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远河
绵远河发源于九顶山南麓,沿绵竹市山区、坝区奔腾而下,在德阳市中心区穿城南去,全长133.6公里,是沱江上游正源。
简介
城区段为16.1公里。绵远河吸纳德阳市西北区域10余条支流,滋养着旌城儿女。
沱江正源
沱江的发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缘的九顶山,又名茶坪山。这座山里的东、中、西三处分别流出许多溪流,逐渐汇成三条较大的支流:西边一条湔江,长139公里;中间一条石亭江,长141公里,东边一条绵远河,长180公里;它们汇合在金堂赵镇附近,才正式成为沱江干流。因为绵远河最长,所以现在把它定为沱江正源,另外两条就算旁系支流。
德阳母亲河
长期以来,绵远河为两岸生活的10余万人和40余家大中小型企业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灌溉沿河两岸近10万亩良田,承担着德阳市城区50余平方公里的防洪功能,因此,绵远河被旌城人民尊称为“母亲河”。
污染
上世纪80年代末,德阳城市和经济发展迅速,但城市的生态环境却因保护不力受到了影响。绵远河城区段每年有上千吨的生活垃圾、近万吨的建筑垃圾无序堆放,沿河160多个排污口每天向绵远河排放近万吨污水,流域范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河道淤积、道路不畅等问题日趋严重,沿河居民苦不堪言,整治绵远河,还清母亲河成了全市人民共同的心声。1989年,德阳市委、市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解决城市发展向东受阻的问题,决定对当时的绵远河城区段7公里的堤防,雨、污排水管,跨河的部分桥、闸进行建设。1991年4月,岷江路闸桥落闸蓄水,德阳市城内诞生了一个人工湖——旌湖。
治理
2001年3月,德阳市委、市政府站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改善群众居住和商业环境的高度,做出了以污水治理、环境治理、完善功能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决策。2001年7月,委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16.1公里长的绵远河城区段——旌湖,进行滨水景观城市设计。2002年4月,旌湖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开工。2002年至2006年,综合整治工程一直被德阳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工程,全力推进。目前,还清后的母亲河“天蓝、水清、岸绿、景美”,成为旌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重现了青春魅力。
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区,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街道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旌阳区气候属亚热带湿和半湿润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强度不一。常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6.7℃,温差43.2℃。年平均日照时数1215.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93.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达536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
季节交替时,冷热空气活动频繁激烈,形成以东北方向为主的季风。年平均风速1.5米/秒,瞬间最大风速14.3米/秒。无霜期长达276天。
常年发生的主要气候灾害有低温冻害、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秋霜、寒潮等,低温冻害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频率70%。春旱、夏旱、伏旱和冬干经常发生。3月初至4月底发生春旱频率为40%,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夏旱的频率86%。6月底至9月初,发生伏旱的频率61%,12月至次年1月发生冬干频率40%。夏秋两季发生洪涝的频率50%,年平均发生0.75次。六级以上大风年平均发生0.86次,年平均出现雹灾0.8次。9月至11月,易发生秋霖,年平均发生1.89次,12月至次年2月,寒潮年平均发生1.52。
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1度,无霜期271天,年降水量893毫米,日照市1251.5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冷寒、干旱、洪涝、冰雹和秋绵雨。全区耕地面积33683.5公顷,占幅员面积的56.84%,林地面积9354.4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4.4%。
桥梁涵洞
绵远河属沱江上游一级支流,为沱江正源,发源于绵竹与茂汶接界的九顶山南麓,合山间溪涧细流,至汉旺镇出山口,经拱星、绵远、黄许、德阳市城东、连山,至广汉三水镇易家河坝与石亭江汇合后称北河,出境至金堂赵镇入沱江干流,全长133.6公里。境内长125.4公里,河床宽200~1500米。水运航线从市中区略坪,到广汉易家河坝出境处止,航道共计57.9公里。绵远河自民国年间通航以来,各码头常有5~20只木货船往返运输,小木船载重1.5~3吨,每年航期约4个月。一直到1953年,公路、铁路运输繁荣后,便告结束。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据《德阳县志》记载,绵远河修筑防洪堤始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河水大泛,冲至城脚,知县丛方涵筑堤固岸,旋筑旋溃。乾隆元年(1736),知县夏诏新复行修筑。岁久,仍复冲毁。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周际虞用竹编密笼填三合土决流、筑堤。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李建金刚亭于北门受水处,沿城砌石岸以御之。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水至城脚,知县彭永芬禀请增修。据1984年调查的历史洪水资料记载,黄许镇大柏树对岸有一处防洪堤,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此堤至今尚存。
民国时期,沿河一些小业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也筑堤防洪。孟家乡江兴益在绵远河边青咀子下面有田地70余亩,民国10年涨洪水冲毁8亩,洪水主流倒向青咀子,有继续被冲之势。征得铜锣堰堰长及地保的支持,由江出钱出力,筹备材料,于民国13年在青咀子建成一道长60米的固定支水堤,目前尚存。黄许镇王爷庙门口的防洪堤,德阳东大桥上面河边石牛堤,都是民国时期修筑,至今仍起抗御洪水的作用。
1950年代初期,在绵远河从孟家乡锅底到八角一段河床,连年淘修,归正河床,使洪水归流。又从1953年起在沿河两岸洪水倒滩处修竹笼堤护岸。1961年5月,建成东大桥上一道长450米混凝土固定堤。同年10月,成都铁路局在黄许铁路桥下面修筑一道700米长的混凝土预制块防洪堤,成都市建局在桅杆桥修建一道长120米混凝土防洪堤。这三处防洪堤,经过1964年最大洪水考验,至今完整无损。1965年,绵阳市水电局组织力量对绵远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从1961年至1984年,国家补助材料费208万元,乡村投劳340万个,修建固定防洪堤35.1公里,恢复耕地8108市亩,保护土地10430市亩。
绵远河治理1962年绵远乡试筑砂浆堤一段。1964年官宋棚堰连锁闸建成,闸下为保护汉旺场镇安全,筑堤1433米。当年冬,又在宝林院建堤640米。到1984年,绵远河共建成浆砌固定防洪堤有:汉旺镇境内右岸二段,左岸一段;兴隆乡境内右岸一段;拱星乡境内左岸一段;富新乡境内右岸一段;绵远乡境内左岸三段;什地乡境内二段。总长7300多米,这些堤中一部分基础深度不够、稳定性较差。汉旺场后一段防洪堤建成后开辟了一大片可供利用的地面。东方汽轮机厂生活区、粮机厂、黄磷厂、天池煤矿、水泥厂等10多个单位均建于此。1978年汉旺镇进行总体规划,又作了防洪工程设计上报,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川革发函(1978)139号文件批复:“所需投资以东方汽轮机厂为主和其它受益厂矿分摊的原则实施”。1982年,东方汽轮机厂作了绵远河汉旺镇防洪加固工程设计,报经四川省江河管理指挥部复文通知:同意该工程分两期进行,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原堤按20年一遇设计)。第一期工程已由东方汽轮机厂于1984年按旧堤走向组织进行,1640米基础用100号混凝土部分加固施工。
水电工程
小岗剑电站,位于绵远河上游天池乡小岗剑地址,进水口位于大桥侧,引水渠长3.2公里,有天然落差55米,设计水头51.2米,装机两台3200千瓦,年发电量2040万度。电站总投资596万元,国家按政策规定补助96万元。县地方财政投资55万元,贷款240万元,其余为地方水利费投资。于1984年10月动工,已发电。
1.红旗电站(金鱼咀电站):位于绵竹县天池乡小岗剑绵远河上,1978年10月开始酝酿、勘察、设计,1983年7月批准建站。引水渠长3.2千米,设计水头51.2米,装机2台(2×1600),容量3200千瓦,年发电量2040万千瓦小时。电站总投资596万元,国家补助96万元,县地方财政投资55万元,贷款240万元,其余为地方水利费投资。1984年10月动工,1987年3月竣工。同时建成东北地区乡35千伏变电站1座及22千米输电线路,供东北水泥厂用电。年供电量450万~500万千瓦小时,余电以10千伏并入国家电网绵竹西门35千伏变电站计度。1992年1月1日后全部送入绵竹西门变电站。当年10月由红旗电站改名金鱼咀电站。1994年发电2402万千瓦小时。发电以5千米35千伏线路送至国家电网汉旺110千伏变电站计度入网。
2.王家坪一级电站:位于绵竹县王家坪,利用绵远河山区支流湔沟落差建站。1990年动工,1992年4月竣工。设计水头110米,装机2台(2×500),容量1000千瓦。在当地清平磷矿与国家并网。1993年发电量270万千瓦小时。1994年发电量300万千瓦小时。电站总投资360万元,全部由王家坪村民组自筹。
3.王家坪二级电站:位于绵远河山区支流湔沟的王家坪,接一级站尾水。1993年开工,1994年竣工。设计水头24米,引用流量5.5立方米/秒,装机3台(3×320),容量960千瓦。1994年发电量110万千瓦小时。与一级站同处并网。为绵竹县清平镇湔沟村王家坪组自筹资金建设、经营,总投资280万元。
4.长河坝电站:位于绵竹县清平乡绵远河上游。装机3台(3×320)容量960千瓦。1991年3月动工,1993年5月竣工。该站发电全由伐木厂自用,属自备电站。总投资389万元。
引水工程
官宋硼堰(工农渠),官宋硼堰系绵远河水源,位于汉旺镇山口。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土石建堰,东、西分水,东为硼堰,西为官、宋堰。清代又名屯军堰。民国36年(1947年)改建为水泥栏河堰。因设计不妥,又未解决消沙问题,年修年毁,山区水土流失致河床淤塞日趋严重。1962年,设计修建钢筋混凝土连锁闸。组成官宋硼堰进水闸工程指挥部,由郝尚光任指挥,12月初动工,至1964年春建成,后又改为钢质闸门,1978年配套增设卷扬式电动手摇启闭机。进水闸工程形式呈“一”字形,顺流向左岸硼堰进水闸,净空高6米、孔径5米,二孔。右岸官宋堰进水口二孔。中有弧形消沙闸二孔及开敞式连锁闸十孔。建成后减少渗漏,增大水量;总引进流量可达60立方米/秒输入灌区;有效灌溉面积9.27万亩;由于水源有保证,灌区内相继增修了引、蓄水工程。
汉九渠引水工程引输官宋硼堰水,全长12.5公里,渠底宽2.5米,深2米,过水能力4立方米/秒。从汉旺经凌法村,马尾乡武都、八甬、九岭村、九龙乡二龙、同心、新民、双桂村至遵道乡付家河。上段于1958年春利用徐家堰扩大断面改建,至柏林水库长3公里。中段于1958年冬兴建,从柏林水库至白水河长5.2公里。下段于1978年冬续建,至付家河长4.3公里。建成后,增灌九龙、遵道、西南三乡8个村农田和解决小河堰灌区8座水库,7口山塘蓄水水源。
人民渠原名官渠堰,始建于1953年春,1966年改称人民渠,是从都江堰内江系统蒲阳河引水的大型灌溉工程,又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延伸至平原区东部、东北部并跨越沱、涪江分水岭进入川中丘陵区的新建引水渠系,分七期建设。第一至四期干渠沿成都平原东北边缘行进,至彭州市军屯场东,伸出杨柳分干渠跨越小石河后延出红岩分干渠至绵运河;穿越绵远河后分左右两股,分别为第五期(右)和六期(左)工程干渠。五期1970年初改扩建延伸为第七期工程。灌溉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等四市十三个县(市、区)的392万亩耕地。因人民渠是解放后四川省兴建的第一条骨干引水工程,故素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人民渠干渠自都江堰市蒲阳河引水,经彭县、什邡县、绵竹县、德阳县境内至绵远河,全长89.56公里,德阳市境内长48.7公里。该渠分四期建成。
主要支流
石亭江,古名洛水,刘宏中平五年(188)刘焉为益州牧,垒石为亭以镇江水,故名石亭江。属沱江上游二级支流,为沱江三源之一。发源于德阳市西北山区,什邡、绵竹与茂县接壤的九顶山南麓,其源头为二道金河(石亭江)、头道金河(章水),红白场以下称石亭江。自西北流向东南,经什邡红白、绵竹金花至高景关出山口,进入平原。流经什邡洛水、莹西、双盛、禾丰及绵竹广济、玉泉、新市、观鱼等乡,在观鱼乡赵家嘴纳射水河,再东南流,经市中区景福、天元、八角,广汉金轮、小汉、金鱼、和兴至三水易家河坝与绵远河汇合后,至金堂赵镇入沱江。石亭江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600平方公里,落差2460米,平均比降21.4‰。
建兴河,发源于德阳市中区新中乡柳林湾。由北向西南流入中江县集凤区会棚乡,经中江新丰乡出境入广汉连山镇汇绵远河注入沱江。中江县内长23.3公里,天然落差155米,平均坡降6.6‰。
水文特征
绵远河属降水补给河流,山区积雨面积42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299.21平方公里。上游山势陡峻,水系发育,河床比降大,汇流迅速,洪水峰高量大,汛期常陡涨陡落,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6.18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3.1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08毫米。
干流概况
绵远河古名绵水,明、清时称绵阳河,民国29年(1940)更名绵远河。属沱江上游一级支流,为沱江正源。发源于德阳市西北部绵竹县清平镇,与茂县接壤的九顶山南麓,其源头大盐井沟海拔3060米。绵远河汇山间溪涧细流,至绵竹汉旺镇出山口,自西北流向东南,经绵竹汉旺、拱星、兴隆、绵远、富新、什地等乡,从红岩寺入德阳市中区,经柏隆、广富、略坪、袁家至黄许镇转而南下,经德阳城东、旌阳、八角,至东河乡入广汉市境,经连山镇,沿双象、松林乡续向南流,于三水镇易家河坝与石亭江汇合后称北河,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
绵远河全长133.6公里,在德阳市境内河道长125公里,分为山区、平原两部分。汉旺镇以上,山区主河道长42.5公里,其中汉旺至清平河段长13.5公里,坡降12‰,清平至烂柴湾牛角洞河长14公里。小木岭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达1300米。卸军门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728米。汉旺镇以下,河流进入平原,河床宽200~1500米,坡降5‰~10‰。
绵远河古名绵水,又名绵江,因其源远流长,故名绵远河。为沱江之正源,发源于九顶山南麓,合山间溪涧细流,至汉旺镇出山口,汇为大河,自西北流向东南,经汉旺、拱星、兴隆、绵远、富新、什地等乡,从红岩寺入德阳市,经黄许镇、德阳城东、更南流入广汉市境,经连山镇、与石亭江汇合,至金堂入沱江。绵远河从九顶山南麓的大盐井沟源头至金堂县汇合毗河,全长133.6公里。
在绵竹县境河道长63.5公里,分为山区、平原两部分。汉旺镇以上为山区,主河道长42.5公里,其中汉旺至清平,河段长13.5公里,坡降12‰,清平至烂柴湾牛角洞河,长14公里,坡降32‰。再上至大盐井沟,长15公里,坡降117‰。山区河床宽约50米,最窄处约10米。两岸山坡约70°。小木岭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卸军门处山峰与水面相对高差达728米。汉旺镇以下,河流进入平原,在县境内河道长约21公里。河床宽约700~1000米,遍布卵石砂料,坡降5~10‰。绵远河山区集雨面积420平方公里,坝区绵竹县境控制面积2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20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4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最大径流量6,18亿立方米,最小径流量3.1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1208毫米。
绵远河古名绵水,明、清称绵阳河,民国29年更名绵远河,属沱江上游一级支流,为沱江之正源。发源于绵竹清平镇与茂县接界之轿壁山(九顶山东北)下;大盐井沟源头高程3060米,东南流经清平至汉旺镇出山,于红岩寺附近进入县境。至黄许转而南下,经县城东,在东河乡南界,入广汉郡境。纳齐家堰水至连山镇南汇石亭江水,再至金堂县入沱江。全长133.6公里。在县境内流长46公里,平均坡降2.3‰。县境内流经柏隆、广富、略坪、袁家、黄许、孟家、城区、旌阳区、八角井、东河10个乡。
流域面积510.4平方公里,河面宽窄不一,一般200至800米。多年平均流量20.0立方米/秒。过去常通航,河道上游地形陡峻,水系发育,河床比降大,汇流迅速,洪水峰高量大,汛期常陡涨陡落,行洪期(7月至9月)则洪水激增。据汉旺水文站调查,民国23年洪水流量达3500立方米/秒(当时系由于天宝山垮塌造成)。汉旺站实测的最大流量为2320立方米/秒,汉旺至红岩寺一段河床较宽,河槽调洪能力增强。因沿途民埝引水截流,每年12月至4月基本断流。沿岸多为农田,因历史上垦荒种植。围河造田,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仅0.71%,汛期洪水冲刷严重,河水含沙量大,常使河道淤塞,河床局部抬高,沿河一带历史上常遭洪害。新中国成立后,结合兴修水利,广筑河堤,取河床沙石供建筑材料,河床深度与河面宽度已逐年稳定,汛期洪害大大减少。
绵远河古名绵水,明、清称绵阳河,民国29年更名绵远河,发源于四川盆地西北缘九顶山的老鹰窝梁子,向东南流经绵竹、德阳市中区,再南流入县连山镇境内,至双泉有土溪河汇入,又沿双泉、松林与连山镇之间续向南流,于三水镇易家河坝与石亭江汇合称北河,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县内河段长11.9公里,河面平均宽268米。河床比降,连山桥以上1.62‰,以下1.38‰。县内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属降水补给河流。年平均流量15.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立方米/秒。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3700立方米/秒。1981年7月为259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
北河,古名后江,系沱江正源绵远河下段。绵远河南流经广汉易家河坝,接纳石亭江、湔江水之后,入金堂县境始称北河,至赵镇与青白江(清白江)、毗河相汇成沱江。县境内流程为13公里。水面面积185万平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6立方米/秒。平水期河床平均宽169.4米,最宽处287.5米,最窄处仅50米。弯曲系数1.15,比降1.9‰,洪泛频繁,是金堂县境水害最大的河流。 广汉三水镇易家河坝与石亭江汇合
参考资料
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牟尼庙支渠整治工程)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报批稿).www.mz.gov.cn.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