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旱稻

旱稻

旱稻(拉丁学名:Oryza sativa),别名陆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其具有耐旱、耐寒、耐瘠等特性。旱稻和水稻分属亚洲栽培稻的不同生态型。其中旱地水稻又称旱稻,是指在旱地、坡地及部分坡度较缓的山地种植,并仅靠自然降雨或少量灌溉即可正常收获的稻谷品种。相较于传统水稻,旱稻具有抗旱、适应性强、节约水资源、易栽培和温室气体排放较少的特点。全球旱稻种植面积约有1900万公顷,占全球总体栽培稻面积的12.7%。旱稻种植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都均有集中分布。

旱稻的根系发达,粗根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布较深,主根上产生均匀的细根,根冠比较高。旱稻在根、茎、叶的器官组织中仍保存有通气组织,使之适应于多雨地带和多湿地区生长发育。旱稻的叶面积较大,叶片生长缓慢,叶的中脉较厚,维管束和导管的面积大,表皮较厚,气孔数目较少,厚壁细胞较小,绝大多数旱稻品种的叶色淡绿,叶片长而下垂。旱稻穗颈节和穗轴都比较长。旱稻中既有籼型也有粳型。

旱稻的稻谷加工成的精白米除含水分12.9%外,含淀粉77.6%、蛋白质7.3%、脂肪1.1%、粗纤维0.3%和灰分0.8%,并含有赖氨酸Thr喜米的粗纤维含量最少,容易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最适于人体的需要。

名称由来

旱稻和水稻分属亚洲栽培稻的不同生态型。旱稻是指在旱地、坡地及部分坡度较缓的山地种植,并仅靠自然降雨或少量灌溉即可正常收获的稻谷品种,也称陆稻,相较于传统水稻,旱稻具有抗旱、适应性强、节约水资源、易栽培和温室气体排放较少的特点。

中文古籍中,陆稻之名首见于《礼记·内则》:“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天之以膏,曰淳熬。”这是古代“八珍”之一的膳食,指定用陆稻,表明陆稻很稀种,又与一定的风俗习惯传统有关。陆稻的另一称呼为陵稻及旱稻。陵稻的称呼首见于《管子·地员》:“觳土之次曰五凫。五凫之状,坚而不骼,其种陵稻。”陵是大阜(即大的土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冈如陵。”这是把陆稻的生长地给说明了。

后世农书或方志中称陵的品种一直不绝,如《齐民要术》水稻篇有“乌陵稻”(及“黄陆稻”),明清方志中莆田市有“白陵”,浙江平阳、瑞安市有“水棱”,西安市(今衢州市)有“浦陵”,临安有“早棱”,2000年来称陆稻为陵(也常写作棱、菱)稻的品种口语一直不断。据《舆地纪胜》载:“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自(后一自,疑为衍文),植于旱山,不假来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粒粗粝,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差,不醇。此本山客輋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菱,即陵,与陆字意同。菱禾即陆稻,也即旱稻。清张宗法《三农纪中将陆稻称之为“籼“,因为陆稻主要种于山原陆地,故从山。认为“水原颇少,陆地古湿者,皆可种此“。

旱稻的名称始见于《齐民要术》的《旱稻第十二》,但所说的旱稻主要种在低下田,夏季常因排水不良不宜于种禾、豆、麦的田。也有种于高田的。

形态特征

旱稻的根系发达,粗根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布较深,主根上产生均匀的细根,根冠比较高,抗旱性强。同时,与其他旱地作物不同,旱稻在根、茎、叶的器官组织中仍保存有通气组织,使之适应于多雨地带和多湿地区生长发育。在有水层的水田种植的旱稻和水稻,根系的差异并不明显。旱稻的叶面积较大,叶片生长缓慢,叶的中脉较厚,维管束和导管的面积大,表皮较厚,气孔数目较少,厚壁细胞较小,这些特性都与耐旱性较强有关。绝大多数旱稻品种的叶色淡绿,叶片长而下垂。在老挝菲律宾泰国云南省山区种植的旱稻品种有些是光叶的。农家品种通常维高秆,在水肥条件稍好时就快速生长,造成郁闭,并因茎秆较软而易倒伏减产。旱稻穗颈节和穗轴都比较长。旱稻中既有籼型也有粳型。中国云南、广东省等省的旱稻大多为粳型,少数为籼型,而且多半为红曲米。华北、东北地区的旱稻为粳型,谷粒较大。旱稻米粒也有粘糯之分。

物种分布

全球旱稻种植面积约有1900万公顷,占全球总体栽培稻面积的12.7%。旱稻种植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都均有集中分布,南美洲旱稻种植国家主要为智利、巴西和哥伦比亚。其中巴西为南美洲旱稻最大种植面积国家,整体种植面积约为559万公顷,约占全球旱稻总体栽培面积的25%。非洲旱稻主要种植国家为西非,旱稻种植面积约为210万公顷,占全球旱稻种植面积的11%。亚洲旱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其中越南旱稻种植面积约为50.4万公顷,印尼约106.7万公顷,孟加拉国约466.7万公顷,印度种植面积约600万公顷,中国则为20万公顷左右。亚洲旱稻总体面积约为1216万公顷,约占全球总体种植面积的64%。

中国旱稻栽培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有21个省份的山区盛行栽种旱稻,延续至今,目前主要有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等四省集中种植旱稻,其次还有湖北、安徽、河南省华南地区等地小范围栽培旱稻。

生长习性

旱稻具有耐旱、耐寒、耐瘠等特性。旱稻种子发芽时吸水力强,需水较少,需氧较多。在日均温15℃的条件下发芽比水稻快。中胚轴较长,芽鞘较短,第一和第二张完全叶较大。旱稻由不完全叶的腋芽发育成蘖的较多,而水稻较少。旱稻第四节以下的低位分蘖,比水稻生长势强,而第四节以上的高位分蘖,则比水稻的生长势弱。旱稻的分蘖力弱或中等,抽穗性能良好。因为组织中仍保存有通气组织,所以旱稻在有水层的土壤中栽培时产量高于旱地栽培。但不论生长在旱地还是水田,旱稻的单产都低于水稻。旱稻有适宜洼地种植的品种,适宜坡地种植的品种,适宜高原种植的品种。

繁殖方式

旱稻主要通过天然自花受精卵进行种子繁殖。

育种方法

可用于旱稻育种的方法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花培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一代杂交种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视育种目标需要改良的性状,选择适当的育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栽培技术

选品种及播种

旱稻品种比较多,也不是所有品种都适用,必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地情况选择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的品种。首先是精细整田,施足基肥。整地前,每667m2施有机肥1000kg,氮磷钾复合肥20~25kg;如没有有机肥,每667m2可施优质复合肥40kg;深耕20cm左右,整平耙细,除尽禾本科杂草、残花。旱稻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和点播。撒播需种量大,在条件允许条播和点播的情况下,一般不提倡撒播。一般采用小麦播种机播旱稻,每667m2播种量5~6kg,播种深度在3cm左右,播种时间在6月15日前。

防治草害

旱稻田杂草多,既有水田杂草,又有旱田杂草,所以旱稻田除草是旱稻丰产的关键技术措施。除草采用化学除草为主、人工拔除为辅的方法。化学除草采用“一封二杀”。首先封闭土壤,在播后出苗前可喷施1次旱稻专用除草剂,如60%丁草胺每667m2用150~200g对水50kg,或用12%农思安每667m2200ml对水50kg均匀喷施地表,最好倒退喷施,以免脚踏破坏保护层。其次是茎叶处理,即禾本科杂草2~3叶前,每667m2用20%敌稗乳油150g加50%杂草丹150g对水50kg,喷施在杂草幼苗上。旱稻生长中后期每667m2可用20%二甲四氯水剂125g+48%苯达松125g对水50kg均匀喷施在杂草茎叶上。若还有少量大杂草,可以组织人工拔除。

肥水管理

旱稻保证基肥足量的情况下,在苗期和分孽期进行速效氮追肥。苗期每667m2追施尿素5kg,分蘖期每667m2追施尿素12k。运用水肥措施,早促重促,使稻苗早生快发,搭好丰产苗架。后期视苗情可进行叶面喷肥,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200g加尿素0.5kg对水喷于叶面。旱稻水分的管理更重要,既能使旱稻发挥抗旱能力,又能保证生长关键时期需水量,这就要求科学管理水分。旱稻并非不需要灌溉,在关键时期水分一定要有保障,关键时期是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等。旱稻需水量少,关键时期一定要补充水分,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首先要保证足墒播种,如旱播,播后要浇水保证出苗整齐。分蘖期要保证土壤湿润,促进旱稻分蘖。幼穗分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是旱稻需水关键时期,一定要灌足水。如遇大旱或灌溉条件差,可创造条件进行喷灌,以保证植株的正常发育,夺取高产。

病虫害防治

旱稻生育期短,需水少,田间湿度轻,所以旱稻病虫害发生也较水稻轻。虽然病虫害发生轻,但也不能轻视病虫害的防治。稻苗3~6叶期应注意防治稻直鬃蓟马,每667m2用氧化乐果100g对水15kg喷雾。7月下旬到8月上旬注意防治直纹稻弄蝶,8月中下旬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每667m2用25%杀虫双水剂200ml对水喷雾。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每667m2用25%扑虱灵粉剂30g,对水75kg喷雾。在旱稻拔节孕穗期,每667m2用20%井冈霉素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防治纹枯病。在旱稻破口前和齐穗期,每667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喷雾防治稻瘟病。

采收与加工

旱稻适宜的收获期在完熟期(开花后25~45天,因品种而异)。完熟期的特征是谷壳已成黄色,继而谷色退淡,米粒呈现固有的色泽,质硬不易碎。收获后及时在水泥晒场晒干或利用谷物烘干机烘干至含水量13.5%,然后入库贮存,以备碾米加工。

主要价值

稻谷加工成的精白米除含水分12.9%外,含淀粉77.6%、蛋白质7.3%(少数品种最高含量可达15%)、脂肪1.1%、粗纤维0.3%和灰分0.8%。喜米的淀粉颗粒特别小,并含有营养价值高的赖氨酸Thr。稻米的粗纤维含量最少,容易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最适于人体的需要。

参考资料

旱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07

Oryza sativa.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07

.植物智.2025-04-07

籼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07

.inaturalist官网.2025-04-07

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举办旱稻种植观摩会.安溪县农业农村局.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