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鲤形目

鲤形目

鲤形目(学名:Cypriniformes)是辐鳍鱼纲下的一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93亿年前的早侏罗纪时期;截止到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该目共有11科489属4418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的分类标准中,该目共有9科216属1032种;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洲、非洲和欧洲也有分布。鲤形目鱼类主要属于淡水鱼类,但它们展现出卓越的生态适应性,适应各种环境。

该目鱼类体型差异极大,从微鲤的1厘米到巨暹罗鲤的3米,体重从微鲤的40~70克达到巨罗鲤的300千克。该目鱼类体前端的第4至第5椎骨演化为韦伯氏器,与内耳相连。口部可伸缩,无牙和脂背鳍,但花鳅科鱼类除外。该目鱼类食性较复杂,包括肉食性、浮游植物、食水中植物和食藻类。可通过韦伯氏器传输声音。部分鱼类表现出洄游行为。防御方面,它们释放警戒物质并具备高度活动的咽颌结构。

截止到2024年1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该目共有3679种物种被列入,其中45种灭绝(EX),2种野外灭绝(EW),193种极危(CR),400种濒危(EN),387种易危(VU);共有118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目在经济上有重要价值,尤其是青鱼和铜鱼属。锦鲤以独特外观和多彩色彩受到青睐。该目鱼类也可食用,如草鱼和鲤鱼,含丰富蛋白质、脂肪和多种营养成分。

起源与分类

起源

鲤形目是一支远古的鱼类群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93亿年前的早侏罗纪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地球上盘古大陆分裂的初期,地质变革的时代。在晚侏罗纪时期,大约在1.54亿年前,鲤形目经历了基部的分歧,形成了更为多样的演化支,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其生物地理学分析,古老的鲤形目最初可能起源于东亚和南亚,主要分布在中生代劳亚西亚的东南地区。这个起源地区可能在后来的演化中成为其广泛分布的源头。

鲤科鱼类中,物种多样性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几乎遍布全球。这种广泛的定居成功可能归因于鲤科鱼类咽部牙齿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食物资源,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繁衍和适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分类

截止到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该目共有11科489属4418种,例如爬鳅科(Balitoridae)、Barbuccidae、胭脂鱼科(Catostomidae)、花鳅科(Cobitidae)、鲤科(Cyprinidae)、低唇鱼科(Ellopostomatidae)、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条鳅科(Nemacheilidae)、裸吻鱼科(Psilorhynchidae)、蛇鳅科(Serpenticobitidae)及梵条鰍科(Vaillantellidae);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收录的分类标准中,该目共有9科216属1032种,如爬鳅科、沙鳅科(Botiidae)、胭脂鱼科、花鳅科、鲤科、双孔鱼科、条鳅科、裸吻鱼科、腹吸鳅科(Gastromyzontidae),是世界上鲤形目鱼类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形态特征

鲤形目鱼类的体型跨度很大,例如微鲤(Paedocypris progenetica)的体长仅有1厘米,重量为40~70克,而巨暹罗鲤(Catlocarpio siamensis)的体长最长可达3米左右,体重最大可达300千克。体型根据物种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墨头鱼(Garra imberba)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型均为体长型,双孔鱼科(Gyrinocheilidae)体延长,或呈圆柱状,或稍侧扁平,颜色尽不相同,例如金鱼(Carassius auratus)有橄榄绿色、灰银色、银色、灰黄色及猩红色、红粉色等颜色,以及大鳞副泥鳅体呈灰褐色。

鲤形目鱼类体前端的第4到第5个椎骨已经演化成一种称为韦伯氏器的结构,与内耳相连。口部通常具有伸缩能力,没有牙齿,缺少脂背鳍,但少数花鳅科(Cobitidae)鱼类除外。它们可能有或没有圆鳞,也可能有或没有须。背鳍通常只有一条,而且位置在腹部。此外,它们具有鲸管,这与消化道相连。除了双孔鱼科以外,其他各科的鱼类通常都有一种由第五对角鳃骨演化而来的下咽骨,这些骨头形态各异。下咽骨上生长着下咽齿,其特化程度在不同种类之间有所差异,其中鲤科鱼类的下咽齿发展最为显著,显示了更高的特化水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鲤形目鱼类几乎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包括可能的地区有东南亚等。其次,它在北美洲、非洲和欧洲也有一定的分布。然而,这种生物在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地区并没有发现。例如亚科(Xenocyprinae)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双孔鱼科在国际上分布在老挝泰国,以及湄公河、湄南河夜功河、马来半岛北部和加里曼丹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腊县地区;胭脂鱼科主要分布于北美、中国及西伯利亚地区的东北部;花鳅科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摩洛哥

栖息环境

鲤形目鱼类基本都属于淡水鱼类,但该目鱼类展现出卓越的生态适应性,能够适应极端多样的环境,栖息地广泛涵盖各种生境。一些鱼类适应于非洲和东南亚等热带地区,能够耐受高水温条件。与此同时,像是鮈属(Gobio)中的某些鱼类则能够在西伯利亚等严寒地区生存,展现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高原鳅属(Triplophysa)的鱼类则具有适应高寒山区的能力,甚至能在海拔5200米的高原环境中存活。此外,鲤形目还包括适应平原地区和大型平原上层水域的鱼类,例如鲢属(Hypophthalmichthys)等。这些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占据多样的栖息环境,显示出对于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强大适应性。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水域中的鲤形目鱼类展现了丰富的食性适应,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络。其中,大型而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鱼(Elopichthys bambusa),是水域中的顶级捕食者,以其他较小的鱼类为主要猎物。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维持着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年幼的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这可能包括水中漂浮的微小植物和浮游动物。这些鱼类通过滤食或啄食的方式获取营养,是水域中的底层生物。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则以水中的植物为主食,通过啃食水生植物来满足其营养需求。这种食物选择策略使得草鱼在水域中发挥了清理和维持水生植被的作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则以在固定位置的藻类为食,利用口的结构来剥离或啃食藻类。这种特殊的食物选择策略使得齐口裂腹鱼在水域中成为一种专业的藻食性鱼类。这些不同食性的鱼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建了水域的生态系统。这也突显了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多样性,以及它们对于环境中各种资源的灵活利用。

沟通感知

鲤形目鱼类是一类拥有特殊解剖结构的鱼类,其前四或五个椎骨经过修改,允许通过连接鳔和内耳来传输声音,这种改变后的椎骨附属物被称为韦伯氏器。这个器官为这些鱼类提供了敏锐的听觉,尤其在夜晚或水域混浊的情况下表现出色。

韦伯氏器器官的存在使得该目鱼类在浅水淡水栖息地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海洋栖息地中相对较少见。这是因为在浅水环境中,这种特殊的听觉适应性对于感知环境中的声音变得尤为重要,而在深海等海洋环境中,这种适应性相对较少见。总体而言,韦伯氏器器官使得它们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更具竞争优势,为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优越的听觉适应性。

洄游行为

鲤形目中虽大部分物种属于淡水物种,但也有一些物种具有洄游的习性,例如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它们具有江中产卵和江流湖泊洄游的习性,此外,一些东亚的鱼群也会进行河流和湖泊的迁徙,这些鱼类在河流的中上游进行产卵,尤其是在洪水期间,它们的卵随着湍急的河水漂流,孵化出鱼苗。初生的小鱼在孵化后的最初几天里随着水流漂流,然后进入到与河流相接的湖泊中。年幼的鱼可能会留在湖泊中,以充分利用那里丰富的食物资源。成熟后,它们会迁徙回河流进行繁殖。

防御行为

该目鱼类还具备一种警戒物质,这种物质是由受损皮肤分泌的,用于向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发出警告。在原始的硬鳞鱼类中,咽颌的活动性受到限制,而在鲤形目鱼类中,咽颌非常灵活,这种区别的好处在于将口的捕捉和咀嚼功能分隔开来。具体而言,咽颌是位于喉部的颌骨,可在鱼类进食时进行运动。在原始的硬鳞鱼类中,这一结构的运动范围较小,而在鲤形目鱼类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这种高度活动的咽颌结构使得这些鱼类能够更有效地捕获食物,并且在捕捉和咀嚼这两个口部功能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分离。此外,当这些鱼类的皮肤受损时,它们还会释放一种警戒物质,用于向同类发出警告,表明可能存在潜在的威胁。这种行为有助于保护群体中的成员,并维护整个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这些特征反映了耳鳔类鱼类在感知环境、协同防御和食物获取方面的高度适应性。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在鲤形目鱼类的繁殖季节,雄性通常会展现出引人注目的颜色,可能表现为橙色的尾巴或臀鳍等,以刺激或吸引雌性。有些物种的雄性可能在头部或胸鳍上长有称为珍珠器的突起,这些器官可用于在求偶过程中通过与雌性的触碰提供触觉刺激。通常情况下,雄性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追逐雌性,并紧贴它们的腹部。在这个活动中,鱼类会以极高的速度游动。随后,雌性产卵,雄性释放精子以进行受精卵

繁殖期

鲤形目鱼类中的鲤鱼和鱼大多选择在春季和夏季进行繁殖,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水中的食物更为丰富,适合鱼苗的生存和生长。但也有一些鲏属(Rhodeus)鱼类采取了秋季繁殖的策略,选择在秋天产卵。

产卵

鲤形目鱼类的繁殖方式均属于产卵型,但产卵的地点不尽相同,例如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Aristichthys nobili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会选择在大水体急流中产卵,因为它们的卵具有浮性,能够随水流漂移,这种策略有助于提高卵的存活率,因为浮性卵更容易在水中流动的同时避免受到沉积物的覆盖。相反的,鲤鱼、鲫鱼等鱼类产的卵属于沉黏性较强的卵,它们会附着在底部的物体上,例如水草或岩石,这种沉黏性的卵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基质上,提供更为稳定的保护。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则有一种特殊的产卵习惯,它们喜欢选择硬物体,如水下的石头或柱子作为卵的产卵场所。而𫚪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雌鱼在生殖期间不仅会伸出体外的长产卵管,而且它们会将卵产在蚌类的体内。这种内部产卵的方式有助于保护卵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捕食者的威胁,提高了幼鱼的存活率。

幼体生长

鲤形目鲤科鱼类孵化的持续时间因物种而异,取决于水温,在7°C下,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的卵则需要44天。相比之下,在15°C下,欧洲鲤(Cyprinus carpio)的卵只需要14天就能孵化。当温度在20~25°C时,普通鲤鱼的卵需要2.5~3天才能孵化。在孵化初期的几天里,鱼苗无法游泳。几天之后,鱼苗的气囊开始充满空气,卵黄囊几乎消失,鱼苗开始自由地游动并捕食食物。

人工养殖

养殖现状

鲤形目鱼类中有很多鱼类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观赏,其中鲤科占了一大部分,例如草鱼锦鲤、小金鱼、鲤鱼等多种物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们开展了养殖大业,饲养锦鲤或小金鱼来增加观赏能力,或大规模的饲养鲤鱼、草鱼,且养殖技术在很多国家或城市已基本成熟。

养殖条件

以下以草鱼、鲤鱼为例进行阐述:草鱼素来具有生长迅速、适温范围广、饲料来源广、产量高的优点,因此一直是养殖户的首选之一,首先饲养时所需的池塘面积一般为1400~3400平方米,水深2.5~3米为宜;其次提倡混养、套养、轮养的模式,品种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无病害的鱼苗,放苗前需先将池塘进行消毒,还有鱼苗也需进行消毒;最后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每过几年需要对池塘进行一次清淤工作,饲喂时需要适时适量,不易过度投喂,以防饵料残留及水体污染。

鲤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饲养周期短的优点,因此是很多养殖业的选择之一,首先,池塘的面积不需要太大,一般在340~2000平方米为宜,水深在1.8~3.5米之间,池塘底部需平坦,土质坚实;其次,在选择鱼种时,需选择体型较大,肥壮无伤的,鱼种规格尽量一致,放养前需先对池塘进行消毒,投喂时要注意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最后,在饲养的过程中要保持对池塘定期进行消毒,经常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以防鲤鱼患病。

病害防治

随着人们对鱼类食品需求的增加,各种鱼类的养殖规模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鱼类患疾病。例如草鱼在饲养不当时会发生一系列的疾病,尤其细菌性疾病是草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鱼类会发生腹水、腹泻及体表溃烂等症状,若发生此等情况需加强草鱼免疫力并保持水质清洁。

鲤鱼在饲养不当时也会患病,例如没能及时的做清淤工作或换水工作,导致鱼类在池塘底部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细菌,如若误食会导致鱼类肠炎病的发生,以及若池塘水温过高或水质不良,也会容易患烂腮病,若遇到这种情况需加强池塘的消毒及清淤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对症的药物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鲤形目鱼类是现生家鱼中种类最大的目之一,但是随着人们的过度捕捞及其他对鱼类有害的行为,对该目的鱼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截止到2024年11月,约1.3%的物种已灭绝,约5.2%的物种成为了极危,约9.8%的物种成为了濒危物种,后通过各个国家发布的保护措施,该目中的物种数量已有所改善,但见效甚微,约0.56%的物种数量增加了,约15.5%的物种数量趋于稳定,但还是约有23.4%的物种数量在减少。

保护级别

2021年,鲤形目中共有118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5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有23种为仅限野外种群

截止到2024年1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鲤形目中共有3679种物种被列入,其中45种被列为灭绝(EX),2种为野外灭绝(EW),193种被列为极危(CR),400种被列为濒危物种(EN),169种为近危(NT),387种被列为易危(VU),1630种为无危(LC),693种为数据不足(DD)。

2023年,鲤形目中胭脂鱼科(Catostomidae)的丘裂鳍亚口鱼(Chasmistes cujus)及鲤科中的湄公河原鲍(Probarbus jullieni)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刚果盲(Caecobarbus geertsii)被列入附录Ⅱ。

致危因素

栖息地被破坏

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平时生活或工业操作时所造成的污染、农林业废水、土壤侵蚀和沉积物等破坏了鱼类的栖息地所致,例如内达华州呵吸鲤,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膨胀导致的水质下降,以及大规模水源转移引起的湖泊盐分增加,还有来自市政、农业和工业来源的污染物进入整个特拉基河,导致河流和金字塔湖的养分负载水平较高,从而引起栖息地的退化;突吻沙鳅主要面临两大威胁。首先,沙石采矿活动对其栖息地造成破坏。这种开采导致土地表面被挖掘和改变,影响了该物种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次,破坏性的渔业实践也对该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电击和毒药捕捞是两种对渔业资源产生负面影响的非法或不持续的捕捞方法;尖鳍鲤主要受到农业、工业和家庭废水污染的影响,导致栖息地被破坏。

自然系统改变

除了栖息地被破坏外,还由于自然系统的改变导致该目物种受到威胁,具体集中在水坝和水的管理和利用方面。例如沙特阿拉伯魮(Carasobarbus apoensis),主要是由于栖息地丧失、水资源提取以及干旱的影响,干旱减少了可用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这将使该物种更容易受到其他已存在的威胁的影响;逐魮这一物种由于人类抽水活动导致水位下降从而使该物种受到威胁。抽水可能是为了农业、工业或城市用水等目的,导致了水体的减少。这种情况对这一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水位的下降可能导致栖息地的丧失或变得不适宜。特别是在旱季,水位降低可能更为显著,使得可用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进一步减少;巨暹罗鲤所处的分布范围内许多河流都受到城市化、水坝和污染(农业、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该物种在渔业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并且被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

人为过度捕捞也造成了该目物种数量急剧下降。如一眉道人鱼(Sahyadria denisonii)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被捕捉供应国际水族馆宠物贸易,此外,由于来自种植园和家庭源的污染,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使用炸药和毒物进行大型食用鱼的破坏性捕捞也影响到了该物种的栖息地。

物种入侵

部分鲤形目鱼类种群资源也受到其他物种入侵的影响,如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由于引入的鱼类、水质下降、水生植物的丧失(部分原因是草鱼引起的)、过度捕捞,以及因淤积和通道阻塞导致的繁殖地丧失。尤其是引入的彩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红耳彩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同时还有所处泉水周边的土地利用和泉水结构的改变。

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

在美国内达华州,通过增加金字塔湖的流入量、恢复洪泛区、达到水质标准并改善鱼类通道,确保部分鲤形目鱼类的产卵和育雏栖息地的安全。其次,研究收集新信息,完善了该物种的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评估不同保护措施的效益。此外,管理鱼类的产卵行为,使其在这一关键过程中受到了适当的保护,保护了幼苗的安全生长。

人工繁育计划

为保护沙特阿拉伯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实施了一个圈养繁育计划。截至2012年8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沙加,濒危阿拉伯野生动物繁育中心(BCEAW)拥有超过700只个体的囚养繁育群体,该群体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持续繁殖,此外,他们还包括对栖息地的管理、种群的监测和管理、进一步的圈养繁育计划以及移地行动,以及公众教育,并在当地社区开展工作来帮助开展保护工作。

制定相关法规

为了规范一眉道人鱼的捕捞和贸易,喀拉拉邦政府已经启动了管理计划,包括设定总可捕捞量(TAC)、对渔具大小的限制以及封闭季节。此外,还计划将一些关键的丹尼氏无须魮栖息地划定为禁猎区和禁捕区,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对丹尼氏无须魮进行圈养繁殖。

日本对于短鲬(Parabotia curtus)的收集、贸易和拥有受多项法律管辖,例如,《天然纪念物文化财产保护法》以及其他当地法律。在人民、非营利组织、研究人员以及地方和国家政府的合作下,该物种下的三个亚种的产卵场和育苗场、栖息地都得到了保护和改善。例如,提高可移动堰使产卵的条件得到改善,但同时也起到了迁移屏障的作用。

设立相关保护区

为维持尖鳍鲤的物种数量,钦州市茅尾海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野生濒危鱼类。还实施了其他保护措施,包括禁止在这些地区捕鱼、防止污染和改善水质,平时还注意监测该物种的情况。

巨暹罗鲤在湄公河流域的所有国家都受到保护。在柬埔寨,这一物种被指定为国家鱼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柬埔寨的一些河段,禁止使用大网孔的刺网。

滇池金线鲃所处的20个泉水栖息地其中有5个受到佛教寺庙的保护,除此外,2007年9月,评估人员还向昆明市当地政府机构推荐了20个监测点中的6个监测点作为重点保护点。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鲤形目鱼类大多数是人们常食用的重要食材,同时也是内陆水域中重要的养殖对象。其中包括鲢鱼、鳙鱼、青鱼草鱼和鲮鱼。

其中,草鱼是中国淡水养殖中产量最高的品种之一,其在经济、养殖模式和消费市场方面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响。首先,草鱼在中国淡水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高产量使其成为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由于草鱼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容易养殖,因此成为养殖户的首选品种之一。这对小行星3789各省市的渔业和养殖业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为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次,草鱼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已经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高效、可持续的养殖模式。这包括水产养殖的科学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对水体质量的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这为草鱼养殖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养殖效益。

此外,还有铜鱼属(Coreius)和青鱼,也是该目中很受养殖业欢迎的经济鱼类,铜鱼属鱼类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其中北方铜鱼(Coreius septentrionalis)在黄河上游被视为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则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青鱼养殖基地,截至2023年,成功推广了青鱼全产业链模式,覆盖面积达到8390亩。年产青鱼总量达7420吨,经过加工处理,年产值高达5670万元,同时创造了25万条加工青鱼。这一举措不仅为当地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也在全产业链中创造了18284万元的总产值,实现了总效益5897.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药用价值

鲤形目中的部分鱼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鲤鱼,鲤鱼肉可用于治疗咳逆上气、黄疸、脚水肿、胎动不安等疾病,鱼胆可用于治疗目热赤痛、青盲明目等疾病,鱼鳞病可用于治疗产妇滞血腹痛、吐血、血崩漏下等疾病。

观赏价值

鲤形目鱼类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外,还有一些中小型的鱼类,例如鿕亚科、𫚪亚科鲤科花鳅科等,因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特点而成为备受欢迎的观赏鱼类。

锦鲤是当今世界上备受喜爱的高级观赏鱼之一,被誉为“水中活宝石”和“会游动的艺术品”。其独特的外观和丰富多彩的色彩使其成为观赏鱼中的佼佼者。锦鲤以其独具的阳刚之美而备受推崇,被冠以“观赏鱼之王”的美誉。

锦鲤的观赏价值极高,主要体现在其华丽的外观和多样化的色彩。其身上的图案和斑纹犹如艺术品般精致,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使得锦鲤不仅成为鱼缸中的亮点,也成为鱼类爱好者和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其外形和色彩的丰富多样性使得每一条锦鲤都独一无二,增加了其收藏和观赏的价值。

食用价值

鲤形目鱼类还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例如草鱼和鲤鱼,草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草鱼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高质量的蛋白质、健康的脂肪、以及钙、磷、铁、维生素B等。因此,草鱼不仅在中国养殖业具有经济价值,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美味营养的餐桌选择。

鲤鱼的体态肥壮、色泽艳丽,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上的水产品之一。其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包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使其成为均衡膳食的良好补充。此外,鲤鱼富含挥发性含氮物质、挥发性还原性物质、组织胺以及多种维生素,使其在食用过程中既美味可口又有益健康。2000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鱼中上品,尤其在黄淮一带,有着“没有老鲤鱼不成席”的美誉。这不仅是因为其美味可口,更是因为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益处。

科研价值

该目中的鱼类有部分物种可以用于一些科研研究中,例如稀有𬶋鲫(Gobiocypris rarus)及斑马鱼(Danio rerio),稀有𬶋鲫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培育的实验动物,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化学品测试、毒理学、遗传学、疾病机理研究以及药物筛选等方面。这种鱼类的特殊性质和生物学特征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斑马鱼作为一个理想的生物学研究系统,对科学家来说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的基因组已经完全被测序,其发育行为是熟知、易观察和可测试的。它的胚胎发育非常迅速,而且胚胎相对较大、结实、透明,能够在母体外发育。其次,斑马鱼的两细胞胚胎可以融合成单细胞,形成纯合子胚胎。斑马鱼在毒性测试中也被证明与哺乳纲模型和人类相似,并表现出与哺乳动物相似的昼夜作息周期。

危害

物种入侵

截止到2023年,鲤形目中共有86个物种成为入侵物种。

2012年,卢伦真小鲤(Cyprinella lutrensis)被引入美国西南部而成为入侵物种。

2019年,草鱼被引入世界各地,且携带鱼矛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等寄生昆虫的能力,使其成为潜在危险的入侵物种。

2021年,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因入侵美国而成为入侵物种。

生态影响

生物入侵

鲤形目鱼类被列为入侵物种主要还是由于对引入地的生态及鱼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14种最具侵袭性的入侵鱼类之一卢伦真小鲤,其被广泛用作钓鱼饵,导致其传播到新墨西哥州。这一传播的结果是,新墨西哥州失去了原生的光鱥(Meda fulgida)。当卢伦真小鲤与原生的光鱥共存时,导致了生态栖位的变化。该物种被认为是导致伤鳍鱼(Plagopterus argentissimus)和京河鲢鱼(Gila seminuda)数量下降的原因,这两种鱼类都栖息在重要的栖息地,包括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内华达州的部分维尔京河。

此外还有草鱼,它们通过去除水底植物的覆盖,减少了其他鱼类产卵的水底空间,并扰动水中沉积物和泥土,导致水质下降,水中养分增加,从而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减少氧含量,促使藻类大爆发。草鱼也会与本地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竞争食物和其他重要资源,对当地鱼类群体产生负面影响。草鱼引入后,对水生植物的摄食行为导致水生植物数量减少,进而会影响水禽的数量。

病媒生物

鲤形目中被列为入侵物种的鱼类除了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它们自己本身还会携带各种寄生虫、从而使当地的物种被感染,导致当地物种的数量减少,例如鳙鱼的体内携带多种寄生虫细菌、真菌等感染源,使新地区内的原生物种患病。还有草鱼也可能携带传染病和寄生虫,被认为是亚洲绦虫的主要传播者。已知受感染的加拿大鱼类包括鲤鱼(Cyprinus carpio)、金闪鱼(Notemigonus crysoleucas)、鲦鱼(Pimephales promelas)和鲶鱼(Ictalurus punctatus)。还有记录显示,草鱼是濒危鱼类伤鳍鱼的感染传播媒介。

防治措施

制定相关法规

为了防止该目物种再继续入侵其他地区,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各国禁止将卢伦真小鲤作为观赏鱼和饵料鱼销售来限制新的引入,以降低引入新地区的风险。美国多数地区对草鱼也采取了一系列管制规定,还有一些预防措施,包括将引入的鱼群安全地圈养,以避免其逃逸。由于草鱼具有回游能力和远距离传播的特点,被视为“飞跃障碍”的鱼类,因此只应该引入到不可能逃逸的水域中。此外,为防止不利的生态影响,引入草鱼的放养密度应保持尽可能低。

人工干预

除了对入侵物种进行管控措施外,人们还会使用一些其他方法来干预入侵物种的生长或入侵,例如草鱼,人们一般会使用两种方法来干预,在化学方法方面,可以使用含药剂的颗粒喂食,引起呼吸道中毒;生物方法方面,培育三倍体基因的草鱼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通过抑制成熟受精卵的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带有额外染色体的三倍体受精卵。通过冷温冲击、热温冲击或水压处理等方法,可以实现较高的三倍体存活率。这些方法在适当分离二倍体后,提供了完全不育的族群,可用于控制植物或在养殖中使用,而不会对野外族群造成威胁。

相关产业

鲤形目中有很多的物种都已形成成熟的养殖业,下面就以鲤鱼和鳙鱼为例简述在世界及中国的经济发展。

世界

产业现状与发展

鳙鱼是一种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它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繁殖能力强,并且容易通过人工引种和诱导繁殖来进行养殖。由于这些优势特性,鳙鱼在水产养殖中迅速崭露头角。使在中国的水库和天然湖泊中,鳙鱼已经成为重要的养殖物种,贡献了约15-20%的总鱼类产量。此外,该物种还促进了越南匈牙利新加坡等国家养殖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

产业规模

鳙鱼在很多国家都增加了鱼类产量,对改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积极效应。在亚洲,这些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台湾和越南。而在欧洲,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也经验到了鳙鱼所带来的益处。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也在其中。此外,巴拿马共和国玻利维亚斐济等地区也报道了鳙鱼在促进鱼类产量和提高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正面影响。

经济效益

截止到2005年,在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报告大头鲢水产养殖产量的2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八个在2002年报告的产量超过1000吨。这包括中国(主要生产国)、台湾、伊朗老挝尼泊尔、罗马尼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美国的产量超过1000吨。

中国

产业现状与发展

根据2022年的调研结果分析显示,中国鲤鱼的销售价格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趋势。一月到六月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七月价格有所回升,八月至九月期间价格再次跌落,十月份价格开始回升,这一时期全国鲤鱼的出塘量为全年最高,达到2546.5吨。十一月份价格进一步上升,达到全年最高的价格,而全国出塘量为331.73吨。到了十二月份,价格回落至最低值,同时全国出塘量也降至年度最低水平,只有8.6吨。年度平均价格较2021年下降了7.35%,且在2017年~2022年鲤鱼养殖的整体趋势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产业规模

截止到2022年,中国范围内共设立了230个县级的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这些采集点分布在16个省份。其中,64个监测点已经停止了信息报送,而661个监测点仍在正常进行信息的报送。在这16个设有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的省份(自治区)中,有8个省份正在采集关于鲤鱼养殖的信息。这八个省份分别是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南省。与之相对,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八个地区目前尚未开展关于鲤鱼养殖信息的采集工作。

经济效益

鲤鱼养殖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河南省,以及辽宁地区和南方的一些地区,南方地区主要以配套养殖为主。截至2021年,辽宁省的鲤鱼产量达到32.1万吨,位居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紧随其后,鲤鱼产量达到22.7万吨,排名第二;山东省以21.3万吨的产量位居第三,四川省河南省分别产量为19.8万吨和17.1万吨,分列第四和第五。

相关文化

邮票

中国邮政于2017年6月25日发行了一套名为《锦鲤》的特种邮票,这套邮票共包含8枚,每枚邮票都呈现不同的锦鲤图案。这些图案分别为红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秋翠、黄金、白别甲、绯写、红白丹顶。每一枚邮票都展示了锦鲤的独特之美,通过生动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呈现了锦鲤的多样外观。

潮流用语

在中国古代,鲤鱼被赋予了丰富的美好寓意,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例如“前程似锦”和“鲤跃龙门”,都代表了对吉祥、幸运等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儿子,有宾客送来几尾鲤鱼。孔子感到喜悦,将儿子取名为“鲤”,表字为“伯鱼”,寓意吉祥如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鲤”的习俗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吉祥预兆发展为代表好运、财富、事业、爱情等多个美好愿景的具体化意象。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例如“鲤鱼洒子”和“在店铺内养鱼”都反映了鲤鱼与繁荣、兴旺之间的联系。而成语“鲤跃龙门”则寓意连年有余,将鱼的活跃与人们连年成功的美好愿望相结合。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各种美好寓意,成为人们表达祝福和追求幸福的象征之一。

国家象征

日本人认为“锦”字象征着美丽和坚韧的精神,因此不再使用花鲤、变种鲤等名称,将现代锦鲤的名称统一,并将其定为日本的国鱼。他们把锦鲤视为一种艺术品,称其为水中的“活宝石”。在1938年的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日本向世界展示了100尾锦鲤,首次展示了其美丽姿态。为推广锦鲤,日本成立了“爱鳞会”,并于1968年12月在东京举办了第一届全日本锦鲤品评会,之后每年举办一次,由日本政府总理大臣亲自颁奖。

参考资料

Cypriniformes.ITIS.2024-01-01

Cypriniformes (carp-like fish).https://paleobiodb.org/.2024-11-25

Cypriniformes - OrderRemove.IUCN.2024-01-0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1-01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1-01

鲤形目.COL.2024-01-01

Paedocypris.fishbase.2024-01-01

Catlocarpio siamensis Boulenger , 1898.fishbase.2024-01-01

鲤形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1-24

检索结果.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1-01

草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1-24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1-24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11-24

..2024-01-01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1-01

鲤形目.Content.2024-01-01

Cypriniformes I (Minnows and Carps) .encyclopedia.2024-01-01

大鳞副泥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墨头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双孔鱼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Carassius auratus ( Linnaeus , 1758 ).fishbase.2024-01-01

Catostomidae.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1-26

FAMILYDetailsforCobitidae.fishbase.2024-01-26

青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麦穗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鳑鲏亚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01

Cui-ui.IUCN.2024-01-01

Botia rostrata.IUCN.2024-01-26

Sea carp.IUCN.2024-01-26

Arabian Himri.IUCN.2024-01-01

Hadramaut Himri.IUCN.2024-01-26

Giant Carp.IUCN.2024-01-26

Red Line Torpedo Barb.IUCN.2024-01-01

Golden Line Fish.IUCN.2024-01-26

Kissing Loach.IUCN.2024-01-26

..2024-01-26

..2024-01-26

Cypriniformes.cabidigitallibrary.2024-01-26

Cyprinella lutrensis (red shiner).cabidigitallibrary.2024-01-26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grass carp).cabidigitallibrary.2024-01-26

Aristichthys nobilis (bighead carp).cabidigitallibrary.2024-01-26

Cyprinella lutrensis (魚類).全球入侵种资料库.2024-01-26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魚類) 草魚.gisd.2024-01-26

2017年6月25日发行《锦鲤》特种邮票.人民网.2024-01-01

从传播学角度解析“锦鲤文化”.中州期刊.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