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米棒

玉米棒

玉米棒,别称玉蜀黍,又有苞谷、苞粟、黄甜糯大穗、苞芦、棒渣粥、玉茭、六谷、玉蜀黍属观世音粟等称谓。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同时,将其从墨西哥带入西班牙,并相继传入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直至全球种植。大面积生产虽然只有500多年的历史,但玉米已成为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由于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等特点,因此,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对增产粮食和工业原料,促进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玉米棒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

传播与发展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早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古印第安人在墨西哥南部就开始种植玉米。之后传播到美洲的其他热带地区,包括巴拿马共和国和南美洲。玉蜀黍属等作物从野生到人工种植,是玛雅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老的美洲,玉米是宗教性的神圣之物,严格的管理,精心的选择,从而培育出了果穗硕大、籽粒饱满的玉米。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航船队在古巴发现了玉米,1494年引进到了西欧,因为甘甜可口、适应性广,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玉米就几乎传遍了整个欧洲。又过了约半个世纪,玉米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步伐和商业往来逐步传到了非洲和亚洲

中国玉米栽培历史已超过400年,估计传人的时间当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传人的路线则无明确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大体上有以下3条路线: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从麦加经中亚引种到中国的西北;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引种到中国西南地区;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又由葡萄牙人或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直到明末,虽然分布已见于十二省,但也主要种植在新开发的山区;到了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两朝,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为解决粮食自给问题,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到了清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各地常见的粮食作物。

进入20世纪,在黄河中下游各地,玉米逐渐成为重要粮食作物。但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来看,还次于谷子,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华北地区水利条件逐步改观,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玉米发展到仅次于小麦的主粮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小麦、喜米供给能力的增强,玉米和其他谷物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所占份额逐渐减少。1990年之后,每人每年消费玉米5~6kg,玉米基本上退出了食用作物舞台,转向以饲料和加工用途为主。

种类

分类

玉蜀黍属按其收获部位和用途可划分为3大类:即子粒玉米、水果玉米青贮玉米。子粒玉米的成熟子粒,用于口粮、食品、饲料、加工原料等其中按营养品质特点,又分为新农008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等,也包括子粒用糯玉米和爆裂玉米等。鲜食玉米像水果、蔬菜一样收获食用玉米的鲜嫩果穗。主要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笋玉米等。青贮玉米收获玉米的鲜绿植株,经过切碎、青贮发酵,用于牛羊等草食牲备的饲料玉米。

分类方法

根据玉蜀黍属子粒的形态、胚乳的结构以及颖壳的有无可分为9种。硬粒型也称燧石型。子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近胚部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红、紫等色。马齿型又叫马牙型。子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子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黄白色,少数呈紫或红色,食用品质较差。半马齿型也叫中间型。它是由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子粒顶端凹陷较马齿型浅,有的不凹陷仅呈白色斑点状。粉质型又名软质型。胚乳全部为粉质,子粒乳白色,无光泽。只能作为制取淀粉的原料,在中国很少栽培。甜质型亦称甜玉米。胚乳多为角质,含糖分多,含淀粉较低,因成熟时水分蒸发使子粒表面皱缩,呈半透明状。甜粉型子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中国很少栽培。蜡质型又名糯质型。子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呈蜡状,胚乳几乎全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食性似糯米,黏柔适口。爆裂型子粒较小,分为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质地坚硬透明,种皮多为白色或红色。尤其适宜加工爆米花膨化食品。有稃型子粒被较长的稃壳包裹,子粒坚硬,难脱粒,是一种原始类型,无栽培价值。

根据玉蜀黍属的粒色分为黄玉米种皮为黄色的玉米。白玉米种皮为白色的玉米。杂色玉米种皮色除黄、白以外的玉米。根据玉米的品质分为常规玉米和特用玉米。

形态特征

玉米种子多种多样,形态各异。有圆柱形、顶部凹陷,如马齿型玉米;有圆锥形,顶部光滑,如硬粒型玉米;有的表面皱缩,浅部透明,如甜质玉米;有椭圆如米粒,如爆裂玉米等。种子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每1000粒重量,最大的400~500克;中等的200~300克;最小的只有50~60克。生产上常用的大多在250~350克。种子的颜色也有黄、白、紫、红朱色,甚至还有蓝色的。中国栽培最常见的玉米主要是黄色和白色两种。每个成熟的干澡果穗,种子重量占果穗重的百分率,称为出籽率,一般多在75%~85%。

生长习性

玉蜀黍属原产于热带,形成了喜温的特性。不同的玉米品种要求的积温不同,早熟种需要积温约2000~2200℃,中熟种为2300~26000,晚熟种为2500~2800℃或者更高些。种子播种后,要求温度保持在10℃以上才能正常发芽;出苗以后,对温度要求日渐增高,当温度达到18℃以上时,开始迅速生长、抽雄,开花时是玉米一生中要求温度最高的时期,要求有25~26℃的日平均温度,但是温度超过32℃,又遇到干早,花粉就会迅速丧失萌发能力,影响授粉和受精卵;籽粒形成期间,要求日平均温度22~24℃,超过25℃或低于16℃,都会影响淀粉的运转和积累,籽粒不饱满。玉米在通过以光为主导因素的光照阶段时,要求短日照条件,大多数品种要求8~12小时的短日照。但是熟性不同的品种对日照反应不同,早熟种对光照反应比较迟钝,晚熟种则较为敏感。玉蜀黍属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在其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对16种必需营养元素均有不同的需求量。玉米是需肥水较多的高产作物,一般随着产量的提高,所需营养元素也增加。

分布范围

玉米已在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17年,北美洲和亚洲的玉米产量合计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6%。全球有165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玉米,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这五国的玉米播种面积约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54%,产量之和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1%以上。玉米在中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的海南省,北至北纬53°的黑龙江省黑河市以北,东起台湾省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的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在中国各地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中国西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省、黑龙江、辽宁省河南省四川省7个省。

播种方法

精量播种:用精量播种机点播,每穴1粒种子,但对种子及整地质量要求较高。要求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发芽势高;种子净度高于99%,子粒大小、形状要一致;种子纯度在98%以上;整地要细碎平整;种子要包衣;要有高性能的精密播种机。半精量播种由传统多粒播种向精量播种的过渡阶段。主要有2种方式:用单体播种机按每穴播2、1、2、1…粒;用精量播种机进行单粒点播,密度提高1倍,间苗时去掉多余幼苗。

利用价值

食用价值

玉米的食用价值高。玉米的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籽粒中平均含淀粉72%、脂肪4.9%、蛋白质9.6%、糖分1.58%、纤维素1.92%、矿物质1.56%。中国医学科学院1975年分析,玉米面脂肪含量比小麦标准粉高1.39倍,比米高72.0%,比小米高21.43%,比高梁面高65.38%。甜、糯等水果玉米向来深受人们喜爱。糯玉米胚乳中的淀粉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食用消化率比普通玉米高20%以上。煮熟后具有柔软细腻、甜黏清香、皮薄无渣等特点,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玉米以鲜食为主,也可用糯玉米粉做糕点,还可以用糯玉米造酒。甜玉米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在13%以上,有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倍以上,富含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笋玉米指多穗的甜玉米或普通玉米,营养价值高,具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多种游离氨基酸,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是理想的保健食品。爆裂玉米可以加工膨化食品,也可以加工成爆米花食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主食食用已经大幅度减少。一些玉米加工食品正在兴起,主要是玉米膨化食品。在膨化玉米中加入牛奶、鸡蛋、维生素等优质配料加工制成膨化粥、玉米糊化食品、膨化面茶、香酥、面包、糕点等,膨化后蛋白质消化率可从75.9%提高到83.8%。玉米还可被用来制成风味不同的方便食品,如玉米片方便粥面条烤饼、饼干等。

饲用价值

玉米被称为饲料之王,饲用价值很高。世界上65%的玉米都用作饲料,而发达国家则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玉蜀黍属秸秆也是良好的饲料,特别是牛的高能饲料,可代替部分玉米子粒。

工业用途

玉米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特别是玉米作为目前生物加工最好的再生资源,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玉米可适度发展燃料乙醇,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玉米变性淀粉还可用于纺织、涂料、造酒、印染等工业领域。

生产概况

玉米原产于美洲墨西哥。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9.5亿~21亿亩,总产量6亿吨左右,约占全球谷物总产量的33%。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法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这些国家的玉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中国玉蜀黍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3.45亿亩,生产和消费量均在1.26亿吨左右。在中国玉米种植形式多样。东北地区、华北北部有春玉米,黄淮海地区有夏玉米,长江流域有秋玉米,在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种冬玉米。河南省地处黄淮海地区,是夏玉米种植区。

参考资料

玉米.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