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尺道

五尺道

五尺道是中国战国时代修筑的一条连接中原、四川省云南省的通道。因为这条道路仅有五尺之宽,所以被称为“五尺道”。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自秦以来就是入滇川的必经要冲。

公元前250年,李冰作为蜀郡的一名太守被秦王派去主持修整道路,这条路从叙州区(今宜宾)到夜郎黔西市、滇东),山险石坚,开凿困难,李冰采取积薪烧石办法,使巨石松裂,然后凿石开路。公元前211年,常頞又被派去继续这段道路的修筑工作,这条路在常頞的规划下得以继续向前方延伸,直至曲靖附近。五尺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它是第一条从中原大地通往云南省边境并且由政府正式组织并委派官员对其进行修筑的官道。正是有了这条道路,中央王朝才开始对西南夷进行一系列的开发与经略。五尺道为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开发治理夯实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另据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段渝教授对《史记》中所载的“蜀故徼”分析研究指出“蜀故徼”就是西南夷诸族经由五尺道通往蜀地的途中所设置的关隘,蜀与西南夷早有直接商道可通,在秦朝“略通五尺道”以前的商周时代就已经存在。

简介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叙州区(今四川宜宾)、鲁甸县(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云南省与蜀的重要商道。

地理位置

现存五尺道主要位于四川宜宾和云南昭通等地,如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在筠连塘坝,极少数古道当代还在发挥作用。

筠连县在川滇交界的武德乡“幺店子”一带,发现一处古色古香、长约200多米的秦“五尺道”。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约50多米,宽约两米,为典型的秦“五尺道”遗迹。据介绍,新发现的这段秦“五尺道”,由石灰岩石板铺就。石板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后,留下的骡马印痕和人行走后留下的印痕等清晰可见。

历史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县大关县昭通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鲁甸县宣威市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为“石门道”。

当时吸引巴蜀人到西南夷地区的一项重要贸易是“僮”贩卖。“僰僮”出自僰道县,因而僰道县成为蜀贾贩卖“僰僮”的主要地区和通商贸易地。从蜀到叙州区的道路早已经存在,到汉代称为“僰青衣道”:由蜀出发,沿着青衣江水而下,经过夹江县乐山市,又循岷江而下至僰道。青衣道至宜宾后分途:一为南夷道,即从僰道继续南行至夜郎(今贵州安顺)地区,再往南可至当的南海区;另一条接着秦朝修筑的五尺道,通往滇池地区。刘彻唐蒙又“凿石开阁,以通南中”,将五尺道加以整修扩建,形成由僰道南下,过石门(今云南盐津豆沙关)到鲁甸县,然后经由味县,到达滇池地区的官道。又因为这条道路以朱提枢纽,故又称为朱提道。五尺道经由的地区山高水险,道路十分艰险,当时行人说其道“盘蛇七曲;岩羊、乌栊,气与天通”。

参考资料

五尺道.www.scjlx.gov.cn.2023-12-26

..2023-12-26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