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
金沙江,中国境内河流,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因古代盛产金沙而得名。发源自唐古拉山脉,主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在宜宾市与岷江交汇后始称长江。全长3496千米,流域面积约47.32万平方千米。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省各拉丹冬雪山的根迪如冰川,至当曲河口段称沱沱河,长358千米;从当曲河口至玉树市结古镇巴塘河口,长813千米,称通天河;直至巴塘河口,方始称金沙江,前部分为西藏与四川界河,进入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后,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哈巴雪山与云南玉龙雪山之间的虎跳峡,长16千米,落差达200米,为世界罕见的深切峡谷区;在攀枝花与雅江交汇折向南,再转向东北抵达宜宾,长2308千米。受季风影响明显,金沙江流域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季风气候等,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金沙江流域地域广阔,支流众多,水量丰沛稳定,年际变化小,水能条件优越;铁、钛、煤、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富集,极具现代工业规模化发展的要素条件。。流域内有藏族、彝族、纳西族和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汇的还有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文化差异明显且类型多元。
命名
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尚书·禹贡》中,就有关于金沙江的文字记载。那时,人们将金沙江称为黑水。在随后的《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绳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汉书地理志》中,将今雅砻江以上部分称为淹水,而以若水(雅砻江)为干流。三国时期,将其称之为泸水市,诸葛武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直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首次对金沙江水系做了详细描述,但却未能言明金沙江与长江干流的关系。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从而确认了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源而纠正了自《尚书·禹贡》以来“岷山导江”延续两千年的谬误。
明代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中写道:“金沙江……回环五百里,出金者数载。”如此看来,这条“神州”“丽水”曾经出产金沙,故而得名金沙江。
位置境域
金沙江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流域位置介于东经90°~105°,北纬24°~36°之间,全长3496千米,总落差5100米,流域面积近47.32万平方千米。金沙江干流流经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4个省(自治区),部分流域涉及贵州省,包括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长1560千米,流域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宜宾市,长1561千米,流域面积7.3万平方千米;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长587千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以及贵州省的毕节市,流域面积4901平方千米。
金沙江分为上、中、下游三个河段。金沙江在云南石鼓以上称金沙江上游,石鼓至四川攀枝花为金沙江中游,攀枝花以下至宜宾为金沙江下游。玉树直门达至石鼓为上游段,长约994千米,落差1722米。石鼓至雅砻江口为中游段,长约564千米,落差838米,除约40千米河道在四川省攀枝花节境内,其余均在云南省境内;雅砻江口至宜宾为下游段,长约768千米,落差719米,除小部分属攀枝花市、宜穴市和云南楚雄所辖外,大部分为川滇界河。
形成演化
晚新生代,金沙江水系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3.40MaB.P,为高原面形成期间的古水系阶段;距今3.40Ma之前,为金沙江水系孕育阶段;2.00±0.20~1.54±0.178MaB.P,为金沙江水系调整阶段;1.54±0.178MaB.P以来为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与发展阶段。
高原面形成时期,金沙江及毗邻地区缺乏河湖相沉积,当时的水系为外流水系,水系格局难以恢复。3.40MaB.P前后的构造运动使高原面解体,并在解体的过程中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的断陷湖盆。高原面上的古水系因这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产生新的地势上的适应和地质构造上的调整,原来的水系格局被破坏。之后,由于高原隆起,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原来的夷平过程中断,并且给河流袭夺和水系重新组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次构造运动使湖盆回返,同时由于金沙江河流的溯源侵蚀,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使得发育成熟的古内陆水系格局被破坏,水系发育进入新的调整和适应阶段。在2.00±0.20MaB.P,巧家县以下的金沙江与川江贯通;渡口(攀枝花市)—巧家的金沙江河段在1.78MaB.P前后形成,越向金沙江上游,河谷形成的时代越新。在1.54±0.178MaB.P金沙江上段最高级阶地形成之时,金沙江全线贯通,主干河谷形成。此后,水系演化进入现代水系形成的演化阶段。
地理特征
气候
上游
金沙江上游属典型的高寒气候。金沙江上游降雨量集中分布在6-10月份,即金沙江上游的汛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8.16%。年平均气温5.01℃。金沙江上游冬季为11月至次年1月,是气温最低季节;夏季是5月至7月,是气温最高季节。
中游
金沙江中游地区气候特征主要由其地貌特征决定,所处经纬度对其影响不大。垂直立体气候分布明显,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河谷坝区温热,半山区温凉,高山区寒冷。干湿季分明,冬季降水增加,夏季降水减少。冬长夏短,春寒秋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该区域处于季风气候带。但因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从南往北被分割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带、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带、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寒冷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带等大大小小的气候带。汛期5~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825毫米。金沙江中游降水呈现南北少、中间多的空间分布,处于中部的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900~1100毫米,而北部的水洛河上游及南部的年降水量多年均值小于500毫米。
下游
金沙江下游分布在北纬24-29°和东经99°-105°之间,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但东亚季风、高原季风和西风急流对该区也有影响,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具干湿分明的特点。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分别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温暖水汽输送至此,为雨季,温暖湿润;冬季则在青藏高原冷高压的辐射下,温暖干燥。年均降雨量在约400~1200毫米之间变化,但时空差异明显,从时间上来看,降雨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0%,且多暴雨。
该区气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为以干热河谷为基带的复杂立体气候。金沙江河谷底部,低陷的小盆地,山谷风局地环流或焚风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干燥炎热的气候,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左右,为典型的干热河谷。河谷之上的高原面,年均降雨量可达1200毫米。
地质
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脉断块抬升高山、高原褶皱隆起中一低山和四川盆地掀斜台陷深切丘陵三种环境地质域,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流域水平及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由此营造出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金沙江所流经的川滇交界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板块西部边缘,西邻三江构造带,区域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巨型的帚状构造系统奠定了本区构造格架的基础;深断裂控制了区域大型断裂、沉积盖层的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区域新构造和现代地壳活动明显。新构造运动时期,伴随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的整体隆升,本区地壳呈现掀斜式抬升及块断变形,同时金沙江快速下切,形成青藏高原东侧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周边断层系如鲜水河一小江断裂、金沙江一红河断裂等新活动强烈,致使强烈地震沿这些断裂带频繁出现,河谷两侧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屡屡发生,并常常造成堵江断流、毁坏村镇和工程设施等灾害事件,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环境。
地形地貌
金沙江流域上游的地势较为平坦,地表覆盖以荒漠草甸为主,基地为古生代形成和再循环的大陆地壳,河谷宽浅,流速缓慢;中游进入印支褶皱带,为中一新生代形成的陆壳,河床比较大,水流湍急;下游基地则是古老的前寒武陆壳,流域整体上处于强震区,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发育,受快速构造隆升和河流下侵蚀作用影响,谷深大于1000米的峡谷型地貌极为发育。
上游
金沙江在云南石鼓以上称上游,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高原,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分布有大面积的雪山冰川、高寒湿地、高寒荒漠。本段金沙江左岸自北而南是高大的雀儿山、沙鲁里山、中甸雪山;右岸对峙着达马拉山、芒康山、芒康山和云岭诸山,河流流向多沿南北向大断裂带或与褶皱走向相一致,被高山夹峙的河谷一般宽100~200米,狭窄处仅50~100米。右岸宁静山—云岭诸山以西为澜沧江。澜沧江以西越过高耸的他念他翁山—怒山则是河谷险峻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左岸沙鲁里山以东为金沙江的最大支流雅砻江,这几条大河被高山紧束,大致平行南流,形成谷峰相间如锯齿、江河并肩向南流的独特地理单元—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峡谷险峻,除在支流河口处因分布着洪积冲积锥,河谷稍宽外,大部分谷坡陡峻,坡度一般在35°~45°,不少河段为悬崖峭壁,坡度达60°~70°以上,邓柯至奔子栏间近600千米深谷河段的岭谷高差可达1500~2000米。因两岸分水岭之间范围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120千米,邓柯附近最窄,仅50~60千米,白玉县附近最宽,亦不过150千米。由于流域宽度不大,支流不甚发育,水网结构大致呈树枝状,局部河段的短小支流垂直注入干流,水网结构呈“非”字型。
中游
石鼓至四川攀枝花市为金沙江中游。金沙江过石鼓后,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型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石鼓以下,江面渐窄,至左岸支流硕多岗河口桥头镇,往东北不远即进入虎跳峡。虎跳峡上峡口与下峡口相距仅16千米,落差竟达220米。平均坡降达13.8‰,是金沙江落差最集中的河段。峡谷右岸为海拔5596米的云南玉龙雪山,左岸为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两山终年积雪不化。峡内江面不足海拔1800米,峰谷间高差达3000余米。峡中谷坡陡峭,悬崖壁立,呈幼年期“V”型峡谷地貌。流出虎跳峡,向东北流至三江口,左岸接纳水落河,又急转向南,形成金沙江干流最大的弯道。三江口以南江水穿行于左岸绵绵山与右岸玉龙山之间,左岸有洪门口河、右岸有黑白水河汇入,过左岸五郎河口金江桥附近。江水南流至中江街纳右岸漾弓江,直至金江街以西才转向东流。又经金江吊桥、皮厂、右岸的渔泡江口、湾碧、观音岩、半边街至攀枝花市。
下游
攀枝花以下至宜宾为金沙江下游,两岸多在海拔500米以下,仅向家坝水电站附近山岭海拔超过500米,属低山和丘陵,规划在此处拟建向家坝水利枢纽。本段河流沉积作用显著,河床多砾石,沿岸有较宽阔的阶地分布,高出江面约30米。支流除横江外,均较短小,水网结构呈格网状。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岩石破碎,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均有出露。岩性多为砂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花岗石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整个流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海拔285一4358米。地貌类型可分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和高山山原。大部分地带山高坡陡,形成“V”型河谷,溪流密布。
生物多样性
中国总体地形西高东低,西南地区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横断山脉中的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相伴流淌,共同塑造了“三江并流”的地理奇观。金沙江流域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尤其在云南省的北部、四川省的西部,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所以被人们称为森林的王国。“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由于“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这一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维管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每年春暖花开时,这里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报春及绿绒马先蒿、杓兰、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
植物
金沙江中游河段的植被按气候分布划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也含有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以及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势平坦的地方也分布着以壳斗植物为主要树种的植被。主要植被包括农田植被、温暖性针叶林、稀疏灌木草丛、温凉性针叶林、灌丛、落叶林以及山地硬叶落叶阔叶林等。这里分布了管束植物有170科,690属,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门等。植物区系主要是热带和温带植物。
动物
金沙江有鱼类161种(包括亚种),分隶于7目19科89属,鲤科鱼类最多,计有90种,占金沙江鱼类总数55.6%。金沙江干流石鼓虎跳峡以上江段及其支流,栖居着裂腹鱼、条鳅和鮡科鱼类,没有纯粹吃鱼的凶猛性鱼类,区系组成十分简单。石鼓虎跳峡以下江段分布着一百多种,以喜温性的平原型鱼类为主,适应于南方山麓急流生活的类、野鲮类、平鳍鳅类、钝头鲌类和鮡类占有较大比例,许多支流里也不乏裂腹鱼类的代表,凶猛性鱼类的比重增加,区系组成较上段复杂,因此,上、下两个江段鱼类的区系组成显著有别,这是金沙江水系鱼类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滇东北金沙江岸鸟类121种,隶属12目29科。有留鸟77种,占种数63.6%;有夏候鸟17种,占14.1%;冬候鸟13种,占10.7%;旅鸟14种,占11.6%。在区系组成上,东洋种占了优势地位。94种繁鸟中,东洋种62种,占66%;而古北种仅17种,占18.1%;广布种15种,占16%。
自然保护区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践探索的序幕。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应运而生。
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脉、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成为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
金沙江上游支流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流域为长江源园区主体框架,位于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
重点保护现代冰川、冰缘冻土、冰川遗迹、高海拔湿地、草原草甸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野牦牛、西藏野驴、棕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保存好青藏高原最完整的高原夷平面和密集的、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湖泊群。突出对中度以上退化草地、沙化地的修复。创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打造“野生动物天堂”展示平台,搭建长江源科考探险廊道。
“三江并流”区位于云南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的交界处,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丽江市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共16个市县行政区域,该区处在横断山脉纵谷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山川密集,海拔垂直高差将近6000米,地形起伏颇大。怒江、澜沧江、金沙江3条大河由青藏高原起源,自北向南流经此地.因其独特的纵向岭谷地貌,区域气候类型多样,得益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的繁复多样,区域特有物种数量较多且特有性极高,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因此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包括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位于金沙江上的有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环境的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巴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金沙江流域,铁、钛、煤、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丰富。钢铁、钒钛、磷矿和盐矿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优势地位;区域内煤炭储量约为880多亿吨;磷矿储量约为60亿吨;铁矿储量约为111.2亿吨(其中攀枝花市67亿吨),占中国铁矿储量近20%,同时伴生有20多种稀贵金属(钒储量1570万吨,钛储量8.7亿吨,分别占中国储量的63%和93%);除此之外,铜、、芒硝、石膏、石墨、石油、天然气和盐矿等矿藏在这一区域也有广泛分布。
水能资源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干流河段,全长3479千米,天然落差达5100米,占长江干流总落差的95%,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亿千瓦。根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对金沙江龙盘水电站的调查数据,金沙江年径流量155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920立方米每秒,并且一年内水量比较均衡,干流水能资源占中国的1/5,位居中国13大水电基地之首。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流量特别充沛、区域十分集中、梯级分布和匹配相对合理、产能量高。
水文特征
径流量
金沙江干流以石鼓和攀枝花市为界分为上、中、下三段。直门达至石鼓为上段,石鼓至攀枝花为中段,攀枝花至宜宾为下段。上段直门达站最大年径流量217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66.2亿立方米;中段石鼓站最大年径流量546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294亿立方米;下段屏山站最大年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060亿立方米。金沙江流域水量充沛稳定且年际变化小,其干流出口控制站为屏山站,多年平均流量456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450亿立方米,占三峡入库径流量的36.5%。
降水量是金沙江流域各区段径流的主要来源。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741毫米,径流深347毫米。下游径流大于上游,山地大于河谷。上游段直门达至石鼓区间径流占全江的19.3%;中游段支流雅砻江汇入,流量猛增,是径流主要产区;下游段屏山县至宜宾区间径流仅占全江的2.9%。年内降雨与径流皆集中于6~10月。
水质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金沙江水质状况比较良好,无论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金沙江每个季度与每年水质都为Ⅱ类水质。金沙江宜宾段水质化学指标均正常。石鼓至攀枝花江段Ⅲ类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水质整体趋于良好。金沙江丽江段水质较差,污染指数较高,一级支流中漾江水质呈下降趋势。金沙江水质在枯水期时,水质数据普遍较大,其主要原因是金沙江在枯水期流量较小,金沙江自净能力减弱,加上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进一步导致金沙江水质发生恶化。尽管金沙江的水质类别为Ⅱ类,但其污染仍不可忽视。
洪水
受季风气候影响,金沙江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北部湾。金沙江洪水是由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形成,以暴雨洪水为主。暴雨主要产生在北纬28度以南的干流奔子栏至雅砻江泸宁一线以南和安宁河以东地区。由于环流形势、天气影响系统和水汽输送等共同之处,金沙江和雅砻江自有水文实测记录以来所出现的大暴雨过程多具有同期性,加上产汇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利组合,易形成干支流同期同步的大洪水。洪水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尤以7~9月最为集中。由于流域面积大,降雨历时一般较长,汛期6~10月,平均每月雨日可达20天左右,造成洪水连续多峰,汛期6~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4%~81%。
枯水
金沙江枯水期为11月至次年5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5%(四川省屏山站),最枯的2―4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总量的7%左右,枯季径流变化平缓,较为稳定。金沙江中游枯期受青藏高原南支西风环流的影响,天气晴朗、干燥降雨少。枯季径流变化平缓,较为稳定且呈现明显的退水规律:金沙江中游枯期降水很少,径流主要由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组成,从10月开始退水至次年4月,且不同年份退水趋势十分接近。4月份流域降水逐渐增加且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降水及冰川融雪产流的增加,流域逐步开始涨水。
泥沙
金沙江是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屏山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52亿吨,占三峡入库输沙量的63%,是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的主要来源。金沙江年平均含沙量小于嘉陵江,但由于其水量大,年输沙总量为嘉陵江的1.73倍,成为三峡水库和长江上游的最大沙源。
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汇口)以上地区含沙量较少。干流渡口站集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56.9%;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全流域的35.5%;其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流域的16.8%。干流上各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在1.00千克每立方米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从最上游直门达站的70.5吨每平方千米每年依次渐增至渡口站的151吨每平方千米每年,均小于200吨每平方千米每年。包括金沙江最大支流雅砻江在内,金沙江上游地区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8070万吨,占全流域的31.5%。平均含沙量为0.724千克每立方米。平均输沙模数为195吨每平方千米每年。该区内除支流雅砻江、安宁河下游和干流河谷地区为沟蚀、重力侵蚀的强度流失区,是金沙江上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余绝大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植被较好,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天然牧场、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不大,水土流失较少。输沙模数远小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平均输沙模数。
金沙江泥沙的主要来自于攀枝花至屏山区间,其中以华弹至屏山区间的输沙模型数为最大。攀枝花以上流域面积占屏山站控制面积的56%,来沙量占总沙量的22%,输沙模数为201吨每平方千米每年;下游攀枝花至屏山区间集水面积占屏山站集水面积的44%,来沙量占总沙量的78%,其中华弹至屏山区间的流域面积占屏山站控制面积的7.1%,来沙量达到6800吨,占屏山杀量的28%,为重点产沙区。此区间多年平均含沙量4.00千克每立方米,为攀枝花站年均含沙量的4倍以上,平均输沙模数为2010吨每平方千米每年,约为攀枝花以上地区的10倍。
主要支流
金沙江上游有13条支流的流域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9条支流的河长超过100千米,依次为松麦河、赠曲、热曲、中岩曲、巴曲、藏曲、欧曲、达拉河和支巴洛河。中游有19条支流的流域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14条支流的河长超过100千米,它们依次为雅砻江、牛栏江、普渡河、龙川江、水落河、渔泡江、黑水河、西溪河、硕多岗河、美姑河、小江、漾弓江、以礼河和普隆河,金沙江的主要支流为流域面积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雅砻江。此外下游还有左岸的松麦河、水落河、右岸的普渡河、牛栏江、横江等5条支流的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
雅砻江是金沙江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称多县巴颜喀拉山尼彦纳玛克山与冬拉冈岭之间,流经青海省、四川省,涉及3个市(州)24个县(市、区),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沙坝村汇于金沙江。河流干流全长1571公里,流域面积约128440平方公里。流域内常住人口约403.7万人。
雅砻江位于川西及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金沙江左岸的最大支流,始于青海省称多县巴颜喀拉山南麓,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两省,于攀枝花市银江镇汇入金沙江,干流全长大约1500多千米,高度落差达3000多米。该流域东西横跨6个经度,南北纵越7个纬度,流域面积辽阔,近13.60万平方千米,径流量年际波动小,年均可达60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是中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国规划的第三大水电基地,年发电量1500亿千瓦时,约占中国总发电量的5.0%。全流域共规划有22个梯级电站,上游为“一库十级”开发,中游为7级电区站,下游为5级电站。
雅砻江流域为川西高原气候区,因海拔高差明显,气候变化呈垂直分布,该流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上游江段降雨量为600-800毫米,中游江段为1000-1400毫米,下游江段为900-1300毫米,流域内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宗曲又称达拉河,为长江右岸一级支流,起自西藏芒康县宗西乡,止于西藏芒康县朱巴龙乡,河长111千米,流域面积2790平方千米。
中岩曲为长江右岸一级支流,起自西藏芒康县洛尾乡,止于云南德钦县羊拉乡,河长140千米,流域面积2300平方千米。
楚玛尔河是长江源头的北支源流。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又称曲麻莱河,藏语意为“红水河”,属长江源自然保护区,上游区域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中心地带。流域呈狭长形,横卧长江源区域北部,汇集昆仑山脉南坡来水汇入通天河,流域面积达2.09万平方千米。主要特点是河湖相连,河床宽浅,水流散乱,心滩首尾相连,多风积沙丘。楚玛尔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南支可可西里山东麓,流域面积2.10×104立方千米,全长526.8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2.95立方米每秒。径流补给以昆仑山南坡冰雪融水和天然降水为主。
硕多岗河是金沙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城东北约30千米的楚力措,全流域都在中甸境内,自北向南流,经小中甸、吉沙、上桥头、螺丝湾等地,于虎跳峡镇(即下桥头)入金沙江。全长130千米,总落差2100米,流域面积1966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0.4立方米每秒,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5万千瓦。
硕多岗河为高源山区性河流。流域地处横断山区,大地构造属于印支褶皱系,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流域呈狭长形,南北长92千米,东西宽21千米。河谷地貌吉沙以上河流流经束放相间的河谷,平坝—峡谷交替出现,比降平缓;吉沙以下河段为高山深谷,比降大。
流域内最大相对高差约3500米,立体气候显著,干湿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为75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匀。枯期透流受融雪补给是本河一大特征,故枯期迁流较大而稳定,最小流量出现在融雪前的2、3月份。本流域属少暴雨区,洪水相对较小。中、下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时有发生。
美姑河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内,系金沙江左岸的支流。美姑河源于大凉山,由北向南流经美姑县的牛牛坝、美姑大桥、后折向东流,经柳洪、雷波县的莫红、老木沟等地注入金沙江。干流长近170千米。维其沟口以下,河道长120千米,天然落差1611米,平均比降13.4‰。美姑大桥以下河段,比降逐渐变陡,平均为18.5‰,其中个别河段达26‰以上。全河流域面积3232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65.5立方米每秒,年平均通流量2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68万千瓦。
龙川江是长江中上游金沙江的一级支流,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24°45'~26°15'N,10°56'~102°02'E),流经南华县、楚雄、牟定县、禄丰市、元谋县五县市进入金沙江,流域最高海拔3000米,最低700米。沿龙川江有两个水文控制站,即小河口水文站(控制面积1788平方千米)和小黄瓜园水文站(5560平方千米)。整个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80%以上的降雨和河川径流发生在雨季(5~11月),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温度14~18℃。在元谋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气候干热,是中国著名的干热河谷。
牛栏江(25°02′~27°24′N,102°53′~104°05′E)发源于昆明市嵩明县杨林镇,流向大体上由南向北,流经云南省的嵩明、马龙、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曲靖市、沾益、宣威市、会泽县、巧家县、鲁甸县、昭通市等县(市)和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在昭通市的麻耗村附近注入金沙江。牛栏江干流全长423千米,流域面积为178平方千米,在云南境内11408平方千米,总落差约1725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9.5亿,干流水能蕴藏量1500兆瓦。
横江流域地处东经103°18′~104°56′,北纬26°54′~28°38′之间。系金沙江下段水系右岸一级支流,为滇黔川省际河流。其发源于贵州威宁的草海,最高峰为昭阳区凉风台3151.8米,最低为水富县金沙江和横江汇口剪刀湾267米。径域面积14980平方千米,河长306千米,平均比降3.1‰,落差1901.7米;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径流面积11532平方千米,占昭通市土地面积的51.4%,河长241.4千米,落差1330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云南元谋县,地处金沙江流域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人类之一——元谋人。元谋人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金沙江流域初步形成其文化形态,则要追溯到距今约3000-5000年之间的青铜时代的氐羌系和越系两大古代族群。公元前2世纪,刘彻在位时,开发西南夷,将汉文化大量输送到金沙江流域。
13世纪末,孛儿只斤·忽必烈率军攻打纳西涉足金沙江,并在当地建立了土司制度。此后,大理国、彝族、纳西族、白族,更是在金沙江畔经历了民族的争斗与融合。
太平天国时期,名将石达开在长宁兵败后回师黔北,然后从横江转攻长江防线再次受挫。为了迷惑骆秉章,石达开采取了声东击西的部署,命令李福率领三万余人的部队,大张旗鼓地向贵州省进军,造成回攻川东和东趋湖南省的声势。等到骆秉章醒悟过来时,石达开早已率主力4万多人在几乎未遇阻拦的情况下从米粮坝(今巧家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西昌地区。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国国民党决定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毛泽东等根据各国民党军队正奔集而来进行围堵的新情况,判明原定的北渡长江计划已不能实现,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县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1935年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遵义市地区出发,分三路向川南开进。中央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5月3日晚来到了金沙江边抢占皎平渡镇。在皎平渡巧招到汉、彝、傣、纳西等各族船工36名,找到7艘木船,连续摆渡7天7夜,顺利渡过金沙江。
民族文化
唐宋元明清时期,金沙江流域的民族迁徙出现一些新的现象。一是汉族有唐宋时期较少,到明清时期大量进入,总人口数量在金沙江流域占多数;二是周秦时期民族迁徙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河谷通道再次发挥作用,藏族藉此通道进入金沙江上游地区;蒙古族也经此通道进入金沙江流域,并散居于云南省各地;三是回族大量进入金沙江南岸流域地区;四是苗族、壮族进入金沙江流域;五是流域内的民族在流域内迁徙。金沙江是一片开放的土壤,以巨大的胸怀包容着各民族间的来往和变换。且少数民族所占比重巨大,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的数据,对金沙江流域主要少数民族大略统计,藏族人口约100万,彝族人口约250万,纳西族人口约27万。
在金沙江沿岸的河谷地区,世代繁衍生息着藏、彝、汉、傣、白、纳西、、苗等多民族,他们在长期交流中,既保持了族群文化的独特性,又共同塑造了融洽和谐的生存环境。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之间的金沙江河谷是“民族走廊”的典型代表,这片区域山高河深,山川阻绝,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地理空间封闭,各民族生存模式相对稳定。苗族、傈僳族居住在山头,以种植耐高寒和干旱的荞、燕麦为主,早年间还保存着狩猎习俗;彝族住山腰,水稻、旱稻、荞麦并重,普遍饲养牛、羊、马等牲畜;傣族在河谷中临水而居,掌握着高超的捕鱼技术,农作物以糯稻、粳稻为主,都是水田种植。因生存环境迥异,这些族群演化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在长期的相处交流中,也形成了互通有无、和谐稳定的立体生存格局。
科学考察
郦道元在其地理名著《水经注》中,首次对金沙江水系做了详细描述,但却未能言明金沙江与长江干流的关系。
到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历尽艰险来到金沙江畔,他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他纠正了“岷山导江”说,从而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然而,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这位地理学家的考察范围也仅限于四川省和云南省,而未能深入到青海省。
康熙年间的1720年,为编制全国地图,康熙帝派人探测青藏高原。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无法进入江源区深处实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长江源头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长江源头。
1985年10月21日由地理学会牵头,四川日报等八家新闻单位支持,发起组成长江科考漂流探险队,并由社会募捐,许多工矿企业,单位、学校和个人伸出热情的手,积极赞助长江漂流探险活动。中国各地200多名热血青年,纷纷投书要求加入科考漂流探险行列。1986年4月21日中国长江科考漂流探险指挥部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首次长江漂流科考活动。采取以漂流为手段,水陆相结合进行长江上游科学考察,尤其是江源和通天河以及金沙江部分河段,人烟罕至的无人区考察,改变了过去仅从陆路考察所受到的限制,取得了河流水文、河道、滩险、鱼类、地貌以及人文地理等第一手科学资料。这种方式考察在中国江河探险史上是一个开创。
2013年长江科学院组织多专业学者对金沙江全程进行了科学考察。根据金沙江上游和下游综合考察及典型照片,对金沙江气候、地质环境、河道地貌特点和水电站建设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金沙江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同时提出了未来科学考察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未来金沙江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旅游开发
金沙江流域范围广阔,跨越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和四川省四个省区,流域内有藏族、彝族、纳西族和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交汇的还有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文化差异明显且类型多元。金沙江上游区域位于江河的源头,文化原生态保存完好,金沙江中游区域是目前金沙江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是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纳西族自治州丽江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资源具备知名度和影响力。金沙江下游地处中国的水电基地,又是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旅游经济是金沙江流域开发的必然选择。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云南省作为金沙江流域中上游的文化核心区域,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推陈出新。2006年推出实景演出《印象·丽江》,2013年推出民俗舞蹈诗画《香格里拉》,同年推出的还有歌舞《丽江千古情》。这些舞台演艺作品展现的都是云南省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呈现了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既能作为对外推广的文化形象,又能让这些文化被认同和了解。到2016年,丽江全年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3519.9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8.76亿元。下游地区会东省的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主推金沙江文化旅游节主活动。为了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金沙江文化旅游节品牌,会东与昆明市东川区已达成合作共识,共同举办文化旅游节,推动金沙江流域的文化发展。云南省东川区正式接棒第三届“中国金沙江文化旅游节”,成为金沙江沿线的一个共有文化旅游品牌。
工程建设
金沙江下游梯级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四座超级水电站联合调度,与下游的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一起,在2000余千米的长江江段上形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成为中国西电东送主力电源。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电站共安装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已投产单机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水电站共设计安装16台百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左右两岸各布置8台。据了解,白鹤滩水电站由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此前安装完成的8台机组运行摆度均小于0.1毫米,创造了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安装历史最优纪录。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624.43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消耗约19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00万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累计生产清洁电能已突破5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约1.5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16亿吨。溪洛渡水电站位于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交界的金沙江峡谷河段,是中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之一,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和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溪洛渡水电站大坝采用混凝土双曲拱坝设计,最大坝高285.5米,是世界首座千万千瓦级高拱坝电站,于2005年底正式开工,2013年7月首批机组发电,2014年6月底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工程首创“大坝智能化建设管理系统平台”,开创了中国智能高拱坝建设的先河。2016年,溪洛渡水电站工程获得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工程项目杰出奖”。
装机规模排名中国第五的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90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840万吨。向家坝水电站位于宜宾市与云南省水富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段,是金沙江下游河段建设的最末一级电站,除发电效益外,同时还兼有防洪、灌溉、拦沙、改善通航条件、对溪洛渡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等综合效益。据了解,向家坝水电站是三峡集团在金沙江下游开发建设的首个水电项目,2012年11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640万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307.47亿千瓦。
拉哇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上游,左岸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拉哇乡,右岸为西藏昌都自治州芒康县竹巴龙乡,是金沙江上游13级开发方案中的第8级,其上游为叶巴滩水电站,下游为巴塘水电站。拉哇水电站主厂房布置在大坝右坝头下游侧约320米处,在平面呈“一”字型布局,自左至右依次布置安装间、主机间和副厂房。
巴塘水电站位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四川巴塘县与西藏芒康县境内的金沙江干流上,是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梯级电站13级梯级规划中的第9级。巴塘水电站是“十三五”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国家“西电东送”接续基地的重要内容、国家西南水电基地建设重点工程,总装机容量75万千瓦,动态总投资102.63亿元,计划2023年5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叶巴滩水电站是中国“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的重大项目。叶巴滩水电站坝址位于四川省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贡觉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由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金上公司)投资建设,电站总装机224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约102亿千瓦时,总投资约333亿元,电站于2016年11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2019年3月实现大江截流。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3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8万吨。叶巴滩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17米,拱冠顶厚11米,拱冠底厚45米,总浇筑混凝土约230万立方米,为涉藏地区最高最薄混凝土双曲拱坝。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被称为“输沙量最高,林地最少的红色河流,人为破坏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河流”。云南省省内金沙江流域每年土壤侵蚀量为2.6亿吨。平均侵蚀模数达到2745吨每平方千米。
金沙江干支流局部河段,如干流的攀枝花市河段、普渡河上段的滇池流域、龙川江的楚雄河段等都存在一定的污染。工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是攀西地区最突出最严重也是最难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1)矿山开采,破坏地表,地面塌陷;(2)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包括矿废渣、高炉渣和生活垃圾等。
保护措施
攀枝花市加强全市工业集聚区污水管控,完成攀枝花创新开发产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24.6亿元,新建污水收集管网795.8公里。
2019年,云南省检察机关把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摆在突出位置谋划部署,作为办案的重中之重,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系统治理。三年来,共立办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2134件,占同期办案数的44.15%。
2022年,水利部印发了《第四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其中第四批重点河湖涉及长江流域的金沙江,需按照“定断面、定目标、定保证率、定管理措施、定预警等级、定监测手段、定监管责任”的要求,结合江河流域水量调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落实,制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逐河(湖)明确生态流量保障要求。
2023年1月,水利部印发了《金沙江流域2023年度水量调度计划》,作为开展2023年度金沙江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重要依据。
2023年6月2日,川滇五家法院在四川省屏山县人民法院隆重举行《金沙江流域(向家坝库区、溪洛渡库区)“金丝带2+3”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参加此次签订仪式的有四川省屏山县和雷波县人民法院及云南省水富县、永善县、绥江县人民法院。该协议的签署,旨在打破省界和区县壁垒,联合构建起金沙江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大格局。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云南玉龙雪山位于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西长19千米,南北长26千米,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玉龙雪山在山顶上有北纬最南端的海洋性冰川,从山顶到峡谷的垂直空间内,集中了中国亚热带地区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垂直带景观。可以说,独特的气候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玉龙雪山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地位与价值,尤其是在冰川研究、动植物垂直分布、动植物区系研究及生态系统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行政区隶属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是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下设三道湾、龙蟠、玉湖3个管护站。云南玉龙雪山是全球罕见的雪山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都是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形成大量的深谷险峰、高原湖泊及险峻的自然景观,保护区内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民族风情,共同构成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大江从青藏高原南下,行进至云南香格里拉与丽江市交界处,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壮观的山水奇观——金沙江虎跳峡。峡谷长16公里,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从上虎跳峡至下峡口,落差达210米,平均每公里14米,江流特急,不少段落,每秒达六至八米。东面为云南玉龙雪山,西面为哈巴雪山,峡谷垂直高差379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江流最窄处,仅约30余米,虎跳峡的上峡口海拔1800米,下峡口海拔1630米,两岸山岭和江面相差2500~3000米,谷坡陡峭,蔚为壮观。
长江第一湾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县城南部沙松碧村与石鼓镇之间,海拔1850米,距香格里拉县城130千米。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奔腾而下,自巴塘县城境内进入云南省,与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形成了“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的天下奇观,人们称此为“长江第一湾“。在纳西语中,这里又名“刺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
人文景观
金沙江流域文化内涵丰富,除了藏彝走廊外,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也在这一区域内交融汇合。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含义清晰,各有侧重,但它们关联密切,同出一源,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内核中流淌着金沙江的文化基因。
藏彝走廊是比较特殊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大体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区域内,这条走廊在历史上是羌、氐、戎等民族活动的地区。该地区因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6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天然河谷通道,自古即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迁徙流动的场所,是中国典型的历史民族走廊。该地区民族种类繁多、支系极复杂。由于独特的高山峡谷环境,不但保留大量古老历史遗留,其民族文化也具有异常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中国民族区域格局中极具典型意义,是进行民族、语言、历史、考古研究的极具价值的“宝贵园地”。
茶马古道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的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省和四川省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南亚次大陆。一千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青藏高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和推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而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相关文化
艺术作品
诗词歌赋
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号升庵(1488~1559年),与金沙江有深厚持久的缘分,留下了许多与金沙江有关的诗词。包括有名的《宿金沙江》“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及《恶氛行》《南枝曲》《犯星歌》四首等。
巧渡金沙江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一环,自然留下了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肖华的《渡金沙江》形象地描述了这件事:“云崖壁立,江水湍流急。奔袭皎平施巧计,夺取两船何易!甩开数十万敌,冲破围追堵击。蒋贼望河兴叹,拾点草鞋破屣”。张爱萍的《堵敌》也描写了同样场景:“金沙浪激追兵来,穿越枪林攀岩。火焰山前布奇阵,笑贼尽捡烂草鞋。”
民族歌剧
中国民族歌剧《金沙江畔》由国家大剧院出品,由作曲家雷蕾作曲,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编剧,廖向红执导,自2017年首演后获得热烈反响,广受好评。该剧以中国工农红军作家陈靖的同名小说《金沙江畔》为蓝本,以长征为背景,讲述红军在长征路上,途径金沙江畔藏民区时所发生的一段真挚感人的故事。
宗教文化
藏传佛教
金沙江上游有藏传佛教的各大派系。上游德格县地区被称为是格萨尔王的故乡。在藏族地区有一部以口头传唱的方式延续了千年之久的活史诗,代表了藏传佛教文化的最高成就——《格萨尔王传》,它讲述了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格萨尔王降妖除怪、锄强扶弱和福泽百姓的英雄事迹。史诗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此外,上游地区的德格印经院和松格嘛尼石经城既是民族文化的奇观,也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宝库。
东巴文化
金沙江中游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产生于纳西族的原始社会,源于自发的原始巫教,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占卜为主要特点“。东巴是纳西族对传统神职人员的称呼,意为“智者”,他们是东巴文化的传承者。东巴教对纳西人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东巴宗教可以称之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缩影。20世纪70年代期间,成立了专门研究东巴文化的机构,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东巴文化的繁荣。
毕摩文化
金沙江流域下游的彝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毕摩文化对这个民族影响极其深远。毕摩既是原始宗教的“祭师”,也是人文宗教的“方丈”。彝族宗教文化中最为独特的就是集原始性与人文性为一体。广义的毕摩文化,包括彝族语言、文字、哲学、风俗、农学等。狭义的毕摩文化专指毕摩的原始巫术和毕摩宗教经典,这也是彝族宗教信仰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
神话传说
金沙江文化是一种流域性的文化形态。与其千变万化的地理相适应,金沙江人在与自然相处和斗争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和传说,为金沙江流域披上了既神秘又浪漫的外衣。
金沙江来历传说
金沙江是一位聪明善良、美丽动人、追求理想的姑娘。父亲是天神雷公,母亲是马头山姆,怀胎九千九百就是九年后出世,由塞勒涅用金浆洗身,接着开始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当她走到纳西族居住的地方“依古”,人们取她名字“依丙”。从此她和纳西族结下了不解之谜。
长江第一湾由来
人们将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神话为三姐妹,后来结伴出游,中途发生争执,大姐、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江姑娘立志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寻找光明和爱情,到石鼓后告别了两个姐姐,毅然转身东区,这便是“长江第一湾”的由来。
古代文明
所谓金沙江文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文化。作为一种流域文化,从史前旧石器到新石器文化再到青铜文化阶段,金沙江文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
金沙江流域旧石器文化
如果从古人类和最古文化的出现算起,那么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旁发现的元谋人及其使用的石质工具意味着金沙江文化的初现,距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那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初曙。在那以后,金沙江流域还先后出现了早期智人昭通市人、晚期智人丽江市人、昆明市人和筠连县人。同时旧石器文化也得到初步发展。不过金沙江流域的旧石器文化还仅仅是点状分布的,没有形成任何地域类型。
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文化
金沙江流域经过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有云南大墩子遗址和西昌市的礼州遗址,另在云南元谋、永仁县两县的龙川江、永定河以及成昆铁路沿线先后发现十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墩子遗址代表了龙川江两岸云南省境内成昆铁路两侧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特点,礼州遗址代表了安宁河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特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如陶器中的钵、盆、壶、杯、罐、瓶两处遗址均有出土,有的纹饰、制法和石器中的斧、锌、凿、锨等均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地缘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特征反映出两处遗址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另外大墩子遗址发现的房屋建筑遗迹、瓮棺葬与中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遗同类遗和墓葬相似,这可能暗示出西南地区沙江域的新石器文化间接地受到过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部分影响。
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
金沙江流域青铜文化主要有两个中心,即巴蜀文化与滇文化。此外,在两文化圈之间还有一些较小的文化类型,亦占有一定地位。巴蜀文化在这里主要指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一般认为,巴蜀文化早期为蜀人所创造,晚期巴人进入蜀地,巴人和蜀人融合并共同创造了巴蜀文化。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青铜文物以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被誉为巴蜀文化的精品。滇文化主要指春秋战国至西汉以今滇池周围地带为中心的滇国物质文化。滇文化的代表是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文化。此外,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呈贡石碑村、安宁太极山,以及近期在昆明羊甫头出土的同类文物,均大大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
参考资料
金沙江文化简沦.邵阳信息网.2023-04-10
中国长江上游:金沙江.四川省情网.2023-04-10
我国的水电潜能有多大?来看看金沙江上的四座巨型电站!.央视新闻.2023-04-10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金沙江流域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四川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2023-04-12
「云发布」云南:金沙江干流有组织非法捕捞渔业资源的行为已基本杜绝.人民资讯.2023-06-25
长江(金沙江).四川省水利厅.2023-06-25
玉树概况.中国政府网.2023-07-17
江河| 唐古拉山脉的金沙江.中国西藏旅游.2023-06-25
自然地理.毕节市人民政府.2023-06-25
金沙江.西藏在线.2023-06-26
美丽长江丨金沙江: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走廊.澎湃新闻.2023-06-29
公园概况.三江源国家公园.2023-06-29
美丽三江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2023-06-29
从五个维度,看金沙江将如何奔流入内江.内江新闻网.2023-07-16
金沙江水电基地下游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微信公众平台.2025-04-17
雅砻江.四川省水利厅.2023-04-12
长江源头河水为何是红色?专家解释来了.长江日报.2023-06-27
梦幻与遗憾共存的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澎湃新闻.2023-06-27
【党史知识小课堂】——巧渡金沙江.澎湃新闻.2023-06-30
2016年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统计局.2023-07-15
洁水电“闪送”江南——白鹤滩水电站西电东送大动脉全面竣工投产综述.新华社.2023-04-10
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中国政府网.2023-04-10
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机组全部安装完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3-04-10
溪洛渡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000亿千瓦时.中国政府网.2023-04-10
向家坝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3000亿千瓦时.新华社.2023-04-10
拉哇水电站地下厂房第一层中导洞顺利贯通.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2023-04-10
国家重点工程金沙江巴塘水电站顺利完成大江截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3-04-10
金沙江叶巴滩水电站大坝基础首仓混凝土开始浇筑.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2023-04-12
攀枝花“寻绿”金沙江 守护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07-01
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新闻发布会.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4-10
水利部印发第四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中国水利.2023-06-28
水利部印发《金沙江流域2023年度水量调度计划》.界面新闻.2023-06-28
川滇5家法院签署“金丝带2+3”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框架协议.四川新闻网.2023-06-28
「原创」江声月色万里楼——杨慎的金沙江诗词.云南网.2023-07-15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金沙江考古概况(8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