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云南仰鼻猴、黑白仰鼻猴、黑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猴科仰鼻猴属动物,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面部皮肤和唇粉红色,背部、体侧、四肢侧呈黑灰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嘴唇深粉红色,体长74-83厘米,是仰鼻猴属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因栖息地环境受影响及被偷猎等因素,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稀少,2021年时,滇金丝猴约有23个种群3845只,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将其评定为濒危(EN)物种。
滇金丝猴是群居动物,社会结构较高等,为重层结构社会:多个雌性与一个或多个雄性组成家庭群,无配偶的雄猴组成全雄群,多个家庭群和多个全雄群组成大群。它们栖息于海拔2625-4700米的山地森林中,以树栖生活为主,跳跃能力强、动作轻快,主要食松萝,也吃树皮、树叶、竹子、橡子、浆果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会到地面觅食喝水。
中国已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滇金丝猴。1983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野生滇金丝猴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保护区内的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总面积334平方千米,设有滇金丝猴救助中心,并有专门护林员定期监控和投食。2020年,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云岭和云龙天池三个保护区同时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建立生态走廊带,使滇金丝猴不同种群得以沟通,至2022年累计完成栖息地约16000亩。
分类与命名
分类
滇金丝猴属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仰鼻猴族(Rhinopithecini)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滇金丝猴曾长期被作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亚种,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彭燕章、叶智彰等,根据大量形态学特征比对,认为滇金丝猴应为一独立物种。此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王文、张亚平等通过对滇金丝猴的脱氧核糖核酸与线粒体研究对比,最终从分类角度上,确认滇金丝猴构成独立物种。
发现与命名
19世纪60年代,来华考察的法国传教士在中国云南澜沧江、金沙江之间的高山中,发现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雪猴”的黑色猴子。1871年,法国传教士大卫(Pere Armand David)首次正式报道这一猴种的存在,至此滇金丝猴开始为西方科学界所知。
1890年,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等人,在云南德钦县境内捕获7只滇金丝猴,将其皮张和颅骨送至巴黎博物馆。1897年和1898年,法国动物学米尔恩.爱德华(Henri Milne-Edwards)先后两次对这些标本进行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其种学名“bieti”致敬标本采集人彼尔特。
但在命名后超过半个世纪时间里,中国再未能发现滇金丝猴,这种珍稀动物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1962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彭鸿绶教授获得8张滇金丝猴毛皮。此后,1979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致祥教授等在德钦县阿东发现活体,并采集到4只滇金丝猴标本,标志该物种重新被发现。
形态特征
滇金丝猴头体长74~83厘米,尾长51~72厘米,颅全长10.4~13.5厘米,雌性体重约6.5~10千克,雄性体重约15~17千克,是仰鼻猴属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同其他仰鼻猴属成员一样,滇金丝猴鼻骨退化,鼻梁微凹,鼻孔呈上翻状。
滇金丝猴背部、体侧、四肢侧面、手、足和尾部毛发均为浅灰黑色。颊、耳、颈侧、腹部和部分肢体内侧毛发为白色,耳部白色毛簇十分突出。面部皮肤裸露,呈淡粉红色,鼻呈浅蓝色,上有黑斑。唇厚,呈深粉红色。头顶具束立式的毛冠,成年个体毛冠常向前方下垂。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滇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分布范围东至金沙江,西至澜沧江,北至西藏芒康县,南至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云龙县交界处的龙马山。现存种群主要局限在6个“孤岛化”的区域(白马雪山片区、老君山片区、攀天阁片区、黑山片区、富和山片区和龙马山片区)内。
栖息地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2625~4700米山区的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常见于以长苞冷杉、云南铁杉、丽江云杉、油麦吊云杉、槭树、红桦等为主要树种的森林,栖息地内的灌木树种以杜鹃(德钦县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东坡以北地区)和竹子(白马雪山南坡以南地区)为主。偶尔也会进入高山草甸以及流石滩活动,但不会在这些地域稳定栖居。
滇金丝猴对栖息地植被选择性具有以下特点:
1、对针阔混交林选择性最强,单纯的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选择性相对弱。
2、主要选择原始林地生活,对次生林选择性很低,对人工林几乎不选择。
3、喜好含有较多高大树种的植被类型,对食物丰富的生境类型选择性较强。
生活习性
食性
滇金丝猴食松萝、树皮、树叶、竹子、竹笋、菌类、蕨类植物、橡子、浆果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由于生活区域冬季食物资源贫乏,使滇金丝猴多以全年可获取的松萝为主食,在白马雪山,据观测滇金丝猴取食松萝的时间占总取食时间的90%。滇金丝猴胃内生存着可发酵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群,这增强了它们消化吸收松萝等粗糙食物的能力,但当有条件取食大量竹笋、叶和果实时,滇金丝猴就会减少松萝的摄入量。
行为
滇金丝猴以树栖生活为主,有时会到地面觅食喝水或在岩石上休息。在树木上它们主要活动方式为攀爬跳跃,有时也在枝干上用四肢行走,但行动较为缓慢。滇金丝猴借助前肢抓拉和后肢蹬助来攀爬,靠后肢蹬力和树枝弹性进行跳跃,它们跳跃能力强、动作轻快,跳跃中若树枝被踩断,能立刻巧妙地跳到另一树枝上。
滇金丝猴受到惊吓逃窜时,一般在树间跃窜。母猴和仔猴来不及逃跑时,常静静躲避于树顶,一旦被发现,则立即窜逃。
滇金丝猴可发出多种叫声,用以相互交流,在它们的活动区域,常可听到互相追逐时发出的“Wu-Wa”声、幼猴为寻找大猴而发出的“Wo-Wo”声。当一只猴发现食物时,会发出类似寒鸦的“Ga-Ga”声。
活动节律
滇金丝猴白天活动,夜间休息。夜晚休息时间约13.5小时,白天活动时间约10.5小时,采食时间约占白天活动时间的70%,其中以上午采食时间最长,将近3小时,中午休息时间长约2.3小时。猴群一天中有两次取食高峰,分别为8:00至10:00、16:00至20:00。
社会结构
滇金丝猴成群活动,活动范围相当大,单群滇金丝猴栖息地面积从170至690平方千米不等。滇金丝猴社群规模在不同群体之间波动很大,根据文献记载群体最小仅19只,发现于云南老君山;最大群体可达366只,发现于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
滇金丝猴群是以数个小的家庭群为基础,共同栖居构成的大混合群。平时活动、午休或夜宿以家庭群为单位,不同家庭群间常相距10~20米,在游荡迁移或受惊逃窜时,各个家庭群迅速集结,统一行动。家庭群结构多为单雄多雌,亦有少数为多雄多雌,一般由一只成年雄性作为家庭群的领导。
缺乏配偶的其他成年雄猴,以及刚独立不久的年轻雄猴,会集结成“全雄群”。全雄群与大猴群共同生活,负责保卫大猴群的安全。全雄群个体常与家庭群主雄猴展开竞争,争夺对家庭群雌猴的交配权,有时会进行激烈战斗,并可能造成伤亡。
滇金丝猴这种基于小家庭、由多个组织水平形成的社会模式,被称作重层结构社会。该社会模式是非人灵长类社会系统进化中最为完善和高等的组织模式,只有狮尾狒(Theropithecus gelada)、阿拉伯狒狒(Papio hamadryas)和仰鼻猴属其他几个物种中存在此种组织模式。
交配繁殖
发情与交配
滇金丝猴交配高峰期为每年7至10月,雌猴在发情期间较为主动,雄猴投入度则明显较小,有时对主动寻求交配的雌猴无积极反应。在发情期,家庭群主雄猴的厚唇颜色较平时更加鲜艳醒目,而全雄群的独身雄猴唇色改变则不明显,可能包含向主雄猴示弱的含义。
在交配前,一般由发情雌猴首先对雄猴发起邀配动作,常见的邀配动作包括爬伏身躯展示臀部并回望雄猴、坐于原地点头,或突然跳落至雄猴面前俯卧。除了向同一家庭群的雄猴邀配外,雌猴还常向家庭群外的无配偶雄性邀配,尽管家庭群主雄猴会驱逐其他雄性个体,以阻止这一情况发生,但雌猴仍可能跟随无配偶雄猴离开,并组建新的家庭群。
整个配种过程中雄猴、雌猴均不发出叫声。交配过程平均时长为10~24秒,一般在午休前后发生。交配后雄雌猴并不马上分开,雌猴常在交配之后对雄猴做出理毛行为示爱。
繁殖及生长发育
滇金丝猴妊娠期为7~9个月,每年春季产崽,尤以3至4月产崽最为集中,每胎平均1仔。出生第一天的滇金丝猴幼仔一直被母亲抱在怀里,活动很少。1月龄内的初生婴猴没有独立取食和活动的能力,完全依赖母亲照顾。2月龄大的婴猴开始尝试取食和移动,但动作非常笨拙。
婴猴的运动能力和取食能力在3月龄到7月龄之间快速发展,至8月龄,超过半数婴猴可短时间离开母亲独立活动。但直到1岁龄时,婴猴仍然对母亲有相当依赖性,尚不能成为猴群中完全独立的社会成员。
婴猴1至2月龄大时,母猴会对婴猴活动表现出限制行为,阻止婴猴脱离其怀抱之外。3月龄以上婴猴的活动,则不再受母亲严格限制。从婴猴2月龄起,母猴会开始拒绝给婴猴哺乳,阻拦婴猴靠近乳头,但发生频率不高。至婴猴8月龄后,母猴再次出现发情邀配行为,对婴猴拒绝行为明显增加。但在活动不受到影响时,母猴有时仍会允许婴猴继续含着乳头,有些1岁龄的婴猴依然没有完全断奶。
整体而言,滇金丝猴母婴关系较为随意,母猴鲜少用强硬手段拒绝或驱逐婴猴,婴猴断奶及离开母亲往往无特定时间。母猴普遍存在“阿姨行为”,即主动照料乃至哺乳非亲生的幼崽。
雌性滇金丝猴生长发育4~5年时即性成熟,雄性则需5~6年才能够性成熟。
野生滇金丝猴寿命目前缺乏准确统计,据估计普遍在20年左右。北京动物园一只名叫“南迪”的雄性滇金丝猴,1994年自云南省引进,至2016年仍然存活,据报道至少存活了2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6年估计,野生滇金丝猴总数已不足2000只,成年个体数量不足1000只。
经过多年努力,滇金丝猴保护取得一定成效,野生个体数量有所回升。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调查野生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18个种群约3000只,至2021年已达23个种群3845只。
保护级别
1985年,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金丝猴属所有种列入附录Ⅰ。
出于对野生滇金丝猴数量稀少之考虑,自1988年以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滇金丝猴评定为濒危(EN)。
2021年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滇金丝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致危因素
1、农业开发与森林盗伐
滇金丝猴栖息地内森林受到农田从林带下缘向上的蚕食,且人口急剧膨胀导致牧场和农田面积扩大。二者协同作用直接破坏滇金丝猴的生境,并使其分布进一步碎片化。此外,当地居民砍伐薪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森林的退化。
2、偷猎
在滇金丝猴分布区内,部分当地人存在狩猎风气,传统狩猎习惯加上猎枪普及,使得本就脆弱的滇金丝猴更面临严峻考验。
3、森林火灾
由于当地农民畜牧业发展,原有的天然草场区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少量农民放火烧山以获取更大面积的牧场。经过数次焚烧后,不但上层乔木所剩无几,下层灌木更是烧死尽。这一地带所特有的冷杉、黄背栎等高寒树种极为脆弱,生长非常缓慢,其天然更新一般需要百年以上,这些森林一旦毁灭就可能永远消失,造成滇金丝猴栖息地丧失。
4、旅游业
旅游业开发也给滇金丝猴保护带来一定问题,塔城等地旅游活动已到达猴群活动区域,其中伴随着游客乱扔白色垃圾等环境问题。
5、近亲繁殖
滇金丝猴自然种群几乎均处在相互隔离的状态,各自然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种状态易造成滇金丝猴遗传多样性匮乏,且导致近亲繁殖,极大影响野生滇金丝猴种群健康。
保护措施
1、建立以滇金丝猴为保护物种的自然保护区,1983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该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滇金丝猴数量最多的保护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香格里拉市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总面积334平方千米,设有滇金丝猴救助中心,并有专门护林员定期监控和投食。
2、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保护区内乱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等违法活动予以打击。加强保护区内巡护力度,如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片区,至2021年巡护队员数已由最初3名增加到28名。
3、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滇金丝猴分布区域,开展公众保护意识宣传和教育,为当地居民找出适合发展社区经济的路线,缓解当地人依赖破坏自然栖息地获取经济资源的问题。
4、建立生态走廊带,连接滇金丝猴各分布区,使不同种群得以沟通。为促进该项工作,2020年,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云岭和云龙天池三个保护区同时开展植被恢复工作,至2022年累计完成栖息地约16000亩。
参考资料
Rhinopithecus bieti Milne-Edwards, 1897.物种2000.2024-08-12
Rhinopithecus bieti (black snub-nosed monkey).animaldiversity.2022-11-08
中国独有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增至3845只-中新网.www.chinanews.com.cn.2022-11-08
白马雪山保护区的37年_自然保护区_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www.forestry.gov.cn.2022-08-05
恢复“雪山精灵”的家园需要几步?_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www.thepaper.cn.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