于深根性植物,其对土壤肥力和pH值均有一定要求,其适宜生长在向阳、较为平坦且排水良好的林中空地、荒坡地等地,在土层深厚且含有丰富腐殖质的中性沙壤土中也可正常生长,土壤pH值以6-7间为宜。

蕨的生活世代不同于维管植物,分为无性和有性两个生长世代。无性世代开始于植株在叶片上产生孢子,孢子散布在光线适宜和潮湿的地方,然后形成类植物的原叶体。原叶体上有精子器颈卵器,分别产生精子和卵,此为有性世代的开始。受精卵渐渐长成具根、茎和叶片的幼小植株。与此同时,绿色原叶体枯萎死去。幼孢子体长出的第一批叶子,通常与以后长出的叶子形状不同。若没有发生受精,原叶体可以继续生长,甚至几年不死。

栽培技术

栽培基质

晾晒阔叶林下腐殖土并筛除枝叶等杂物,调整土壤pH值至6.0-6.5,再装入花盆中、平整并适当压实土壤,沸水浇透以灭菌和杀死杂草种子,最后盖上玻璃盖,待冷却后即可作为播种基质。

人工繁殖

播种

将孢子倒于硬纸板上,轻拍使其均匀,播种于基质后立即盖上盖子,防止孢子蒸发污染。再将花盆置于浅水盆,并在浅水盆中加水约5厘米左右,以保证植株获得充分的水分,每天给以适当的光照,约一周后孢子即可萌发;15天土表微显绿色,自此喷水3-4天,适当开盖通气,以促进丝状体正常发育;60天左右原叶体发育成熟。为促进受精卵,可在培养物表面喷洒水雾,半个月后大量原叶体上均长出一枚叶片。

组织培养

以蕨的根状茎顶芽、幼嫩带节根状茎为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0天后,顶芽分化形成绿色小球,继续生长30天后分割,用于继代增殖或转换培养基诱导形成试管苗。根状茎段由茎节处萌发新枝,20-30天后,形成丛生苗,分割后培养长成具有不定根的丛生试管苗。通过诱导形成绿色小球和丛生苗两条途径均可快速繁殖蕨的试管苗,试管苗经过炼苗后移入温棚,生长良好。

大田种植

移栽前需整平、深翻土壤,再施入腐熟的优质农家肥、磷酸二铵作基肥,最后将土耙细、搂平、压实。大田栽培时间可选在4月上旬或9月中旬,此时气温、光照、空气湿度等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植株生长。定植宜在阴天或下午光照较弱时进行,选择10-15厘米以上生长健壮的移栽苗,连同基质移栽进土壤中,并覆土压实。大面积栽植可边移栽边浇足一次缓苗水,小面积则可移栽结束后再浇。

定植栽培后,为了提高成活率,可搭简易木架或拱棚,并覆盖遮阴网,待植株生长正常后即可拆除。蕨喜水,需适时浇水,并在每年生长季节及入冬前,施加腐熟的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由于蕨适应性强,不易染病虫,一般不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每年入冬前,可灌足一次冬水,并在土壤表面覆盖稻草或马粪。

采摘

可在每年春季4月中旬,植株的地下茎芽萌发出土后,叶芽长至20-30厘米尚未展开时采摘。采摘时从地表下1-2厘米处用刀平割,一般以间苗的方式采摘,割大留小,并有意识保留每株的营养生长叶,以保证地下茎的正常生长。

毒性

中原地区药用典籍《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记载,蕨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其致癌物质可能是硫胺酶和其他成分,这类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均有伤害,可抑制红细胞的生成,还会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症,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用含有蕨的饮食喂饲小鼠时,可使雄鼠发生多发性回肠肿瘤、膀胱癌,雌鼠发生乳腺肿瘤、肠癌和膀胱癌。在牛饲料中加入蕨,可使其发生膀胱乳头状肿瘤。蕨对N-丙基N-亚硝基化合物乌拉坦(PNU)诱发大鼠舌和食管肿瘤有协同促癌作用。因此,蕨不宜生食、久食,中焦虚寒和生疥疮者需谨慎食用,战马食用后中毒可用维生素B解救。

主要价值

食用营养

蕨口感鲜嫩,营养丰富,嫩叶可食,根状茎可制淀粉,其植株含有蛋白、脂肪、糖类有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锰、锌等多种人体所需元素。取该植物的幼嫩叶开水焯后进行炒食,或是将其嫩叶洗净后蒸熟食用,或是用于制作特色酸蕨菜,也可晒干后保存,水发后再食用。可挖取蕨的根茎洗净打磨碎,然后过滤、沉淀、取其淀粉,用于制作粑或粉丝,也可加工成特色腊肉炒蕨粑、凉拌蕨根粉。日本人尤其喜食蕨菜,其可与松茸一起食用,滋味鲜美。中国大陆西南各省餐馆中,也常能见到用蕨粉制成的面条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蕨的嫩叶、根均可入药,其嫩叶具有清热利湿、降气化痰、止血的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黄疸、痢疾带下病噎膈、肺结核咳血、肠风便血、风湿痹痛等疾病;根具有清热利湿、平肝安神、解毒消肿的作用,可治疗发热、咽喉肿痛、腹泻、痢疾、黄疽、白带、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痹痛、痔疮、直肠脱垂湿疹烫伤、蛇虫咬伤等疾病。

相关产业

中国湖南渌口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境内多为丘陵地貌,为蕨菜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2010年以来,株洲县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将蕨菜深加工,发展出蕨菜产业。以朱亭镇为主产区的株洲县蕨菜品质良好,纯天然无污染,口感清香滑润,颇受日韩消费者的青睐。2010年,蕨菜产业成为株洲县农副产品出口的拳头产品,其中朱亭镇共有大小蕨菜加工厂14家,除生产干蕨外,还有盐渍蕨等。

2018年,为帮助中国贵州麻江县兰山村脱贫,南京农业大学通过了“南农麻江10+10”计划,邀请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多位专家共同组建了蕨菜加工专项帮扶团队。帮扶团队多次深入兰山村开展调研指导,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精准制定了兰山村蕨菜加工项目建设方案。同时,南京农业大学还捐赠专项经费65万元用于蕨菜加工项目一期建设。2018年底,兰山村400平方米农特产品加工厂房顺利完工。2019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再次划拨5万元专项经费,顺利完成了6套生产加工设备购置调试。2021年3月,蕨菜盐坯生产一期工程生产线顺利投产。2022年,加工厂生产线已经累计加工蕨菜近20万公斤,平均日产达到3000公斤,每人日均增收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27万元。最终,成功帮助兰山村脱贫。

云南省涌宝镇蕨菜资源丰富,一年可采收一次,从2月份采摘到5月份,无需投入任何成本。随着蕨菜产业的发展,涌宝镇涌现了一批蕨菜加工专业户,该镇党委、政府对这些积极性较高的加工大户给予一定资金扶持。2021年,蕨菜成为涌宝镇的特色产业之一,是临沧市最大的蕨菜集散中心,从永德县凤庆县等县采收的蕨菜都要运往涌宝镇集散中心包装批发售往全国各地,每年带动劳动力就业4000余人,平均每年销售总量达800吨,实现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相关研究

多糖抗氧化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蕨菜多糖具有多糖类物质的典型特征吸收峰,以及含有糖醛酸与部分吡喃糖。单糖组成结果表明,蕨菜多糖是一个杂多糖,由10种单糖组成。蕨菜多糖侧链较长、支链较多,链状结构复杂,无三股螺旋结构。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蕨菜多糖具有极强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良好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可作为抗氧化物质进一步开发利用。

抗突变作用研究

敌克松是一种有效杀菌剂,常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使用,但具有毒性并有很强的致突变性,因此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蕨菜黄酮提取物对敌克松致突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蕨菜黄酮提取物的剂量在100-1000微克/皿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大,突变抑制率上升较为明显,而当超过2500微克/皿后,随剂量增大,抑制效率变化不显著。

参考资料

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植物智.2024-04-28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4-28

Pteridium latiusculum (Desv.) Hieron..plant of the world.2024-04-28

韩国人寻到株洲买蕨菜.新浪网.2024-05-17

贵州麻江:专项党费助力麻江蕨菜产业致富路.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2024-05-17

云县:蕨菜成为涌宝镇富民产业.云南网临沧频道.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