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通海县

通海县

通海县是中国云南省玉溪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东部,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山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河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县毗邻。总面积72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通海县常住人口为29.23万人。

通海县境内地貌由盆地、中山、河谷三大类型构成,通海县属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干湿季明显,垂直差异显著。杞麓湖是通海县的主要水域,河流分为湖盆区内河和高大(曲江)河及其支流。唐朝南诏时期设置通海镇,后晋时期建大理国,通海属大理国领地。宋代通海是郡治所在地,元代通海为路治所在地。直至元建通海县,明代设置通海御,清、民国相沿为县。1956年,原通海县、河西县合并称杞麓县,1958年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原华宁县从通海县划出。截至2022年,通海县下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通海县人民政府驻秀山街道办事处延龄路41号。

通海县第一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蔬菜、畜牧、花卉三大农业重点产业。第二产业以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为三大工业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通海县生产总值(GDP)208214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8∶27.4∶57.8。通海县处于昆河经济走廊的枢纽节点,位于云南省国际通道的门户区。泛亚铁路横贯全境,江通高速公路、弥玉楚高速公路是面向东南亚的滇中商贸物流枢纽。境内有通龙高速,国道245、省道212、214。

通海县截至2023年8月,创建2个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旅游景点有秀山、通海天溪玫瑰园等。通海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别为高台和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先后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称号。

名称由来

唐朝南诏时期开设“通海城路”,设置通海镇,设通海都督,统摄云南省地区。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杞麓湖畔生活。

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前277年),楚国庄踌率众人滇,建立滇国,通海,河西属滇国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征服滇国后,置益州郡领24县,通海,河西属益州郡之胜休县。

隋唐至宋元

新置兴唐贞观八年(634),改西宁州黎州,通海、河西属黎州地。唐天宝初(742----747)开通海城路,通海是这条于线上的枢纽。唐代南诏时期开设“通海城路”(又称通海大道)南下交州越南),北入滇中,再人巴、蜀,西与缅、印相连的交通枢纽,设置通海镇,同时设通海都督,统摄滇南地区,以通海为名作为一级行政区自此始。咸通年间(860~874)为通海都督治所在地。

后晋时期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起兵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通海属大理国领地。

宋代,大理国在滇南置秀山郡,通海是郡治所在地,是滇南地区军事、政治要地。

元代设立临安路,通海为路治所在地。直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通海县,设置河西州,后又在河西北境的曲陀关设置临安、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清时期

明洪武十五年(1382),迁府治于建水县,设通海守御所,在通海“戍兵屯田”。在原临安路(府)治所的基础上建御城(今环城东路、顺城街,环城西路、北门外街道以内)。万历三十九年(1611),紧连御城建县城(今顺城街、新市场以南一片)。清顺治三年(1646),县城被宁州土司禄永命焚毁,县署迁入御城。清代前期,县城编为六甲,后期改为四甲(原御城内两甲,御城外两甲)。光绪末年,全县划为中、东、南、西、北五区,县城为中区。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相沿为县。民国29年(1930)于原御城内设秀州镇,御城外设秀麓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城为一区。1954年改称城关镇。1956年,原通海县(1949年12月13日和平解放)、河西县(1949年12月10日正式解放)合并称杞麓县,1958年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原华宁县从通海县划出。1984年改称秀山镇,下辖一、二、三、四街区。1987年四个街区改为东街、西街、财神街、文庙街。

地理

位置境域

通海县位于云南省省中南部、玉溪市东部,位于东经102°30′25″~102°52′53″,北纬23°55′11″~24°14′49″,东与华宁县接壤,西与峨山彝族自治县红塔区相邻,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建水县交界,北与江川区毗邻。东西最大横距39.97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6.15千米,总面积721平方千米。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25千米,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千米。

气候

通海县地处云南中部,属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区,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形成了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干湿季明显,垂直差异显著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年平均降雨量903.7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229.6毫米(2017年),单日最大降雨量134.1毫米(2002年6月30日),5-10月降雨量75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3%。年平均相对湿度73%,最小相对湿度14%。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72天。年平均气温16.2℃,历年极端最低气温-4.3℃,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1.9℃。年日照2234.9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9%。全年平均风速2.3米/秒,盛行风西南风。

地质

县境在古生代早期是一片汪洋的广海环境,晚期受海西运动的影响,曾一度隆起,海水退出,以后又沉没于海洋之中,沉积有石炭、二迭纪灰岩。中生代的中、晚期,燕山褶皱运动使地壳发生多次变动、海水退出,出现陆地环境。进人新生代,在老第三纪早期的始新世渐新世时,继燕山运动之后,云南高原急剧上升。到中新世进入准平原化状态,形成广袤的夷平面。到上新世末期,在新的地壳运动中,云南高原又发生大幅度间歇性的急剧掀升和新断裂运动,并导致断块的差异升降运动,夷平面之下产生几级剥蚀面,成为今天广布的高原、山原和山地。沿断裂线,还出现一系列线状、串珠状、雁列式的断陷盆地和谷地,滇中湖盆或湖群也在此时形成。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时,在北西、北东及部分近东西向断裂挟持的断块差异运动基础上,杞麓湖由古抚仙大湖分开,单独成为一湖,湖盆区第四系湖积层发育,厚度约290米。

地层出露分为六大系,一震旦系广泛出露于河西镇清水河以西至曲陀关呈半月形、沿盆地北部伸向纳古乡至通(海)江(川)公路以西一带;里山彝族乡的沙坝沟、中铺、象鼻岭沿库南河下高大傣族彝族乡的五街转向观音山,其他地区只零星出露,主要岩性白云岩、泥质灰岩、石灰岩、冰砾岩页岩粉砂岩、砂岩、砾岩。二泥盆纪出露于河西镇后山沿盆地南面呈半月形插向县城;里山乡的里山村向东至刘家坝再转向西南插向芭蕉,到高大乡的观音后山。其它地区有零星出露。主要岩性为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夹灰岩、砾岩、砂岩。三石炭系出露于纳古乡至二街后山;杨广后山至大新到刘家坝及清水河以西一线。与泥盆系、二迭系交错出现,没有规律性,其岩性为假缅状灰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四二迭系出露于二街后山至兴义村;岳家营、杨广后山至大新村后山止。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砂岩、杏仁状或气孔状玄武岩及页岩、砂岩、泥灰岩。五三迭系全县都有零星分散的出露,一般与侏罗系、泥盆系、二迭系、震旦系交错。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页岩。六侏罗系广泛出露于大捏鲜、改水沟至螺峰山,斜插县城,再延伸插向陀丕山一线。兴义后山有小块出露,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岩屑砂岩、砾质砂岩及粉砂岩、泥岩、泥灰岩。

通海县处于中国华南东、西两大应力场分区的结合部位,又处于中国东部和西部反向扭动的临界面附近,其大地构造位置特殊。由于新生代以来,大区域应力场以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占优,青藏高原相对发生向南东方向的区域性旋扭运动,本区便出现由小江、红河等断裂所挟持的地块,通海县境恰位于该地块的近尖端部位,形成向南—南东推挤楔入的态势。边缘为不同方向的断层所围限,多组构造在此汇合,构造背景复杂,所以新的构造运动及主要构造的现代活动、地震等频繁出现。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相互碰撞,造就了雄伟的青藏高原,而且在其东南缘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东南亚陆内形变区。川滇菱形块体位于东南亚陆内形变区的北端,由北西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和西南边界的红河断裂所构成,北西向的曲江断裂位于小江断裂与红河断裂交汇处的西北侧。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县发生Ms7.7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2.6°,北纬24.1°,震源深度13公里,通海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曲江断裂。

地形地貌

通海县地貌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种组成。盆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包括河西、九街、四街、杨广、兴蒙、纳古6个乡(镇)的平坝村及秀山镇,自西边水磨村、小村起向东方向逐渐降低扩展到兴义市、马家湾,坡度3~10度,海拔1796~1820米,长22千米,宽2~9公里,杞麓湖镶嵌其中,为冲积、湖积盆地。盆区边缘有少量的洪积扇、洪积堆,地形平坦,地貌单一,面积约160.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1.63%;中山含全县所有山区和半山区,海拔1450~2441米,山脉两侧山箐大多呈鱼骨状排列伸向主切河谷,小区域内地形变化复杂,地貌多为山原、台原、高丘和山间小盆地,面积约570.7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7.07%;河谷即为高大傣族彝族乡的曲江河及其分支库南河、路南河等河谷地带,多为流水地貌,有洪积扇、河漫滩、冲积漫滩、阶地,海拔1350~1450米,面积约9.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3%。地形呈东西阔、南尖、北微凸的蘑菇状地势,南低北高,海拔最高点位于河西镇螺峰山2443米,最低点位于高大乡马脖子1350米。通海县境内的300多座山,均属降云露山脉,主要为西北向东南走向,由5个支脉串连起来。从地貌单元与地质灾害关系来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地貌单元。

水文水利

水文

湖泊

杞麓湖是通海县的主要水域,坐落在坝子之中,湖盆区东比华宁县城高172米,西北比玉溪市高167米,北比江川区星云湖高73米,南比曲江河谷的沙田村高430米,水源全靠降雨补给,径流面积370.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5.54平方千米,泄水由东岸的落水洞石灰岩地带伏流到华宁县王马村大龙潭等地出露,再流人南盘江。

河流

通海县河流主要有湖盆区内河和曲江河及其支流。主要湖盆区河流有中河、大新河。曲江河及支流有曲江河、路南河、库南河、大箐河、小三家河、改水沟和清水河。

泉水

据1982年4~11月实际测量和调查,全县共有泉水(龙潭)54处。54处泉水中,流量大于10升/秒的30处,小于10升/秒的24处;杞麓湖湖盆区36处,其他18处,总出水量1105升/秒。由于通海县境地势比邻县都高,泉水全靠降雨垂直补给,流量受降雨量直接控制,再加上地质构造复杂和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泉水有减少的趋势,如民国时期出水的秀山过峡处、河西南门外的白龙潭、者湾布上村的乌龙潭,现在都已干涸。又如汉邑村龙潭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出水200多升/秒,1982年只有48升/秒流量。

水利

截至2022年3月,通海县共有库坝210座,全县库塘蓄水量为1266.23万立方米,占县级蓄水计划的108%,截止2022年3月15日,杞麓湖水位3.98米,水量13708万立方米。通海县有小型水库48座。包括三岔河水库、甸苴坝水库、台家山水库、鸡脖子水库、白家山水库等。其中三岔河水库从2021年开始蓄水情况已达到83万立方米;甸苴坝水库在2018年水位达到18.3米,蓄水量108.8万立方米;台家山水库在2018年水位达到24.4米,蓄水量109万立方米;鸡脖子山在2018年水位达到7.73米,蓄水量9.42万立方米;白家山水库在2018年水位达到30米,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秀山沟水库、甸苴坝水库被评选为2022年通海县美丽河湖。

杞麓湖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项目防渗等工程完工后,可为杞麓湖周边乡(镇、街道)的农田提供生产灌溉用水,可覆盖坝区灌溉面积5.7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7月,万家大沟、窑沟、白渔河、中河4条河道的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红旗河与杞麓湖南岸调蓄带工程全面连通,鸡脖子、大板桥、窑冲河3个水库的防渗加固工作稳步推进。

土壤

通海县土壤分为3个土类,7个亚类,8个土属,26个土种。3个土类是分别是水稻土类、红壤土类和紫色土类。其中水稻土类主要分布于环湖坝区,少量零星分布于山区河谷,共119.79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6.17%,育型是水稻土类的主要土壤;红壤土类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共计475.9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64.2%;紫色土类呈地带性出现,主要分布于河谷区,共计61.36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8.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通海县有耕地16646.45公顷,其中水田占38.59%;水浇地占12.20%;旱地占49.21%,主要分布在杨广镇,河西镇、四街镇。园地1309.75公顷。其中果园占60.91%;其他园地占39.09%,园地主要分布在河西镇、四街镇、高大傣族彝族乡。林地41397.18公顷,其中乔木林地占86.78%;竹林地占0.20%;灌木林地占12.05%;其他林地占0.97%。林地主要分布在河西镇、里山彝族乡、高大傣族彝族乡。草地357.03公顷,通海县只涉及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河西镇、里山彝族乡、杨广镇。湿地40.81公顷,其中灌丛沼泽占18.21%;沼泽草地占68.93%;内陆滩涂占10.34%;沼泽地占2.52%,湿地主要分布在杞麓湖四街镇高大傣族彝族乡。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870.48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占23.48%;村庄用地占66.04%;采矿用地占8.5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占1.9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秀山街道、杨广镇、河西镇。交通运输用地1931.31公顷,其中铁路用地占1.99%;公路用地占51.64%;农村道路占46.03%;管道运输用地占0.34%。交通运输用地主要分布在杨广镇、河西镇、里山彝族乡。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529.18公顷,其中河流水面占6.03%;湖泊水面占81.16%;水库水面占3.49%;坑塘水面占4.84%;沟渠占3.57%;水工建筑用地占0.9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现状主要分布在杞麓湖、河西镇、高大傣族彝族乡。

矿产资源

通海县已发现各类矿产有20种,有烟煤、泥炭、铁、锰、铜、铅、锌、硫铁矿、含钾页岩、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饰面用大理岩、砖瓦用粘土、砖瓦用页岩、冶金用石英砂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石灰岩、建筑用砂、地热等。有各类矿床(点)地80个,其中中型矿床6个,小型矿床8个,矿点66个。按勘查程度划分,达详查—勘探程度的9个,占总数的11.2%;达普查的55个,占总数的68.8%;其余的16个为预查程度,占总数的20.0%。

水资源

通海县水资源总量2.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1.59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0.54亿立方米。通海县径流面积为742平方千米,全县输入总水量主要来自峨山彝族自治县石屏县,年输入为41800万立方米;输出总水量,主要输往曲溪、华宁县,年输出约53300万立方米。杞麓湖是通海县的主要水域。截至2023年4月底,杞麓湖水位1794.82米,蓄水量1.16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通海县林业用地面积41843.4公顷,占该县土地总面积的56.49%,森林覆盖率为51.76%,林木绿化率为55.01%,活立木总蓄积量3242110立方米,通海县现有(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面积共39090.0公顷,生态公益林地面积为27399.3公顷,商品林地面积为13064.8公顷。境内植被在海拔2000~2441米的地区,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等针阔叶林和云南山茶、青杨梅、杜鹃等灌木。草本植物有蕨类、禾本科白茅菊科黑蒿等。在海拔1450~2000米的地区(包括坝区),森林破坏严重,旱地、荒山及疏幼林较多、只有为数不多的次生云南松和滇油杉、栎类,坝区人工绿化种植的多为桉树,其次是柳树、银桦桧柏毛白杨等。山上自然植被主要有鸡脚黄连、野牡丹、黑果(野树莓)、青皮刺黄泡蘘荷、蕨类、牛筋草、白头翁、蒲公英等植物、果木品种较多、有桃、李、梨等,海拔1350~1450米的河谷区生长的林木有云南松、麻栗、喜树、攀枝花等,灌木有橄榄、羊蹄甲、刺天茄等,草本植物有斑茅、牛筋草、芦苇等,果木有桃、梨、苹果等。

生物资源

通海县秀山总面积1.2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4.2%,森林保持着原生植被状态共计73科200多个品种;1983年药物资源普查,全县野生和人工栽培的植物药共2274种、普查中发现已生长一百多年的稀有树红香桂,山海棠、蒲公英、白芨、小绿、鸡大腿等生长也较丰富。2019年,通海县里山彝族乡引进白芨、黄精重楼等名贵中药材种植项目总投资 3 亿元。截止2018年,通海县林下天麻种植面积达0.8平方千米,实现产值800余万元,通海县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在4镇3乡2街道办65个村的山林里,主要品种有小美牛肝菌美味牛肝菌干巴菌鸡枞清头菌等,2021年1至7月产量达130吨(含外地运来通海销售的),产值1200万元。2021年6月以来,通海县河西镇河西社区、改水沟村等下辖6个村民小组推行了承包山林拾菌项目工作,共承包山林4.67平方千米,每年增加集体收入77万余元。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通海县境内植物数量众多,其中粮豆类237个,包含水稻85个,大、小麦84个,蚕豆17个,玉蜀黍属21个,杂豆30个;经济作物类主要有烤烟10种以及茶树、棉花、甘蔗等;蔬菜类有150多个品种;果树20类150个品种;林木类146种;花卉类234种,包含通海剑兰、玉兰、山茶属白缅桂龙柏等名贵品种;药材类植物2274种;牧草类74种;食用菌20多种。

动物

通海县有各种动物111种,家畜有20种,家禽有16种,野兽有22种,野禽有39种,鱼类有19种。1949年后,野牛、大白鹭、土鸳鸯、雁、水老鹳便已绝迹,豹、豺、狼、岩羊水獭亚科、乌鸦、金翅雀喜鹊及各种野兽数量大大减少。其中包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豺、豹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鹇白腹锦鸡等。

自然保护区

通海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即杞麓湖保护区,保护区面积9320.3公顷。杞麓湖保护范围按照功能和保护要求,划分为两个区域,为杞麓湖一级保护区和杞麓湖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水域和最高蓄水位湖岸线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00米以内的范围;二级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以外的径流区。杞麓湖保护实行河(湖)长制。杞麓湖最高蓄水位为1796.62米;最低蓄水位为1793.92米。

自然灾害

通海县是中国大陆六级以上地震频次最高的地区之一。1970年的地震是有记载以来震级最高、破坏性最大、人畜伤亡最多的一次。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大风、冰雹、干旱、低温、霜冻雷暴

2018年8月13日,玉溪市发生5.0级地震造成通海县、江川区华宁县3县4.8万余人受灾,18人受伤(通海12人,江川6人),紧急转移安置1.1万余人;房屋不同程度受损6000多户。

2021年8月1日零时50分,受连日强降雨影响,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九龙街道办事处水塘村四组石头村暴发泥石流,受威胁的68户264名群众在10分钟内转移避险。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通海县下辖2个街道、4个镇、3个乡。通海县人民政府驻秀山街道办事处延龄路4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通海县常住人口为29.23万人,人口密度为405.41人/平方千米,户籍人口为106307户292678人,其中男性人口145379人,占总人口的49.7%,女性人口147299人,占50.3%;城镇人口153213人,占总人口的52.3%;乡村人口139465人,占总人口的47.7%;少数民族人口51443人,占17.6%。根据通海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县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7.06%;15—5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5.57%;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7.37%,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49%。2022年全县出生人口2063人,出生率为6.60‰,其中,三孩出生102人,占总出生人数4.94%;年内死亡人口2073人,死亡率6.63‰;自然增长人数-10人,自然增长率0.03‰。

民族

通海有汉、彝、回、蒙古、傣、哈尼族6个世居民族,还有少数因婚姻、工作关系而迁居县内的白、壮、苗、瑶、佤、像、扛、纳西、布朗族阿昌族、普米,独龙族基诺族等族人口。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9%,少数民族人口占13.1%。汉、回、蒙古族多居平坝区,彝、哈尼族多居山区和半山区,傣族多居曲江河谷区,其他民族散居各地。各民族的居住区域,呈大分散,小聚居、相互隔行扫描的状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通海县拥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布朗族,撒拉族,仡佬族,阿昌族,普米族,京族,独龙族,基诺族,共计37个民族。

语言

通海县内的语言主要有汉语、彝语和通海蒙古语。

汉语

通海哈尼族,长期与彝族、汉族杂居,为适应生产生活与交往的需要,无论族内或族外均使用汉语。个别60岁以上的老人能讲窝泥话。和元阳、红河一带以及峨山棚租坝的哈尼语比较接近。无文字,使用汉文。

通海县由通海、河西两县合并而成,故乡镇之间的方言语音有着显著的差异,归纳起来全县可分为三个片区:以秀山镇为代表,包括杨广乡、九街乡下片部份村庄的片区方言;河西镇片区方言;四街片区方言,以四街乡为代表,包括河西镇所属的部分村庄以及九街乡上片部分村庄的片区方言。通海三个片区方言的声调基本一致。

彝语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通海彝语属以石屏彝语为代表的南部方言,聂苏支系。通海彝语有两个显著的语法特点,一是动词与名词连用时,名词置前,二是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连用时,前一个表示肯定,后一个表示否定,连起来成为疑问句。现在除象平、芭蕉、四寨、石坎、平坝、上庄科、下庄科等彝族村寨男女老幼通用彝语外,其他彝族村寨只老年人,部分40岁左右的中年人能听讲彝语。

通海蒙古语

通海蒙古族使用通海蒙古语作为族内交往的语言,使用汉文作为书面语,以汉语作为口语与其他民族交往。兴蒙语既不同于汉语,也不同于彝语,和北方蒙古语也有较大差别。在兴蒙语中北方蒙古语并没有完全消失,还有少量词汇留有北方蒙古语的痕迹。明代以后,汉文化更广泛的传播。蒙古族人民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情况,从汉语中引进了大量词汇,促使兴蒙语脱离了彝语的影响而独立发展。

宗教信仰

通海县境内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通海最古老的佛寺建筑是秀山普光寺,建于大理国道隆十一年,明、清时期,佛寺遍布全县各地,通海县城以映慈莲社为基础,河西镇以圆明寺为基础,分别成立秀山镇和圆明寺佛教管理委员会,部分笃信佛教者(老年妇女居多)皈依成为正式佛徒。通海的道教属于天师道派,道教徒分为:清虚道人,即坛观道人和游方道人;火居道人,即不脱离家庭,可以婚配,世代相传,以为人攘祷做道场为职业的道教徒。道教从明代中期传人通海,直至民国初年衰落。通海的伊斯兰教有老教(格底目)和新教(哲赫林耶)之分,老教元代随纳数鲁出任临安,元江宣慰司都元帅之职而进人通海,分布于纳家营、古城、下回村、小回村、葛家营。新教于清乾隆,由古城马云照传人,分布于大回村和古城。老教与新教虽有一些差异,但在信奉崇拜安拉为唯一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这一伊斯兰教的根本教旨上是完全一致的。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之分,通海既有天主教也有基督教。

经济

综述

通海县通过大力发展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三大工业支柱产业,蔬菜、畜牧、花卉三大农业重点产业,带动了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和“先进县”行列,先后被确定为“云南省重点工业强县”“云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县域经济发展10强县”。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名单。截至2022年,通海县生产总值(GDP)208214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12万/人,全年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5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1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0807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006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3999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4.8∶27.4∶57.8。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8%、52.2%、32.0%,分别拉动GDP增长0.7、2.4、1.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1327134万元,占全县GDP的比重达63.7%。

第一产业

通海县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蔬菜、畜牧、花卉三大农业重点产业。截至2022年,全县常用耕地面积129.82平方千米,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862万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农业(种植业)值345684万元;林业产值1724万元;牧业产值138035万元;渔业产值223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187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8706万元。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57万亩,其中粮食、油料、烤烟、蔬菜、花卉面积分别为49.49平方千米、5.40平方千米、33.02平方千米、189.56平方千米、8.47平方千米。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在18∶82。植树造林0.09平方千米,义务植树36.2万株。水产品产量628吨,其中杞麓湖产量107吨。

通海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中新认证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1个,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合格率达99.95%。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云秀”花卉、“锦海”花卉获评云南省“10大名花”第2名和第7名,“高原绿洲”蔬菜获评云南省“10大名菜”第4名。蔬菜、花卉、畜牧业产值分别达27.3亿元、2.9亿元、12.9亿元。通海县烟草为支柱产业,种植烟叶32.22平方千米,产量750.35万公斤,实现交易销售收入2.49亿元,烟叶税5484万元。

第二产业

通海县第二产业以五金机电、彩印包装、食品加工为三大工业支柱产业。截至202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87282万元,8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1972.5万元;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3784万元。具有资质等级证的建筑、装饰企业24户,从业人员3949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3638万元。

通海五金产业园区主阵地完成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稀贵金属“园中园”项目建设,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弘盛铂业一期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云海新能源年产10万吨光伏支架、台顺年产2万台高精密数控机床、穆光工贸年产40万吨镀锌钢板、云钢管业迁建等项目竣工投产;南方钢铁年产30万吨型钢技改扩建、聚元工贸年产35万吨型简单断面型材等项目;方圆工贸、穆光工贸、通变电器被评为云南省100强非公企业。

通海县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尤其是普通建筑用砂石土类矿产开发利用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砂、砖瓦用页岩等;截止2020年底,矿山总数为14个,其中大型1个,中型9个,小型3个,小矿1个。2020年采掘各类矿产矿石量179.57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134.96万元(当年价),利润总额768.37万元。

第三产业

通海县第三产业以旅游文化、金融和外贸为主。其中星空夜市、梨花大道、六一夜市街等夜市经济逆势兴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沉浸式旅游示范区,聚焦“民宿、餐饮、茶吧、书吧、酒吧、古玩、文化、博物馆”等业态,截至2022年,活化利用古民居和历史建筑30处,实现旅游收入30.09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3亿元、贷款余额126亿元,存贷比65.28%。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

经济功能区

云南通海产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2006年认定为4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20年全省园区优化提升后确认为保留的省级园区之一。目前总规划面积12.09平方公里,其中园区里山片区已开发面积约2.69平方公里,建成园内道路约15公里。截至2023年6月有10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建成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2个。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通海县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共61所,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小学50所,小学教学点1个。全县在校学生总数34133人,其中普通高中4355人,初中9135人,中等职业学校531人,小学20112人。全县有幼儿园49所,在园幼儿数10739人。全县专任教师2869人,其中普通中学945人,中等职业学校58人,小学1297人,幼儿园569人。3—5岁儿童毛入园率100.1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9%,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4.26%,高中上线率99.72%。

云南省通海县第一中学,校址在秀山北麓,始建于1923年,它的前身是通曲联合中学,后更名为通海县第一中学,是通海县唯一一所完全中学,也是玉溪市第二所完全中学。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通海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5个,其中二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1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个;民营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66个,门诊部1个,卫生所及个体诊所10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全县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876张,其中政府办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1222张,民营医疗机构654张。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4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56人,注册护士1253人,全县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6.42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48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3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4.29人。

截至2022年全县累计报告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18139剂次,通海县人民医院、方舱试验室、通海秀山医院、通海县中医医院、通海县疾控中心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达到13140份/天。全县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2.80/十万,乙肝疫苗接种率99.96%。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通海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9个。2022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保护单位1个;省级项目6个,保护单位1个;市级项目17个,保护单位1个;县级项目10项,保护单位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21人,县级66人。实施“百千万文化工程”,建立第一批革命遗址保护名录7处,9件作品入选“云南省非遗伴手礼”,3项技艺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通海县文化馆,即通海县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地址位于玉溪秀山镇,馆内提供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等服务项目。获得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的“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底,通海县共有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8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户,省级科技特派员达82人,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达47项,万人发明专利达1.7件,成功获评全国首批、云南唯一的“创新型示范县”。同时,共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优质种业基地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全年科学技术支出743万元。新列入科技专项计划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20项。

通海锦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1项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著作权、11项自主知识产权月季新品种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带动4024户农户种植面积8.67平方千米,户均增收4.2万元。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云南省省级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云南省星创天地”“云南省第四届职工创新一等奖”“玉溪市第五届职工创新一等奖”,月季种苗连续五年入选“云南省10大名花”。

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云南省绿色食品品牌20佳创新企业, 2022年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4年注册商标“高原绿洲”和“云岭高原”,先后申报获得专利19项。

体育事业

2022年,通海县体育场建成使用,全县共有篮球场240块,足球场41块,建成体育健身设施90个(其中体育中心1个、老年体育活动中心1个);76个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已经全部覆盖;步行骑行综合道3个(大回村健身步道、新城区健身步道、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道,总长54.626公里)。通海县举办县内各种体育竞赛活动7次,参赛人数1470人次;参加国家、省、市比赛103人次,获一等奖28块、二等奖16块、三等奖15块;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1人。通海县成立通海县体育总会,建设“大健康”步道,在通海体育中心足球场举办了"艾普威足球联赛”等比赛。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通海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4平方千米,居全市第2位;县城建成区道路长度76.28千米,道路面积107.9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5公顷,覆盖率38.53%,园林绿地面积256公顷。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除临违建筑、危房闲房48万平方米,全县548个村(居)民小组均达到人居环境Ⅰ档标准,4个村(社区)获评省级美丽村庄。2022年通海县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其中,一级天数为304天,二级天数为52天,超标0天,未出现重污染天气。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通海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5641人。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为29406人,参加城镇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7859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5038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14200人,本年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391个,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95.68%,“三级一有”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4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1个。截至2022年末全县有农村敬老院5个,有床位162张,为全县3559户5553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2491万元;为180名在乡复员、带病回乡人员发放362万元定补金;为“三属”、革命伤残军人及义务兵家庭、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825万元,为13150人自然灾害救济对象提供救济衣被800件(条)、救助资金236万元。

交通

综述

通海县上接昆明市,下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处于昆河经济走廊的枢纽节点,位于滇南国际通道的门户区。已通车运营的泛亚铁路横贯全境,正在建设的江通高速公路、弥玉楚高速公路是面向东南亚的滇中商贸物流枢纽。截至2022年底,玉蒙铁路通海段、江通高速建成通车,弥玉高速全线开工、通龙高速启动建设,国道245、省道212、214完成大修工程,全县自然村“村村通”硬化道路,县道、乡村道全面实施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公路

截至2022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7公里。其中国道42.8公里,省道83.4公里,县道117公里,乡镇道699公里,村道104.8公里。在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36.1公里,一级公路22.8公里,二级公路34.9公里,三级公路93.4公里,四级及以下公路859.8公里。全县机动车拥有量133998辆(含拖拉机),其中,汽车79850辆、摩托车53214辆、挂车934辆。全县公路营运货车4452辆,吨位68242吨;运营客车334辆,客座5809座。

铁路

泛亚铁路(玉蒙段)横贯通海县境,起点为玉溪市,途径通海,建水县蒙自市,并且延伸到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泛亚铁路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玉蒙铁路全长141公里,铁路等级Ⅰ级,设计时速120公里,通海县境内长33.27公里,其中隧道24.32公里,路基8.33公里,桥梁0.62公里。通海有一个火车站即通海火车站,隶属昆明铁路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红塔大道(九龙村前)。2020年1月,通海站已实施电子客票业务,并实现全国联网。通海车站年到发货运量45万吨、最高聚集客运量500人。通海站每天经停客运列车4对,客运量每天200~300人。

公共交通

2019年,连接新老城区的1路公交通行,运营路线串联起了通海的商圈、社区、学校,1路新老城区专线与2路园区专线、3路山城湖专线覆盖了群众出行圈。2020年,从通海县城至里山、高大的8路公交车,县城至海东的9路新能源自助扫码电动公交车开通运营,实现通海县城至各乡镇公共交通全覆盖。随后通海县出现了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多种交通运输模式,截至2022年底,在通海县城的人流密集区,已有上千辆共享电单车,118辆新能源公交。截至2023年8月,通海县有公交站点107个。

人文/文化

综述

通海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杞麓湖的生活痕迹;汉代开通“水道”(即西南丝绸之路的一支);唐朝设置“通海都督”,并且开设“通海城路”;宋代设立秀山郡;元代建立“都元帅府”,设临安路,统摄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直至越南;明代置“通海御”,戍兵屯田;清代手工业兴起,成为云南省货物集散中枢。通海有“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之称,通海明清两代有举人230余人、进士44人,选入翰林院4人,大都出省为官。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通海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9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

通海秀山古建筑群

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有“秀甲南滇”“冠冕南州”“匾山联海”之称。相传汉之町王毋波始在这里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多年来,经通海节度使、大理国国王段思平等历代的扩建修缮,文人学士、百姓官宦的完善,逐步发展成为游览胜地。2005年秀山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景区,2006年秀山被公布国家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秀山的古建筑总面积5.5万平方米,有涌金寺、清凉台、玉皇阁、普光寺、三元宫、土主庙(町王庙)、白龙寺、万寿宫八大古建筑群。

大回村马家大院

大回村马家大院位于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为民国初年回族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和父亲马原武创建。大院由57号院、101号院,102号院三座宅院组成,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大院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传统民居建筑,还巧妙的融合了西方建筑风格和伊斯兰教回民的建筑风格。2019年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聚奎阁

聚奎阁在县城正中,清康熙建。光绪二年(1876)三月遭大火焚毁,光绪八年(1882)在原址重建。面积137平方米,高17.5米,共3层,每层飞檐四翘,雕梁画栋,琉璃覆顶,金碧辉煌。聚奎阁阁楼由40棵大木柱支撑,底层的16棵铁栎木大柱,直径均是36厘米,内层的4棵中柱,从柱础直通阁顶,外檐柱每边4棵,中柱与外檐柱连接紧密,梁柱拉接点全用木头套榫和鱼鳃形双重银锭榫,全无钉楔痕迹,有“滇中古建筑中的瑰宝”之称。重建后迄今已100余年,曾两次经受大地震的考验,未受其影响。阁楼底层,原为东西、南北大街的对穿通道,1980年将阁楼四周扩为宽敞的街道,底层内堂改建成图书阅览室,四周砌台阶,建石栏花台。同时将阁楼各层的斗拱梁柱油漆彩画一新,在二楼四面,重挂出四块清代匾额,东面悬“四维统纽”,南面悬“聚奎阁”,西面悬“高拱辰居”,北面悬“冠冕南州”。”冠冕南州”匾是清代云贵总督岑毓英题书的。

河西文庙

位于通海县河西镇,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治所迁此后重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修。占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间通宽19.2米,进深11.3米,高11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檐下坊雕刻花鸟图案,古狮古柱,文明坊为牌楼式样,高8米,宽13.5米,四棵飞天圆柱直承屋顶,中间两础石上前后有石雕狮子、麒麟各一对,青石雕刻护栏板夹柱,屋架用小型斗拱叠架支撑,宏伟壮观。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街常氏祠堂 

位于通海县四街镇四街村,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常氏族人为纪念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而兴建的。隆年间扩建,嘉庆、民国均有重建。祠由殿门、前殿、中殿、大殿组成,占地1800平方米。先祠雕刻彩画精细、飞檐翘角,内有明、清各代名士赐赠诗文楹联,具有一定的太庙建筑规模。2012年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通海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

通海高台

四街镇历史悠久,文韵深厚,七街社区的“高台”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6月,四街镇以“通海高台制作和表演”为依托,上报相关申报材料,申报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于10月被命名为“2020-2022年度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2009年8月,高台艺术入选云南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录;2011年5月,抬阁(通海高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5年4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海高台”传习馆在七街社区挂牌成立。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通海洞泾音乐兴起于元代,创立于明朝初年,兴盛于明末至清代。明朝的万历年间,大音韵学家和音乐理论家葛中选创建组织了名为“雅乐社”的古乐团体,所著《泰律》一书被同辈称为“千古不传之迹”。清康熙晚期至乾隆,通海的洞泾班最早为“朝山会”,之后是“桂香会”,曾有“冠冕南州”之誉称。清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又先后出现了五圣会、同文会、圣文学、振文学、兴文学、崇圣学、妙善学等十多个洞泾会乐社组织,一些乡镇也有若干类似的组织。妙善学是云南第一个女子洞经乐社,2008年,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跷舞狮

高跷舞狮把舞狮子与踩高跷结合在一起,以“高、奇、险”著名,是一项民间表演技艺。在通海县四街镇大营村委会石板沟村,高跷舞狮这一表演技艺传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

通海人民以大米为主食。面条、面粉作调剂,并且有一定的余粮作储备。早餐的食品单一,多吃米线、面条。午餐的食品一般,晚餐的食品较好。平时菜肴,以新鲜蔬菜为主,多吃青菜、白菜、花菜、京白菜、青萝卜芹菜、菠菜、韭菜以及各种豆类、豆类制品等四、五十种。腌咸菜是通海食品的一大特点,每年家家都要腌制酸菜、卤腐、豆豉、酱、韭花萝卜丝等十余种,以供一年之需。还要食用一定数量的糖果、糕点、水果。通海人民喜爱饮茶,觉得凉爽解渴。饮酒是很多人的嗜好。多喜爱喝本地产的粮食白酒。特有食品有甜白酒豆末糖等。

豆沫糖

豆沫糖是云南通海的传统产品,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选用优质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另加白糖饴糖等精工制成。层薄如纸,色白如乳,食用起来,甜而不腻,松酥、香脆,十分爽口。曾被国家评为“优质产品”,远销省内外。

通海甜白酒

通海甜白酒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特产。主要由糯米酿造而成,营养丰富,色泽金黄,清凉透明,口感醇甜,糯米甜酒特有的香气,风味独特,老少皆宜。曲陀关是通海历史文化胜迹之一,如今因盛产甜白酒而留名。曲陀关具有悠久的甜白酒生产历史,是通海县有名的甜白酒之乡。有30多户生产经营户,年产值达近千万元,甜白酒成为了通海县的特色产品之一。

习俗

春节习俗

通海县在春节期间,到秀山赏花,投币接福,举办高台、高脚狮子、龙灯、虾灯、彩船、腰鼓、秧歌等民间民俗文化巡演;每逢春节,秀山公园都会举行共祈安康、步步登瀛、投币接福等传统民俗活动;通海文庙将举办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三礼”活动,通过参加“三礼活动”,让孩子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接受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传统文化精髓,使孩子们从小孝亲敬老、心怀感恩。

元宵习俗

元宵节期间,迎春花街是通海地方特色文化之一,至今已有600年历史。1990年以来,通海县每两年举办一次迎春花街,花街将展出具有通海地方特色的花卉、花桩、根雕、盆景、通海特色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各地名特优产品展示销售,包括花街开幕式、迎春花市等。

祭祀习俗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作为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纪念仪式,适合5—9岁儿童参加;成童礼是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是中国古人告别童年,带着父母的恩慈,步入少年序列时举行的传统礼仪,适合10—14岁学童参加;成人礼也称冠之礼,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适合15—18岁学子参加。

艺术

滇南石狮

滇南石狮的特征是狮子的眼球特别突出,面和嘴呈荷叶形。有的雄狮口中雕出一个既能滚动又无法掏出的石球,脚下踩一石球;有的雌狮一脚下有一幼狮,有的腹下和颈下、脚下有小狮子嬉闹。小狮多的有5只,寓意五子登科,人丁兴旺。滇南石狮一般为半蹲式,一雄一雌,成双成对,而且雌雄狮转头相望。 明清以来,滇中南不少精美的石狮和其他石雕作品都出自通海石雕师傅之手,其中以河西镇谭家营、解家营、石山嘴村知名度为高。2013年11月,通海滇南石狮入选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木雕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

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是集大木作小木作、石作、泥作、油饰彩绘等技艺为一体的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建造。经宋、元、明、清,到如今的21世纪,通海成为了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地。 2022年,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通海银饰锻制技艺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据《通海县志》记载,清代中期,县内即有制作银饰的工匠。民国时期,县城的银楼、店铺已发展到十多家。1980年1月,成立通海民族银饰制品厂,通海银饰传统加工工艺得以传承发展。 现代匠人在传承通海传统的摇头狮子、长命锁,以及少数民族银饰品银腰带等工艺上,不断将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开发现代时尚饰品、餐具、摆件等特色商品,共计500多个品种2000多种花色式样,产品远销国内外。 2022年,通海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面食及糕点制作技艺(豆末糖制作技艺)

通海豆末糖制作技艺,传承历史悠久。据《通海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河西县城饶四家制作的豆末糖已小有名气,通海孔宪瑜师承其制作技艺,做豆末糖在县城出售。民国后期,制作商号已发展到10余家,产品畅销省内外。 2022年,传统面食及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风景名胜

综述

通海县被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截至2023年8月,创建2个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

重要景点

秀山

秀山,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大明一统志》里,秀山被列为云南四大名山,与昆明的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点苍山齐名。相传汉昭帝时,㽛(缺字:左“田”;右“句”)侯毋波治理通海,颇能施惠于民,且最早在秀山辟园林,与民同乐;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会盟三十七部讨伐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前,曾在秀山神祠卜问凶吉,段思平灭杨干贞大义宁国后,建大理国,特在秀山还愿建町王庙纪念毋波,并改通海郡为秀山郡,秀山之名应是从此而始。

通海天禧玫瑰花主题园

通海天禧玫瑰花主题园以玫瑰为主题,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旅游为目的,集智慧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产业示范为一体的三次产业融合的旅游景区。旅游观光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玫瑰花观赏休闲旅游;采摘制作玫瑰食品体验;玫瑰科普宣传,讲解演示玫瑰花的栽培过程,品种培育技术;婚庆、聚会等场景服务;玫瑰食品品尝和休闲购物。

对外交流

2023年8月16日至20日,通海县组织多家企业参加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7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示通海发展成果,推介企业形象,开展商务洽谈。17日,在南亚博览会举行的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通海县与浙江东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通海凌云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现代物流、绿色能源等产业,项目总投资达27.9亿元。

2023年8月4日至8月7日,中共通海县委书记王鹏带队、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任陈文存、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阮家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家云带队,县财政局、城管局、投促局等部门一行9人赴北京、江苏南京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与金埔园林双方签订了框架协议。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通海县先后荣“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等荣誉称号。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第46名。

2021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县历史悠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特色鲜明,文化遗存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通海县概况地图.中国行政区划.2023-09-17

通海县概况.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自然资源.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行政区划.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3-09-08

通海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通海县民族组成数据.红黑人口库.2023-09-16

通海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2021年度).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6

未来五年,通海将有这些变化!.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在通....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09

历史文化.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秀山街道政府信息公开指南(2023年度).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通政办发〔2023〕19号 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海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通海这十年 便利交通为群众带来出行红利.通海新闻网.2023-08-25

这十年,通海文化异彩纷呈.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玉溪通海A级景区推荐.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喜讯!玉溪市新增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玉溪市人民政府.2023-08-25

玉溪市通海县2017年降水量破纪录创新高 全年多洪涝无人员伤亡.百家号.2023-09-08

云南玉溪通海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天气网.2023-09-08

地理气候.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科技进展】1970年云南通海Ms7.7地震触发滑坡的数据库、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1266.23万立方米!通海县圆满完成计划蓄水任务.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8

通海县小型水库防汛责任人公示.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7

通海县政府信息公开.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通海县人民政府2022年度“美丽河湖”名单公告.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杞麓湖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稳步推进.玉溪市人民政府.2023-09-08

通海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7

关于实施三湖“五位一体”灌区工程调研情况的报告.玉溪市人民政府.2023-08-27

政府信息公开.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玉溪市农业产业项目推介.搜狐网.2023-09-17

聚焦林下经济发展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7

通海县政府信息公开.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09-08

云南通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野生保护动物种类增加.百家号.2023-09-08

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第一节 地震.通海县志.2023-08-24

云南通海5.0级地震已致18人受伤.百家号.2023-09-08

滔天洪水瞬间冲垮房屋!528人成功避险.百家号.2023-09-08

中国共产党通海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通海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次会议.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通海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4

通海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次会议.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通海县政府信息公开.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08

第一节 源流.通海县志.2023-08-24

第一节 佛教.通海县志.2023-08-24

第二节 道教.通海县志.2023-08-24

第三节 伊斯兰教.通海县志.2023-08-24

第四节 基督教.通海县志.2023-08-24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政企齐心协力 共建绿美园区.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8

云南通海产业园区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通海礼乐名邦.2023-08-28

第四节 中学教育.通海县志.2023-08-25

通海县文化馆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活动.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云南省通海县文化馆.顺企网.2023-08-25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8-25

通海县聚力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通海1个集体入选!玉溪这些个人和集体拟获省级表彰.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祝贺!通海花卉 蔬菜获评云南省“10大名品”.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非凡十年 通海之变.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9

玉溪市政府信息公开.玉溪市人民政府.2023-09-09

《通海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政策解读.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2023年通海“艾普威”足球联赛开幕.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这十年,通海绘就城乡宜居新画卷.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古代通海有多开放,超乎你想象.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通海县交通路网建设情况报告.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通海火车站简介.铁行网.2023-09-17

云南铁路26个车站实施电子客票.中国政府网.2023-09-17

玉溪通海县公交车站.城市生活网.2023-09-09

通海新增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家号.2023-08-25

秀山公园开展古建筑群的维护保养.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通政发〔2020〕6号 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回村马家大院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聚奎阁.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08-25

云南省文庙的省保单位.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云南省祠堂的国宝省保单位.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云南省民居建筑群的省保单位.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第二节 古迹.通海县志.2023-08-26

四街镇“通海高台制作和表演”项目喜获“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乐学非遗.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云南地理标志产品——豆沫糖.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通海甜白酒.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5

年味通海|看“高台”展演、逛迎春花街,传统习俗仪式感十足.百家号.2023-08-25

玉溪多地拟认定为云南省级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25

通海县多家企业亮相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来源:通海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3-08-09 14:52 点击率:.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9-17

林松芳.通海县志.2023-08-25

朱嶟诞辰231年 杨广镇小新村举行瞻仰活动.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6

通海名人荟萃(上),90%的本地人不知道!.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6

玉溪:让楹联文化遍地开花.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2023-08-24

全国首批!科技部发布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云南就它上榜! .搜狐网.2023-08-25

通海县农业农村局(本级)2020年度部门决算及三公经费决算公开.通海县人民政府.2023-08-25

“华腾”2020中国食品安全百佳县市.百家号.2023-08-25

【百县榜】“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榜单发布_独家专稿_中国小康网.百县榜.2023-08-24

国务院批复同意云南省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界面新闻 · 快讯.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