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猴科

猴科

猴科(学名:Cercopithecidae)是最接近猿类的高等旧大陆灵长目,也是灵长目中最大的一科,分为猴亚科(学名:Cercopithecinae,又称猕猴亚科)和疣猴亚科(学名:Colobinae)。猴科动物的物种多样,数量约占灵长类动物物种的40%。它们有广泛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非洲中新世早期和中期。

猴科动物大多体型粗壮,属于大中体型哺乳类动物,体重为1.5-50千克,均可短时间直立行走。猴科动物有32颗牙齿。它们的皮毛通常呈现灰色或棕色,少数为丝质触感,基本没有茸毛触感。其面部肌肉发达,面部表情在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眼大,前视,眼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鼻孔朝前向下紧靠,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猴亚科动物前后肢基本等长。而疣猴亚科动物体型中等,后肢长于前肢。猴科动物多有尾,尾巴无卷曲性,或长或残存。

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如地中海猕猴)。绝大多数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猴亚科动物是杂食性的,有颊囊和简单的胃;而疣猴亚科动物是叶食性的,均不具有颊囊结构,但有复杂的瘤胃。猴科是社会性生物,能发出各种声音,从吼叫到尖叫,经常像人类互相交谈一样。猴科有自己的语言序列,但不同于人类使用的开放式语言,它们的对话要有限得多。

截止2023年,猴科中有26个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CR)物种,有49个物种被评估为濒危(EN)物种,有41个物种被评估为易危(VU)物种,有17个物种被评为近危(NT)物种。2021年,猴科动物19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13个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个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猴科动物所有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猴科动物对于人类社会有许多价值,比如包括约30个物种已被用于人类的医疗事业发展。另外,猴科动物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动物园展出或用于宠物贸易。

分类与演化

分类

猴科属于哺乳纲灵长目动物,是最接近猿类的高等旧大陆灵长类动物,也是灵长目中最大的一科,分为猴亚科又称猕猴亚科(Cercopithecinae)和疣猴亚科(Colobinae)。包括4个族群,23个属,160个种,146个亚种。猴亚科属于旧大陆猴类,共计12属71种,包括狒狒族和长尾猴族两个族群。狒狒族可分为两支:1.猕猴属(Macaca)(23种);2.包括狒狒属(Papio)(5种)、山属(山魈属)(2种)、狮尾狒属(Theropithecus)(1种)、白眉猴属(Cercocebus)(6种)、白脸猴属(Lophocebus)(4种)、高地白眉猴属又称奇庞猴属(Rungwecebus)(1种)。长尾猴族包括长尾猴属(Cercopithecus)(19种)、短肢猴属(Allenopithecu)(1种)、侏长尾猴属(Miopithecus)(2种)、赤猴(Erythrocebus)(1种)、绿猴属(Chlorocebu)(6种)。疣猴属亚科共包括10个属60余种,分为疣猴族和叶猴族两大分支,其中疣猴族因拇指退化成疣状而得名,叶猴族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进一步分为具有长尾𫛭的叶猴类和具有特殊鼻子结构的奇鼻猴类。

在中国,猴亚科只有猕猴属,共八种;疣猴亚科则包括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长尾叶猴属(Semnopithecus)和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乌叶猴属是叶食性旧大陆猴,中国分布有5种;长尾叶猴属在中国仅有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schistaceus);仰鼻猴属(又称金丝猴)因鼻孔上仰而得名,共5种,中国有4种。

演化

现存的猴科类动物的数量占现存灵长目的四分之一以上,其物种多样,约占灵长类动物物种的40%。它们有广泛的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非洲中新世早期和中期,所有的化石记录都与现代物种的分布相吻合。最早的关于猴科类动物的记录来自埃及的渐新世

在晚中新世早期,狒狒属可能是非洲的半陆栖性生物的代表。狒狒属没有在疣猴亚科动物离开非洲时离开,因为它们已经过于依赖地面,无法利用森林了。一个保留了普遍缺乏上颌、下颌窝以及适度的臼齿外翻等祖先面部特征的群体穿越到欧洲,然后再进入亚洲;一个类似的群体形成了一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来源群体,形成了牙齿典型的非洲狒狒属;第三个群体适应了孤立的湿地环境,产生了狮尾狒猕猴发现于上新世早期的法国南部,在更新世,猕猴成为欧洲最常见的,唯一的猴科动物。在亚洲,猴科动物的化石在更新世之前并不为人所知:被称为“Semnopithecus'paleindicus”的两块下颌骨碎片实际上属于猴科动物。在西班牙、法国和罗马尼亚的早期维拉弗兰奇遗址中,存在较小且较零碎的骸骨材料,它们可能代表了从猕猴祖先开始的原地过渡阶段,这一点可从它们与亚洲猕猴的颅骨相似,而不与非洲狒狒属的头骨相似得到证明,此外,这些骨骼显示出高度的陆生习性。

现存的猴科(包括疣猴亚科和猴亚科)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丰富的分类学和显著的生态多样性,是新近纪灵长目在非洲和欧亚大陆上最成功的适应演化的物种之一。猴科动物呈现出的牙齿和后颅的形态与其非洲祖先(即维多利亚猿猴科)不同,这些形态与其食果实和陆地运动的习性相适应。欧亚大陆和几种中新世晚期早期的疣猴亚科动物以果为食,东非中新世的疣猴亚科动物具有适应以叶子为主的饮食的牙齿形态特征,中非在广泛分布的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进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形态特征

猴科动物大多体型粗壮,属于大中体型哺乳类动物,体重为1.5-50千克,均可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它们的皮毛通常呈现灰色或棕色,皮毛并非茸毛触感,也少有丝质触感。其面部肌肉发达,面部表情在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眼大,前视,眼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鼻孔朝前向下紧靠,吻部突出,两颚粗壮,一些物种例如狒狒属的吻部相当长,上腭长而凹陷,超过最后一颗臼齿。前肢一般比后肢短,所有的指头都有指甲,且指甲呈平面状,手掌和脚掌裸露。有尾,尾巴无卷曲性,或长或残存。许多猴科类动物都有臀部胼体,即臀部上色彩鲜艳的皮肤斑块,主要用于支配和性展示。

猴科动物有32颗牙齿;其中内侧的门牙通常较宽、呈匙形;上犬齿通常较大、与门牙之间有一个小的隔阂;第一颗下前臼齿边缘与上犬齿尖锐的后缘相剪切。

本科当中的猴亚科动物多面部裸露,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前后肢基本等长。树栖性种类一般身体纤细,动作敏捷,具有较长的尾巴;陆栖性种类尾巴极短甚至缺失。每种均具有发育完好的拇指,利于捉握。

疣猴亚科动物则体型中等,后肢长于前肢。大部分物种具长尾𫛭,但不具缠绕性。脸部有裸区。为了便于在树上攀爬,手掌内侧以及足底均无毛发覆盖。几乎所有新生婴猴的毛色均与成年个体有较大差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猴科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如地中海猕猴)。旧大陆时期,猴科类动物分布广泛,从欧洲南部(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以及亚洲中部和东南部,包括中国南部和日本的大部分地区。猕猴属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最北可达中国和日本的温带地区;叟猴分布于北非,被带入欧洲的直布罗陀地区,是欧洲唯一现存的灵长目,偏陆栖性猕猴黑脸绿猴是非洲常见物种。疣猴属只分布于非洲而叶猴族则分布于亚洲。

栖息环境

猴科类动物的环境适应性以及行为灵活性,使得它们对气候变异性的增加、环境季节性和其它生态干扰较为不敏感。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属地中海猕猴等营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疣猴亚科栖息地种类多样,包括热带雨林、红树林、山地森林和热带草原等。狒狒族有陆栖性有树栖性;长尾猴族主要分布于森林和草原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多为树栖性杂食性动物。有些物种已经适应了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如沙漠般的稀树草原或雪山。例如,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或称雪猴,有厚厚的皮毛,可以在其分布范围的最北部地区生存,根据威斯康星州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资料,那里一年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雪覆盖。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猴科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特别敏感的指标,因为它们需要相对较高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糖含量的营养产量的食物。它们的大脑相对较大,代谢成本较高,所以比其它体型相似的哺乳动物需要更高质量的食物。

亚科动物是杂食性的,有颊囊和简单的胃;而疣猴亚科动物是叶食性的,均不具有颊囊结构,但有复杂的瘤胃。颊囊可储存食物,有两个作用:能够使取食者在被驱逐之前尽可能多的获得食物以在觅食争夺中取胜以及颊囊中的唾液酶可以帮助取食者解除采食的未成熟果实和种子里的毒素。

节律行为

猴科大部分是昼伏夜出。猴科的身体能力有限,它们的手脚利于捉握而不利于长途旅行以跟踪季节性的食物和水资源。疣猴亚科动物大部分为树栖习性,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树上度过,但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

社群行为

猴科是社会性生物,通常生活在一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系统。最常见的一个群体结构是一雄性群体,即由一只雄性带领一群雌性和其它雄性的群体,通常呆在一个特定的地点附近,这只雄性可以与这个群体中所有的雌性进行交配。猴科中大多数物种的社群是母系单元,即雌性留守原群,雄性外迁。喜集体生活,其群体大小多变,主要取决于物种、食物供应和其它资源占有的情况。猴科动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社群行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可能很复杂。

猴亚科中的狒狒属(Papio)每群十几只至百余只,多为多夫多妻制社会系统,无明确的配偶关系。该亚科中的猕猴(Macaca mulatta)群体主要由几只成年雄性和许多不同年龄的雌性及其后代组成,其中雌性的数量约为雄性的4倍,群体可能包含10到80个成员,群体大小取决于它们是生活在城市还是森林的栖息地

疣猴亚科喜成群活动,绝大多种类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仰鼻猴属(金丝猴属)以一雄多雌制繁殖单元为基本社群结构,由多个繁殖单元外加一个松散的全雄单元而形成的重层社会,是灵长目中最为复杂的社会结构。簇毛菲氏叶猴(Semnopithecus priam)群体由雄性-雌性等级制度维持,雌性相互管理并管理幼体,而雄性则承担巡逻和保护领地的职责,较大的群体可以同时拥有3只成年雄性。

交流行为

猴科能发出各种声音,从吼叫到尖叫,经常像人类互相交谈一样来回发声,但它们的交流比较有限。猴科动物的发声是与其栖息的环境相适应的:在草原中,猴科动物通常建立视觉联系,通畅的视觉联系可能有利于将双模态视觉-声学信号的声学成分从栖息地声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在雨林环境中,猴科动物的视觉信号往往受到限制,所以往往会选择高保真声音进行通信。猕猴(Macaca mulatta)会使用不同的发声方式来沟通,发声时,它们的面部表情较少。母猴用呼噜声来与婴儿交谈,猕猴幼崽在遇险时使用尖叫声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幼崽的高振幅发声很容易被找到,而且很难被忽视。云南短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通过视觉和声音进行交流。它们通过露出门牙和牙龈来表达威胁和恐吓;吠叫表示愤怒;而咯咯的鸣叫则表示嬉戏;报警声则用于告诉群体危险迫近。

猴科动物也使用身体语言进行交流。它们的肢体语言与人的类似肢体语言可以有非常不同的含义。例如,当猴科动物龇牙时,它可能看起来像人类的微笑,但它实际上是恐惧或攻击性的标志。猴科动物攻击性的其它迹象包括打哈欠和摇头。

生长繁殖

性成熟时间

猴科动物大概需要3-7年达到性成熟。猴亚科动物通常在3-5岁达到性成熟。而疣猴亚科动物也在3-6岁达到性成熟。雌性东黑白疣猴疣猴属 guerezas)大约在4岁时达到性成熟;雄性稍晚,大约在6岁时达到性成熟。猕猴(Macaca mulatta)雄性在4或5岁时达到性成熟。

繁殖季节

许多猴科动物是按季节繁殖的。但狒狒属全年不断地繁殖,经过178天的孕期就可以分娩。

求偶

猴科动物一般营一雄多雌制婚配,由一个成年雄性猴科或者少数几个成年雄性猴科占有交配权。东黑白疣猴(Colobus guerezas)的性行为通常由雌性发起,交配时,雌性保持俯卧的姿势。猕猴(Macaca mulatta)雌性在3或4岁时开始有生育能力,在这个年龄段,它们脸上和生殖器上的皮肤变得更红。雌性可以选择与雄性发生短暂的关系或者发生长期关系。雌性猕猴会跟踪雄性猕猴,坐在它旁边并向它展示后背来传达求爱的意图。

交配生产

猴科类动物表现出相对较快的生活史,即第一胎年龄较早,间隔较短,断奶期相对较短。这些特性使猴科类动物在环境不确定的时期保证种群成功繁殖。猴科动物的后代数量也不尽相同。根据圣母玛利亚大学安博塞利狒狒属研究项目,狒狒只生一胎,而双胞胎则很罕见。猴亚科动物的妊娠期持续6-7个月。疣猴亚科动物的孕期通常为6-7个月。

育幼

猴亚科动物的幼崽在3-12个月龄时断奶。疣猴亚科动物的幼崽在1岁左右断奶。哈马德里亚斯狒狒(Papio hamadryas)幼体断奶或依赖母体获取食物的时间将近一年(平均9个月)。雌性负责大部分的育儿工作,包括梳理和玩耍,它们可能会花18-22个月的时间断奶并照顾一个幼崽,而雄性只会在短期内照顾幼体。猕猴(Macaca mulatta)为了下一个交配季节做准备,其幼崽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开始吃固体食物,到一岁时断奶。雌性喜抚摸幼崽,与它们交谈,并花几个小时来梳理它们的幼崽。但如果婴儿对它们的食物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它们会毫不犹豫地拍打幼崽甚至会直接从婴幼崽的嘴里抢走食物。东黑白疣猴疣猴属 guerezas)群体中出现“幼崽转移“的现象:雌性在幼崽出生后不久就会将其抱到离母亲25米远的地方。

寿命

猴科动物的寿命有很大的不同。狒狒属可能活20至40年,疣猴亚科动物的寿命通常在20年左右。东黑白疣猴(Colobus guerezas)的寿命在野外约为20年,人工饲养的个体约为29年。猴亚科动物的最长预期寿命为50岁。个别猴科动物也可以违背其物种的年龄预期。例如,猕猴(Macaca mulatta)通常可以活到30岁,但是世界上最老的圈养猕猴在2021年死在日本的一个动物园时是43岁。它们在人工饲养中的寿命在20至40年之间;由于打架、捕食者和人类,它们在野外的寿命较短。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截止2023年,猴科动物中有26个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CR)物种,有49个物种被评估为濒危(EN)物种,有41个物种被评估为易危(VU)物种,有17个物种被评为近危(NT)物种。

2021年,猴科动物19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如下表。

2023年,猴科动物所有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其中东黑白疣猴疣猴属 guerezas)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II,确保野生动物和植物标本的国际贸易不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猕猴(Macaca mulatta)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山魈(Mandrillus sphinx)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I,并被列入《非洲公约》B类。

致危因素

猴科动物们受到住宅和商业开发、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能源生产和采矿、交通和服务走廊、生物资源利用、人类入侵和干扰、自然系统的改变、入侵和其它有问题的物种、基因和疾病、污染、地质事件、气候变化和恶劣天气等问题的威胁。狩猎对东黑白疣猴疣猴属 guerezas)构成了重大威胁,它们的皮毛被卖掉,变成“时尚“的毛皮大衣。栖息地的丧失是另一个威胁:林地被夷为平地,并被改造成农业用地;商业伐木、木炭采伐和金矿开采也造成了栖息地的损失。虽然猕猴(Macaca mulatta)有狗、黄鼬、豹子、老虎、鲨鱼、鳄鱼和蛇等天敌,但猕猴面临的最重要的威胁是被人类用于实验室或生物医学研究。

保护措施

主要从土地/水保护(包括建立保护区、保护栖息地)、土地/水管理(包括地方管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的自然恢复)、物种管理(包括种群管理、种群恢复、重新引入种群、原地保护)等方式对猴科动物进行保护。

山魈栖息地内建立了许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它们的每个分布地至少建立了一个自然保护区。

奇庞猴(Rungwecebus kipunji)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保护和恢复位于坦桑尼亚的Rungwe山地栖息地,特别是其中的森林连接区,如(2.1 km²)的Bujingijila走廊。

越南金丝猴金丝猴属 avunculus)所在的考卡(Khau Ca)地区开展了大量保护活动,包括培训巡逻部队,研究当地的土地利用和生计,以及动植物国际(FFI)的种群监测, FFI还与丹佛动物园合作开展了保护教育活动。

2011年开展了第一个试点项目,将3只由濒危灵长目救护中心人工饲养的德拉库尔叶猴(乌叶猴属 delacouri)放归万隆自然保护区,此次重新引入的结果非常成功,于是2012年11月在万隆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第二次放归行动。

鬼狒(Mandrillus leucophaeus)在其生活的三个国家(喀麦隆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

代表物种

山魈

形态特征

山魈(学名:Mandrillus sphinx)身披橄榄灰色的外套,蓝色的鼻子上饰有红色条纹,金色的胡须和鲜红的嘴唇与它们非凡的身材和体重相得益彰,它们在体型和体色上都与众不同。它们独特的臀部上有鲜艳的红色、蓝色或紫色垫子。它们有特别长的手臂和犬齿,有助于它们在食物丰富的森林中取食。它们的脖子两侧还有长长的颊囊。吃饱后,颊囊可容纳近满腹的食物。

分布

山魈(学名:Mandrillus sphinx)主要生活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中。它们的栖息地分布在地平线到陡峭丘陵地带的茂密低地丛林中。较小的山魈种群栖息在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刚果雨林、高地斜坡和灌木丛中。

习性

山魈(学名:Mandrillus sphinx)喜欢茂密的林地,但它们终日在地面上活动,常穿越稀树草原。它们喜欢睡在较高的树枝上来躲避豹和非洲岩蟒捕食者。山魈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觅食,中间休息、梳理毛发和进行社交活动。山魈杂食性很强,地上的树根、块茎,树上的果子、坚果,森林地面上的昆虫都是它们的食物。成年雌性山魈常和幼体一起觅食,而成年雄性山魈则单独觅食或聚集成小群体觅食。

金色乌叶猴

形态特征

每只金色乌叶猴(食虫类:Trachypithecus geei)的毛色从深金色到奶油色不等,金色和黑色交织的毛发从它们的脸上喷涌而出,遮住它们裸露的黑色耳朵。金色乌叶猴有瘦长的四肢和纤细的身材,修长的黑色手指和脚趾从它们毛茸茸的手脚中伸出,它们长长的尾巴末端有标志性的平邑雪萝树形状。金色乌叶猴的皮毛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色,冬季颜色变深,呈金栗色,夏季颜色变浅,呈乳白色。南方的金色乌叶猴皮毛更为统一,而北方的金色乌叶猴皮毛则更为多样。与其他食叶猴一样,幼年金色乌叶猴的颜色也与成年金色乌叶猴不同,金色乌叶猴幼体的皮毛颜色是全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毛色逐渐变金。

分布

金色乌叶猴(黑枕黄鹂马来亚种:Trachypithecus geei)生活在印度东北部和不丹南部。它们被东西两侧的玛纳斯河和桑科什河、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以及北部的黑山限制在这一地理区域内。金色乌叶猴可以生活在地平线到海拔3,000米之间的任何地方。

习性

金色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geei)在亚热带温带阔叶林的树冠高处生长得最好。这些叶猴很少离开安全的树冠,只要有特别诱人的东西(如天然盐舔)吸引它们下来时,它们才会离开。金色乌叶猴并不是特别具有领地意识的猴子,它们的群体甚至会混杂在一起生活。

豚尾猴

形态特征

豚尾猴食虫类:Macaca nemestrina)呈水褐色,背部和头冠颜色较深,它们的眼睛呈浅琥珀色。雄性脸上有鬃毛,雌性则没有。雄性的犬齿较大,通常是雌性的两倍。它们的脸和腹部呈浅奶油色,通常还带有淡黄色。它们的尾巴短小、尾巴无毛或几乎无毛,半直立着。幼体出生时皮毛为纯黑色,在大约三个月大时开始呈现水褐色。

分布

豚尾猴(学名:Macaca nemestrina)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它们非常适合生活在东南亚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通常栖息在低地、沿海、沼泽和山地森林中。它们往往更喜欢海拔较高的山丘和斜坡以及干燥的地面。

习性

豚尾猴(学名:Macaca nemestrina)主要以四肢着地的方式移动,倾向于在陆地上活动而较少在树木间活动,但它们却倾向于在树上觅食。与大多数灵长目不同,它们喜欢水,而且很容易游泳。豚尾猴们喜欢睡在高大的树上(平均高度超过20米),以此躲避天敌。它们通常睡在离最后一个觅食地点很近的树上,这样在从觅食地点到睡觉地点的途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克什米尔灰叶猴

形态特征

克什米尔菲氏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ajax)与其它灰叶猴物种的区别在于它们体型巨大,前肢和后肢颜色较深。银灰色的皮毛覆盖着它们的背部和四肢,又长又丝滑。它们的胸部和腹部则披着白色的皮毛,并略带淡黄色。脸庞上围着宽大、蓬松、丝质的白色毛发,掩盖住它们漆黑的耳朵。克什米尔灰叶猴的尾巴长而无韧性,在地上行走时,尾巴拱在背上,向头部弯曲,尾巴的尖端呈白色。

分布

克什米尔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ajax)栖息在占巴山峰环绕的各种栖息地,包括亚热带、热带、湿润温带、高山雪松林、针叶林、阔叶林和亚高山灌木丛,栖息地海拔 2200-4000 米。

习性

季节变化会影响克什米尔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ajax)的行为策略和日常活动预算。例如,在冬季,克什米尔灰叶猴花在觅食上的时间要多得多,休息的时间则要少得多。这些大型灵长目必须为自己的身体补充能量,以保持稳定的体内核心温度,这被称为 "体温调节"。

主要价值

科研价值

猴科动物对于人类社会有许多价值,比如包括约30个物种已被用于人类的医疗事业发展。像越南金丝猴金丝猴属 avunculus)可用作药物,东黑白疣猴疣猴属 guerezas)被用于进行有关人类疾病、行为和生理的动物试验;有研究测试了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症)对东黑白疣猴的影响。猕猴(Macaca mulatta)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与人类接近,所以它们是进行人类和动物健康相关课题研究的首选非人灵长目,被用于天花、狂犬病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开发,艾滋病毒/艾滋病管理药物的创造,以及对女性生殖周期的了解等。

观赏价值

约38个物种被用于在动物园展出或者用于宠物贸易,像西比路岛猕猴(Macaca siberu)常被用于宠物贸易。猕猴(Macaca mulatta)则有一定的生态作用,有人认为它们有助于散播水果种子,并可能影响捕食者的数量。

相关文化

谚语俚语

中国有无数与猴相关的歇后语,如“猴吃辣椒———抓耳挠腮”、“猴子照镜子———没个人模样“、“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中国民间流传着不少与猴有关的谚语,如“打虎要力,捉猴要智“、“猴子不钻圈,多敲几遍锣”、“长了毛比猴子还鬼”等。

在英语中,Monkey可作名词和动词。作名词时,意为顽童、淘 气鬼、猴子似的人或是易受欺负的人。此外,Monkey也可用作动词,意为捣蛋、瞎闹。

文艺形象

在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猴子小姐和眼睛》中,猴子小姐不会使用眼镜,却抱怨别人欺骗了自己,认为眼镜根本没有用。这则寓言表达了对猴子的戏弄和讽刺。

中国文学作品《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的猴子形象“孙悟空”堪称广为人知的形象,它护送唐三藏西天取经,非常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指出:印度最古老的纪事诗《拉麻传》中的神猴哈奴曼与孙悟空相似。《西藏王统记》中记载有个“神变”的猕猴跟“岩罗刹女”结为“眷属”,生下六个猴雏,吃了粮食以后,“着树叶衣”,变成了“雪国主人”,就是藏族祖先。

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不少咏猴的诗句,如李白的“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苏轼的“强名太守徐州市,忘归不如楚沐猴“、黄遵宪的“优孟衣冠笑沐猴, 武灵胡服众人咻”等。早在战国及汉代时,就出现 了一种“沐猴舞”,其动作模拟猕猴,以前进后退时曲腰为特点,男女共同表演。

猕猴(Macaca mulatta)则有一定的生态作用,有人认为它们有助于散播水果种子,并可能影响捕食者的数量。并且在医学研究方面,由于它们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与人类接近,它们是进行人类和动物健康相关课题研究的首选非人灵长目,被用于天花、狂犬病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开发,艾滋病毒/艾滋病管理药物的创造,以及对女性生殖周期的了解等。

参考资料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3

Cercopithecidae.ITIS.2023-07-13

Old World Monkeys.iucnredlist.2023-07-13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3

猴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3

Cercopithecidae.animaldiversity.2023-07-13

Monkeys: Facts about the largest group of primates.livescience.2023-07-13

Macaca mulatta.灵长类动物.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7-13

哺乳动物百科全书.互联网图书馆.2024-11-21

Old World Monkeys.Old World Monkeys.2024-12-04

..2023-07-13

猴亚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3

灵长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3

Siberut Macaque.iucnredlist.2023-08-01

疣猴亚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13

EvolutionaryhistoryoftheCercopithecidae.pages.nycep.2023-07-13

..2023-07-13

Cercopithecoidea.researchgate.2023-07-13

狒狒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01

仰鼻猴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01

TUFTED GRAY LANGUR Semnopithecus priam.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7-13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ieti.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7-13

Colobus guereza guereza.ADW.2023-07-13

hamadryas-baboon.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8-28

Mandrill.iucnredlist.2023-07-13

Kipunji.iucnredlist.2023-07-13

Tonkin Snub-nosed Monkey.iucnredlist.2023-07-13

Delacour's Langur.iucnredlist.2023-07-13

Drill.iucnredlist.2023-07-13

MANDRILL Mandrillus sphinx.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8-28

GEE’S GOLDEN LANGUR Trachypithecus geei.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8-28

SOUTHERN PIG-TAILED MACAQUE Macaca nemestrina.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8-28

Kashmir Gray Langur, Semnopithecus ajax.neprimateconservancy.2023-08-28

Tonkin Snub-nosed Monkey.iucnredlist.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