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
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雉科孔雀属的一种,又称越鸟、南客、孔雀、爪哇绿孔雀。绿孔雀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长雄性可达230厘米,雌性可达100厘米。体重6~7.7千克。雄性尾长,头部冠羽直立,颈、上背及胸部具绿色光泽,尾上具闪亮眼斑,形成尾屏。雌鸟无长尾𫛭,色彩不及雄鸟艳丽。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第二年幼鸟与同性别成鸟相似。
绿孔雀有3个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云南省部分地区。对水源的依赖性较强,但偏爱生活在干燥、开阔的热带落叶林中。杂食性。喜吃杜梨、悬钩子属果实。绿孔雀体成熟较早,性成熟较晚,2周龄时开始繁殖产蛋。在云南的原生栖息地繁殖通常在3~6月进行。孵化期27~30天。
截止2018年,绿孔雀成年个体数量约15000~30000只。2018年,绿孔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濒危(EN)。2023年2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全世界记录到的孔雀属仅两种,即绿孔雀(Pavo muticus)和蓝孔雀(Pavo cristatus)。绿孔雀俗名孔雀、诺勇(傣语)、越鸟、南客(见《本草纲目》)。在鸟类分类学中,绿孔雀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孔雀属(Pavo)的一种。
形态特征
绿孔雀体重通常6~7.7千克。体长雄性可达230厘米,雌性可达100厘米。头顶有一簇长达10厘米的羽冠,冠羽中央部分为辉蓝色,围绕着翠绿色的宽缘,前部呈鱼鳞状,着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紫色光泽。虹膜红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两颊裸出部钴黄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和趾褐色。
雄性:通体以翠绿色为主。颈、上背及胸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羽缘略闪翠绿色。下背和腰翠绿色,具闪耀紫辉的铜钱状花斑。尾上覆羽发达,可达100~150枚,长可达1米以上。羽端具一闪耀蓝色和翠绿色相嵌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尾羽黑褐色,形短,隐于尾屏下。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棕黄色。翅面覆盖着黄褐色、青黑色、翠绿色的羽毛。跗跖具一长距。
雌性:体羽与雄鸟相似,但无尾屏。背羽多呈黑褐色,且密布棕褐色斑纹,羽色较淡钝,没有雄鸟艳丽。背及腰暗褐色,稍闪黄铜色或绿色金属光泽,并具虫状棕白色波形横纹。内侧覆羽与背相似,但光泽较差。尾上覆羽与背相似,但金属光泽较浓。尾羽黑褐色,具褐色横斑和棕白色羽端,并超出尾上覆羽。
幼年雄鸟:与成年雌鸟相似,但眉纹、颏、喉为白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绿孔雀在20世纪早期是东南亚较为常见的雉类,分布范围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地区向东延伸至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全境和马来半岛、爪哇岛。在中国曾常见于湖南省、湖北、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及云南省等省份。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分布国的绿孔雀数量大幅下降。截止2018年,绿孔雀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绿孔雀在印度和孟加拉可能灭绝,在马来西亚半岛已被证实灭绝。截止2021年,绿孔雀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地区。
栖息环境
绿孔雀为热带、亚热带的林栖型雉类,栖息生境多较为开阔,多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对水源的依赖性较强,但更偏爱生活在干燥、开阔的热带落叶林中。觅食地偏好选择沿山谷靠近水源,且坡度较缓的向阳坡面,周围具有高大、郁闭度高的乔木;夜栖地多选择胸径较粗、盖度较大的乔木,且周边乔木郁闭度较高。栖息环境既要满足温度条件,又需要比较充足的食物和隐蔽环境。
东南亚野生绿孔雀主要栖息在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较大的原生栖息地,云南省的大部分绿孔雀分布区已不是原生生境,栖息地与农田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绿孔雀主要在白天活动,其高峰在清晨和傍晚。据云南楚雄恐龙河保护区观察,绿孔雀在清晨从夜宿地下行到海拔较低的山谷觅食和饮水,傍晚又上移到海拔较高处夜宿。绿孔雀活动区域在雨季较为分散,在旱季相对集中。如在泰国怀卡康保护区,绿孔雀在旱季(繁殖季)聚集在水源点附近,而雨季(非繁殖季)的活动范围较广。
觅食行为
杂食性。喜吃杜梨、悬钩子属果实,也吃幼嫩树叶、草叶、蘑菇、草籽、稻谷、小麦等。经常捕食蟋蟀科、蚱蜢、白蚁、椿象之类的昆虫以及蛙类和蜥蜴。绿孔雀指名亚种(Pavo muticus muticus)会边走边觅食。在开阔地带摄食时,通常会停止一会,竖起脖子,左右观察周围的情况,然后再继续进食。觅食地的生态因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距林地边缘较秋季近。
饮水行为
绿孔雀的饮水活动可由个体或群体完成。如果是群体,通常由雌孔雀领队选定饮水点。饮水时,绿孔雀低下头,把喙深入水中,几秒后抬起头,脖子形成“S”形咽水。接着,绿孔雀会停下来观察周围的情况,然后再重复几次饮水。
社群行为
绿孔雀为典型的一雄多雌鸟类 ,常结成 2~10只群体活动。除了1只成年雄鸟 , 其余个体为雌鸟或亚成体。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冬天集成大群,其余季节呈分散的家族群活动。
交流行为
绿孔雀的叫声是作为彼此交流的工具,其动作是颈部和头部向上或伸直,身体和尾巴的位置向下。叫声似“ga-wo,ga-wok”,或“gaooa-woook”,带有颤音。当逃避敌害或者搏斗时,发出急洪亮的尖叫声。观察到爪哇岛绿孔雀(Pavo muticus muticus)的叫声有七种,分别是最常见的“auwo”,受惊时的“kokoko………”,寻找幼鸟或同伴时的“Kroooooooow”,雌性发现可疑情况时的“ek,Tek,Tek…..Kroooooooow”或“Tek,Tek,Tek…..Krooooow kokoko”,交配时的“eewooooo”或“eewwaooo”,成年雄性繁殖季节时的“ngeeeeeeyooo”,雄性交配时的“Sheeiiks”。
防御行为
生性机警,胆怯怕人,一旦察觉有人接近,迅速飞向远方。在受到威胁时,能快速地将尾羽抖动展开,尾羽上眼状斑纹在抖动时能给捕食者或其他动物产生视觉冲击,使其逃离。在觅食时如果遇到人为干扰,逃逸时常向山上奔跑,然后迂回朝向海拔较低、草灌木密生的山谷地区。
生长繁殖
绿孔雀体成熟较早,性成熟较晚,2周龄时开始繁殖产蛋。繁殖在云南省的原生栖息地通常在3~6月进行,2月中下旬即出现求偶行为。
求偶交配
求偶场地主要选择在林内开阔地、河岸沙滩等。求偶时,数只雄鸟围绕雌鸟,将尾上覆羽高举展开,不断抖动羽屏,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即开屏。如果雌孔雀同意,就会蹲下身体。雄孔雀则从雌孔雀的背后进行交配。如果雌孔雀没有同意,就会继续进食、饮水或转移到其他地方,雄孔雀停止展示。
营巢产卵
绿孔雀一般营巢于茂密的灌木丛或高草丛间的地上低凹处,衬以禾本科杂草、枯枝、落叶、残羽。产卵当天,雌孔雀不安定。隔日产卵,每窝产4~8枚,卵乳白色或浅黄色。卵径为7.0~5.5厘米,重108克。
孵化育雏
孵化由雌孔雀进行,孵化期27~30天,通常为28天。绿孔雀属早成早成雏,孵出后即可自己觅食,但需亲鸟陪伴。从第7日开始,幼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其中,体重和体长增长最快,嘴峰生长最慢。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雄性幼鸟颈部色彩较鲜艳。第二年幼鸟与同性别成鸟相似,但雄鸟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三年换为成年鸟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完体长成的尾屏。
人工繁育
繁育概况
由于绿孔雀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均较高,到1996年,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动物园及养殖场中均有饲养。2012年,中国动物园行业圈养野生动物普查显示,中国动物园和饲养机构饲养的绿孔雀几乎为杂交孔雀。
从2019年开始,云南省绿孔雀人工繁育基地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相关科研单位开展人工繁育研究。至2021年,收集到的21只绿孔雀已产卵100多枚,孵化出27只早成雏,并初步建立了纯种人工种群。
在中国动物园,绿孔雀的性成熟期一般为22个月,雄性比雌性略早。3月中旬即可进入繁殖期,繁殖期为3~5个月。
繁育技术
饲养环境
室外运动场地可为水泥地,在地面较高处需设置栖杠。绿孔雀抗寒能力较差,冬季内舍配备暖气。
饲料投喂
绿孔雀对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足反应敏感,在不同生长阶段应根据营养需求进行饲料的搭配,如种雀饲料以动物园自制颗粒饲料为主,卷心菜、油菜等为辅。每日在上午、下午分两次投喂。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的调节,育成期的管理要注意饲养密度的控制,以及饲养的搭配。繁殖季节需把繁殖能力较好的种绿孔雀隔离饲养,为其提供安静的环境,保证种蛋的质量,提高受精率和人工孵化率。在各生长阶段要保持饲喂和饮水器具的清洁消毒的工作。
疾病防治
绿孔雀对疾病的抵抗力不强,易发生因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疾病防治方面,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定期接种疫苗和及时治疗病禽。
绿孔雀易患阴道毛滴虫,多发于2~4月龄之间。发病绿孔雀会表现出精神不振,翅膀下垂,羽毛松乱,身体蜷缩,冠部及趾部皮肤脱水干燥,步态不稳等症状。防治措施:将发病绿孔雀进行隔离,对舍内外进行彻底地清扫及消毒;发病绿孔雀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9年,绿孔雀在IUCN红色目录中从易危(VU)上升到濒危(EN)。截止2018年,绿孔雀成年个体数量约15000~30000只。在马来西亚半岛已被证实灭绝。2018年,中国野生种群数约485~547只,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市分布较为集中。
致危因素
主要的致危因素可分为四类:生境丧失/退化(如生境转换、采矿、水电和道路建设)、中毒、狩猎(如投毒、偷猎和采卵)、人类干扰(如采蘑菇、采松香、淘沙和放牧)。
在东南亚一些地区,如马来半岛,偷猎是导致绿孔雀灭绝的首要因素。在云南省,偷猎和栖息地的改变是绿孔雀面临的普遍威胁。其中,截止2017年,在绿孔雀分布的80%以上的县中都发生过偷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原始森林,绿孔雀自然栖息地的覆盖度从1950年前的60%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23%。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泰国怀卡肯野生动物保护区、印度尼西亚和国家公园、越南渔洞国家公园、柬埔寨野生动物保护区、森林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老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双柏恐龙河自然保护区。中国和老挝开展了广泛的公共宣传活动,并与世界雉鸡协会合作发起了圈养繁殖计划,将绿孔雀重新引入马来西亚半岛。
保护级别
2018年,绿孔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濒危(EN)。
2023年2月,绿孔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2021年,绿孔雀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17年5月,绿孔雀被《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为“极危”。
种间关系
老虎(Panthera tigris)、豹(P. pardus)、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白面狸(Viverridae spp.)被认为是绿孔雀的主要捕食者。但成年野生绿孔雀被捕食的概率很小,早成雏经常有被捕食的危险。一些肉食性动物还会偷食孔雀蛋。在怀卡康保护区,绿孔雀经常和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混群,经常利用其开辟的空地。在中国,绿孔雀常与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原鸡(Gallus gallus)、中华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等分布在同一区域。
物种对比
相关文化
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绿孔雀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4000年。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岭南一带用绿孔雀毛作门户装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孔雀被认为是凤凰的化身,意为高贵、圣洁。明清时期,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是绿孔雀,清代官帽上的孔雀取自于绿孔雀。
2020年1月14日,中国首部以绿孔雀为主题的话剧《心尖上的绿孔雀》在北京演出。
参考资料
绿孔雀.Species 2000.2023-05-03
Green Peafowl.IUCN.2023-05-0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0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29
绿孔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8
绿孔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3
绿孔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3
Pavo muticus Linnaeus, 1766.ITIS.2023-05-03
绿孔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4
感觉效果.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3
Pavo (genus in Phasianidae).catalogueoflife.2023-05-03
蓝孔雀、绿孔雀,如此不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5-03
Pavo cristatus (Indian peafowl).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03
Indian Peafowl.IUCN.2023-05-03
话剧《心尖上的绿孔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