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野牛
印度野牛(学名:Bos gaurus),又称为白袜子、野牛、白肢野牛、亚洲野牛、大额牛,属于牛科野牛属,。已驯化的印度野牛被称为大额牛(Bos gaurus frontalis)。头体长2.5-3.6米,体重1.5-2吨,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牛科动物。头较大,耳鼻宽大,唇、鼻为灰白色。雌雄均有粗大而光滑的角,但雌兽的较小。体毛较短,全身为棕褐色,四肢健壮,肘、膝部以下为白色。印度野牛作为大型的食草动物,在印度湿润和干燥的落叶森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影响森林中的养分循环,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印度野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栖息于中低纬度的茂密或开阔热带森林中。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也吃一些乔木植物的鲜嫩枝叶或青竿竹等,具有舔盐的习性。印度野牛喜群栖,常常数头或10多头一起过着群居生活,其主要群体由成年雌性和幼崽组成,通常也会有一只或几只成年雄性。寿命为20~30年。
2016年,印度野牛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5000~35000只,呈下降趋势。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的破坏、人类的狩猎活动、家畜传染病感染等。印度野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物种。2021年,印度野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印度、柬埔寨、越南和泰国等地已通过建立保护区和禁止捕猎等措施保护印度野牛。
形态特征
印度野牛的体形硕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洞角科动物。其头体长为250~360厘米,肩高为165~200厘米,尾长为70~105厘米,耳长为30~35厘米,颅全长为50厘米。体重为1500~2000千克,其体毛较短,全身为棕褐色,四肢健壮,其上内侧为金棕色。肘、膝部以下为白色,似穿着白色的袜子,故又俗称“白袜子”。尾巴细长而被毛稀短。头较大,额部常有灰白色区域。肩部显著隆起,背脊明显高凸,故站立时显得肩高臀低。耳鼻宽大,全身肌肉壮实有力。唇、鼻为灰白色。自前额更尾基形成一暗褐肖纹。喉部具黑色长毛,下有肉垂。
印度野牛雌雄均有粗大而光滑的角,但雌兽的较小。其角基粗扁,角端尖细,并斜向后弯曲。雄兽的双角弯度很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印度野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地区。在中国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西部。
栖息环境
印度野牛主要生活在海拔0~2800米的地区,栖息于中低纬度的茂密或开阔热带森林中,其为丘陵地区的动物,低洼地区构成了印度野牛群体最佳的栖息地,印度野牛雄性个体会在高地地区中更为常见。印度野牛对丘陵地形的明显偏好可能部分是因为大部分平原和其他低洼地区更早地转变为农田和牧场。在充足的水源的自然条件下,印度野牛可以比其他野生动物和家畜更好地适应崎岖的地形和密集的森林。在夏季,其会频繁地出现在荒山草坡,而秋冬季节则多选择树林区域,这些区域为其提供了躲避危险的场所、充足的食物来源及充足水源。在印度的保护区内,印度野牛在旱季更多栖息于草地,在季风季和冬季多栖息于竹林。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印度野牛为典型的热带种类。性喜群栖,常常数头或10多头一起过着群居生活,其主要群体是由成年雌性和它们的后代组成的,通常也会有一只或几只成年雄性,但这样的群体结构可能不是稳定不变的。除了雌性和它的后代外,其群体大小取决于一年中的时间和生育期。其典型的种群规模约为5~12只,但在开阔地区印度野牛种群数量可达到20~100只。这些群体可能并不稳定。雄性印度野牛常单独活动,在牛群中雄性的数量会随时间而变化。成熟雄性主要在发情期与雌性交往。在发情期,印度野牛群通常可以包含几个亚成年和成年雄性。
觅食行为
印度野牛具有的舔盐习性,会定期访问矿物舔食。其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也吃一些乔木植物的鲜嫩枝叶或青竿竹等。其爱吃竹笋和矮竹(Aruninella),会用长长的舌头抓取各种植物。印度野牛每天都要喝水,尤其是在炎热干燥的季节一天会喝两次。
迁移行为
印度野牛是非迁徙性的群居动物,但是其会通过移动活动范围以寻找食物和水源,在印度地区,它们可能会季节性地从低地势地区移动到高地势地区。在印度的季风期间,其移动速度可高达每天5公里。在移动的过程中,印度野牛会受到可用栖息地大小的限制。
节律行为
印度野牛常在白天活动,晨昏活动较为频繁。在炎热的白天时,其会到阴凉处休息。印度野牛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通常是躺着休息,中午的觅食仅次于休息。它能站着睡觉,但通常会像家牛一样躺下。
其他行为
印度野牛会散发油性的汗并将其擦在树上作为一种气味标志,其活动和觅食有一定的领域和路线。印度野牛在打架时很少会互相残杀,偶尔也会严重受伤。
生长繁殖
随着印度野牛发情期的临近,雄性会开始四处游荡,寻找雌性,通常其会发出口哨声。为了确定优势地位,雄牛之间会相互侧向展示长达10分钟,腿僵硬地伸直,头低下,背部弓起以突出背部嵴。在繁殖期间,雄牛较多发出吼叫和喷鼻声,为取得优势地位而争斗。之后,雄牛会接近正在发情的雌牛,通常在闻到它的女性外生殖器后会卷起嘴唇。雄性会照顾雌性直到它准备交配。在求偶时双方花大量时间舔对方的脖子、肩膀和臀部。
印度野牛主要在冬春季繁殖,大多数个体在每年的11~12月发情交配,不同地区的印度野牛繁殖时间不同,在印度的繁殖时间为12月至1月,在泰国的繁殖时间为5月至6月,在柬埔寨的繁殖时间3月至4月。其妊娠期多为9个月,每胎产1~2仔。分娩的雌性会离开它所在的群体进行生产,大约四天后带着小牛回来。群体中每个雌性产下1仔,数周后又再度发情。雌性印度野牛会在两岁左右时第一次交配,在三岁时第一次产下小牛。如果食物供应充足,大多数成年雌性可能每年都会产犊。雌性野牛在15岁以后仍具有生育能力。初生的幼仔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4岁性成熟,寿命为20~30年。被圈养的印度野牛寿命均不超过24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估计印度野牛全球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5000~35000只。印度野牛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在1911年~2011年期间,其全球分布减少了80%以上,分布范围主要局限于保护区内的栖息地。2018年,云南省地区的印度野牛种群数量约为180~210头。
生存威胁
印度野牛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林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橡胶林为主导的经济种植园发展迅速,造成橡胶林与热带雨林矛盾日趋突出,印度野牛适宜的栖息地减少,不利于其种群的生存。在藏南,印度野牛也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困境,1979~1995年,藏南地区的印度野牛栖息地面积净损失20800平方千米。
印度野牛分布区为少数名族居住地,而少数民族有狩猎的习俗,历史上野生动物是村寨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当地的村民还保留有打猎的习俗。猎杀印度野牛除做为肉类食用外,人们普遍认为印度野牛的角及胆囊是治疗肝炎最有效的消炎药,在黑市上印度野牛的相关产品售价极高。其催发不法分子去猎杀印度野牛,增加了印度野牛的死亡率。
大型食肉动物的捕食是印度野牛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保护良好的森林保护区内,有大量不同体型的有蹄类动物,印度野牛会被老虎选择性捕食。
印度野牛易受到家畜传染病的传播,在其分布范围的不同地区,有许多记录表明其死于口蹄疫、牛瘟和炭疽疫情。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印度、柬埔寨、越南和泰国已建立保护区,而且印度已采取措施扩大了印度野牛的栖息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禁止捕猎印度野牛。
主要价值
印度野牛作为大型的食草动物,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调节剂。其在印度湿润和干燥的落叶森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影响森林中的养分循环,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物种对比
爪哇野牛在形态特征上与印度野牛相似。
参考资料
Bos gaurus Hamilton-Smith, 1827.物种2000.2024-09-0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0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9-19
Bos gaurus.academic.2024-09-19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丨西双版纳保护区 动植物科普(四)印度野牛.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03-02
爪哇野牛.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