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爪哇野牛

爪哇野牛

爪哇野牛(学名:Bos javanicus)又名巴厘牛、白臀野牛,洞角科牛属动物,体长180~225厘米,体重500~900千克。四足至膝部为白色,与印度野牛(Bos gaurus)很相似,但是在臀部有白色的斑。雌性爪哇野牛身体呈棕色或红褐色,其角比雄性短,弯曲并从两边指向内部;雄性爪哇野牛身体呈黑褐色或蓝黑色,其角棱角较分明,向上并略微向前翻。

爪哇野牛分布在东南亚大陆,存在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栖息于靠近灌木丛的可供隐蔽而较干燥和较开阔的地区,主食青草。野生爪哇野牛的寿命为16~20岁,圈养的爪哇野牛寿命可以达到27岁。

世界上的爪哇野牛的数量很少,截止至2008年,种群数量估计在4000~8000只这个范围内,而且数量还在持续下降。2014年,爪哇野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为濒危(EN)。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爪哇野牛体长180~225厘米,体重500~900千克。爪哇野牛躯干颜色较均匀,呈红褐色或黑褐色,眼睛上方有白色斑点,四足至膝部有袜状白斑,臀部呈白色。雌性身体颜色为棕色或红褐色,背条纹深色,短新月形角在尖端向外指向内,明显像牛。雄性身体颜色为黑褐色或蓝黑色,雄性的角长到60~75厘米,角由额头上的角状斑块向外延申,从基部开始向上翻折,然后向上,尖端稍向内转,棱角分明。爪哇野牛肩高130~165厘米,两性在肩膀上方的背部都有一个轻微的驼峰。尾长65~70厘米,末端为黑色簇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爪哇野牛栖息在东南亚的各个地区。它们首先在爪哇被发现并驯化,后来在巴厘岛,缅甸,加里曼丹岛泰国马来西亚也有发现。爪哇野牛最大最重要的种群之一在泰国西部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靠近缅甸边境的南部的奎布里国家公园。东部的自然保护区中也存在少量种群,包括邦西达国家公园、塔披耶国家公园、同艾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考昂鲁奈野生动物保护区。在柬埔寨,多东部的蒙多基里省保护区。该物种可能还广泛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森林以及豆蔻山脉的部分地区。

各个动物园都有圈养爪哇野牛,包括:英国的爱丁堡动物园,切斯特动物园,美国的圣路易斯动物园,蒙哥马利动物园等。

栖息环境

相对于其它亚洲野生牛,爪哇野牛的长腿使其易于生活在低地,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栖息的高手。爪哇野牛可以出现在地平线以上2100米之间。在亚洲大陆,爪哇野牛避开了常绿森林,更喜欢开放的、有草洞和竹林的干燥落叶林。在西爪哇省,爪哇野牛栖息在在雨林中;在缅甸,爪哇野牛喜欢平坦或起伏的地形,有浅色落叶林(特别是龙脑香林)或落叶和常绿混交林;在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它们出现在开阔的落叶林中,有空地、公园和茂密的森林,以及多岩石、丘陵的乡村;在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爪哇野牛栖息在热带低地和高地龙脑木森林,低山森林,季节性淡水沼泽森林和海滩森林。耕作和伐木等人类活动可能会迫使它们迁移到高地地区更密集的森林中,但在一些地方,它们可以与人类共同生活。除了人类的影响,季节天气变化对它们也会有影响,比如雨季牛群离开低地,迁至山丘林中,旱季迁回山谷及开阔地区。

亚种及分布

爪哇野牛指名亚种(Bos javanicus javanicus),分布在爪哇岛巴厘岛等地。

爪哇野牛婆罗洲亚种(Bos javanicus lowi),只分布在婆罗洲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一般爪哇野牛不迁徙,但是它们会因为食物,水和矿物而广泛迁徙,或者因为人类活动和季节的变化而暂时的搬迁。

爪哇野牛是反刍亚目,它们典型的活动包括觅食,反和休息,通常持续2~3小时。爪哇野牛可能在一天任何时间段活跃,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爪哇野牛更倾向于夜间觅食。在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的一些不受人类干扰的森林,爪哇野牛的活动在早上5时~7时达到高峰,此时它们更多进行交流或觅食。在中午,它们的活动减少,直到黄昏达到它们活动的第二个高峰,到晚上的8时~9时活动减少。

饮食行为

爪哇野牛是草食性的动物,它们吃各种的草,也吃水果。在西爪哇省的旱季,爪哇野牛会吃竹子、棕榈、各种灌木和树苗。可获得的水资源对于爪哇野牛来说很重要,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它们每天都喝水。有时也会饮用海水来摄取一些矿物质

社群行为

典型的群体规模约为8~12只,但在开阔地区观察到20~100只的群体。在群体中,雌性和它的后代构成社会群体的核心,每个牛群一般只有一只成年雄性,牛群中的雄性一般都已经完全成年,并且身体状态也处于顶峰,否则可能无法维持牛群的稳定。牛群中也存在未成熟的雄性,在其成年后,它们会脱离群体独自生活,或者多只单身成年雄性组成群体。随着发情期的临近,单身雄性的群体解散。雌性爪哇野牛也会单独出现,或待在没有后代的雌性群体中。

生长繁殖

野生爪哇野牛的繁殖和出生季节因地点而异。在泰国,交配发生在5~6月;在柬埔寨,交配发生在3~4月,大多数出生在12月到1月;在缅甸,一年四季都有分娩。圈养的爪哇野牛则可以全年繁殖。

雌性爪哇野牛的妊娠期为9.5个月,约为285天。每次只生一头小牛电动。圈养的爪哇野牛出生体重可能比野生爪哇野牛轻,雄性为16~19公斤,雌性为15~16公斤。雌性在幼崽出生后照顾和护理幼崽6~9个月。幼崽在出生不久后就能够站立和行走,直到2~3岁会完全成熟。野生爪哇野牛的寿命为16~20岁,圈养的爪哇野牛寿命可以达到27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世界上的野生爪哇野牛数量非常少,个体数量估计不可能超过8000只,很可能少于5000只。截止至2008年,统计得到,没有一个种群的个体数量超过500只,只有6~8个种群的个体数量超过50只,大多数种群的个体数量都在下降。在亚洲大陆上,该物种正在快速减少,例如在泰国,爪哇野牛的数量减少了大约80%,在2008~2013年期间,在泰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中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在保护区之外的种群,数量依然没有回升;在加里曼丹岛的物种也有所减少;在孟加拉国文莱印度已经灭绝;而爪哇岛上的爪哇野牛数量在1977~1997年这20年中一直相对稳定。在1973~2010年期间,马来西亚婆罗洲的爪哇野牛因天然森林的覆盖减少而濒临灭绝,学者在393个森林保护区的6个相机位置研究了爪哇野牛,并进行数量统计,相机捕捉到22个牛群和12只流浪的OX,牛群规模范围在2~21只之间。

致危因素

爪哇野牛的威胁来源于人类的狩猎(皮、肉、角,他们利用这些动物进行食物,衣服和商业贸易),栖息地环境的恶化,和栖息地的丧失(人类住宅和商业的开发、公路铁路的修建和矿石能源的开发等造成)。其中,狩猎是导致爪哇野牛濒危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与家畜杂交威胁到野生爪哇野牛的亚种群的遗传完整性;家畜传播的疾病和寄生昆虫(还可能有种间竞争)也构成严重威胁。

保护措施

澳大利亚在其北领地的引进爪哇野牛的种群。在这6000只个体中,尽管20多只是来自巴厘岛的驯养,但它们的基因与野生爪哇野牛完全相同。2003年,在成功克隆高牛(B.gaurus)后,用1980年死于圣地亚哥动物园的一只雄性的冷冻耳朵组织的单细胞克隆出了两只爪哇野牛;其中一个克隆体活到了2007年,但没有繁殖。圈养繁殖爪哇野牛对于易地保护和未来再引入非常重要,2021年,学者通过研究进行种群生存能力分析(PVA),通过重新将该物种引入野外,以达到维持种群数量稳定。

保护级别

2014年,爪哇野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为濒危(EN)。

2021年,爪哇野牛被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Bos javanicus.gbif.2023-04-25

中国哺乳动物图鉴.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25

Bos javanic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4-25

Ten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ites.2023-04-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4-25

Report: Bos javanicus.EB/OL.2023-04-25

Monitoring of forage and nutrition before and after reintroduction of banteng (Bos javanicus d’ Alton, 1823) to Salakphra Wildlife Sanctuary, Thailand | Scientific Reports.Nature.2023-04-25

..2023-04-25

..2023-04-25

..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