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别署观日道人、东海公等。黄遵宪出生于广东梅州市(今梅州市),是中国近代诗人、外交家、教育家、史学家、民俗学家;梅州八贤之一;启蒙思想家、维新派政治家。
1876年,黄遵宪中举人。次年,黄遵宪任清政府派驻日本公使馆参赞;光绪八年,黄遵宪调任驻旧金山总领事;光绪十五年,任驻英国参赞;光绪十七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后于光绪二十三年,黄遵宪署湖南省按察使,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六月,黄遵宪诏以三品京堂充任出使日本大臣。八月,戊戌变法,免职归里。
黄遵宪存世之诗作有1100多首,大多收在《人境庐诗草》及《日本杂事诗》之中。黄遵宪所持“诗界革命”的主张,影响较大,梁启超称其为“近世诗界三杰”之冠。黄遵宪以新词汇写新事物,开一时风气,号为“诗界革命钜子”。
人物生平
参加科举
1863年-1876年之间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73年(同治十二年),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宪启程去北京市,参加顺天(清朝沿用明朝旧制,以北京为顺天府)乡试。
1876年(光绪二年),随父亲到烟台市做了一次漫游,见到了洋务派官僚张荫桓、李鸿章等人。黄遵宪在他们面前侃侃而谈,引起了他们对这位年轻人的兴趣和注意。李鸿章竟当着别人的面称道黄遵宪为“霸才”。以李鸿章当时权势和地位,能如此推重黄遵宪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后辈,使黄遵宪大有“知遇”之感。这是黄遵宪和洋务派发生联系的开始。
1876年(光绪二年)参加顺天考试,被录取为第141名举人,并以五品衔挑选知县用。
外交生涯
1877年(光绪三年),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毅然抛弃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经过何如漳的推荐,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
1877年(光绪三年)11月26日傍晚,随何如璋由上海市乘轮船启程,一行30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
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吞并琉球王国,驻日大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北洋政府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而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朝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
1880年(光绪六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日本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的象征。
1880年(光绪六年),通过赠予朝鲜信使金弘集的《朝鲜策略》一书,阐明了他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主张。驻日期间,黄遵宪深入了解日本国情,搜集了200多种资料,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
1882年(光绪八年),调任驻旧金山总领事。3月30日,黄遵宪刚刚踏上这块美洲大陆,就碰上美国统治集团发动的排华事件。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朝提出对策,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却根本没有采纳。
1884年(光绪十年),美国总统选举,他目击其事,作《纪事》,揭露了美国政坛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体不可施于今日吾国”的结论,则是思想认识上的倒退。
返乡编纂
1884年(光绪十年),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
1885年(光绪十一年),他又作长诗《冯将军歌》,用刚劲的笔法,勾画出在中法战争挫败强敌的老将军冯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5年(光绪十一年)10月,抵达广州市,先赴梧州市探望父亲,然后乘船回嘉应州。
1886年(光绪十二年),张荫桓被任命为驻美使臣,他希望黄遵宪能继续担任驻旧金山领事,被黄遵宪辞却。同年,洋务派官僚、两广总督张之洞,又意欲命黄遵宪巡察南海各岛,也被黄遵宪辞却。黄遵宪专心致力于《日本国志》的修改、编,直到1887年(光绪十三年)夏终于完成,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刊行。
1889年(光绪十五年),驻法公使薛福成见到《日本国志》这本书,十分欣赏,连声称赞,为此他十分器重黄遵宪,并为《日本国志》作了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经薛福成推荐,清朝任命黄遵宪为驻英二等参赞,随同薛福成赴欧洲。这样,黄遵宪再次开始了他的出使生活。
二次外交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在英国期间,黄遵宪接触了英国政界上层人物,仔细考察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这种制度,后来维新变法期间,黄遵宪在湖南省,协助陈宝箴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就是以英国为模式的。黄遵宪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不久,又被调任新加坡总领事。
1891年(光绪十七年)秋,到新加坡任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经过黄遵宪的力争,清朝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以后,黄遵宪又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黄遵宪在新加坡任总领事,3年有余,期间身体一直不好,约有一半日子是在养病中度过的。尽管如此,黄遵宪仍带病坚持工作,处理外交事务外,对华侨事务特别关心。另经黄遵宪据理力争,女王陛下政府终答应中国在吉隆坡等地设副领事。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致力维新变法1894年(光绪二十年)底,黄遵宪结束了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国内,任江宁洋务局总办。
参加变法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区(今南京市)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并没有受到重视。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朝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9月,急于变法维新的光绪帝在北京召见了黄遵宪,决定要重用黄遵宪。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被任命湖南长宝盐法道,负责管理一省食盐的生产和运销,同时兼管一路的钱谷和刑名。到达湖南省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经义因事进京,由黄遵宪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狱和官吏的考核。上任后,积极协助陈宝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的理论及种种改革措施。在黄遵宪的建议下,陈宝箴同意创办一所时务学堂,以培植变法人才。黄遵宪还提出邀请梁启超来湖南担任时务学堂的总教习,造就一批新人才,如蔡锷、林圭、秦力山等。梁启超到湖南后,倡议创办南学会,以推动地方自治。南学会虽名为学会,但实际上却具有地方议会的规模。并参与创办《湘学新报》《湘报》等,介绍西方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宣传维新变法主张,首倡民治“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以迄全国,可以成共和之治,臻大同之盛轨”。这些措施使湖南省成为在维新变法中最活跃的省。他提倡“分官权于民”,改革封建官制,建立地方议会制度;并仿效日本和西方国家的警察局建立湖南保卫局,以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在当时湖南的维新派中,黄遵宪是唯一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有切身体验的人。因此,湖南新政中凡一切改革章程条例,都是由其参酌东西各国制度一手制定,对湖南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由于维新派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改革,触犯了以叶赫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反对。8月,被任命为出使日本大臣。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百日维新失败了。10月9日,上海道蔡钧奉命将黄遵宪扣留于洋务局。10月15日,乘舟南归。
乡居阶段
1899年-1905年之间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的《时局图》。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市,终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个人作品
诗作
著有《杂感》《今别离其一》《日本杂事诗》《题梁任父同年》《上岳阳楼》《己亥杂诗(其五)》《己亥续怀人诗》等。
构成他的诗作的新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题材新颖、主题新颖。表现了新时代的生活,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文化风貌、政治风云,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渗透着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反帝爱国图新的精神。
诗歌基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带有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努力要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学术文化和旧礼教的批判精神。还利用诗歌直接为改良主义运动服务,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宣传外国的科学文明。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理论,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人境庐诗草自序》),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是一块标志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最后阶段转向革新时期的里程碑。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在反帝方面,从抵抗英法联军到庚子国变,他的诗都有鲜明反映。特别是关于中日战争,他写下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反帝卫国思想尤为突出。诗人在这类主题的作品里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形象生动,表现出诗歌大家的气魄和功力。
早在《感怀》《杂感》《日本杂事诗》等作品中即批判陈腐事物,赞赏派遣留学生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新事物。后来他更以饱满的热情讴歌变法维新,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黄遵宪的诗歌,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的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
他的诗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首先,他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写实。善于以细致的笔墨叙事、状物、写景,铺排场面,勾画人物,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藏书室
1884年(光绪十年)开始筹建藏书楼。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编撰《嘉应黄氏人境庐藏书目录》,著录有:经部100种,1291册;史部253种,5122册;子部221种,1425册;集部212种,1523册;丛书21种,2468册、自著书4种,21册,合计811种、11850册。珍本有《修慧寺塔铭》,其余多为普通实用之本。先后积藏有10余万卷图书,供当地学生阅览。
藏书室内有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八千多册。庐中保留着黄遵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一联:“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这故居的环境。
人境庐
黄遵宪纪念中学创办于1982年,位于梅城人文秀区攀桂坊,毗邻黄遵宪故居德赞楼与书斋人境庐。
人境庐于1982年3月修复竣工并下式对外开放,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评定为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物,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庐文物管理所”进行专门保护管理,1995年3月列为梅州市第一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人境庐”为中心,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兴建黄遵宪纪念馆。2013年,黄遵宪书斋“人境庐”和故居“荣禄第”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总评
黄遵宪一生大部分时间活动于中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一位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然而黄遵宪一生最大的成就,则在于他的诗歌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与他政治上的维新改革观点一致。他思想一开始就代表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要打开一条出路,为新事物的发展鸣锣开道,表现新思想、新内容,就要改革旧形式。所以,作为政治改良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诗歌改良运动,其倡导者虽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但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
历代评价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梁启超所作《嘉应黄先生墓志铭》:高度评价其“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先生之诗,阴开阳阖,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于古诗人中,独具境界”,并断言:“古有以一人之用舍系一国之兴亡者,观于先生,其信之也”。
康有为在《人境庐诗草》序中评曰:"公度之诗乎,亦如磊砢千丈松,郁郁青葱,荫岩壑,千岁不死。"
高旭赞誉说:"黄公度诗独辟异境不愧中国诗界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矣。近世无第二人。"
陈三立在戊戌变法时期评其诗卷称“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才思横逸,风格浑转,出其余枝,乃近大家,此之谓天下健者”,又评黄诗有“千年治乱余今日,四海苍茫到异人”之语,对黄遵宪的诗歌作了较为准确的评价。
夏衍先生称誉说:“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黄遵宪是一个值得我们外交工作者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王瑶:著《祖国十二诗人》,将黄遵宪推为我国一流诗人。
葛兆光:指出黄遵宪是历史标志性人物。
孙中山先生对他的评价是:“黄遵宪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学者”。毛泽东先生则把黄遵宪归为近代中国革命先行者的行列。
司徒美堂:“黄遵宪是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之人”。
怡然先生说:“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就开放意识而言,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话,那么黄遵宪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多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了,后人往往从文学或诗界革命的领域去理解他,而忽视其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变法维新者、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对黄遵宪历史地位全面深刻认识,是直到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的。”
黄遵宪广泛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程,为中国的富强和发展寻找良方。所著《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率先在中国介绍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随后创办的《时务报》,宣扬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传播民权思想。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维新志士、中日友好的先驱使者,黄遵宪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突破当时统治文坛的古奥风与八股气,主张“我手写吾口”,留下了一千多首直白晓畅、叙事抒情的新体诗,被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冠(梁启超语)。他又是一位才、学、识兼具的史学家,他撰写的《日本国志》不仅是一部体例详备的史书,还成为影响时代、指导当时社会改革的维新模本。他更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维新志士,为清末的变法维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一位富有才干的外交官,先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足迹遍及东、西、南三洋,促进中外交往,学习先进文明,维护祖国利益,保护华侨权益。日本历史学家称他为“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
李鸿生:黄遵宪既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位外交家。长期驻外生涯使其对外国有较深刻的了解,从而顺应了近代学习西方的进步思潮,形成了开放进取的思想。其具体主张有四:一是“打开门户,容纳西学”;二是办新学以造就变法人才;三是以发展经济为根本国策,促使技术进步;四是“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
钱仲联: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魁杰,世所共推,久成定论。黄诗主要价值在于反映晚清的历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王晓秋:研究黄遵宪,要进行中日关系史的系列研究,如中国人的日本观、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日历史的互相影响,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日本的影响。我希望在北京大学成立“黄遵宪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以黄遵宪当年出使的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欧洲的英国、美洲的美国为着眼点,带动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研究。多年来黄遵宪的历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而。”且看:———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界的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和让-雅克·卢梭民约论,最早是由黄遵宪介绍到中国来的,中国士大夫最早是从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了解到人权、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国志》中的维新变法思想,使当时的康、梁乃至光绪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启发,其“分官权于民”的思想明显地启发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形成民权主义的思想。他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与斗争经验,他在戊戌政变前的湖南省创立了保障社会治安的保卫局等措施在政变失败后仍能保留下来,就说明黄遵宪的改革是切中国情的,他在湖南协助陈宝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变法理论灵活运用于中国实践的结果。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梅江周末·凌风.梅州网.2024-02-24
黄遵宪简介_古诗文网.古诗文网.2022-02-17
黄遵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2-03
黄遵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4
中大教授李吉奎解读岭南大家黄遵宪: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羊城派.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