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勐海县

勐海县

海县(英文:MenghaiCounty)为傣语地名,意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勐海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邻普洱市思茅区,西北靠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勐海县国土面积5368.09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6.556公里。截至2023年,境域下辖6镇5乡,有国家一级口岸1个,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全县常住总人口35.57万人,户籍人口33.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0.03万人,占户籍人口数88.48%。

勐海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属西南山原地貌,高原丘陵盆地。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勐海县区位优势独特,生态资源富集。勐海县森林覆盖率为68.1%,有各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08万亩,拥有植物1865种、动物361种,有矿产18种,其中磷钇矿独居石、锆英石资源储量分别占全省资源储量的100%、93.7%、35.8%。

汉代前,勐海县属昆明市、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1958年7月,版纳勐遮、版纳勐海合并为勐海县。

勐海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有国家级一类口岸—打洛口岸,是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辐射区,是中国通往缅甸、泰国及整个东南亚距离最近的陆路通路。勐海县形成了以茶、粮、糖为优势支柱产业,橡胶、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为传统产业,莓类、傣药南药、蚕桑等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局势。勐海县粮糖茶等产业已经形成集科研、种植、管理、加工、储运与销售。2022年勐海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94.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9.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8.01亿元。

勐海县民族文化灿烂,辖区居住着25个民族,有汉、傣、哈尼族、拉、布朗族等9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户籍人口的88.59%。大益普洱茶制作技艺、布朗族弹唱、傣族壁画、曼召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章朗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分别荣列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16年,勐海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

名称

勐海,傣语地名。勐即地方、区域,海即厉害,指厉害之人召海。勐海意为勇敢之人居住管辖的平坝或区域(亦即:召海管辖的领地)。原名勐咳,传说景洪阿腊维到此狩猎时,猎犬丢失坝中得名。后来,居住在平坝的傣、哈尼族两族部落发生争斗,傣族首领岩海征服了哈尼族首领岛白,把该地变成了自己的领地,便把勐咳改为勐海。1912年,设勐海区。1950年5月,设勐海县人民政府隶,普洱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9月,设勐海、动遮为中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957年12月,版纳勐遮、版纳西定合并为版纳勐遮,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合并为版纳勐海。1958年7月,版纳勐遮、版纳勐海合并为勐海县。 同年11月,动遮、勐海两县并为勐海县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名称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秦汉至南北朝

汉代前,本县属昆明市、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汉代,云南省益州郡,本县属益州郡。东汉光和时期,西双版纳先民先后派遣使臣跋涉万里,到东汉首都洛阳市朝贡,接受中原王朝的赏赐和封号,划归永昌郡公元299年,永昌郡治由不韦县迁至永寿县(今镇康县永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地),同时在永寿县南部增设南涪县(今西盟佤族自治县、澜沧、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海、景洪市等地);勐海属永昌郡南涪县。

隋唐时期

公元738年,今勐海属银生节度茫乃道。公元1096年,大理国废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调整为八府、四郡、四镇;今勐海先属银生节度、后属威楚府。唐朝,改隶银生节度使。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雅真入主勐建立“景陇金殿国”,以天朝帝为共主,孝宗皇帝颁发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主。帕雅真建都景兰,在勐海县境分设勐海、勐遮、勐混、景真、勐阿、打洛镇、勐康、勐往、勐满九勐领地。

宋元时期

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帕雅真建立“景陇金殿国”,设勐海、勐遮、勐混、景真、勐阿、景洛、勐康、勐往、勐满9勐。元朝,勐海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

明清时期

明朝,隶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宜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境内勐遮、景鲁、勐翁为一版纳;勐海、景真、勐阿为一版纳;勐混、勐板为一版纳;景洛、勐满、勐康、勐安为一版纳。清代,沿袭明制。顺治十八年(1661),复置“车里宣慰使司”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土司地划为土千总、土把总、土便委三个等级。设勐遮土干总,勐阿土把总,勐海、勐混、景真、打洛镇、勐康、勐往、勐满土便委。光绪二十一年(1895),勐海、勐阿、勐混、景真、打洛封为土把总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1913年1月,在车里正式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将11个行政区缩编为8区,境内设勐、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1919年,大勐龙第四区分局移至勐往,因区域过窄,划第二区的勐康、勐阿,第一区的景糯,第三区的贺见、曼浪等地归第四区。1925年,改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改各区行政分局为殖边分署。1927年,改区设县。第二区改为五福县,第三区改为佛海县,第四区改为临江行政区,1932年,改为临江设治局。1930年,五福县改为南峤县。1935年,临江设治局更名为宁江。两县一局直隶云南省政府。1940年,改隶普洱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4~7月,相继成立了佛海、南峤两县临时人民政府。南边区军政委员会在原宁江设治局治所成立溯涛县,隶澜沧临时专员公署。8月,治所迁至丫口,更名为宁江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5月,成立佛海、南两县人民政府,普洱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9月,撤销县的建制。原宁江县的勐往、安康,原车里县的务本、南橘山等地划入境内。设立勐海、勐遮两个中心版纳,勐混、勐阿、曼敦(后改西定)3个版纳,格朗和爱尼族自治区和布朗山区。1957年,将十二版纳改设为5个县级版纳,境内为勐海、勐遮两版纳,同年11月,改版纳为县,设勐海、勐遮2县。1958年6月1日成立海县,原版纳海、勐混、阿和格朗和爱尼族自治区、布朗山区,划归勐海县辖;1958年5月31日成立勐遮县,原版纳勐遮、版纳西定划归勐遮县辖。1958年11月,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治所设于象山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族自治州。

地理

位置境域

勐海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邻普洱市思茅区,西北靠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经纬度范围为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勐海县国土面积5368.0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5150.02平方公里,占95.9%,国境线长146.556公里。距州府景洪45千米,距省府昆明市585千米。

气候

勐海县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被誉为“最适宜居住的真正春城”。具有三种立体气候类型:北热带气候类型、南亚热带气候类型和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勐海县海拔低于750米的两岸河谷地区,气候炎热、终年无霜属于北热带气候类型;海拔750~1500米的的中海拔地区,全基本无或有霜期很短(32天左右)属于南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1500~2000米以上的山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类型。

地质

地层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的南端、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分,新元古代澜沧群变质岩系古生代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代三叠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各种地层均有分布。新元古代澜沧群变质岩层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古生代地层仅在县境西部边缘和东北角有少量出露,中生代地层分布在县境东北角澜沧江边和西部地区,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县内各盆地及河谷两岸。

构造

勐海县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澜沧江深断裂的西侧、滇西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的南延部分,具体位置在贡山一腾冲市一澜沧系东部的昌宁县一澜沧一勐海褶皱带中的勐海隆起范围内。自晋宁运动以后,勐海长期处于隆起状态,由于后期构造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复杂,褶皱发育,显示出复式背斜的构造格局。断层构造有澜沧江深断裂、茨通大断裂、仙人脚断裂、勐阿曼懂断裂、南罕大寨断裂、勐满——坝约断裂等,均呈北西向。亦有北东向断裂,如打洛镇一格朗和断裂,沿该断裂有打洛、勐宽、勐板、勐混等现代构造盆地,呈串珠状分布江。澜沧江深断裂在县境东北角通过香蕉树寨——勐往一—坝散一带贯通,断裂带挤压强烈,韧性切发育,表现出澜沧江断裂对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褶皱构造有大谷地背斜、大龙山向斜、大寨背斜、曼夕背斜、桑勒背斜、戈兴龙向斜、帕龙一景亨向斜等。

地形地貌

勐海县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澜沧江西岸。勐海县属西南山原地貌,处于高原丘陵盆地。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县内最高点在东北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最低点在西南角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高差为1894.5米。有大小盆地15个,5万亩以上的盆地有勐遮、勐混、勐海、勐阿4个,其中勐遮坝子是西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坝子,面积23万亩。

水文水利

勐海县境区地形复杂,沟谷纵横,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主要来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境内流程2.5千米以上的常年河流159条,总流长1868千米,多为幼年期河流,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澜沧江、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览河等。水能蕴藏量大,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水文

河流

勐海县河流属澜沧江水系。澜沧江流经海县的河段位于县境东北角,长约40公里,为勐海县与思茅县、景洪县的界河。此段河流可通航。澜沧江在境内主要支流有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在县境西部还有南览河。

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经勐遮、勐混、勐海3个盆地后在景洪市交汇入澜沧江。上游有两支:左支南哈发源于勐遮盆地西北的邦敢山,经国寨附近进入盆地,而后自东南向穿过勐遮盆地到曼拉寨前与右支南开河交汇。南开河发源于布朗山布朗族乡境内三垛东麓,经高山狭谷后于曼邦寨附近进入盆地,而后自南向北穿过勐混盆地与南哈交汇。左右两支交汇后称流沙河。在流经长4公里的谷后于两公里流沙河桥处进入勐海盆地,然后向东流入景洪县,汇入澜沧江,为澜沧江1级支流。干流长度92公里,其中勐海县境内长度69公里。盆地内河床宽度一般在50米左右,最宽处有90余米流域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勐海县境内有1704平方公里沙河下游河床束,落差集中水力资源丰富,宜于梯级开发。主要支流还有勐宋乡境内的曼丙河(上游称南本河)。

位于东北的勐阿乡与勐往乡之间,为两乡界河,南为勐阿乡,北为勐往乡。南果河发源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的帕凉山东北,干流长度81公里,流域面积1246平方公里,其中在勐海县境内的有868平方公里。下游汇入澜沧江,为澜沧江1级支流。在勐阿盆地段称南朗河,过天生桥后称南果河。此段河长14公里,落差就有450米,水力资源丰富,宜于梯级开发。

位于勐海县境北部的勐往乡境中部,因流经勐往盆地得名。属澜沧江1级支流。在勐海县境内干流长度38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

位于西南部,过境河流,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流入,在流经勐满、西定、巴达、打洛镇布朗族山乡镇后,流入缅甸境内,汇入澜沧江下游湄公河。南览河为中缅两国界河,东为中国,西为缅。南览河在县境内北起满乡西北边界线,到布朗山布朗族乡境内与南桔河交汇点止,长169.8公里,其中:中两国界河长134.6公里,勐海、澜沧两县界河长29公里,打洛境内内河长6.2公里(打洛江)。南览河在县境一侧的主要支流有南满河、南罕河、南佬河、南孟河、南撒河、南桔河等,均为南览河1级支流。在中国一侧的流域总面积为2015平方公里。

温泉

勐海县的温泉主要出现在县境北部断裂分布区,且集中于勐往、勐阿、勐满、勐海、勐混等,南部仅在布朗山曼有。按温泉的地质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地热异常带,即澜沧江断裂地热带、勐阿一曼懂断裂地热带和勐满一班约断裂地热带。按温泉泉水温度高低可分为四类,即低温热泉(20~40°C)、中温热泉(40~60°C)、高温热泉(60~100°C)和沸泉(大于100°C),勐海县以中低温热泉多高温热泉和沸泉少。

分布在此断裂带印支期花岗石闪长岩裂隙中,均为上升泉,有的单孔出现,有的成群出现。低温泉有2处,水温在30~37°C,流量0.1~0.9升/秒;中温泉有4处,水温在49~55°C之间,流量0.17~0.99升/秒。泉水矿化度247.09~394.08毫克/升,PH值7.65~9.5。泉点出露在780~1110米之间。

分布在此断裂带及其旁侧的断裂中,其中低温热泉有3处,水温30~38°C,流量0.45~1.0升/秒;中温泉有4处,水温44~57°C,流量0.733~1.85升/秒;高温热泉有1处,水温70°C,流量0.51升/秒泉水矿化度在247~409.35毫克/升,PH值7.5~8.8。以上这些泉点均出露在花岗石断裂带中,出露点高程在1058~1165米之间。

集中分布在勐满盆地西侧断裂带上,存在于澜沧群变质岩中,多成群出现,出露点总计50余处,总流量5.6升/秒,且多为中高热泉,其中中温热泉有1处,水温43°C,流量1.24升/秒;高温热泉有2处,水温74~94°C,流量0.13~0.22升/秒;沸泉1处,水温104°C,流量0.6升/秒。泉点出露在902~940米之间。

位于勐海县城东北曼兴村境内,出露在流沙河南岸边,距昆洛公路边500米处,出露高程1165米。水温53°C,流量1.8升/秒,属中温热泉。

位于县境南部布朗山乡曼图村东北南享河北岸,水温43°C,流量2升/秒,存在于变质岩系的片岩中,属中温热泉。泉点出露795米。

位于县境南部勐混乡曼扫村境内,出露在南开河东岸,距昆洛公路边250米处,出露高程1185米,水温97”°C,流量2升/秒,属高温热泉。

位于县境西北勐满乡境内,出露在南昂洛河河边、侏罗系底砾岩与变质岩系片岩接触处,水温85°C,属高温热泉。

地下水

勐海县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松散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地下水主要来源由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县境内流沙河、南果河、勐往河、南桔河、南撤河等河流的总集水面积5570平方公里,其中小部分面积在县境外,绝大部分在县境内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8.9%。各河流地下水径流深平均340毫米,年径流量为15.59亿方米。

水利

截止2023年,勐海县已建成各类水库96座,总库容14584.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896.36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10614万立方米,小型水库93座,总库容3970.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985.36万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8.35万亩。

曼桂水库位于勐海县西北部,位于流沙河一级支流南哈河的右岸河上,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水为主的中型水库。曼桂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泄洪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及引水建筑物组成。水库于2016年10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1月8日通过截流验收。总库容1112.30万立方米,水库总供水量1503.40万立方米。

曼彦水库工程位于勐海县打洛镇,是国务院批准的国际公路客货运输一类口岸所在地,也是勐海蔬菜、粮食主产区之一。勐海县曼彦水库总库容为376.64万立方米,年总供水量805.84万m³,配套一座日供水量为7500m³/d水厂。

土壤

勐海县土壤类型多样,呈垂直分布,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冲积土7个土类,其中赤红壤、砖红壤、红壤、黄壤、紫色土属于自然土壤,赤红壤、砖红壤、红壤、黄壤4种土壤类型均为林业用地的主要土壤,水稻土、冲积土属于农业土壤。海拔600~800米以内的属砖红壤,主要分布在布朗山南部中接壤的低山地、打洛坝区的低山地及勐满坝区共有197771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47%。海拔800~1500米的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分布在低山和中山地区,是全县壤面积中占绝对优势的土类,又是主要农业区,共有4624235亩,全县地总面的57.64%。海拔1500~2400米的属红壤土类,分布于山的中部或山顶平缓地,共有1816095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64%。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共有477061亩,占地总面积的5.95%。此类土壤一般都偏酸缺磷。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勐海县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河水多为降水补给性河流。境内地表水年平均径流深540.7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9.46亿立方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基岩裂隙层,主要来源于雨季部分雨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年平均径流深340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亿立方米,为地表水的52.9%;另有境外客水4.9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0.04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勐海县耕地71008.45公顷(106.51万亩)。其中,水田33080.92公顷(49.62万亩),占46.59%;水浇地2895.89公顷(4.34万亩),占4.08%;旱地35031.64公顷(52.55万亩),占49.33%。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为22055.80公顷(33.0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1.06%;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面积为6870.62公顷(10.31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68%;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面积为12409.55公顷(18.61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7.48%;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面积为18547.69公顷(27.8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6.12%;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面积为11124.79公顷(16.69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67%。

林地资源

勐海县林地321080.99公顷(481.6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288894.22公顷(433.34万亩),占89.98%;竹林地5448.94公顷(8.17万亩),占1.70%;灌木林地12665.53公顷(19.00万亩),占3.94%;其他林地14072.30公顷(21.11万亩),占4.38%。

园地资源

勐海县园地100974.71公顷(151.46万亩)。其中,果园10660.34公顷(15.99万亩),占10.56%;茶园58136.33公顷(87.20万亩),占57.57%;其他园地32178.04公顷(48.27万亩),占31.87%。

湿地资源

勐海县湿地共有44.45公顷(0.07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勐海县涉及其中1个二级地类,全部为内陆滩涂。

矿产资源

勐海县境内有铁矿、钛砂矿、锰矿、铜矿、铅锌矿、锡矿、金矿、独居石矿、煤矿等18种矿产资源,有10种已开发用,占所发现矿种的56%。探明资源储量金20.34吨,铁矿石8000万吨,锰矿石337.06万吨,铅锌矿石18.99万吨。全县有各种矿13种矿点60处。

矿体赋存于澜沧群火山沉积变质岩中,在西定、南弄河、吉良等处均有分布,尤以西定的矿体最大。

主要分布在勐阿、勐往盆地,与稀土矿相伴而生。勐阿的铁砂矿平均品位1260克/立方米,最高6365克/立方米,储量56044吨,属小型矿床。

产于澜沧群变质岩中的铄铄质风化物中,锰质为铄石间的充填物,布朗山西南的章家有分布,勐冈乡境内也有分布,储量不明。

勐遮盆地北缘曼国和勐往大谷地发现有矿点,矿体呈透镜状断续出现,矿石含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孔雀石。含矿层1~9米,其中较富有者1.3~2米,出露长度50~100米。曼国处矿点曾进行过勘探性开采。

勐混大河沟、打洛勐板、勐满南罕等地有分布。

位于布朗山乡政府驻地西南,平距2.5公里,锡矿赋存于布朗山花岗石与澜沧群变质岩接触带的角岩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锡石,呈黑色、棕褐色,次为黑乌矿、黄铁矿砷黄铁矿。矿石平均品位0.51%,储量328.72吨。

勐满、西定和勐混的打别、曼蚌、浓养均有分布。

已发现煤矿点有大河沟、曼养、勐昂、格朗和、勤往等处,除勐往为第四系泥炭矿外,其余均在第三系新生代构造。

制作砖瓦用的粘土矿,勐混、勐遮、勐海等地均有分布。勐混的粘土矿产于第三系煤系地层中,厚19~34米,长500米,为优质制砖原料。勐遮的粘土矿则赋存于第四纪的残坡积层。

分布在西定、勐满、布朗山等地,赋存于澜沧群变质岩中片岩内,呈透镜状夹石,并已变质重结晶为大理石,可作为水泥、煤石、氢氧化钠的原料。储量不明。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勐海县植物资源丰富,境域内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5000种左右,约占全国3万种的1/6,占全省的1/3。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8种,占全国保护种类的15%,在维管植物有246科,1471属,3893种、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47科94属,262种和变种;种子植物共217科,1377属,3631种、变种和亚种。已知的有经济价值的有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天南星、半夏等),油料植物136种(大豆,花生等),香料植物62种,科植物60,染料植物12科,淀粉植物39种,树胶没药树植物32种,纤维植物90种,野生水果花卉、观赏植物共134种,还有热带珍贵速生用材树种,如团花、顶果木八宝树清香木云南石梓山桂花合果木)、红椿木和中国珍贵的望天树广西青梅等保护树种,由于未受到冰川的破坏,保留着冰川时期的遗植物,如桫椤、鸡毛松苏铁竹柏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种。

动物

勐海县有陆生野生动物361种,其中哺乳动物有9目27科67种(熊瞎子、野牛等),鸟类有16目44科249种(大杜鹃啄木鸟科等),爬行纲有3目11科45种(水蛇、铅山壁虎等),昆虫纲有27目92科1136种(蜻蜓、凤蝶总科等)。其中,现有野牛、亚洲象印度支那虎豹猫云豹、云猫、金猫、蜂猴、孔雀雉、绿孔雀鳞甲目豚尾猴大灵猫小灵猫、熊狸、熊猴猕猴属岩羊水鹿、白娴、眼镜王蛇、缅甸岩蟒、东南亚巧克力种凹甲陆龟大壁虎、园鼻圆鼻巨蜥红胸角雉灰腹角雉凤头蜂鹰凤头鹰雕蛇雕、鹰雕、林雕雕鸮林雕鸮、班头领鸺鹠猛鴞短耳鸮红隼燕隼游隼亚历山大鹦鹉紫红头鹦鹉、画眉、银耳相思鸟等国家重点保护一、二级陆生野生动物50余种。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勐海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辖区内自然保护区面积64281.2平方千米。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辖区内,分为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和曼稿5个片区。总面积达24.3万公顷,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土面积的12.68%。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亚洲象望天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建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国热带森林面积最大、生态系统保护最完整、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分布区最广的一个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勐海县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阴雨、冰雹、雷电、霜灾以及地震。

勐海县位于腾冲市一澜沧地震带的南段,是云南省列为地震重点监视地区的县之一。按1977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勐海县属8-9度区,因此1976年7月29成立了勐海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并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17个地震观测站点。

春旱多发生在3~5月,勐海县的春早平均3年1次,重干旱平均4年1次。

勐海县夏季(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3.8%,日雨量大于25毫米的大雨占全年的61%,日雨量大于50毫米的暴雨占全年的57.1%。由于雨量集中,多大雨、暴雨因此,局部性的水灾,年年都有。

秋季低温冷害是影响勐海县中高海拔地区水稻产量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机会多,影响也最大。10月下旬至11月是海县大面积秋收时期,这时西南气流和北方南下空气相遇,勐海县就会产生中、大雨和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最长的可达20天,严重影响秋收工作。

勐海县9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终年基本无霜。霜主要出现在中、高海拔地区。在一般情况下,中海拔地区的霜少而轻。平均初霜期1月5日、终箱期2月7日,有霜期32天。冬季低温霜冻虽然出现的时间少,但一旦出现,危害严重。山区的霜期比坝区稍长,霜也比坝区重。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终霜一般在2月底。

风灾瞬间风速\u003e17米/秒为大风。勐海县平均年大风日数9.4~35.4天。山区多于坝区。县内的大风主要出现在3~5月,出现的时间在12~17时。

冰雹出现的时间以3~5月最多,9~11月次之,6~8月最少。从天气条件来看,冰雹多出现在久晴转雨的午后雷阵雨天气,坝区平均每年有1~2次,山区比坝区为多。

雷灾雷暴以5~9月最多,平均每月13.3~19天,其他月份都在10天以下。县内平均年雷暴日数98.2~106.3天,山区略比坝区多。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8月,勐海县下辖6个镇、5个乡。政府驻地为勐海镇佛双路7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为353720人,全县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3850人,占总人口的51.98%;女性人口为169870人,占总人口的48.0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8.23。全县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2048人,占总人口的34.5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1672人,占总人口的65.50%。截至2022年年末勐海县常住人口35.57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5.70%。出生率为8.67‰,死亡率为8.40‰;自然增长率为0.27‰。

民族构成

勐海县世居傣、哈尼族、拉祜、布朗族等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0.03万人,占户籍人口数88.48%;其中布朗、拉祜、景颇族、佤4个民族属直过民族;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语言文字

勐海县使用的语言因民族不同各有差异。

宗教信仰

勐海县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教徒奉释迦牟尼为教主。在南传南传佛教传入之前,其他少数民族,包括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在内,都信仰原始宗教。

经济

综述

勐海县产业体系完善。以茶、粮、糖为优势支柱产业,橡胶、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为传统产业,莓类、傣药南药、蚕桑等为新兴产业,全面发展。在勐海,粮糖茶等产业已经形成集科研、种植、管理、加工、储运与销售等一二三产相衔接、上中下游相关联的全产业链条。2023年,勐海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987969万元,低全州、全省、全国1.3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9607万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520453万元,下降8.9%;第三产业增加值947909元,增长11.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1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6.1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68%。

第一产业

勐海县第一产业以普洱茶、甘蔗种植为主。勐海普洱茶先后荣获多项荣誉,是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唯一突破百亿的重点产茶县。勐海同时也是云南省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县。甘蔗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勐海县现有南糯山布朗山、巴达古茶山、动宋古茶山、帕沙古茶山以及贺开古茶山6座茶山。勐海县拥有甘蔗专业村43个、甘蔗合作社5个、甘蔗大户14户;甘蔗种植机14台,大、中型甘蔗培土机23台,甘蔗收割机5台,甘蔗机械装车13台;良种试验示范繁育基地300亩。2022年勐海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4.86亿元林业产值3.38亿元,牧业产值5.6亿元,渔业产值4.0亿元。202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70.0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90.6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851吨。2022年甘蔗产量为104.75万吨。

第二产业

勐海县第二产业以普洱茶天然橡胶加工业为主。勐海工业园区形成了以普洱茶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2022年,勐海县工业增加值达40.9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7.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1.3%;酒、饮料和精制茶加工业增长3.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6亿元。2022全年规模以上精制茶与上年持平,糖、乙醇、商品混凝土、大米、铁矿石成品矿产量比2021年增长8.9%、7.9%、9.2%、5.8%、96.7%,发电量产量下降1.1%。

第三产业

勐海县第三产业以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2019年勐海县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勐海镇入围云南省“淘宝镇”。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396052万元,县内百家茶企入驻阿里巴巴集团勐海产业带,网络零售额达23.33亿元。同时,物流产业扎实推进。旅游文化产业方面,勐海县打造康养旅居示范县,发展以森林康养、气候康养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2022全年勐海县旅客运输总量394万人,旅客运输客运周转量58853万人公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9562万。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7.9万元。

经济功能区——勐海工业园

截至2017年,勐海工业园区总用地规模为4.77平方公里。勐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即茶精深加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生物资源创新产业、林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采用“工业园区——产业片区——产业组团”三级结构体系。即由西部、北部、中部、东部四个产业片区组成了完整的勐海工业园区。规划形成了“西茶东麻,北林中综”的产业格局。

西部产业片区——包括精制茶加工组团以及生物科技产业组团(中小企业孵化园)。以发展勐海县优势产业为主,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即茶叶加工、饮料生产加工以及生物科技产业等,建设中小型企业孵化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东部产业片区——包括建材产业组团、生物制药产业组团、工业大麻产业组团、商贸物流组团以及仓储物流组团。以发展生物资源创新等新兴产业为主,如汉麻等产品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以及生物制药等,延伸产业链,鼓励发展下游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北部产业片区——包括林产品加工组团、农副产品加工组团以及生物科技产业组团。主要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林产品加工产业,如竹木地板等产品加工,以引进竹浆纸厂和竹藤器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大对民族特色竹藤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

中部产业片区——包括综合服务产业组团、石斛产业组团以及汉麻产业组团。主要为园区各企业提供产品展示、贸易、宣传、文化体验等服务功能。

社会

教育

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园)167所。其中:幼儿园110所(含乡镇中心幼儿园11所,县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8所,一村一幼48所,空壳一村一幼32所);小学40所(含民办空壳学校1所);普通中学13所(含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3所);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本学年另设小学教学点37个(含暂停办学小学教学点24个,空壳教学点4个)。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294人,其中学前教育专任教师841人,小学1372人,初中737人,特殊教育学校8人,高中269人,中职67人。全县在校学生57523人,比上年增加213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0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毛入学率112.34%;残疾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9%。教育投入经费89155.028万元,享受免杂费的学生达83196人次。

文化事业

勐海县“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健全,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文化站“零门槛”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县有农村业余文艺队1028支,业余演员20560人。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693场,观众39.55万人次。举办“迎新春写春联”活动,为城区群众、边境乡镇免费赠送春联3900余幅。举办“永恒的旗帜”、“艺韵茶乡”等书画摄影作品展7次,展出作品840件,观展群众19.88人次(线下1.4万人次,线上14.2万人次)。勐海县文化馆自2006年起,每年开展各类非遗活动,如:举办培训班、创建传习所、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

科技

勐海县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以此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并加快培育技术体系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勐海特色并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增强工业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高新技术,推动绿色保健食品,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生物资源开发;加快科学技术普及与交流,充分发挥科普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2022年,勐海县新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4户、备案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户,获批省级“星创天地”建设1家;获省专家工作站批准建站1家。全年发明有效专利63件。

医疗

截至2022年,勐海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3个,其中医院11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个,门诊部(所)97个,村卫生室9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编制床位数2395张(实有床位数252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7.11张;卫生技术人员302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09人,注册护士1394人,在执业(助理)医师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62人,中级职称220人,初级职称57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08人。

体育

勐海县在2017年开展建设民族体育中心及广,该项目是勐海县“四个一”重大项目之一。民族体育中心及广场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亿6千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6155.78平方米。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23536.85平方米,游泳馆建筑面积6699.99平方米,广场建筑面积5918.94平方米。截至2022年,勐海县共有体育场地面积78.692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业余运动队2000多支,4万多人;2022年,勐海县组队参加州级以上运动会4次,获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4枚。

社会保障

2022年末,勐海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5800人。2022年末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020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097人。截止2022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际缴费333100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待遇支出总额为31425.6万元,门诊及住院享受人次达67.44万人次。全县收养性福利机构有:社会福利院1个,农村敬老院5个,床位470张,年末在院人数80人,老年服务设施29个。全年国家抚恤、补助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1329人。

人居环境

截止至2022年6月,勐海县建成区面积7.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39.1%;共有市政道路33条,全长52.25公里,路网密度达8.74公里/平方公里;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8.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13㎡/人;市政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率达85%以上;建成城市公园3个(普洱茶公园、英茂公园、学府湿地公园);建成免费公厕40座,其中智慧公厕5座;建成投入使用118座洗手池;打造了3个入城口及城内手捧普洱茶饼雕塑、陆羽雕像、金瓜小象传水等城市景观;完成18个美丽家居庭院、7个园林式单位、4个园林式小区的创建和挂牌;完成“智能扫描”停车设施建设,设置市政道路有偿停车泊位共1475个;打造了以傣文化为主题的省级特色小镇—勐巴拉雨林小镇,获得了上级一系列政策及资金支持;成功申报打洛勐景来及西定章朗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村落认定。

勐海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4~22.9℃之间,较去年16.6~23.0℃略低;县内各地年降雨量在836.1~1691.9毫米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85%,较常年偏高6%,比去年略高1%;全年日照时数为1902.8小时,比常年少99.9小时,比去年少338.3小时。

交通

综述

勐海县内联外通的公路骨架基本成型。勐海县南北中轴、东西互联通道骨架初步成型,逐步围绕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2022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2965.8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97公里,国道95.483公里,省道159.067公里,县道580.522公里,乡道843.068公里,村道1261.773公里。勐海县境内有国家级口岸打洛口岸,是通达东南亚最快捷的陆路通道。

公路

截至2020年,勐海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65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49.3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占通车里程的0.98%,普通国道总里程达95.48公里。2022年勐海县的乡道农村公路有勐巴线23公里、勐格线28.268公里、勐西线4.747公里、勐宋线25.825公里、关双线23公里。

铁路

勐海县形成了“一横一纵”铁路网发展格局。一横:景洪市至勐海铁路、勐海经澜沧至临沧铁路(勐海段);一纵:勐海至打洛口岸铁路。

中国高速公路G85重庆市昆明市公路的联络线G8512昆明—打洛镇(口岸)的一部分,景海项目勐海段长26.23公里。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勐海县建成二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6个;共开通市际班线8条、县际班线8条、县内班线44条,拥有出租车40辆、班线客运266辆、网约车33辆、4.5吨以上(含)货运车514辆,乡镇及建制村通班车率实现100%覆盖。勐海全县拥有公交车91辆,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达到2.74标台,公交营运线路达5条。

文化

综述

勐海县民族风情浓郁,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打洛镇勐景来村分别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录,是“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和“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

文物古迹

勐海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景真中心塔、勐遮佛寺壁画。

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勐遮乡景真村,距县城14公里。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傣语称“窝苏”,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徙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它是中心佛寺处理宗教事务的议事亭,同时也是举行和尚晋升为佛爷的的场所。傣历每月15和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都要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是一座中心佛寺,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民委员会曼短村。据傣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傣历312年(公元950年),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曼短佛寺由大殿、僧房、鼓房、戒堂、佛塔和山门组成,占地面积2149㎡。主体建筑大殿面阔四间,宽14米,长19.4米,建筑面积271.6㎡,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勐海县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

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有5种基本曲调:“索”“甚”“拽”“宰”“团曼”。其中以索”(布朗语称为“恩宋”)调最为丰富多彩,包括5个调子,有的欢快跳跃,有的舒缓深沉。"索”调因使用布朗族自制的四弦琴伴奏,故被称为"布朗弹唱”。"索"调多用来歌唱热烈的爱情,表达布朗族青年对美好爱情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布朗弹唱中的“索克里克罗”就是谈情说爱的唱调。布朗弹唱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直抒胸臆,朴实明快,在布朗族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殖,有较高的艺术性,在当地自古就有”听歌要听布朗歌"的流行说法。于2008年被收录于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大益普洱茶是云南传统名茶,主要产区位于云南省勐海县。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原地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大益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大益普洱生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人工渥堆发酵,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云南沱茶)的统称,或者直接以散茶形式进行存放。大益普洱茶口感独特是普洱茶顶尖产品,其大益七子饼茶、勐海沱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女儿贡茶、宫廷普洱等,被奉为经典普洱茶的代表。

红色文化

勐海县境内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打响反蒋武装第一枪的车佛南宁澜民主联军根据地和解放西双版纳最后一战的乌龟山战斗遗址等多处革命遗址。

乌龟山战斗遗址

乌龟山位于勐遮镇,形似乌龟。乌龟山之战是解放西双版纳关键性的一战,也是解放云南的最后一战。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2003年7月,西双版纳州州委、州人民政府在乌龟山上建造了一座“乌龟山战斗纪念碑”。2010年2月,乌龟山战斗纪念碑被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办公室、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9月被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州首批党史党性教育基地。

民俗节庆

傣族节庆

傣族的重大传统节日有“桑堪比迈”(浇花节)、豪瓦萨、奥瓦萨等。

桑堪比迈

“桑堪比迈”是傣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傣历一般以6月为首,5月为末。在新年到来之际,傣族人民都要举行最隆重的“赶摆”庆祝活动,通常为34天。第一天为旧年的最后一天,傣语称“宛多桑堪”,即除夕;傣历旧年与新年之间往往有12天的“空日”,傣语称“宛脑”;随后便是新年的第一天,傣语称“麦帕雅宛玛”,即“日子之王来到的日子”。在新年期间,各村各户都会杀猪宰牛,制作米干米线,穿新衣、新裤,参加庆祝大会和“赶摆”活动。期间,在各村各寨的佛寺里都将举行隆重的“沐佛”活动,之后人们会互相泼水祝福。之后这项活动发展成了今天的“泼水狂欢”活动。节日期间,成群结队的民众都会走上街头,参与相互泼水祝福的狂欢活动。“泼水节”也成了傣族新年庆祝活动的代名词。

哈尼族节庆

哈尼族重大传统节日有嘎汤帕等。“嘎汤帕”意为“万物更新”,是哈尼族人们庆祝新年的重要节日。“嘎汤帕”早期于每年农历12月最后一个属牛日举行。而“耶苦扎”节则是哈尼族纪念祖先——“阿培耶苦”的传统节庆活动,一般都在每年农历6月最后一个属牛日前后举行。为了更好地组织哈尼族人们的最大传统节日“嘎汤帕”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将其定在了每年公历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哈尼族的村庄和家庭都会充满着节日的氛围,人们喜气洋洋地杀猪宰牛,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度佳节,欢歌笑语,举杯畅饮。除了守岁、看戏表演之外,哈尼族人还需要制粑粑与祭祖先。此外,荡秋千、打陀螺、对歌等文体活动也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之一,是历史文化的瑰宝。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梅花、辣子花、花椒、鱼刺等图案,多达两百多种。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既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瑶族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比较素,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回族服饰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饮食

勐海县傣族以大米为主粮,日食四餐,分别称为“考约”“考矮”“考两”“考跑”,其中“考矮”与“考跑”为正,其余两餐愿食即食。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烧烤肉类、水产食品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具有民族风味,菜以辣、酸、香、脆为基本特色,常用烤、烧、蒸、煮、炸、腌、剁等法烹。傣家菜最有代表性的名菜酸笋煮鱼(鸡)、香竹饭、喃泌、香茅草烤鱼等。傣族民间素有用糯稻玉米棒酿酒的习惯,酿出的酒清香、味醇。男子普遍嗜酒,并喜欢以酒待客。男女均爱饮茶,茶用鲜叶烘焙出香味时置于罐内煨煮。境内哈尼族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粮,辅之以黄甜糯大穗。逢年过节,喜食糯食。米佐食蔬菜除自种部分外,常以食用野菜补充。基菜、姜、蒜、辣椒等佐料常当菜肴佐食。肉食以牛、猪、鸡肉为主。哈尼族的代表美食有芭蕉烧肉、鸡肉稀饭等。另有布朗族以稻米为主粮,佐餐蔬菜有青菜、青萝卜等。

代表美食

撒嘎当

即螃蟹剁生。以新鲜螃蟹为主要原料,配以糊辣椒粉、姜末、蒜泥、芫荽、南瓜籽、炒米面等佐料调制。加工时,将螃蟹敲死放在火塘中翻烧至熟,去掉硬壳后剁细成泥状,加适量食盐、糊辣椒末、蒜泥、熟南瓜子面、炒米面调拌均匀即成。这道菜味香、辣、鲜,用糯米饭蘸吃,或用萝卜、白菜、薄荷树水芹等蘸吃均可。

波弯阿勒

是油炸花蜘蛛。人们上山下地时,用树枝裹缠蜘蛛所结的网,把花蜘蛛网在网内带回。烹饪时,去掉蜘蛛头脚,仅用圆肚作为原料,只需用清水冲洗一遍,便可投入油锅煎炸供食。

撒阿永

可译为蝉酱。以蝉为主要原料,加以糊辣椒粉、野花椒粉、姜、蒜、芫荽等佐料调制,这道菜只能在初夏之时制作。雨水刚落地时,蝉常常于夜间在有浅水的洼地上云集。人们趁机将蝉捕来,去羽,去脚,蒸熟剁细,拌上糊辣椒粉、姜末、蒜泥、野花椒粉、芫荽,加适量食盐调拌成糊状而供食用。

嘎哽

可译为包烧鲜鱼。以鲜鱼(小鱼)为主要原料,加姜、蒜等佐料加工。烹饪时,将鱼剖腹,挤除内脏,洗净,加抹食盐、糊辣椒粉,掺以蒜泥、姜末、芫荽、菜等佐料(若包烧大鱼,佐料应填入鱼腹),用芭蕉或冬叶严实包裹,于火塘的炭火下烧熟供食。

地方特产

勐海茶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云南省唯一的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座落于勐海县内。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喃咪

喃咪是傣语,是用西红柿在炭火上烧熟,去皮,然后与葱、蒜、芫荽、香蓼草、野花椒、剁碎的小米椒、盐拌和而成的酱。通常喃咪与一些煎炸的食品共吃,如果再加上一种当地产的酸果。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流行的喃咪除喃咪帕外,还有“喃咪麻克满”(番茄酱)、“喃咪阿”(芝麻酱)、“喃咪托领”(花生酱)、“喃咪麻个”(橄榄青果酱)、“喃咪巴”(鱼酱)、“喃咪布哈”(螃蟹酱)、“喃咪糯”(酸笋酱)等。

傣族黑陶

黑陶是傣族民间的传统手工制品。1995年,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旁兴建了工艺美术黑陶厂,生产土黑陶制品。先后开发出坛、罐、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产品造型新颖别致,雕刻精细,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黑陶茶具泡茶、醇香之味保持长久。黑陶花瓶插花,有较好的保鲜作用。黑陶产品很受游客喜爱。

风景名胜

综述

勐海县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旅游资源丰富度相当高。勐海县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家:大益庄园景区(4A级)、勐景来景区(4A级)、独树成林景区(3A级)。

主要景区

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

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位于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地处中缅边境,距离打洛口岸仅5公里。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结合了先进的傣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勐海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居住有少量缅甸掸族人,有“中缅第一寨”的美称。景区面积5.6平方公里,保存和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建筑形式、农耕格局、生活空间、民族宗教及文化习俗,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将传统村落保护、农业休闲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生态性旅游景区。2018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景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西双版纳大益庄园景区

大益庄园占地面积1500亩,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庄园深度挖掘普洱茶原产地的人文风貌,以“绿色生态、健康生活”为经营理念,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种植、研发资源的优势与权威,汲取了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普洱茶加工、经营方面醇厚悠久的企业文化精髓,是集旅游观光、人文科普和养身休闲为一体的普洱茶文化主题休闲度假胜地。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

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2021年12月,被云南省教育厅拟评为“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

2022年1月26日,被评选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2年8月,被授予“云南省美丽县城”称号。

参考资料

勐海县概况.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勐海简介.中国小康网.2023-08-15

勐海镇人民政府地址.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勐海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4

勐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8-15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历史沿革.中国小康网.2023-08-17

美丽云南 | 心向四海 茶通天下——美名:西双版纳·勐海县.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15

勐海县.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8-15

..2023-08-15

水文水利.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农田水利.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勐海县曼桂水库大坝封顶.西双版纳报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6

【观察勐海】曼彦水库顺利封顶.勐海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6

曼彦水库下闸蓄水验收·献礼建州七十周年.勐海水务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6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地理环境.中国小康网.2023-08-15

土地资源.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生物资源.勐海县人民政府 .2023-08-1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8-15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水土保持规划(2020-2030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5-31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简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7-09

..2023-08-31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行政区划.中国小康网.2023-08-15

勐海镇概况.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打洛镇基本情况.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海县勐遮镇人民政府机构职能信息.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混镇.高德地图.2023-08-31

勐满镇概况.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满镇.高德地图.2023-08-31

勐海县勐阿镇人民政府联系方式.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宋乡基本情况.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往乡2023年机构职能信息.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格朗和哈尼族乡综合乡情.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格朗和乡基本情况.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布朗山布朗族乡人民政府.高德地图.2023-08-31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政府驻地.高德地图.2023-08-31

县委主要领导开展“七一”慰问:时刻把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冷暖放在心上.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领导.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年末岁尾送温暖 真情慰问暖人心——县政协主席岳滇勇到勐阿镇开展节前走访慰问.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戳进来 |看勐海人口最新变化….勐海发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6

勐海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勐海县人民政府.2024-09-09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海县“十三五”蔗糖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8-17

勐海县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7

勐海工业园区“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海县"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6

我县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城镇建设.中国小康网.2023-08-15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勐海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勐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勐海县“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7

勐海县绿美交通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年).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7

勐海县交通运输局关于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情况报告.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31

旅游资源.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4

西双版纳州国家级省级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概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8-1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15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15

布朗族弹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08-1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15

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8-15

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08-15

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31

大益茶制作技艺.中国小康网.2023-08-15

铭记乌龟山战役(上).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铭记乌龟山战役(下).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5

西双版纳州传统节日简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8-15

这些红河民族服饰超美腻!快进来欣赏一下.红河文旅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6

傣族服饰.中国小康网.2023-08-31

..2023-08-15

布朗族菜.中国小康网.2023-08-31

勐海茶.中国小康网.2023-08-15

喃咪.中国小康网.2023-08-14

傣族黑陶.中国小康网.2023-08-14

西双版纳再添2家4A级景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6-10

“十一”出游好去处——大益庄园.勐海县人民政府.2023-08-14

康朗英.中国小康网.2023-08-14

陈贵培.中国小康网.2023-08-14

云南省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结果公示.云南省教育厅.2023-08-14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通报表扬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8-14

权威发布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云南省美丽县城”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平台.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