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yrmaticus ellioti),又称横纹背鸡,大型鸡类,雄性体长81cm,雌性体长45cm,体重0.7-1.3kg。体型与雉鸡相似。善于奔走和飞翔。雄鸟颈部白色,上背和胸均为栗色。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尾羽比雄性短。

性格胆小,很少鸣叫,也不容易在野外见到。善于奔走和飞翔,很少与其他的雉类在一起活动。主要吃豆荚、浆果、种子及嫩叶。

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2021年被评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仍处于下降状态。2023年被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无危物种。

命名历史

1872年,Robert Swinhoe首次在中国发现了白颈长尾雉,并命名“雉属 ellioti”,这个特殊的称呼是为了纪念美国鸟类学家Daniel Giraud Elliot。该物种的英文别名有 Chinese bar-backed pheasant和Chinese barred-backed pheasant.

形态特征

白颈长尾雉体长81厘米,体重1千克,雌雄个体形态具有很大差异,雄鸟具有白颈,长尾。上背、胸和翅膀大体呈栗色;而雌鸟颈为褐色,短尾。上背、胸和翅膀大体呈褐色。相同点为颏,喉,前颈均为黑色,腹部白色,面部裸露呈鲜红色。

雄性成鸟:额,头顶及枕部淡橄榄褐色,后颈灰色,颈两侧为掺杂灰色的白色、颏,喉,前颈为黑色;面部裸露呈鲜红色;上背和胸呈栗色,且具金黄色羽端及横着羽毛中央的黑色次端斑;肩膀上的羽毛的基部为栗色,其次为黑斑,再次为宽阔的白色羽端;下背、腰和较短的尾上覆羽闪着蓝辉的黑色;尾上覆羽较长,有16枚尾羽,均为橄榄灰色并带有宽阔的栗色横斑,栗斑上缘承接黑色窄条,尾上覆羽的灰色部分有更多的黑色细点混杂;翅上覆羽均为辉暗赤栗色。羽毛边缘的颜色更深且有金属光泽;覆羽中部横贯钢蓝色块斑;大覆羽的羽端白,且内缘为黑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色;次级飞羽浅栗色,端部灰色,灰端内缘有黑色细斑;腹部棕白;胁羽栗色,其次为黑斑,再次有宽阔的白端;尾下覆羽绒黑。

雌性成鸟:额,头顶及枕部栗褐色;头侧,颈侧和颏侧均为沙褐色;后颈灰褐色;喉和前颈为黑色;背羽呈黑色且具有浅栗色横斑,羽端为沙褐色或者灰褐色;下背到尾上覆羽为沙褐色或者棕褐色,并且为黑色和棕色的斑点混杂;翅上覆羽大都为棕红色以至棕褐色,并且密集混杂黑斑;初级飞羽为暗褐色,但横斑不明显;中央尾羽灰白色,混杂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呈栗色,且具有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下体余部呈白色。

虹膜褐至浅栗色;脸裸出的部位呈辉红色;嘴部黄褐色;脚蓝灰色。

量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颈长尾雉是中国特有鸟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如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贵州省、湖北、安徽、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省份。

栖息环境

白颈长尾雉可以栖息在许多生境中。较常栖息于中等高度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也会在稀疏松树林中的茂密的竹丛见到。栖息地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疏林灌丛等。虽然不同的植被类型可作为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地,但是对不同的林型适应程度则存在差异。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白颈长尾雉是群居性鸟类,性格胆小,很少鸣叫,也不容易见到。根据季节的不同,它们会成对或者结成小群活动。雉群一般5-8只,也有2-3只或十余只的。一般是由雄性带领在茂密的树林下游荡和觅食。当雉群遭到残害而失去所有雄鸟时,剩余雌鸟则并入其他雉群。偶然也出现与白鹇组成的混合大群。

在夜宿地栖息时,有些研究发现白颈长尾雉有群栖现象,一般雄性单独在一个树上栖息,而几只雌性则在同一颗树上栖息。也有研究显示没有发现群栖现象。白颈长尾雉的这种夜宿习性可能与栖息地类型有关。

节律行为

每天开始活动和归宿的时间无明显规律性,通常是天亮以后便觉醒,站在树枝上,抖动几下身子,整理羽毛后下树活动,下午在傍晚前归宿。每天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3点活动较频繁,中午多在林间休息。

活动区大小的变化受到气候、食物条件、栖息地类型及其片段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冬春季存在大范围迁移的活动,一个是因为取食需要,另一个是与繁殖有关。

在冬季,白颈长尾雉的月平均活动区面积最大,并且能通过交替使用不同地点的相同食物,使食物得到自我更新,以度过食物严重缺乏的冬季。

在春季,繁殖季节、天气逐渐转暖、降水量增多,为了寻找配偶与合适的巢址环境扩大活动范围,春季扩散直线距离可达1.5-2.1km。由低山地带向上迁移。

觅食行为

平时多在林间地面活动觅食,春季在晨昏为白颈长尾雉的最适取食时间。通常3-4只呈小群活动,很少遇见10只以上的雉群,性格机警,特别是听觉敏锐,若远处有响动,便可警觉躲入林间。觅食时边走边啄食,时而抬头观察,若受到惊扰,通常是奔跑至灌丛间躲避,很少振翅起飞,只有在受到追击的情况下,才急速起飞,但飞出一段距离后,可以敏捷地改变飞行方向,并以快速滑翔姿势降落于灌丛间。

食性

白颈长尾雉一般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嫩叶作为主要食物。偶尔也吃昆虫、蠕虫等。

白颈长尾雉的食性还会随季节变化。有选择有利食物和最适取食时间的习性。

在秋季,主要以壳斗科植物的坚果、草本植物的种子及浆果作为食物。也会取食谷物种子。

在冬季,白颈长尾雉在阔叶林中既可以啄食地面壳斗科植物的坚果和豆科荚果,也可大量觅食地面的草本植物。

初春时节,天气回暖,食物来源逐渐丰富,此时食物主要为竹笋嫩尖、蕨类植物门嫩茎等,还有许多灌木的新生芽也可以供白颈长尾雉取食。繁殖季节,食物包括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包括:董菜、香花崖豆藤、白背牛尾菜、齿缘苦英菜等;其次还较喜食东风菜、藏、玉竹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柳杉长卷蛾、蚂蚁、跳虫和蚯蚓等。柳杉长卷蛾的幼虫和蛹可能是白颈长尾雉繁殖期,尤其是繁殖后期的食物。

叫声

叫声:声音低沉。通常在清晨鸣叫。雄鸟比雌鸟鸣叫次数多,声为gu-gu-gu, ge-ge-ge 或ji-ji-ji, ju-ju-ju。

生长繁殖

白颈长尾雉为一雄多雌制,常见于1雄2雌和1雄3雌,雌雄交配后,雄性在繁殖地游荡生活,繁殖期4-6月。雌性逐渐躲避雄性,寻找隐蔽处筑巢、孵卵和觅食,否则在产卵期间,雄性见到雌性仍有交尾行为,这种行为易把巢中已产的卵踩破。

求偶炫耀

每天会出现两个求偶高峰时段:上午为7:00-9:00,下午为1:00-3:00。雄鸟的求偶炫耀行为有三种:初发情炫耀、深发情炫耀、交配前炫耀。

发情交配

雄鸟发情交配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

筑巢

白颈长尾雉在地面筑巢,常在较隐蔽的林内,林缘的岩石下筑巢,大树底,丛枝间和灌丛里也可见到,并且一般在离水源近的地方筑巢。

巢的构造很简单,由枯枝和落叶构成,中间凹陷呈盘状[14,19,20,22]。内径一般为140-200mm,外径一般为240-290mm左右,深度约为55-65mm。

产卵

白颈长尾雉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产卵,到5月底产卵期结束,每年繁殖一次。也有会延迟至6月中旬的情况。

雌鸟产卵时间一般在傍晚,过程可分为三步:

孵化

每窝产卵6-8个,也有3-4枚和8-9枚的。卵呈乳白以至玫瑰白色。孵卵后期特别恋巢,即使敌害靠近,雌鸟也不会离开鸟窝。如果第一窝卵被破坏,可以补产第二窝。

近种形态比对

白颈长尾雉的体形和羽色型与云南省黑颈长尾雉极为相似,但在地理分布上却相隔很远,白颈长尾雉分布在华东一带,而黑颈长尾雉分布在云南西部和南部,所以这两个长尾雉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种。

与黑颈长尾雉形态上的区别:

雄性

雌性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当前物种数量仍处于下降趋势,成熟个体数量持续衰退。

致危原因

保护级别

物种濒危等级等级:LC,无危(2023)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等级:VU,易危(201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级别:一级(2021)

保护措施

参考资料

白颈长尾雉.物种2000.2024-08-27

白颈长尾雉.IUCN.2024-08-27

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9/content_5586227.htm.gov.2023-01-04

..2023-01-04

白颈长尾雉现身湖北七姊妹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1-04

浙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白颈长尾雉现身诸暨东白山.浙江卫视.2023-01-04

..2023-01-04

..2023-01-04

..2023-01-04

福建:白颈长尾雉与白鹇同框觅食. 央视网.2023-01-04

..2023-03-2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especies.2023-01-04

..2023-03-16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