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

黑颈长尾雉(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yrmaticus humiae),别名地花鸡、金阳丝毛鸡、哑巴鸡。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栖息于热带亚热带,主要活动于海拔700~28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缅甸和泰国 。属于大型鸡类,雌雄异形,雄性体重975克,雌性体重620~746克;体长雄960~1045毫米,雌471~500毫米。雄性头顶褐绿色,脸裸露、栗色,上背、腹及两胁均为栗色,翅上有白斑,下背和腰白而具蓝斑,尾形特长而色灰,并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雌性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外侧尾羽栗色。

杂食性。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警戒。繁殖期3~7月,一雄多雌制。孵化由雌雉单独完成。

在中国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2022年列为易危(VU)。

形态特征

雄鸟

成鸟的体形似环颈雉,但尾羽较长,头顶橄榄褐色,颈部和颏、喉至上胸部亮蓝黑色;上背、翅上覆羽和胸腹部呈暗栗红色,下背和腰羽灰白而具蓝斑;肩羽和大覆羽的羽端白色,形成两道明显的白斑;翅上内侧覆羽蓝黑色,飞羽暗褐色,尾羽灰色,具黑色和栗红色横斑,脚具距。

雌鸟

成鸟的体羽主要为棕褐色,背部较暗,满是杂黑褐色斑纹,上背具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多数为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雌雄虹膜褐色以至橙色,眼周裸出部深红色,嘴黄色,跗和趾灰褐色。

大小量度

体重雄975g,雌620~746g;体长雄960~1045mm,雌471~500mm;嘴峰雄25~30mm,雌25~29mm;翅雄207~213mm,雌197~210mm;尾雄486~505mm,雌185~197mm;跗雄60~67mm,雌53~63mm。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缅甸泰国

中国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永平县腾冲市芒市、凤灵、永德县、楚雄、临沧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源、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市、武定、西林县田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凌云县、东业、天峨县百色市等地的林区。

世界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缅甸西部、北部和东部;泰国西北部。

起源与分类

起源

黑颈长尾雉与白颈长尾雉亲缘关系最近,可看做是姊妹种。黑颈长尾雉可能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才出现,由白颈长尾雉

祖釉向西南扩散形成,其起源中心可能位于武陵山脉。

分类

1881年英国鸟类学家Hume根据在印度阿萨姆邦东部曼尼普尔采到的标本命名了黑颈长尾雉,当时将其列入Calophasis属。1898年Oates根据在缅甸采集的标本命名另外一个新种Calophasis burman nicus,新种的雌性标本与Hume的描述极为相似,不好区分,但雄性标本相差很大。2001年Finn认为后者是黑颈长尾雉的一个亚种。缅甸中部的伊洛瓦底江是这两个亚种的天然分界线。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分类学家将黑颈长尾雉列入长尾雉属(Syrmaticus)下,并沿用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yrmaticus humiae至今。

近种形态比对

白颈长尾雉与黑颈长尾雉的体形和羽色极为相似,两者在地理分布上却相隔很远,白颈长尾雉分布在中国华东一带,而黑颈长尾雉分布在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故此将这两个长尾雉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种。

亚种

黑颈长尾雉共有2个亚种,在中国分布有1个亚种,即云南省亚种(S.h.burmannicus),分布于中国广西西部和云南西部、西南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泰国北部和缅甸北部等地。另一亚种即指名亚种( S.h.humiae) ,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等地。

生活习性

活动环境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主要活动于海拔700~28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疏林灌丛、草地和林缘地带,在不同季节会选择不同的栖息地,尤其喜欢在海拔1000~2000米处,林下蕨类、蒿草和灌丛植物发达而且又多岩石的山坡混交疏林和林缘地带活动。在中国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仅分布于山顶杜鹃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这4种生境类型中,其中以栎类为主的阔叶林、细叶云南松和栎类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为该雉的典型栖息地。

夜宿环境

在中国广西观测发现,黑颈长尾雉选择有一定坡度、林下灌木和草本较少以及在森林内部远离林缘并且乔木密度较大的地方作为夜宿地,其夜栖树主要为生境内的中等大小的阔叶树,栖枝直径约为 2.5-4厘米。栖处高度为 2-5米。

集群与节律

常成对或小群游荡觅食。通常在亮天后即下树活动,一直到傍晚,中午多在林间空地上或灌丛中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1树栖1只,活动和栖息地一般较为固定。

留鸟,无迁徙习惯。

警戒与行动

活动时特别宁静,除踩踏落叶或觅食扒动树叶弄出声响外,一般毫无声响。性机警,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雄雉极为警觉,不时的伫立张望,发现情况立刻钻入草从或灌从逃跑,紧急时也会直接起飞上树,或向上、下坡飞翔。一般飞行较低而速度缓慢,飞行时能在空中转变方向。 停留时身体直立或身体水平,尾部与身体平行,常停留位置为灌丛、地面。行走方式为多步行。

叫声

叫声特点为相似音节重复,偶尔会ge-ge-ge或guk-guk-guk-guk-guk鸣叫。

黑颈长尾雉属于杂食性。以蘑菇、野山薯、树叶、嫩芽、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各种植物病原线虫、蜘蛛和其它小动物。

觅食方式

觅食活动主要在林下地面上,间或跳跃啄食较高灌木上的果实,有时也飞到树上啄食,偶尔也会到林缘耕地觅食。取食方式多样。

刨食

黑颈长尾雉不断地用爪创抓地面上的枯枝落叶,寻找落果、昆虫、植物种子和植物的根等食物,这种取食方式比较常见,在黑颈长尾雉的栖息地内经常发现有创食后留下的扒抓痕迹。

叮啄

直接啄食低矮的草本植物、幼嫩的乔木和灌木、地面上的落果、种子和昆虫,这也是黑颈长尾雉常见的取食方式。

跳跃取食

在春天,黑颈长尾雉会轻轻跳起来啄食小灌木的花或者幼嫩的叶子,在夏秋季节,黑颈长尾雉也会跳跃啄食小灌木和藤本的果实。

追啄

黑颈长尾雉追赶啄食跳跃或者飞翔的昆虫,这种觅食方式不常见。

繁殖

繁殖期3~7月。一雄多雌制。

营巢

筑巢由雌雉完成。 通常营巢择在向阳的东南坡且位于坡的下位,喜欢选择林下植物较为发达的混交林中,巢多置于大树脚下地面上或小灌木和小树旁地上,在靠近水源处。甚为隐蔽。巢较简陋,主要在地面凹处,再垫以枯草、枯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为外径24.0~31.0厘米x22.0~30.0厘米,内径 16.5~18.0厘米x18.5~21.0厘米,深5.1~8.3厘米。

发情炫耀

炫耀每日可出现三个高潮。雄雉求偶炫耀行为可分为初发情炫耀、深发情炫耀、交配前炫耀和交配后炫耀四种形式。黑颈长尾雉发情炫耀属侧面型,并具有正面跳跃求偶行为和复杂的交配后行为。气候影响求偶炫耀的频率和深度,雌雉的反应是决定交配成功与否的关键。

初发情炫耀

也可以称浅发情炫耀。雄雉在急促走动后站立不动,身体挺直,尾部羽毛稍翘微张,翅膀频频前后煸动,煸动次数多在15~20次左右,每次煽动时间为2~4秒,并伴有“gu-guigu”的叫声或发出一声“ju-”的尖声。这种炫耀从2月开始就已出现,在整个繁殖季节均可见到。

深发情炫耀

这是雄雉交配前的求偶炫耀,有两种求偶炫耀类型。第一种类型为侧面型发情姿态,即雄雉两眼注视雌雉,全身羽毛蓬松,两翅稍张,体侧向雌雉,向雌雉一侧的翅膀下垂,尾羽略张并歪向雌雉,围绕雌雉漫步走动,边走边发出“gu-gu-gu-”的叫声,如雌雉不离去,此时雄雉头放的更低,叫声更急促,显得极度兴奋,突然展开翅膀昂头朝雌雉跃去。此时如雌雉离去,炫耀即告中断。这个动作可长达3~4分钟。第二种类型为正面型发情姿态,即雄雉正面对着并紧盯着雌雉,全身羽毛蓬松,昂头、微张翅膀、尾上翘,一般在离雌雉1~2米远处向雌雉跳去,跳时两脚同时向前跳2~3次靠近雌雉,当雌雉离开后,雄雉立即面向雌雉重复上述动作,逼雌雉就范。这样重复2~3回后如果雌雉跑掉,求偶炫耀就告一段落。这个动作一般需要2~3分钟。

交配

雌雉在雄雉的追逐下有时突然蹲下(有时也会逃跑),雄雉站在雌雉身边,雌雉不停地摆头,雄雉不断地啄前者的头,经过2~3分钟。直到雄雉蹲爬到雌雉的背上并啄住后者头部与其交配,同时伴有“gu-”的尖叫声,整个交配炫耀方告结束。交配的时间很短,仅需2~3秒钟。

交配后炫耀

交配后雄雉十分激动,发出“gu・gu・gu”急促的叫声并追逐雌雉,它们双双展翅并快速奔跑,其间穿插着雄雉独特的舞蹈样扇翅。待雌雉离开后,雄雉进行2~3次扇翅便逐渐恢复平静下来,这个阶段需用2~3分钟。

产卵

多在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少数个体在3月中下旬即已开始产卵。每窝产卵 5~9枚,多为 7~9枚。卵为椭圆形,浅肉色或微沾淡枯叶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 34.5(32.9~36.0)毫米 x45.9(42.8~47.8)毫米,重 27.2(22.0~32.5)克。盖卵的材料都是和周围环境极其相似的树叶枯草,因而可以有效地保护卵不被发现,防止天敌破坏。

孵化

孵化由雌雉单独完成,孵化期21~28天。翻卵时,用喙把位于胸前及头两侧的卵往腹下移动,然后抖动翅膀把身体两侧的卵括至腹下,这时全身的羽毛都会变得蓬松。孵化中卵的相对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孵化期间每天都会以近乎相同的路线离巢1次。

育雏

早成雏破壳后,雌雉并不是立刻把雏鸟带离巢穴,通常雏鸟要在巢穴中呆上4至5小时。此时,雏鸟在巢穴周围0.5 米左右的范围活动,雌雉不时发出“gu·gu—gu”低沉的声音呼唤雏鸟。雏鸟的乳毛干爽后,雌雉则领雏鸟离开巢穴。雏鸟刚出生活动时间很少,随着雏鸟的不断成长,活动时间明显增多。1-3日活动面积在300 平方米以内。育雏初期为地栖,大约1个月后雌雉和雏鸟开始为树栖。雏鸟活动能力随时间明显增强。雄性幼鸟在翌年才逐渐换成成鸟羽衣。性成熟年龄2年。

人工饲养

1962年被引入英国进行人工驱养繁殖,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工种群已经达到1000只左右。中国1990年开始人工驱养繁殖,1994年繁殖成功,并建立了圈养繁育基地,2006年种群已达300只左右,并开始了野外放归试验,取得较好成果。但适宜栖息地的缺失限制了人工种群的放归。

饲养方式

笼舍养殖,分室内和室外运动场两个部分。

饲养饲料

小鸡混合料(玉蜀黍属、稻谷、荞麦等粒料);新鲜青料;面粉虫等动物性饲料。

饲养管理

每天早晨要定时清扫笼舍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换清洁饮水,清理残余饲料,投放新鲜饲料,下午添加一次饲料和青料。饲料中应该加禽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并根据季节添扣鱼肝油或钙片和面粉虫等动物性饰料,繁殖期每天上午还应该喂食一次面粉虫。每周要定期对笼舍进行一次喷施药水消毒,每月喂一次鸡球虫病预防药。

人工孵化

一般采用家母鸡代孵和电孵化器孵化。

状态与保护

种群状态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黑颈长尾雉种群初步估计为1000~10000只,指名亚种可能只有不到1000只。 截止1999年全球黑颈长尾雉的种群被估计约为10000~19999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黑颈长尾雉以前数量较多,在20世纪80年代,仅金钟山林区就有3700-5000只。

截至2016年,估计全球种群数量为1万~2万只,呈下降趋势。

至危原因

分布区域狭小,人类大量猎杀,栖息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数量减少。在缅甸、中国和印度,大规模的轮垦和无节制的焚烧已造成栖息环境严重破碎和丧失。 在泰国北部,由于农业集约化和栖息地破碎化使其受到影响,大面积的针叶树种植园的重新造林也可能使黑颈长尾雉生存构成威胁。

保护措施

该物种在印度、泰国、缅甸和中国均受到了法律保护。

建立保护区,在中国有铜壁关、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度有Murlen和Blue Mountain 国家公园、Lengteng和Namdapha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建立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采取措施,如内减少人员来往,提高黑颈长尾雉的生活环境质量。在保护区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

保护级别

已列人中国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等级:VU,易危(2015)

2019 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参考资料

黑颈长尾雉.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6

Syrmaticus humiae.IUCN.2023-03-16

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10-22

cites.生态环境部.2024-10-22

..2023-03-16

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Z].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17

黑颈长尾雉 Syrmaticus humiae (Hume, 1800).国家动物资源库.2023-04-28

..2023-03-16

黑颈长尾雉-濒危鸟类 Syrmaticus humiae.国家动物资源标本库.2023-04-28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1-0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