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岷江

岷江

岷江(Minjiang River)是中国长江上游支流之一,也是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它古称汶江、都江,得名自“岷山导江”。岷江流域范围大致位于东经102°320′—东经104°54′,北纬27°49′—北纬33°09′,发源于岷山麓松潘境内的岷山,分别有东源和西源,两源于红桥关汇合。通常以东源为正源,流经四川盆地西部。岷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岷江全长约735千米(也有资料称753千米),流域面积约13.5万平方千米(不含大渡河、青衣江,总面积约为45324平方千米)。岷江全长落差达3560米,蕴藏水力资源1332万千瓦(包括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总计4888万千瓦),占四川省总水力资源的18.85%,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944亿立方米(高场站)。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以西部支流居多,主要支流有黑水河、杂谷脑河、锦江、大渡河和马边河等。

岷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西高原内部,处于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褶皱带、西秦岭造山带以及龙门山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总体偏低,干湿季分明,动植物丰富。

岷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区,有藏、彝、羌、回、满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岷江上游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而岷江下游的宜宾地区在古代有僰族居住,今则有苗族彝族居住。此外,岷江在青神县乐山市间切穿龙泉山脉余脉,形成著名的犁头、背峨、平羌小三峡。上游建有鱼子溪、映秀水电站。沿途有乐山大佛、岷江小三峡等景点。

命名

岷江得名自“岷山导江”,《张居正直解尚书》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相传禹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即沱水,再往东到达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往北流,与鄱阳湖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即中江,最后流入大海。在古代,“岷江”的别名还有“汶江”“都江”“外水”。依照规定,州郡城邑间的河流,往往随地立名,而都江、外水则是岷江的通称。

位置

岷江流域范围大致位于中国西南部,流经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成都平原等地理单元,经纬度范围为102°320′E—104°54′E,27°49′N—33°09′N。其发源于岷山麓松潘县境内的岷山,是隶属于长江水系中的一支,年流量为944亿立方米。岷江有两源头,即东源弓杠岭和西源郎架山,两源于红桥关汇合。岷江通常以东源为正源,流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等五市(州)。

历史变迁

旧石器时代,岷江流域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新石器时期,岷江流域的人类活动更为频繁,其中波西遗址文化、营盘山文化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文化一同构成了长江早期文化体系。青铜文明时代,古蜀国先民蚕丛部落从岷江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又创造了宝墩文化、宝墩古城群。秦统一巴蜀以后,岷江文化纳入到中华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并与渭河平原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岷江文化体系。

地理特征

气候

岷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岷江北部及西北部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中下游地势较低,属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雨天多。

从整体上看,岷江流域的气温偏低。岷江西部和北部的年平均气温为16~17摄氏度,东部和南部为17~18摄氏度。最冷的月份是1月,西北部的平均气温为5~6摄氏度,东南部为6~7摄氏度。最热的月份是7月或8月,西北部的平均气温为25~26摄氏度,东南部为26~28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在西北部可达36~38摄氏度,东南部为38~41摄氏度。日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天数在西北部为1~5天,东南部为6~13天。极端最低气温在西北部为-4~-7摄氏度,东南部为-2~-4摄氏度。在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期较盆地东部晚,日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的日期在东南部为3月中旬,西北部为3月下旬。在春季和秋季,这个地区经常会有持续低温的天气。

降水上看,岷江流域干湿季分明,5-11月为雨季,12-4月为干季。年平均降水量仅有820~990毫米。但在剑阁县江油市安州区和绵竹一带,降水量可以达到1000~1300毫米,岷江以西地区可以达到1200~1700毫米,但分布不均。该地区既多春、夏旱,又多暴雨。常常会先经历旱期,然后才会遭受洪涝灾害,旱涝交替。此外,该地区的西北部和岷江以西地区是两个暴雨多发地区,年平均暴雨日数为4~6天,最多可达到8~14天,一日最大降水量可以达到250~33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左右。

从岷江各流域区块上看,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过渡的地带,自然条件复杂,立体分异显著。其中的干旱河谷地区气候主要受西风气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晴朗、多大风;夏季温凉、降水相对集中。由于地势复杂,高差悬殊大,因而表现出日照强烈、光能资源丰富、水热同步的气候特征。

地质

岷江是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其发源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岷山,并流经四川省西部的三个重要构造单元,包括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褶皱带、龙门山构造带和四川盆地

松潘-甘孜褶皱带是川西高原的主要构造单元,经历显著的造山运后,其地层主要由三叠系西康省群深海砂泥质复理石构成。广泛出露的三叠系复理石地层面积几乎占了岷江流域的一半。西康群地层在印支期又经历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为低级变质,岩相不高于低绿片岩相,主要出露低级变质泥岩。故该褶皱带主要矿产资源为变质泥岩。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呈北东-南西走向,是川西前陆盆地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接合部位,其地层具有核部古老、两侧新的典型特征,主要出露变质岩。故该褶皱带主要矿产资源为变质岩。

四川盆地的地貌单元主要是成都平原和丘陵,是中生代褶皱和较缓的岩层,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和砂岩互层。故该地质单元主要矿产资源为紫红色泥岩和砂岩。

地形地貌

上游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高山峡谷区,山峰耸立,河流深切,沟谷深,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到1000米以上。该地区海拔最高点为5383米。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地貌大致以镇关江为分界线,以江北为山原地貌,以江南为高山峡谷地貌。岷江上游面积为23262平方千米,其中丘状高原面积为2512平方千米,低山面积为259平方千米,中高山面积为17938平方千米,极高山面积为2550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0.80%、1.11%、77.12%和10.96%。

中下游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是一片倾斜的平原,从西南到东北方向延伸,长约140千米,宽度在40到50千米之间。这片平原的西北部较高,而东南部较低,平均坡度约为4‰。成都平原的形成是基于断陷形成的成都市地堑基础上,由冲积扇平原和平原东西两侧的山前阶地组成。冲积扇自北向南依次是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岷江、西河、斜江和南河,这些河流一起构成了微微倾斜的复合冲积扇平原。河流出山后,沿着扇顶向外扩散,例如岷江出山后分为沙沟河、岷江、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河流。这些河流朝向扇缘流动,互相交错,形成复杂的辫状水系。柏条河和蒲阳河的分水带位于平原面上,没有明显的分水岭,而后向东流入岷江流域。

金栗、石板溪平原

岷江在金栗镇西北面分为两支,汇合于石板溪北面。它们之间有一个长约3千米,宽约2千米的沙洲,名为张家坝。张家坝与河对岸的1-2级阶地一起形成了金栗、石板溪平原。

泥溪平原

泥溪平原位于宜宾县西部,位于岷江两岸,从月波到蕨溪镇,全长约10千米,宽度为4至5千米。

土壤

类别总述

岷江土壤依照分属的不同流域地界,可分为盆西土区、西东部峡谷土区、西中北部高山土区三种类别。在盆西土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灰潮土、黄壤、红紫泥;在西东部峡谷土区,主要土壤类型为燥褐土、山地棕壤;在西中北部高山土区,主要土壤类型为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灰化棕色针叶林土、高山草甸土。

盆西土区

盆西土区位于龙门山龙泉山脉之间的坳陷地带,包括温江区、郫县、成都等县(市)。该平原表层为灰色冲积物,下面为黄色粘土层和深厚卵石层。该地区的土壤类型包括灰潮土、黄壤和酸性红紫泥,其中灰潮土面积最大,表层含有丰富的腐殖质,质地轻,厚度约为1米。平原腹部以岷江冲积扇为主体,地势平缓,利于自流灌溉,但地下水位季节性升高且水源多来自冰雪补给,土性偏冷。平原南部交错分布着阶地、再积台地和平原,红、黄壤和紫色土居多,其中黄壤和冬水田、再积阶地的白鳝泥、死黄泥和下湿田较为常见。该地区土质差,缺乏灌溉水源,土地利用率不高。

西东部峡谷土区

西东部峡谷土区位于龙门山以西、折多山以东,属于岷山和邛崃山的东南端高山峡谷带,主要包括岷江和大渡河河谷。该区域包括茂县(茂汶)、汶川等县,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为泥盆系岩层。该区域低谷坡地上的土壤为燥褐土,大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山地中上部的土壤则为山地棕壤,该区域为森林分布带。燥褐土和山地棕壤的土壤矿物质养分丰富,可种植玉米、春麦和马铃薯,茂汶苹果、金川雪梨和花椒等农产品颇受欢迎。该区域也是全省林木蓄积量较大的地区之一。

西中北部高山土区

西中北部高山土区位于上一土区以西和以北,以沙鲁里山为东界。该地区的面积约为8.1万平方千米,包括松潘、黑水等县。该地区的东北部属于岷江上游流域,除了一些高峰之外,大多呈现山岭平原和谷地宽缓的地貌,河流切割不深。该土区的土壤主要有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和高山草甸土。该土区的西南部是大渡河上游大金川、雅砻江及其支流鲜水河理塘河等深切的高山峡谷地带,山地海拔多超过4000米,5000米以上高峰众多,山间多峡谷,谷岭高差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的800~900米,至洼里达2500米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谷地气候干暖,山岭则终年寒冷。土壤垂直分带明显,从下到上依次为山地褐土(2200~2800米)、山地棕壤(2800~3500米)、山地暗棕壤或山地灰化棕色针叶林土(3500~4100米)和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4100~4800米)。山地两坡(特别是在阴坡)的亚高山针叶林类型较多,连片分布,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3900~4600米的平缓山地面,水草丰盛,适宜发展牧业。耕地仅分布在河谷阶地和洪积扇上,母质多为冰水堆积物,化学风化深度大。

生物

植物

岷江流域的植物类别大体上可分为川西高山峡谷植被地区、川西北高原灌丛及草甸地带。其中,热带高山常绿叶林、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针叶林是最重要的森林资源

川西高山峡谷植被地区

川西高山峡谷植被地区位于大渡河中上游以及岷江、白龙江上游地区。本地带的东和北界为该地区的东和北界,而该地区的西南界则以色达县道孚县康定市一线为标志。该地区的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一般相对高差达到2000~3000米。该地区的支流多数为高山峡谷,属于冬暖夏凉的山地气候,是亚高山针叶林集中分布的区域。

川西北高原灌丛、草甸地带

川西北高原的草甸和灌丛地带位于川西高山山原峡谷针叶林带以北。该地区的河床经常变化,河流弯曲,河发达,形成了宽阔的谷地和阶地。冬季极寒干燥,降雨稀少,风大,日照强烈,没有夏季,春秋短暂。该地区的植被以草甸和灌丛为主,还有零星的亚高山块状针叶林。在一些低洼处,排水不良的地方,沼泽草甸和沼泽植被得以生长。而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脊上,则发育着流石滩植被。

动物

岷江流域的动物类型可分为鱼类、陆生动物两类。其中,有鱼类28种,包括珍稀鱼类、保护鱼类等几大类。另有多个珍稀保护陆生动物,包括食肉目毛皮动物、有蹄动物动物、猴类动物、啮齿类动物等多个动物类别。

鱼类

岷江上游共有鱼类28种‚分隶于4目8科16属:鲑形目鲑科1属1种;鲤形目的鳅科3属10种‚鲤科4属5种。平鳍鳅科2属2种;形目的鲇科1属2种‚钝头科1属2种‚科3属5种;鲈形目的吓虎鱼科1属1种。

岷江上游有珍稀和特有鱼类及保护鱼类10多种。其中国家和四川省省重点保护种类有虎嘉鱼、多带高原鳅、重口裂腹鱼松潘裸鲤、青石爬和四川等6种。目前虎嘉鱼、青石爬和四川等种类的种群数量甚少‚在这一江段濒临绝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这种鱼的模式标本产地将不复见其踪影。岷江上游分布有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这些鱼类种群数量较少‚有的已成濒危物种‚目前其数量还在减少。

陆生动物

川西高原东南侧岷江上游是珍贵稀有、孑遗动物大熊猫的主产区。动物区系组成由华中区渐过渡至西南区,并成为以西南区物种为主的过渡地带。其中包括雪豹、豹、云豹兔狲猞猁金猫大灵猫小灵猫、果子狸、斑灵猫水獭亚科小熊猫属西藏棕熊熊瞎子、豺等一、二级保护动物。

岷江下游经过川西南横断山脉地带,地形为川西南高山深谷。山地海拔一般为2000米左右,夏暖多雨、冬旱多风。动物区系以亚热带农田动物群为主,并有不少特产种类。

自然保护区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卧龙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属、牛羚等稀有动物和森林生态系统。该保护区建于1963年,于1975年获国务院批准将面积从2万公顷扩大至20万公顷。它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邛崃山脉东侧、岷山西侧,属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气候为温凉的高原类型。植被的垂直分布很明显,海拔1600~1800米是亚热带绿阔叶林,1600~2000米是山地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2100~2600米是针阔混交林,2600~36000米是针叶林带,3600~4400米是高山灌丛草甸,4400~5000米是高山流石滩植被,5000米以上则是高山寒冻冰雪带。

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家畜包括黄牛、羊和牦牛等。野生动物往往对人为干扰的耐受性较低,通常采取回避措施。随着人为干扰范围的不断扩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了压缩。虽然与狩猎和伐木等其他人为干扰相比,放牧家畜被认为是干扰程度较低的人为活动。因此,在保护区内,禁止狩猎和伐木等活动,对于放牧活动则往往不受限制。但是其干扰程度依然值得关注。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的主要对象是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建于1978年,面积4万公顷,位处龙门山西北侧青川摩天岭南麓,属青川县工农乡。区内地形复杂,谷地最低处海拔仅1250米,周围矗立有3000米以上山峰,最高峰大草坪达3864米。群山之间,平地小而少。但由于受到高山保护,使保护区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雨量充沛,冬暖夏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600米以下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1600~2100米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100~24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2400~36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带;36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与高山草甸。保护区的动物资源不但丰富,而且特产动物较多;有兽类42种、鸟类124种、爬行类6种、两栖动物9种,共18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虎、云豹、豹、绿尾虹雉7种。1987年调查,牛羚有480~500头。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金猫、林麝、水鹿、大灵猫、鬣羚、斑羚、红腹角雉、血雉、蓝马鸡、红腹锦鸡、多种鹰、雕、类和两栖纲的大鲵等。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干流河段

岷江发源于四川省甘肃省接壤的岷山南麓,分东西两源汇合于松潘县川主寺,自北向南流经阿坝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等五市(州),于宜宾市区与金沙江交汇。岷江干流全长753km,流域面积45324平方千米(不含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都江堰市以上为上游,河长约占岷江全长的1/3,河道穿行于高山峡谷,比降大。都江堰市至乐山为中游,岷江河流众多、分支复杂,形成了一个扇状水系,与沱江水系和人工河网相互交错,构成了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进入丘陵地区,于宜宾与金沙江相汇后始称长江。岷江全长约735千米(也有资料称753千米),流域面积约13.5万平方千米(不含大渡河、青衣江,总面积约为45324平方千米)。岷江全长落差达3560米,蕴藏水力资源1332万千瓦(包括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总计4888万千瓦),占四川省总水力资源的18.85%,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944亿立方米(高场镇站)。

主要支流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以西部支流居多,主要支流有大渡河青衣江、黑水河等。

大渡河

大渡河(藏语:རྒྱལ་མོ་རྔུལ་ཆུ་,四川彝语:ꍩꍠꒉꄿ),中国长江上游水系岷江的最大支流,别名有沫水、铜河、大渡水等,是著名的峡谷河流。流域范围在99°42′E至103°48′E和28°15′N至33°33′N之间,它发源于四川省青海省交界的果洛山,上源为杜柯河、阿柯河和梭磨河,汇合后称为大金川,在丹巴纳入小金川后始称大渡河。靠近河口处,大支流青衣江汇入,最终在乐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千米,流域面积达到9.07万平方千米。另有说法干流全长为1074千米,流域面积77153平方千米(不含青衣江)。天然落差达到4177米,年径流量为48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3373万千瓦,可开发容量约为2460万千瓦。其主要支流有南桠河、尼日河、绰斯甲河、梭磨河、革什扎河、小金川、金汤河、瓦斯河、田湾河等。

青衣江

青衣江为仅次于大渡河的岷江最大支流,又称雅河、若水、羌河等。因流经古青衣国而得名,又说因水色青故名。发源于巴朗山和夹金山,上游为宝兴河天全河荥经河。在飞仙关合流后始称青衣江。飞仙关、千佛岩分全河为上、中、下游段,于乐山草鞋渡与大渡河相遇,全长276千米。青衣江是四川省年降水和径流深值最大河流,径流深1 000~1 800毫米,水量充沛。河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6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24万千瓦。流域内森林覆被率达26.3%,居四川省境各河流之首。

黑水河

黑水河是岷江右岸支流,古称叠溪、翼水,又称猛河、措曲。该支流发源于黑水县西部的羊拱山麓(一说垭口山东麓)流经黑水县南部、茂县中部,在茂县回龙乡的两河口注入岷江。黑水河辖区河长约11.45km,上游起于沙胡寨沟交汇处,约有1.4km河长为黑水县界河,下游止于学堂与沙坝镇交界处。

径流变化

岷江上游的径流年内分配情况因不同年代而异。在不同年代,年内月径流的分布情况也不同。其中,年内月径流的最高峰主要出现在6月和7月。在1940年代到1980年代,月径流变化曲线呈现“双峰型”,峰值主要在7月和9月。而在1990年代到2010年代,月径流变化曲线呈现“单峰型”,峰值主要出现在6月或7月。

多年平均月径流变化趋势显示,1至2月略微减少,2至7月显著增加,7至8月略微减少,8至9月略微增加,而9至12月急剧减少。汛期径流(5至10月)占全年径流的约78%。年径流与汛期径流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这表明年径流的总体变化趋势受汛期径流的影响。

经过多年观测,岷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的特征呈现出均匀向不均匀再向均匀转变的趋势。1980年代的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最高,而2010年代的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最低。

在1937年至2018年,岷江上游径流的多年平均值为448立方米每秒,最大值为615立方米每秒出现在1937年,最小值为311立方米每秒出现在2002年。1940年至1969年的径流高于多年平均值,而1970年至2009年的径流低于多年平均值。2010年代径流有所回升,略高于多年平均值,可以初步判断岷江上游径流呈现减少趋势。

在1937年至2018年,径流的Cv值为0.12,各年代Cv的最大值为0.12出现在1990年代,Cv的最小值为0.07出现在1960年代。径流的Cs值有大有小,表明年径流分布的偏度性不一。极值比的取值为1.98,各年代极值比的变化范围为1.25~1.50。综上所述,径流在1990年代际变化最大,在1960年代际变化最小,各时段年径流分布的偏态性也不同。

水能资源

岷江全长落差达3560米,蕴藏水力资源1332万千瓦(包括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总计4888万千瓦),占四川省总水力资源的18.85%,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944亿立方米(高场镇站)。

人类活动

早期文明

古蜀农业文明最早起源于岷山河谷,营盘山文化遗址是考古证据。第一代蜀王蚕丛率部从岷山河谷迁移到成都平原,依水建城,古蜀文明逐渐形成并展示出天府农业文明的特色。古蜀时期治水和农耕紧密相连,形成了岷江水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展示面貌。在岷江区域社会变迁中,水利文化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是岷江区域社会机制内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岷江文化的标志之一。大禹时代开启了中国治水之风,历经大禹、开明和李冰三个谯蜀治水里程碑,即便在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条件下,仍然取得了人类水利方面的伟大成就。

水利工程

岷江小三峡(平羌小三峡)

平羌小三峡,又名嘉州小三峡,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全长12千米,是由平羌江上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峡区河道蜿蜒曲折,景色秀美。游客可以欣赏十八块突兀的大石包围崖对峙,形如“十八罗汉观世音”、一座长达近30米的巨型“石棺材”顺江平搁。还可以看到尚未凿完的“平羌大佛”和对岸的“鸡公石”。平羌小三峡是岷江河流沿东北-西南方向穿越龙泉山脉余脉而形成的。附近的板桥驿盛产荔枝,是中国荔枝种植的北界。

映秀湾电站

映秀湾电站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岷江上游左岸。该电站使用径流引水方式发电,没有水库储存水量。入流河水通过三级拦污栅(10厘米、5厘米、5厘米),然后进入混流式水轮机机组。电站原设计装机容量为3×37MW,实际装机容量为3×45MW,最大发电能力为115MW。历年来,映秀湾电站的含沙量一直维持在0.72kg/m3左右,而沉沙池中的年平均含沙量大约为0.41-0.45kg/m3,河流泥沙的平均粒径为0.123mm,中值粒径为0.058mm。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是岷江流域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同时也具备防洪、城市供水等多种功能。作为世界上现存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国蜀郡的时期,为支持秦国征服楚国的战争,李冰主持兴建了都江堰,以连接成都平原与岷江、沱江长江的水路交通,将蜀郡丰富的粮食、兵源运至长江中游。都江堰的建设利用了岷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改善了水环境,塑造了成都平原的河流水系,从而成为了秦汉之际稳定充足的水源保障,也使成都平原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宋代之前,都江堰先后被称为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环境问题与保护

地质灾害

滑坡

川西地区,总共发育了8344处滑坡,其中以中小型滑坡为主,数量达7956处,占滑坡总数的95.34%。特大型和大型规模滑坡分别为36处和352处,分别占滑坡总数的0.43%和4.23%。这些滑坡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的深切河谷区,占滑坡总数的4.67%以上。此外,岷江流域的理县、汶川县、茂县以及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县小金县也是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密集分布区。

泥石流

川西地区发育着5505处泥石流,以中小型泥石流为主,数量达到5308处,占泥石流总数的96.42%。特大型和大型泥石流规模分别为46处和151处,分别占泥石流总数的0.83%和2.75%。泥石流在全区的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下游、雅江下游和岷江上游的汶川县、理县和茂县。尤其5·12汶川地震后改变了该地区泥石流的成灾环境该地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提高。

崩塌

川西地区发生了2562起崩塌事件,其中中小型崩塌占主导地位,数量达2421处,占总数的94.50%。特大型和大型崩塌分别有16处和125处,占总数的0.62%和4.88%。这些崩塌主要发生在茂县、汶川地震区、理县、大渡河中下游和雅砻江中游地区。特别是在岷江流域的汶川县,位于川西北的中高山区,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该地区的崩塌地质灾害更加严重。

洪水

岷江在1483~1949的466年间,共计发生洪水48次。2020年8月,大渡河流域遭遇了强降雨天气,导致大渡河干流多个测站出现超警戒及以上洪水过程。仅瀑布沟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的入库流量达到6990立方米每秒,而瀑布沟水库以下的水域来水量也达到了历史极值

环境污染

工业污染

2011年7月21日,岷江电解锰厂因山体爆发特大泥石流,冲击尾矿坝,最终造成溃坝。该泥石流直接导致3万方带有金属锰的尾矿被卷走近1万方,冲入岷江,造成下游支流涪江污染,沿岸绵阳市大面积停水。2016年5月30日,四川省发布污水治理条例文件,旨在对岷江流域市政污水厂全面提高出水质标准至地面水四级。四川省从源头上强化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执行了2100多个项目,新建800多个污水处理厂,增加了300多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量超额完成。

生物污染

2002年10月,“清道夫”(一种外来入侵鱼类)入侵岷江,通过繁殖形成种群,对岷江原有生态平衡带来灾难性破坏。2017年7月,成片凤眼莲、水白菜在河道内大量繁殖,并占据泥溪河多个小支流和沟渠,顺流进入岷江。当地政府部门虽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打捞清理,但仍无法从源头上彻底解决问题。

政策措施

政策出台

2022年01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系统推进‘三水’共治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净土减废行动保持土壤环境总体稳定”等方面指导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包括岷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截止2023年5月1日,《四川省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在起草与提请过程中。

政策实施

自2022年3月1日起河湖长制实施以来,岷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改善。与“十三五”期初相比,岷江流域21个国家、省级考核断面2020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提升了42.9个百分点,其中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了100%。阿坝和成都段的岷江干流水质提升到Ⅱ类及以上,毛河、新津南河等污染较重的小流域水质也得到了改善,7个劣Ⅴ类断面得到了全面消除。此外,37个城市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并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

经过2018年采取新建抗滑桩、在已有的抗滑桩上增加了应急锚索等紧急治理后,岷江电化厂西面滑坡的位移速度减缓,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尽管枯季地下水位依旧较高,但前缘抗滑桩顶呈现出缓慢变形趋势。2019年进行了综合治理,滑坡位移速率进一步降低,部分监测点的位移停止了。治理措施包括疏排水措施,有效避免了2019年雨季地下水位的明显提升,部分水位孔监测到的雨季水位比未设置排水措施前的枯季水位低10米左右。此外,经过2019年综合治理,前缘抗滑桩顶的位移也呈现出停止发展的趋势。综合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紧急治理控制了滑坡的变形速率,2019年综合治理后,滑坡的变形趋势停止,处于稳定状态。

风景名胜

岷江流域途径多个风景名胜,如乐山大佛、岷江小三峡、都江堰水利风景区等。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中国唐代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城东凌云山西壁栖鸾峰,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从开元元年(713)开始,僧人海通开始凿造,贞元初韦皋舍俸钱五十万继续建造,历时90年直到贞元十九年(803)完成。这座摩崖石佛像依山而建,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两侧岩壁上有石造像,保存较好的有两龛,其中一龛“西方极乐图”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大佛前曾建有13层重楼,名为大佛阁或大像阁。大佛为弥勒佛倚坐像,坐东面西,通体精细雕刻,衣饰流畅,造型端庄。由于其巨大体积,脚背宽度达8.5米。

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被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000年,乐山大佛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4A旅游区,而在2011年,又被评为国家级5A旅游区。乐山大佛风景区是乐山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美术、石刻和建筑等文化形态的结晶。现在,乐山大佛已成为佛教徒朝圣的圣地之一。每年,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游览,其中佛教信徒占相当大的比例。

岷江小三峡

“岷江小三峡”是中原地区四川省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位于乐山市境内。这里是岷江河流沿东北-西南方向穿越龙泉山脉余脉而形成的。全长达8千米,由北往南分别为犁头峡、背峨峡和平羌峡,被统称为岷江小三峡。因这段水域在古时候称为平羌江,因此又叫平羌峡。在小三峡附近,有一个盛产荔枝的地方叫板桥驿,也是中国荔枝种植的北界。

都江堰水利风景区

都江堰水利风景区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相关文化

地区特色

漂木,即江河中流送的和沿江河储放的、由林业木材水运单位流送的各类木料。赶漂队则是根据需要设置木材诱导设施,保证漂木沿指定岸边漂流,顺利到达收漂工程的工人团体。岷江水运年货运量位于四川各河流的第四位。每年漂运的木材达约50万立方米,仅次于大渡河。但自1998年后,赶漂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漂木也逐渐变成历史。

诗词歌赋

以下展示直接描写岷江的著名诗词。

觞滥鹅村注脉摇,西波东渐画南条。海门组练楼船入,蜀阵风云石蕝标。——顾印愚《岷江》

岷江诸峰如献酬,岷江潭头碧流。不愁水生劝人去,只愁人死送山林。——叶适《岷江愁二首挽陈持中知府郎中嫂恭人》

蜀汉春与秋,岷江朝夕流。长波东接海,万里至扬州市。——武元衡《古意》

参考资料

岷江.四川省水利厅.2023-04-28

岷江.中国知网.2023-06-17

《尚书·夏书》的原文及翻译(一、禹贡).通历史网.2023-06-17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六 四川一.学网教育网.2023-04-30

岷江流域规划.全国水雨情信息网.2023-06-22

成都平原.中国知网.2023-06-22

大渡河.四川省水利厅.2023-04-28

岷江(黑水河)洼底镇段基本情况.茂县人民政府.2023-06-17

平羌小三峡.中共青神县委青神县人民政府.2023-04-30

无法问责的灾难:四川岷江电解锰厂污染事件调查.中国质量新闻网.2023-06-17

关于《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水业网.2023-06-17

“垃圾外星鱼”杀入岷江 可能带来严重生态破坏.新浪新闻.2023-06-17

“水葫芦”泛滥,泥溪河变“草原”.四川在线.2023-06-18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4-30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2022年立法计划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2023-04-30

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攀枝花市水利局.2023-0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智能云搜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06

都江堰旅游.新浪旅游.2023-06-18

岷江.古诗文网.2023-05-06

岷江愁二首挽陈持中知府郎中嫂恭人.古诗文网.2023-05-06

古意.古诗文网.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