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壁虎
大壁虎(拉丁学名:Gekko gecko),别名蛤、蛤蟹、蛤蛇、仙蟾等,是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爬行纲。头宽大呈三角形,眼突且大,通身被覆细小粒鳞,全长可达300毫米以上,重可达150克,体尾等长,尾巴易断,可再生,该特征是大壁虎的一种防御手段。体色变异较大,与所在生存环境相关。雄雌性大壁虎间存在明显差异:雄性颈短而粗,雌性颈稍细长;雄性个体略大、颜色更鲜艳,且雄性尾巴底部稍有鼓起。
大壁虎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华南南部。产自中国、越南及缅甸北部的大壁虎为黑斑大壁虎,其体型细、体色深、色斑杂;产自东南亚及南亚大部分地区的大壁虎为红斑大壁虎,其体型粗壮、体重大、体色浅、有醒目的红色斑点,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两个亚种。
大铅山壁虎常栖于温暖干燥的岩洞、树洞或墙壁上,以地老虎、昆虫、其它小型壁虎、益鸟等为食。可干制入药,具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抗炎药止嗽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珍稀动物药材品种之一。
大壁虎在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在2021年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亚种分化
同时已有文献报道,曾在动物分类学上被视为同一物种的黑斑大壁虎和红斑大壁虎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可将其视为不同亚种。其中黑斑大壁虎分布在中国、越南及缅甸北部,红斑大壁虎分布在东南亚及南亚大部分地区。
形态特征
大壁虎是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爬行纲,全长可达300毫米以上,重可达150克。头宽大,略呈三角形。眼大而突,瞳孔垂直。身体呈长圆形,体背腹略扁,皮肤粗糙,两侧各有一条皮褶。通身被覆细小粒鳞,粒鳞间有颗粒状疣。四肢的指及趾膨大呈现扁平状,指间及趾间仅有蹼迹,指趾有钩爪,脚底有皮瓣构成的吸盘,使之能爬行在山岩、树洞、墙壁之间,尾细长而结实,呈扁圆形。
大壁虎的体色与所生活的环境有关,是一种保护适应的本能。因此体色变异较大,基色有黑、黑褐、黑灰、褐、灰褐、深灰、灰蓝、锈灰、青黑、青蓝等,同时密布斑点,色斑的变异明显,可依此分为红斑大壁虎和黑斑大壁虎。尾部则为深浅相间的环纹,色深者宽。腹面呈近白色,分布有粉红色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壁虎主要分布区域是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石灰岩地区,广泛见于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大部分地区及东亚部分地区。
中国分布
大壁虎在中国的分布区域集中在华南南部,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台湾等省区,其中以广西分布最多。
栖息环境
大壁虎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喜欢栖于干燥的岩洞、树洞或墙壁上,尤其喜欢栖息在陡峭石壁的石缝内和昆虫多、有草本生长、高度几米到几十米的山崖上。其喜温怕寒,在不同的季节会选择不同的洞穴:冬季时会选择向阳避风的洞生活,夏季则会选择在背阳阴凉处生活。平时它们均居高而栖,喜暗怕光,躲在窄缝中。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大壁虎会以几条群居的形式生活,或单独于一处,并非成对栖息。在进食过程中,大壁虎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等级,当个体较大的大壁虎进食时,其他的大壁虎只能观望,直到个体较大的大壁虎进食结束并离开后,其他大壁虎才能进食。
觅食行为
大壁虎是以埋伏为狩猎方式的动物,其多数时间在埋伏,待猎物进入攻击范围再进行摄食,只有在更换埋伏位置或熟悉环境时才会进行少量活动。大壁虎的视觉不好,在捕食时对静止的食物不敏感,但能快速注意到爬行中的昆虫。当爬行的昆虫等猎物进入大壁虎的攻击范围时,它就会发起攻击,将其吞下。若遇较大的猎捕对象,大壁虎则会咬住不放,直致其死亡。进食时伴有头部扭动、左右摇摆的动作以助其将食物吞食。主食昆虫,也会捕食鼠、其它小型壁虎、小鸟等,耐饥性强。
攻击行为
大壁虎在抢占地盘、保卫领土、进食或者进行繁殖行为时,如果遇到同性大壁虎的干扰,会发生短暂的争斗,而且雄性强壮个体容易发生斗争,相互袭击。
节律行为
大壁虎是夜行性动物,一般白天会隐伏在石洞或石缝内,黄昏后开始出来活动觅食。大壁虎的活动也与气温变化相关。通常气温到达8℃以下时大壁虎会进入休眠状态,隐伏在巢穴深处,当气温超过18℃时会从冬眠中苏醒。
防御行为
大壁虎的身体具有皮肤褶皱,缩小了个体的体积,避免在树上休息时投下阴影。同时它们也可以完全舒展皮肤褶皱,再利用自身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使之能够与树皮或者环境融为一体,帮助它们不被天敌发现。
雌雄大壁虎的鸣叫可用于交流,同时也能用作一种防御手段,在它们受到攻击时会发出嘶嘶声或者低沉嘶哑的声音以示警告。
在同一物种或者其他物种入侵大壁虎的领地时,两者会发生斗争,大壁虎会攻击入侵者,从而减少对食物的竞争、保卫领土。领地一般由雄性守卫,但偶尔由雌性守卫。
大壁虎在进行防御时能够摆脱已有的尾巴,被断掉的尾巴部分会继续剧烈移动几分钟,吸引攻击者的注意,从而给大壁虎足够的时间逃跑。断掉的尾巴能够重新生成,大约需要三周时间才能完全再生,生成的尾巴粗而短。
蜕皮行为
大壁虎的蜕皮是皮肤角质层的蜕落,该现象与其生长、新陈代谢的变化相关。蜕皮时并非整体蜕皮,而是以大块或小块皮进行脱落,所蜕下的皮大壁虎会自行吃掉。
刮舌行为
大壁虎进行爬行时会像蛇一样快速伸出和收回舌头,该行为称为刮舌行为。舌头一般会与空气中的介质接触,同时气味借助鼻腔的嗅黏膜引起嗅觉和味觉的共同反应。但是大壁虎的味蕾很少,且空气中的味觉介质小分子较少,主要是嗅觉反应的大分子信息,因此刮舌行为一般作为嗅觉的检测标志。
繁殖哺育
发育
雌雄性大壁虎发育到达性成熟的时期各不相同:雌性大壁虎由越冬卵孵化的幼体需历时2周岁,即孵出后的第3年才能到达性成熟期,要经过2个冬眠期;由当年卵孵化出的幼体则需历时3周岁,即孵出后的第4年才能到达性成熟期,要经过3个冬眠期。雄性大壁虎由越冬卵孵化的幼体到达性成熟期需历时18个月;而由当年卵孵化的幼体则需30个月才能达到性成熟期。所以雄性大壁虎到达性成熟期比雌性大壁虎早,而且当年卵孵化的幼体相对于越冬卵孵化的幼体,由于季节、体质、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其生长初期的速度相对缓慢,到达性成熟的时期也比较慢。
繁殖
大壁虎一般为3~4龄性成熟,其繁殖期为每年的5~8月份。到达繁殖季节时,雄性大壁虎会发出“蛤蚧”、“蛤蚧”的鸣叫声,其鸣叫声是一种性信号,以招引雌性大壁虎,一般在求偶交配季节5~6月鸣叫频繁,尤其5月鸣叫最为稳定。
雄性大壁虎通过鸣叫吸引异性,在爬行过程中通过刮舌行为判断是异性后,会翘起尾巴、不断摇晃,抖动着身体靠近异性,同时用舌舔雌性大壁虎的泄殖孔,轻咬其背部。若雌性大壁虎拒绝则会向前爬走。
大壁虎在天黑之后进行交配。交配时雄性靠近雌性后,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绕到雌尾根部下面与之对合,几秒钟后各自离开。有时大壁虎在交配过程中坠落地上。
哺育
大壁虎的产卵盛期是每年的6~7月份,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卵两枚,卵呈圆形,5~7克/枚,约占体重的20%。大壁虎有群集产卵的习性,刚产出的卵其壳质柔软、有黏性,15~30分钟后干燥变硬,呈乳白色。一般当年完成孵化过程,也存在越冬完成孵化的情况。孵化期的长短与当地气温和产卵的时间相关,一般为70~80天,大壁虎没有护卵行为,产卵完成后会自动离开,但雌性大壁虎产完卵后会有吃卵的恶习。孵化后的幼体的生长情况个体差异较大,但刚孵出的幼体能够独立生活,逐渐发育成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虽然大壁虎在全球的数量未知,但仍广泛见于其分布范围之内,其物种数量稳定,如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低海拔地区。而大壁虎在中国的分布区域中却不常见,可能因为对大壁虎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为破坏环境等原因,其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致危因素
大壁虎既可干制入药、也可作为宠物驯养,因此大量的市场需求导致大量的人工捕捉,人为造成的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大壁虎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生存和繁衍条件不断恶化,分布地域逐渐缩小,鼠类、蛇类等天敌的侵害,口腔炎症、软骨病等疾病的威胁,致使野生大壁虎资源大幅度减少。
保护举措
1、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可在主产区寻找大壁虎活动频繁、受人为破坏程度较小、植被茂密的区域,建立野生自然保护区。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能保证了大壁虎的栖息地质量、又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大壁虎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2、建立专门研究机构。立项研究,为大壁虎野生变家养提供科学的依据。六十年代起,中国就开始进行大壁虎的人工养殖研究。广西药物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园共同承担中国药材公司、广西药材公司联合下达的《蛤蚧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课题,成功驯养了野生大壁虎。
3、人工养殖:野生大壁虎的成功驯养,推动了大壁虎人工养殖的发展,大壁虎养殖基地陆续成立,既满足了市场需要,同时对保护野生大壁虎资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七十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医药公司首先建房试养,接着横州市、崇左市、龙州县、田阳区、隆安县、靖西市、武鸣区等县医药公司及广西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等单位也先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广西商业部门还多次召开“蛤蚧生产”专业会议,总结交流经验。
保护级别
大壁虎在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大壁虎作为中国传统的珍稀中药材,已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海药本草》等名著均记载了大壁虎药用价值。
大壁虎的传统功效主要包括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等。随着科技发展,大壁虎的化学成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新的药理学作用逐渐被发现。研究表明,大壁虎还具有调节免疫、平喘、抗衰老及性激素样等多种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中风癫、阳遗精、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症。
现在市场含有大壁虎成分的药主要有蛤蚧酒、蛤蚧定喘丸、蛤蚧大补丸、蛤蚧养肺丸、参蛤河车胶囊等,侧重于大壁虎的益精助阳、定喘止咳功效。
食用价值
大壁虎可作为食品进行食用,可制作成药膳,如蛤蚧酒、人参蛤蚧汤、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等,作为治疗喘证性支气管炎、腰等虚损性、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的辅助食疗。
相关文化
名字来源
大壁虎首次记载于南北朝时期雷敩所写的《雷公炮炙论》,名为蛤蚧。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蛤解因声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岭南人呼蛙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可以了解到的是大壁虎是因为鸣叫声似蛤蚧而被命名为蛤蚧,当代《中药志》因其外形像壁虎且大而记名为“大壁虎”。
相关影视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在2016年7月26日,“药材新说之绝壁上的大壁虎”一期介绍了大壁虎的相关知识。
参考资料
Gekko gecko.IUCN.2024-08-31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3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第22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9-22
蛤蚧.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08
Gekko gecko(Tokay Gecko).Animal Diversity Web.2022-11-08
蛤蚧.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2-11-08
《走近科学》 20160726 药材新说之绝壁上的大壁虎.CCTV节目官网.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