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
石屏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地处云南省的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其东面与建水县接壤,南面与红河县隔江相望,西面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相邻,北面紧接通海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县。县域国土总面积为3042平方千米。截止2023年7月,石屏县总人口数为32万人。
石屏县属于低纬度高原地区,境域穿过北回归线,所以立体气候较为突出,全年四季光照充足,自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公元前135年,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四个郡,石屏县辖区此时属于益州郡所辖的胜休县。公元420年,南梁的刘宋政权取代了东晋,石屏县辖区属于梁水郡所辖的胜休县。隋朝时期,石屏县辖区属于昆州。唐朝时期,石屏县辖区属于黎州。天宝天宝年间石屏县称为石坪邑,明朝时期改石坪州为石平,后又将“平”改为“屏”,1913年政府将石屏州改为石屏县,1957年,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截止2022年,石屏县下辖7个镇,2个乡。石屏县人民政府驻石屏县湖滨路人民政府办公楼。
2020年,在云南省县域经济考评中,石屏县综合得分78.12分,位居全省第9位,入选县域经济“10强县”。石屏县是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盛产火龙果、大杨梅等水果,石屏县当地还盛产豆腐,豆腐产业发达,被誉为“豆腐之乡”。2022年,石屏县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923万元,增长3.8%。截止2021年,石屏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0.23亿元,增长8.9%;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090元、16953元,年均分别增长7.8%、10.3%。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7.2:36.7:36.1。石屏县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连接玉溪市并通往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主要交通通道。
石屏县以民族歌舞文化而闻名,海菜腔、烟盒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腰歌舞享誉海内外。同时石屏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人才辈出,享有“状元故里、文献名邦”的美誉,境内企鹤楼,陈氏宗祠等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屏县境内异龙湖湿地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屏古城被国家住建部以及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名称
传说,石屏县是以在县城城南的玉屏山而得名。在历史上,石屏的“屏”曾写为“坪”,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一座建在石头上的城。1382年,改石坪州称为石平州,然后以城南的玉屏山改名石屏州,1913年石屏州又改为石屏县,石屏因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汉至清
从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109年,西汉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四个郡,石屏县辖区此时属于益州郡所辖的胜休县。到了西晋时期,石屏县辖区属于兴古郡所辖的胜休县;公元420年,南梁的刘宋政权取代了东晋,石屏县辖区属于梁水郡所辖的胜休县。
隋朝时期,石屏县辖区属于昆州。唐朝时期,624年,朝廷设南宁州都督,下辖7个州15个县,石屏县辖区属于黎州;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因为本地的土著居民在此耕种,掘地时发现了一块石坪,所以聚集到这里形成一座城邑,始称石坪邑;879年,石坪邑隶属通海都督。宋朝大理政权时期,石坪邑属与秀山郡阿焚部。蒙古至元朝时期,1270年改阿焚万户为南路,随即改临安路,石坪邑设置为州,同时设土官,并隶属于临安路。石屏开始设置为县级行政区。
明朝时期,1382年改石坪州为石平,后又将“平”改为“屏”,隶属临安府。 清朝时期沿袭明朝的制度,1662年在宝秀设把总;1755年改临安府隶属迤南道,石屏州隶属之;1810年,亏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归为石屏州;1873年临安府改属开广道,石屏州随之,也属开广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政府将石屏州改为石屏县。民国3年(1914年),临开广道改为蒙自道,石屏县隶属蒙自道。同时蒙自道辖石屏县等16个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对汛督办区。至民国18年(1929年),政府撤销蒙自道,裁蒙自道后,石屏隶属行政专员公署。1934年,政府划石屏、新平、峨山彝族自治县、河西、通海县五县部分属地并设龙武设治局,石屏隶属玉溪市。民国31年(1942年),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建水县成立,石屏隶属之。后来第三行政区改为第五行政区,第五行政区辖石屏,建水。1949年政府划原甲寅镇、思陀、落恐、左能,亏容等土司地归红河县。同年7月,云南省政府奉政务院核准电令将龙武设治局改置为龙武县,袁嘉谷仍隶属玉溪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成立,后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市区专员公署,同时驻地迁往蒙自,石屏县隶属之。同年9月,因为龙武县人口少、区域窄而且设县条件不够,所以撤销了龙武县,恢复龙武设治局;龙武设治局人民政府驻地由龙武迁至龙朋。1952年,石屏县进行整党工作,调整县区,划为六区一镇。1955年12月29日,龙武设治局复改为龙武县;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与蒙自专署合并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武县隶属之。1958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示,政府撤销龙武县,龙武县辖区划归给石屏县。石屏县、龙武县合并,统称为石屏县。到了1965年,石屏,建水县两县办理归并区划移交手续,原石屏县铁所公社划归建水县管辖。
地理
位置境域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北部。石屏县地理跨越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之间,北回归线越境而过;石屏县的东面与建水县接壤,南面与红河县隔江相望,西面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相邻,北面紧接通海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县。石屏县东西方向最大的横距为59千米,南北方向最大的纵距为88千米,国土总面积为3042平方千米。
气候
石屏县因为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带,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所以季风气候典型, 立体气候显著,是典型的“四季如春”城市。自有资料记载以来,石屏县多年的年均气温为18℃;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11.6℃,最热月(6月)的平均气温为22.2℃,其中,夏季平均气温为22.4℃,冬季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基本夏无酷暑,四季无冬;无霜期为317天,初霜期在每年的12月14日左右,终霜期在每年的1月30日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为961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34天,降水集中时间在每年5月至9月;偶而有降雪,年最大降雪量为32.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08.4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平均风速为每秒1.9米,风向以东南风居多。
地质
根据《石屏县志》的记载描述,石屏县地处于杨子板块构造中的昆阳古陆的南端,云南省山字型构造体系中的石屏弧与红河弧之间。石屏地区属于规模较小的山字型构造,这个构造称为石屏弧。石屏弧主要由两个构造带组成:内侧为以甸尾一蚂蚁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西段被放射状横张断裂切错强烈;外侧为以何宝寨一白石岩断裂及其东小关—利民大断裂为主体的构造带。石屏县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成矿地质的条件差,所以当地大多为小型矿床。石屏县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县城地下水富含重石灰酸根离子,境内异龙湖南面的牛街镇、西面的宝秀镇、北面的龙朋等地地下多岩溶,因为地下岩溶发育较好,地下有喷出的二氧化碳气泉(一中喷珠池)和采之不尽的胆巴(也称为酸水)。
地形地貌
石屏县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凹,地形形状如同一个向东展开的撮箕。石屏县总地形处于“三山夹两河”的状态,即大桥河北以尼白木山系为主的北部地区为一大块;大桥河以南五郎沟河以北砚瓦山系为主的中部地区为一大块;五郎沟河以南元江以北的南部地区大冷山又为一大块。石屏县地势最高点为大冷山主峰的老母白山,其海拔为2551.3米;地势石屏县最低点为东南端的元江边,其海拔为259米。
石屏县境内的地貌始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山间断陷盆地的状态。石屏县水系较为发育,沟谷深切,有大面积的流水浸蚀地貌、溶蚀地貌以及现代水文网。石屏县地势以山多地少,山河相间,岭谷并列,高差悬殊为主要特点。其中,大桥河以南、五郎沟河以北属于中山湖盆地貌,五郎沟河以南则属于岩溶山原地貌。南面、西面、北面三面因为受到河流的强烈切割,所以大多数是高山深谷,同时群峰突起,山势陡峭险峻,石屏地区一带属于6~8级地震区。
石屏县境内的山脉属于云南云岭山脉的分支,分别有坡龙山、尼白木山、老黑山,砚瓦山、大冷山,大粱子山六大山系。石屏县山脉走势大多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中部有砚瓦山,自西向东方向延伸;北部有坡龙山,其由峨山县苗自克山延伸而入,直出通海;尼白木山由蛾山县延伸而入;老黑山由建水延伸而入,至中部而断;南部有大冷山,西面从小河底河边开始,东面入建水;最西部有大梁子山,由元江县大哨山延伸而入。石屏县全县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83座,其中2500米以上的山峰3座、2300米以上不足2500米的山峰37座、 2000米以上不足2300米的山峰243座。最高峰为南部大冷山主峰的老母白山,海拔有2551.3米。
水文水利
水文
河
石屏县境内的河流分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系和南盘江水系。石屏县内的过境河长39公里,元江边海拔259米,是石屏县境内的最低海拔,其主要支流小河底河在石屏县境内由西南端注入元江,河长164公里。由北向南,有记母白河、大桥河、高川河等大小河流注入小河底河。东北方向的小路南河、大练庄河,中部的赤瑞海河、新街海河、芦子沟河等,都属于南盘江水系的泸江支流。有句俗语说“大凡天下流水尽朝东”,但是石屏县境内的白花龙河、八抱树河、五郎沟河却是向西流出一段的流程后,才转变方向朝东流。
湖
石屏县境内有异龙湖和赤瑞湖两个淡水湖泊。异龙湖位于石屏城东3公里处,海拔为1414 米,是全中国最南端的高原淡水湖,属于云南省全省九大高原淡水湖之一。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异龙湖的水域面积为39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亿立方米,平均水深为2.2米, 最大水深为4.4米。赤瑞湖位于石屏城西10公里处宝秀镇的旁边,海拔为1427.5米。
泉
石屏县境内出露的泉水(俗称龙潭)共有60余处。根据地质资料显示,石屏古城是建在石块之上的,所以这里地下水源丰富,掘地二三米就能涌出清泉。其中,泉水流量较大的有牛街镇的迭亩龙龙潭、龙朋小路南龙潭、龙武峨爽龙潭等;县城附近有陶村境内的松村龙潭、孙家营龙潭、白夷龙井龙潭等,有冒台境内的柏叶寨龙潭、白龙潭、热水塘龙潭等,还有宝秀镇境内的茴水龙潭、前所龙潭。此外,坝心、哨冲也都有不同数量的龙潭。特别的是,距离县城20公里处的冒合五郎沟河热水塘村东出温泉,出口处水温达65.6℃,出水量为每秒 0.1立方米,泉水中含硫,可以用来沐浴,同时可治疗皮肤病。石屏县城大部分人家的院中都有井,并且井与井之间的地下水道是相通的。石屏老县城家家户户凿井数尺都会有泉水流出,因为泉水味道酸涩,所以俗称酸水,因此泉水也成为点制豆腐的天然凝固剂,其中,用东谣南北四井的泉水来点制的豆腐品质最好。
水利
至1985年底,国家投资了17559万元,投入了劳动力4901万个,在石屏县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7座,小(2)型水库39座, 小塘小坝696座,库容3200万立方米。据后来统计,2016年至2020年石屏县累计开工水利重点工程项目12件,其中小(1)型水库3件、引调水工程8件、堤防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件,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47.3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1万亩。石屏县除对病险水库、水沟、泵站等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和续修配套外,同时还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水利管理体系,执法体系,制定水利建设规划,成立乡镇水管站,开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和清产核资工作,与此同时还进行了洪旱灾害调查与对策研究, 加强以新城乡为主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 完善取水许可制度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土壤
石屏县境内的土壤类型分别有:水稻土、冲积土、赤红壤、山地红壤、砂壤土和羊肝石土。
石屏县境内的所有土壤类型中,以红土壤为主,其面积为3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83%(其中红土壤占63.04%,黄土壤占28.08%,棕红土壤占8.88%)。另外,燥红土面积为1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5%;紫色土面积为36万亩,占土地总面的8.43%。其它土壤为水稻土和冲积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07%和0.22%。自然土壤(包括林地和牧地荒山荒地土壤)大多属于地带性的土壤,也以红土壤为主,在石屏县全县范围内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均有分布。燥红土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区。紫色土属于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除石屏县中部的城关,冒盒,宝秀镇,亚房子一带外,其余的山区也都有分布。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石屏县境内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为:土地面积广,红土壤面积大,宜农耕地少,宜牧山地多。由于山区占比较大,所以形成了土地多耕地少的状态。
根据石屏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石屏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42263.45公顷(633951.8亩)。牛街镇、异龙镇、龙朋镇、哨冲镇、龙武镇等5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5.00%。
(二)种植园用地16816.26公顷(252243.9亩)。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异龙镇、坝心镇、宝秀镇、大桥乡等4个乡(镇),占全县种植园用地面积的75.00%。
(三)林地212245.35公顷(3183680.3亩)。牛街镇、异龙镇、宝秀镇、龙武镇、大桥乡等5个乡(镇)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县林地面积的71.00%。
(四)草地7173.87公顷(107608.1亩)。草地主要分布在牛街镇,占全县草地面积的54.00%。
(五)湿地396.86公顷(5952.9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8个二级地类),石屏县涉及其中2个二级地类。湿地主要分布在大桥乡、异龙镇、牛街镇等3个乡(镇),占全县湿地面积的65.0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151.85公顷(92277.8亩)。
(七)交通运输用地3937.09公顷(59056.4亩)。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775.60公顷(86634.0亩)。坝心镇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最多,占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67.00%。
矿产资源
石屏县境内的矿产有铁、铅、银、铜.锌、钨、锰、锡、金、煤等,种类十分丰富,总储量为3.32亿吨。其中,铁矿有马鞍山黄铁矿,落水洞赤铁矿,宝秀竹林褐铁矿等。铜矿有黄沙厂铜矿,肥革铜矿,三岔河铜矿等。铅,锌矿有热水塘铅锌矿,黑上村铅矿,大冷山铅锌矿等。锰矿石有咪哺锰矿,马扒岭锰矿,大桥火烧寨锰矿。根据史料的记载,最先开采的矿点开始于清朝初期,是小路南赤褐铁矿和落水洞赤铁矿。
水资源
石屏县境内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6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9万千瓦。石屏县全县河流径流面积为3037平方公里,河川径流总量约为4.0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6.0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97亿立方米,地下水2.05亿立方米。石屏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县地下泉水出露有60处,涌出流量为4.3461立方米/秒,年补给量1.37亿立方米。石屏盆地,龙朋地区,牛街盆地地下水量18万吨/日。石屏县全县年径流受到降雨量的影响而变化,从降水量最少年269.6毫米到降水量最多年1456.4毫米,两者之间相差5.4倍。从地区上看,水资源分布规律是:北部多,南部少,东北多,西南少,高山多于河谷,低海拔地区少于高海拔地区。近年来,石屏县坚持以“丰枯调剂、蓄提并举、调蓄结合、联合调度”为原则,根据全县降雨情况和河道来水情况,利用汛期有利降雨时机努力增加9个补水水库蓄水量,最大限度增加调补水量储备。
森林资源
石屏县因为地处亚热带气候区的边缘,所以光照热量较为丰富,并且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给植物生长立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古时,石屏县境内森林茂密,树木高大,能遮天蔽日。现在有各种林木,竹子,草灌,果树等,种类丰富。这些森林资源是石屏县的一大优势,同时石屏县为云南省的重点林区县之一,是红河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历史上,石屏境内的森林资源丰富,虽然自从1936年个碧石铁路通车后,石屏县森林资源被陆续开发利用,但是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的风貌。1950年后,石屏县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比较便利,又接近个旧矿区, 石屏县被列为云南省林业重点县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重点供材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 后来随着人口的激增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耗用了大量的林木,还有许多林地被开垦成耕地。经过数十年的采伐开垦,造成了石屏县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活立木蓄积量1962年为820.82万立方米,1982年降至609.33万立方米,1999年又降至368.56万立 方米。石屏县以国家和省级森林经营试点为契机,坚持“以林为本、结构为主、科学经营、生态优先”的原则,强化抚育森林经营,通过多方面路径提质增量森林资源。石屏县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2020年底达到70.0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2.36%。截止2023年5月,石屏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81.39%以上。
生物多样性
石屏县因为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气候的边缘,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形态复杂多样,所以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石屏县林业局的初步调查,石屏县境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多达千余种。另外,根据清代乾隆时期的《石屏州志》和民国时期的《石屏县志》中记载显示,石屏县境内动植物共有503种,其中植物共计11类48科336种,动物共计10类167种。
植物
石屏县境内的植物种类繁多,大体包含用材林木,经济林木,果木树,药用植物,水生植物,草本植物,食用菌类等。其中,经济林木除椿,香樟,油杉等名贵树种外,还有核桃树,乌桕,板栗等;食用菌类以鸡枞,清头菌,赤松茸,干巴菌为上等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石屏县秀山风景区有桂花,樱花,白梅,香柏,罗汉杉等植物。其中,有的植物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比如紫薇(千屈菜科),树龄约100年,为石屏县的古树名木,属于三级保护植物;榕树(桑科),树龄约300年,为石屏县的古树名木,属于二级保护植物;桂花(木犀科),树龄约200年,属于三级保护植物;翠柏(柏科),树龄约130年,属于三级保护植物;唐代樱花(蔷薇科),大约种植于公元780年至902年间,树龄约1000多年,属于一级保护植物;宋代梅花(蔷薇科),大约植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树龄约1000多年,为云南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属于一级保护植物;元代罗汉松(罗汉松科),树龄约700多年,为云南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属于一级保护植物,相传此树木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考察南盘江西源时移植于此。
动物
石屏县境内的动物种类繁多,大致包含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哺乳类,昆虫纲等。特别的是石屏县一直以来以产鱼著称云南省,以前石屏县异龙湖里有鲤鱼,鲫鱼,花鱼,邦鱼,杆条等特产鱼种,现在有乌鱼,鲤鱼,江鳅等特产鱼种。两栖类动物以虎纹蛙,石蛙为主要特产。
石屏县境内的异龙湖目前野生鸟类共有162种。从2016年对石屏县异龙湖实施野生鸟类科研监测工作以来,异龙湖区野生鸟类的数量和品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截止2020年,异龙湖野生鸟类共有162种。异龙湖属于浅水湖,大面积的浅滩和湖面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这使得异龙湖成为候鸟以及其它鸟类的越冬地和繁殖地。其中,在异龙湖包含的鸟类中,彩鹮为国家保护I级动物。保护级别由国家保护“三有”升级为Ⅱ级的有8种,分别是棉凫、黑颈䴙䴘、紫水鸡、水雉、白胸翡翠、红嘴相思鸟、滇鳾、红点颏。彩、棉、黑颈鸊鷉、紫水鸡、水雉、白胸翡翠8种野生鸟类属于水鸟;红嘴相思鸟、滇鳾、红喉歌鸲3种野生鸟类属于林鸟。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2年,石屏县拥有一个湿地公园,异龙湖湿地公园。
石屏县异龙湖中国湿地公园占地总面积为374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636公顷,湿地率达97%,整个湿地公园有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传教育区以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近几年,石屏县对异龙湖建立了相应的管理长效机制,并加大了对湖泊的生态修复力度,确保了异龙湖生态湿地系统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其中,生态补水也是异龙湖保护治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生态补水有助于扩大湖泊环境容量、置换水体和增强湖区自净能力,对改善湖泊水质、水生植物生长和修复湖泊生态有很好的作用。
自然灾害
石屏县境内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旱涝,霜冻,雪雹等。石屏县地理位置处在低纬度的高原,属于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冬季春季少雨干旱,夏季秋季多雨易涝,加上之前过量的采伐森林,植被受到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出现恶性循环,所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根据《石屏县志》记载显示,1799年8月27日石屏宝秀发生 6.5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发生6.67级地震,两次地震震中强度达到9级。通海一石屏地震带属于中国西南多地震地区和云南省省内地震活动强烈地区之一。有地震资料记载以来,石屏县共发生了7级以上的地震6次,6.0~6.9级的地震10次。石屏地区小震多,不但造成了农业产量减少,同时也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22年,石屏县下辖共7个镇,2个乡。石屏县人民政府驻石屏县湖滨路人民政府办公楼三楼。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2023年7月,石屏县总人口数为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总数9.96万人,占总人口的31.48%;乡村人口总数2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8.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
民族
截止2021年末,石屏县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8645人,占总人口的62.8%。民族人口数量构成主要为:汉族117677人,彝族181466人,哈尼族4060人,傣族10391人,回族1078人,其余少数民族共1650人。
彝族是我国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云南省的彝族人口占全国彝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石屏县则是云南省彝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县。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彝族主要源自于我国西北的古羌人,彝族是南方土著和北方羌戎部落长期结合的融合体。在云南,彝族的先民是与羌族有着渊源关系的叟族和昆明市部。
石屏县境内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龙武区的育英村,新城区的下新寨以及牛街镇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岸边。哈尼族的人口数量虽少,但其先民仍属于石屏杂居彝族和傣族中的土著民族之一。“哈尼”是本民族的自称,哈尼族通常与平坝傣族和彝族杂居在同一地带,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半坡地带。
石屏县境内的傣族,是石屏县原土著民族之一。石屏县境内的傣族主要分布在冒盒区的五郎沟河流域,新城区的白花龙河流域以及大桥区的大桥河流域等河谷地区。石屏地区的傣族都属于早傣,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以及元江地区分散聚居或杂居的小部分居民,其语言和习俗与其他地区的傣族大致相同。
语言
石屏县地处于云南省的南部,石屏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滇南小片。石屏县的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由于各民族融合,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等众多的原因,石屏语音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石屏县上坝(宝秀,亚房子等地),中坝(石屏城关,冒盒,陶村等地),下坝(坝心地区)的语音也略有差别。在语音声调上,石屏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声调也有所不同,石屏方言旧时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五声,后来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彝族语和哈尼族语都属于汉藏语系。石屏彝族语代表南部方言,石屏境内彝族语的各支系方言互不相通。彝族有文字,哈尼族无文字,石屏县本县的哈尼族中人都能懂汉语和彝族语。
石屏语法,词汇大多与普通话相同,而口头语言中有不少方言土语与普通话有所差别,石屏方言土语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名词,比如“爸爸”,以前宝秀地区称为“耶呀”,后称为“爹爹”,今称为“爸爸”。石屏方言中叠音助词使用较为普遍,通常出现在单一名词或动词之后,起到形象化和加重语气的作用。叠音助词,一般读阴平声,比如:白生生,黑区区,嫩么么。
宗教信仰
石屏县境内的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宪法规定人民群众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后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鬼神,雅威之类的旧观念逐渐抛弃,无神论者居于普遍。石屏县人民除回族人民依然信仰伊斯兰教外,其他基督教,佛教,道教的信徒越来越少。目前,石屏县全县有基督教教堂1所;有伊斯兰教清真寺2所,即哨冲旦气清真寺,城区清真寺。佛教方面,由于缺乏神职管理人员,未正式批准开放佛教活动场所,多数信徒集中在秀山寺、万德寺等地活动。
石屏县的基督教属于新教一派,其教名称为“耶稣”,基督教的活动比如礼拜,复活节,圣餐,圣诞节等与全国各地基督教的活动大致相同。石屏地区信仰的佛教是南传佛教,即小乘佛教。佛教最迟是在唐朝天宝传于石屏地区的。石屏县佛教寺庙众多,除去寺庙中有和尚住持修行外,信仰佛教的傣族,白族以及汉族修行者也有不少。伊斯兰教是在明朝末期清代初期传入石屏地区的,当时是随回族人民迁居石屏一起传入的,石屏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仅为本县的回族人民。石屏地区少数的汉族信仰道教,石屏道教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派,以前石屏城内,宝秀镇中还有以道士为职业者的人。
经济
概况
2022年,石屏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4.0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7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55.53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53.38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6.5︰37.5︰3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财政总收入7.98亿元,下降6.5%。地方财政收入6.23亿元,增长3.1%。财政总支出54.74亿元,增长46.4%。
第一产业
截止2021年,石屏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2.28亿元,同比增长7.5%。主要农产品以及产量为:粮食总产11.69万吨,油料0.27万吨,水果21.28万吨,蔬菜92.50万吨,肉类5.90万吨,甘蔗5.68万吨,烤烟1.09万吨,水产品0.31万吨。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1.67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8566元,同比增长10%。2022年全县完成粮食总播种面积39.17万亩,预计粮食总产11.78万吨。2022年完成水产养殖面积8207.36亩,全年水产品产量2570.64吨,结合近年雨量充裕的有利条件,积极抓好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和冬水田养鱼,渔业生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石屏县“三品一标”产品有效认证数78个,其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6家认证产品54个;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9家认证产品14个;无公害农产品6家认证产品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2022年,绿色食品新认证已颁证的有8家企业18个产品,产品续展率达80%。
石屏县的杨梅产业也走上了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目前石屏县种植杨梅超过13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认证面积1.7万亩,2023年预计可实现总产值超过8亿元。
第二产业
截止2021年,石屏县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6.55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87亿元,实现增加值8.6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4.68亿元,增长8.3%。建筑业总产值64.21亿元,增长19.1%。主要工业产品以及产量为:食糖7062吨,砖1.06亿块,发电量40184万千瓦时,铁矿石182.89万吨,铅选矿含铅34214吨。
2020年,石屏县启动了两个重点项目工程,龙辉公司产业园的建设工程和豆腐小镇的建设工程,龙辉公司的工程完工以后,增加了大约38家企业。
2019年12月,石屏县异龙镇银柱塘、大塘、上普租3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村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以来,共发电94517度,扣除运维电费、水利基金及税收等费用后,净收入69852.79元,平均每个发电站为项目村创收集体经济23284.26元。
第三产业
截止2021年,石屏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7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29.67亿元,增长7.5%;乡村实现零售额19.31 亿元,增长5.6%。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共42 个,协议总投资共113.76亿元,完成省外到位资金50.91亿元。
石屏县有“异龙湖湿地公园”“石屏古城”“郑营村”等多个国家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28.85万人次,增长2.02%,旅游业总收入38.26 亿元,减少11.30%。2023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体育赛事在石屏县举办期间,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同比增长2.3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0万元,同比增长24.3%,文旅新势力正在崛起。
石屏县政府发布县域公共品牌“石品鲜”,通过正面典型引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建立企业产品质量。2023年2月,石屏县县域公共品牌“石品鲜”携系列产品走进线上平台,上线当日“石品鲜”产品豆腐条销售量超过5000单,销售额达20万元,商品曝光数达130.08万。
经济功能区
石屏县目前已建成松村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区、城东鲜豆腐加工园区和石屏豆腐精深加工园区,还建成3个年产1万吨包浆豆腐的车间。2022年,石屏豆制品产量达35.16万吨,实现产值43.35亿元,带动1.2万余人稳定就业。石屏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其位于石屏县宝秀镇,占地面积为200亩,建成后将有力推动石屏县及周边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近年来,石屏县开展教育新模式,创立了“石屏县树圃园丁奖”,创办专门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九年一贯制学校。2021年,石屏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含教学点)共265所(个)。其中,幼儿园127所(教育部门办103所、民办24所),小学122所(个)(小学48 所、教学点74个),初级中学10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学),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石屏县全县学前教育在校生9557人,小学在校生23074人,初中在校生1071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324人,职业高级中学在校生410人,专任教师共有3111人。
石屏县东风小学位于石屏县城东部,校址为始建于1754年的东岳庙,学校总共占地面积3492.93 平方米,建筑面积34744平方米。1953年属于县城内玉屏中心小学三年级分部,称之为 “东校”。1962年发展为完全小学,称为“城关一小”。1970年更名为“东风小学”。1986年单独建制,称“县属示范性六年制完全小学”。石屏县东风小学属于县示范小学,云南省一级三等示范小学。2023年,石屏县东风小学被认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同时,石屏县东风小学还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石屏县一中,坐落在石屏县城西北隅,是1923年由著名乡贤陈鹤亭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的石屏第一所中学。1994年,石屏县一中荣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石屏县一中是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示范学校,连续多年获石屏县教育教学质量奖。
医疗事业
截止2021年,石屏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02个,有编制床位1219张,实际开放床位1796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6.60张;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44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63人。
石屏县人民医院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始建于1951年,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现已成为集医、教、防、急救于一体的县级综合二级甲等公立医院。1986年,石屏县人民医院总占地面积仅11596平方米,业务用房3900平方米,其中住院部1683 平方米,其余为门诊部冶议室、供应室、图书室等。1999年8月,新建门诊大楼竣工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2352平方米。2000年,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就诊在石屏县老城区增设了第三、第四门诊部。
石屏县中医院位于石屏县异龙镇陶村新区,创建于1956年,1983年更名为石屏县中医院,是一所具有中医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985年,石屏县中医院分为集体性质的一门诊和全民性质的二门诊。1987年前,石屏县中医院一直靠着“老三件”(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表)诊治各项疾病,直至2000年拥有了体外振波碎石机、进口黑白B超、口腔科以及五官科的全套设备等。2020年上半年,石屏县中医院在云南省卫健委二级中医医院排名第20名。
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屏县委机关设立了收音站,利用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收录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的部分节目内容,并以油印的方式发给县级领导。1956年5月,成立了石屏县广播站,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进行三次广播,总共四个半小时,农村早,晚进行两次广播。新中国成立后,石屏县设立了“石屏人民书店”。1953年7月建立了“新华书店总店石屏支店”,后来在城中心新建了三层楼的新华书店,建筑面积为764平方米,书店里设有仓库管理,财务管理和课本发行等工作。除了县城的门市部外,宝秀镇,龙朋镇也设有门市部,坝心,大桥,牛街等供销社设有专柜。
截止到2021年,石屏县有1个图书馆总馆、10个分馆,图书馆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全年阅览读者14.91万人次,借阅50859人次,基层服务点阅览读者41610 人次。
体育事业
石屏县遵照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工作方针,设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专管体育方面的工作。石屏县全县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各种运动会相继举办,先后为省,州球队输送了一批批体育人才,其中几次参加省运动会,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女子短长跑取得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第一名。石屏县的民间体育活动也具有地区性,多样性的特点,比如秋千,高跷,摔跤等。高跷通常在春节期间与灯会,社火同时进行,龙武地区的高跷高三四米,高跷高度在云南省省内都是少见的。
2022年,石屏县普通中小学运动场地面积34.05万㎡,学生平均8.71㎡。石屏县全县增加校舍近8000㎡,运动场8000多㎡;争取2022年建设石屏县第三中学运动场,牛街他腊小学综合楼、宝秀正街小学综合楼等项目,新建运动场近9000㎡,预计投资4000多万元。
科技事业
石屏县科学技术的运用历史悠久。在古代,石屏县人民利用水能资源安装水磨;明代自主建造龙骨水车,进行工艺品制作,多数技术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53年以来,相继建立了石屏县的各行业科技机构,农业中引进关于良种,化肥和农药的科学技术,工业中引进机械制造,交通邮电和医疗卫生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人居环境
2022年,石屏县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乡人居环境实现新突破。石屏县遵照国家政策,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全面建立,“森林石屏”建设进一步得到巩固提升,石屏县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预计达70.15%,居于全州前列,其中22个村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森林乡村。同时石屏县被纳入全国生态系统保护重大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在云南省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中率先完成了“十三五”规划项目,率先建成了生态廊道闭合。石屏县全面关停和取缔了分散在园区外的豆制品加工企业,全面实施“四退三还”,清退了沿湖沿河鱼塘鱼庄,实施环湖畜禽禁养限养。石屏县建成县城输水管(渠)130 千米、雨污管网194千米、湿地8000余亩,完成了南岸临湖2000亩杨梅园的休耕,流转北岸3000余亩土地。在打响异龙湖“湖泊革命”攻坚战以来,面对水质变化不遮掩、不回避、不退让,从“退、减、调、治、管”五个方面,全力推动水质持续向好,同时全面重点把握异龙湖保护治理的新方向,编制“一湖一策”的保护治理行动方案,组建指挥部,建立网格化包保制度,使湖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景观逐步恢复。
社会保障
2021年,石屏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石屏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3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26 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79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发放“贷免扶补”276笔共计528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271笔共计6213万元。各部门开发了绿化、保洁、勤杂工等170个城镇公益性岗位和361 个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家庭人员就业。对282名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共计114.78万元。对4710名外出务工的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奖补共计330.35万元,提高了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4108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0192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6.92万人,兜底保障对象443人,清退不符合条件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1656户2394人,新纳入416 户659人,开展临时救助1064人次。养老服务发展格局不断健全,敬老院新增床位170张,改造护理型床位135张,建成老年幸福食堂2个,完成5 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5个老年活动室建设。
交通
综述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的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东临建水县,南望红河县,西接元江县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北靠峨山彝族自治县和通海县,是红河州连接玉溪市并通往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主要通道。
公路
石屏县境内有国道323线贯穿东西,有省道高(大)红(河)公路沟通南北。国道323线,东起瑞金市,沿途经过韶关市、柳州市,贯穿石屏县境内的东西方向,西至临沧市;省道高(大)红(河)线,北起通海高大,南至红河县城,沟通石屏境内的北南方向,是石屏县全县公路网络结构中的主干道,对石屏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铁路
建水县至石屏至罗里铁路是泛亚铁路东线与中线的重要联络线,是服务于蒙自市与石屏的居民出行的城际通道。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已共同把建水至石屏至罗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项目上报国铁集团,将此项目作为西南沿边铁路比选线的一段,并且已经委托铁路设计院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货运铁路开展规划研究(师宗经蒙自至罗里),线路总长为334.9km(利用既有铁路的52.3km)。其中,建水至石屏至罗里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货运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总长为88.014km。
公共交通
2018年,石屏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共计完成投资119431万元,实现增加值484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47.0%、7.0%。石屏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254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20470万吨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达12907万人公里。近年实现了全县117个行政村(社区)通畅率达100%。
人文
综述
石屏县是“杨梅之乡”“豆腐之乡”“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千年石屏城、百年豆腐香、秀美异龙湖”也是石屏县的历史文化名片。石屏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石屏县古城区当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区内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宅府邸192座,被誉为“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同时石屏县还享有“状元故里,文献名邦”“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美好赞誉。石屏县的民族文化独特,“海菜腔、烟盒舞、乌铜走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频频亮相国内外舞台。
文物古迹
石屏县历史底蕴深厚。石屏县古城区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古城区里现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宅(府邸)192座,这里被誉为“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
明朝洪武年间实行的军屯制度,将内地的中原文化(汉文化)带到石屏,使当地汉族与彝族相结合,形成了典型的边地文化,石屏县的经济和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使这块神龟托起的风水宝地人才辈出。明朝清朝两代,石屏县孕育出了经济特科状元1人(袁嘉谷,被尊称为“国朝第三人”),翰林15人,文武进士77人,举人638人,贡生760人,“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真切形容了石屏县的重学之风。古城里一大批深宅大院拔地而起,有进士第,将军府,宗人府等,错综有序的龟背古城中,有许多以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建筑为基础的古城历史文化景区景点,主要有石屏孔子庙建筑群(文庙、州衙、玉屏书院、李恒升旧宅),企鹤楼群,袁嘉谷纪念馆,云台门古建筑展馆,朱家花园(古城图书馆),义姑祠(茶书院),石屏峰,石屏火车站(铁路博物馆)等。
陈氏宗祠始建于1925年,位于石屏县郑营村的西段,坐南朝北。陈氏宗祠总占地面积为1240平方米,通面宽23.8米,总进深52.1 米。祠门为砖石结构的牌坊式,瓦房和门框也都为砖石拱卷。 牌匾上的“陈氏宗”是由光绪时期的壬辰进士,占林,安徽巡抚,华宁县人朱家宝所写,匾联是用青石阴刻镶嵌在砖壁上,匾下为陈鹤亭题书的对联;横匾是滇督唐继尧撰书的“源远流长”。陈氏宗祠内还有著名书法家陈荣昌,赵藩撰书的石匾。1993年11月16日,陈氏宗祠被公布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陈氏宗祠也被专家称为中国宗祠建筑的奇迹。
石屏县古城区传统居民建筑群是以县城古建筑以及古民居区为主的人文景观片区,石屏县对老县衙、状元故居、翰林院、进士居、文庙、玉屏书院、武庙门、诸天寺等建筑和古典民居民宅进行了重点开发的保护性详细规划,在古城区里建立了历史文化活动中心,还打造了“清代一条街”“民族工艺品一条街”“地方传统名特小吃一条街”等特色景观。石屏县古城区也是云南省范围内唯一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石屏火车站始建于1936年,为法式建筑,占地总面积为694平方米,现在归划为历史文物。2000年,石屏火车站在原来的基础上新扩建站房640平方米,增加仓库700平方米。石屏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重要车站之一。 个碧石铁路于1915年开始动工兴建,直至1936年10月10日全线通车。石屏火车站内现有几幢法式建筑的小洋楼,车站楼房外墙是明黄色,门窗屋檐是绿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屏县民族文化独特。石屏县特有的“海菜腔、烟盒舞、乌铜走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享誉海内外,所以石屏有“中国原生态歌舞之乡”的名称。其中,“海菜腔、烟盒舞”先后走进中南海、维也纳音乐厅等重要场所,“花腰歌舞、花腰女子舞龙”频频在海内外舞台演出。
石屏县每年会举办二月初十赛歌会,吸引9个乡镇的16支代表队参加“海菜腔烟盒舞”比赛,大赛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为民间艺人搭建了展示技艺才能的平台,营造了全社会人民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氛围。石屏县还编排节目《花腰欢歌》参加“大江奔涌·魅力中国”第九届中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和花腰舞龙参加“活力口岸·春的共鸣”河口跨国春晚,《花腰小调联唱》《树鼓》《凤舞龙腾》等6个节目参加每年“壮族歌节八桂嘉年华”活动,受邀参加了青海“2019年海西‘民族团结杯’全国民族自治州民俗音乐、服饰邀请赛”,石屏县节目《海菜腔》获得民歌比赛三等奖。
彝族海菜腔,又称为“石屏腔”,民间俗称为“大攀桨”。石屏彝族海菜腔是以异龙湖中的一种名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因为海菜腔音域宽广,旋律优美动听,而成为滇南四大腔之首。明朝以来,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彝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沟通,使彝族海菜腔有了新的发展。彝族海菜腔歌词是用汉语来表达,有七言四句或者七言六句两种,其曲调保持彝族的风格,节奏细致且多变,旋律悠长。海菜腔一般多为集体演唱,对歌双方以一人或者二人的方式领唱,众人帮腔。乐器伴奏是以四弦为主,有时也用吹树叶来伴奏,但是普遍是不需要伴奏的,开口即来,也能字正腔圆。海菜腔在彝族尼苏支系本民族的传统叫法则称“曲子”,它是彝族尼苏青年男女相互约会,在“吃火草烟”这样一种特定的“玩场”上谈情说爱时,男女对唱的情歌。海菜腔的结构复杂,篇幅长,是一种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于一体的多乐段组合的大型声乐套曲。 2006年5月20日石屏彝族海菜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造于清代雍正年间,独属于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特创,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为“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原材料以铜、金、银等贵金属为主,用铜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然后将银(或金)水流入细密的图案中,冷却之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的工艺使底铜变成黑色,并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一般用白银镶嵌的制品比较多,所以称为“乌铜走银”。
石屏点豆腐的制作技艺,依靠的是石屏县内特有的“井水”。在石屏县古城内,地下水脉分为甜水和酸水两种,甜水用来泡豆,酸水则用来点浆,这就是石屏豆腐最神奇古老的秘诀。石屏豆腐主要以长条形为主,长约28厘米,宽约8厘米,厚约2厘米,豆腐表面颜色略有微黄。石屏豆腐从磨浆开始直至豆腐成形,总共有10多道流程,通过这些流程制作出的豆腐鲜嫩营养。从前有人曾尝试将石屏酸水带到其他地方去点制豆腐,但从未成功过,都以失败告终,因此,石屏豆腐也被称为“带不走的专利”。
习俗
石屏县铜广村戏曲活动习俗。石屏县龙朋区铜厂村,属于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山区。自清朝以来,元宵节期间唱戏闹元宵,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民间相传如果每年正月不唱戏,牛不愿意下田耕地,瘟疫也会流行。所以每年元宵,铜厂村人民一定会唱戏,以除去瘟疫,确保今年庄稼丰收。 每年的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灯会之期,特别是正月十六这一天,要大闹元宵,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张贴门神戏联,点香燃烛,场面十分热闹。 灯会由会长全盘管理,会长每年由街道挨户轮流担任,每次由六户人家轮换承办具体的灯会事务,分工负责演出活动、接待宾客、生活安排、借物还物等一切的事务。初九这天,参与演出活动的有关人员会由灯会请吃午饭,到了正月十三这天灯会只管宵夜,不准备正餐。正月十四至十七日,每天招待三顿酒饭,餐饮的一切费用由灯会负担,这些经费则来自灯会田租和违反乡规所罚钱物,生男孩的家庭需要拿出五升大米,灯头也需要拿出一定的粮食肉类。
石屏县请春客习俗。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各亲朋好友之间,会互相宴请吃饭,石屏县人民称之为“请春客”。如果请春客期间有白吃别人而不还请客的人,大家会用民谣“正月春席酒,抬着椅子板凳走;吃了不还客,等于请豺属”来讽刺这个人。
艺术
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又称为“跳垄偬”,“跳弦”,是云南彝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吃火草烟”中的一种自娱自乐性舞蹈,因为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手里是拿着烟盒弹跳的,所以俗称“烟盒舞”。在元朝以前,彝族烟盒舞就很流行,烟盒舞是一种集歌、舞、乐、竞技、仿生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部分。 彝族烟盒舞的动作套路多达200多套,同时调动头、脚、身、手等全身各部位。其风格流派众多,主要可以分为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同时烟盒舞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可以有双人舞、三人舞、或者群舞。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四弦制作技艺)
四弦琴,又称为月琴,是云南彝族烟盒舞、海菜腔、花腰调的主要伴奏乐器。彝族月琴用牛角、竹片或者薄塑料片弹奏,可以有坐、站、跳多种的弹奏方式,弹奏指法也多种多样,四弦琴弦由两股细的外弦和两股粗的内弦组成,调音时两股外弦的音高相同,两股内弦的音高相同,内弦外弦的音高通常以纯五度和纯四度定音。
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民间俗称为“滑席”,石屏县境内异龙湖沿岸边的农家村户,大多数都能编织草席,其中要数豆地湾等地的编织技术最好。草席的特点是质地松软而润滑,冬天暖夏天凉,作为卧垫来用,使用感十分舒适,家家户户都喜欢使用,石屏县的草席产品还畅销附近相邻的各县。直至1960年底,石屏县人民政府为了发展本县的编织业,从四川省引进了川草,川草比石屏本地的蒲草质地细腻,而且川草产量也比石屏本地的蒲草产量高,川草织成草席,光滑又美观,并且薄而实,同样深受用户的喜爱。
饮食
石屏县各个民族的饮食结构大致相同。大部分都以大米为主食品,以肉食,鱼类,蛋禽,蔬菜,水果为副食品,同时以麦,荞,薯,豆为杂粮,还有部分牛街镇山区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平时,每天都是早晚两餐,农村农忙时期会吃三餐。山区的农户因为田地和家的距离比较远,有时会选择把中午饭带到田边现做,其余更多的则是用饭盒打包好饭菜去作为中午饭直接食用。
米线在石屏人的早餐字典里是能排首位的存在。通常会在米线里加入浓郁的大骨汤头,再加入豌豆苗,草芽,豆腐皮等新鲜的辅料,一碗米线能唤醒人们清早沉睡的味蕾。还有石屏的凉米线,萝卜酸汤浇在米线上,配上姜泥、蒜末、花生、番茄酱,生葱、熟韭、青辣椒,搅拌均匀,入口清凉爽滑。
石屏县盛产各种鱼类,石屏县特色有滚烫香浓的青鱼汤,酸辣可口的酸菜鱼,还有现场制作处理的生鱼片。其中生鱼片可以搭配芥末一起吃,青鱼汤则甜而不腥,鲜美营养。石屏煎鱼也是石屏的一道特色菜,石屏本地的生态鱼经过腌制,煎炸,炖煮,最后出锅在表面再撒上一层辣椒面,色香味俱全。
在石屏县,石屏粑粑是用稻米蒸熟然后制而成,石屏粑粑分别有黑糯米、糯米、香稻等不同的类型,也有包了豆沙馅的糯米粑粑或者用面蒿做的粑粑等不同的口味。其中还有烤粑粑,烤粑粑讲究文火慢烤,把粑粑放在炉架上,慢慢翻动粑粑,等扁扁的粑粑起泡膨胀炸开,就可以吃了,嘴里咬上一口, 香味四溢。
地方特产
石屏县有“豆腐之乡”的美称,石屏县所产的豆腐种类十分丰富,有水豆腐、漂花豆腐、桶漂豆腐等,此外还有豆腐丝、豆皮等豆制品系列的产品。全国各地都是用石膏来点制豆腐,而在石屏,点制豆腐则是取石屏县城中的古井水来点制,这项传统工艺已经沿袭了六百多年,堪称“天下一绝”。因为天然的点制方法,保留了豆腐本身最纯的豆腐香,吃石屏豆腐会感觉是在吃肉。石屏县著名特色小吃“烧豆腐”还被选载入了《风味小吃》和《中华烹精华系列丛书》。
石屏杨梅,云南省石屏县的特色产品,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石屏是我国野生杨梅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石屏杨梅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石屏杨梅具有果大核小,色泽艳丽,酸甜适度,含糖量高,汁多,香气十足,成熟早,富含多种维生素等特点。石屏杨梅在每年的4月中旬后即可采摘,石屏杨梅的成熟期比福建省、浙江省等地一般提前40—60天,比云南省富民县一般提前20多天。2010年12月24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石屏杨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年来,石屏县提升杨梅的种植水平,改良杨梅品种,使得杨梅产业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和高效化的发展道路。
地区象征
石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重阳木为石屏县的“县树”,神黄豆花为石屏县的“县花”。
重阳木是石屏县的“县树”,其寓意是纯洁无暇,品性高洁。重阳木为中国原产树种,喜光耐阴,耐干旱瘠薄,也耐水湿,同时还有很强的抗寒能力,通常栽培出来作为行道树和作为庭园观赏树。在石屏县异龙湖周边以及县城区的主要干道,都把重阳木作为绿化树种进行栽种,该树种除了有很强的观赏性以外,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些重阳木为石屏县2020年获得“天然氧吧”的称号贡献了力量。
神黄豆花是石屏县的“县花”,别名万紫千红,是极具有观赏价值的乔木花卉。神黄豆花在石屏县异龙湖周边种植较多,主要种植于异龙湖环湖彩色步道四周以及屏阳路上。神黄豆花的树冠宽大,枝条伸展,羽状叶片浓密翠绿,每年春季的3-4月份神黄豆花都会悄然绽放,特别是进入盛花期后,满树的粉色花朵灿若云霞,为石屏县添上了一层淡淡的“粉色妆”。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目前,石屏县拥有“异龙湖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石屏古城”、“龙韵养生谷”两处国家3A级景区,“焕文公园”、“郑营村”两处国家2A级景区。2015年,石屏古城被国家住建部以及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999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秀山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寺观教堂场所之一,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代表性寺院。
重要景点
异龙湖湿地公园
异龙湖湿地公园位于石屏县城东郊2公里处,全长13.8公里,平均宽3公里,海拔1414米,径流面积326平方公里。 异龙湖内种植湘莲近万亩,为云南省全省最大的观荷基地。2019年12月25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试点中国湿地公园验收,异龙湖正式成为了“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8月,“异龙湖湿地公园”正式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3749公顷,湿地率达97%。目前湿地公园内共有各类维管植物216种,脊椎动物237种,鸟类增加到171种,黑鹤和彩鹮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还有国家II级保护植物17种。目前异龙湖湿地公园内已形成“瑞城滴水”“末束晓雾”“焕文迎晖”和“九曲叠翠”四道景观。围绕异龙湖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石屏县规划打造了环湖旅游景点,比如坝心镇境内的坝心火车站、码头、龙港、龙井,异龙镇境内的仁寿村、来鹤亭、湿地公园西部码头、旅游船公司等打卡景点。这些景点包括了村史民俗、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农耕文化以及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特色水果(杨梅、蓝莓、猕猴桃)等等。
焕文公园
石屏县焕文公园位于石屏县城以东的两公里处,总占地面积为633亩。石屏县焕文公园总投资2504万元,分为“焕文胜景”“名邦文献”“天下大魁”三大景区。焕文公园里的文献楼、状元楼是石屏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其中,文献楼是一幢仿清代初期重檐歇山顶庑殿式建筑,通高13.35米、通面阔28.4米、通进深23米,占地面积468.16平方米,建筑面积609平方米。文献楼一楼陈列着明清两代石屏籍94位翰林、进士、名士的生平事迹简介以及其画像,二楼陈列着民国时期至今的以文化名人为主的19位名人生平事迹简介以及其照片,此外文献楼里还陈列着许多石屏籍作者的书籍、奖状,还有文物古迹等照片300余幅,这些文物再现了石屏县的文献名邦风采。
袁嘉谷纪念馆
袁嘉谷纪念馆位于石屏县古城南正街22号,始建于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建筑面积875.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属于典型的清代木结构四合院民居楼房。袁嘉谷故居由大门、二门、内院、读书楼组成。大门东向,由大门进入小天井,沿二门进入主院落,分上下院,中间是天井,照壁已被拆除,左右有厢房。从下层朝西面的通道进去,是袁嘉谷少年时期的读书楼。上堂屋天井中有一颗柚子树,每当春天花开,整个院子都是花香,夏秋季节则果实挂满枝头,柚子与“育子”“佑子”谐音,有育子显贵、育子成才的意义。故居现在作为袁嘉谷纪念馆,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09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的照片一幅,陈列室供着袁嘉谷先生胸像一尊,里面还陈列有袁嘉谷先生的年谱、生平事迹、书法作品、生前用具、手稿、著作、信札等。
宝秀郑营古村
郑营村坐落于石屏县宝秀镇的东南部,距离县城10公里,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云南省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郑营村内有众多古雅的宗祠、楼阁和典型的民居建筑,如陈氏宗桐、郏氏宗祠以及武氏宗祠,还有司马第、进士第匾以及长春阁、土主庙等众多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以及民宅。郑营村内的陈氏宗祠于1925年由陈鹤亭倡导建造,砖石结构,占地5亩;郑氏宗桐为土木砖石单檐硬山顶两进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陈氏民居是一个由三个独立庭院组成的四合院,始建于民国年间,被专家誉为近代民居建筑典范。郑营村被《云南画报》誉称为“云南第一村郑营”。郑营古村1999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又被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2018年,石屏县荣获云南省省级“先进平安县”称号。
2019年,石屏县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2020年,石屏县荣获云南省全省县域经济“10强县”称号。
2021年,石屏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县”两项国家气候标志。
2021年,石屏县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2021年,石屏县荣获“中国优质早熟杨梅基地县”称号。
参考资料
Sports injects vitality into May Day holiday celebrations.中国日报网.2023-09-24
石屏县情概况.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8-30
个旧、石屏两地喜获国家级“气候宜居城市”称号.红河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2
石屏县概况.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2023-08-31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3-09-04
云南年鉴2022-石屏县.中国地情网.2023-09-01
云南省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8年12月3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2023-10-16
2023年石屏县政府工作报告.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10-16
云南129个县市区人均GDP排名.掌上罗平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4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2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10-16
石屏古城.云南省石屏县人民检察院.2023-09-21
石屏县荣膺全省县域经济“10强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18
石屏县2022年政府决算公开.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8-31
石屏县情概况.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1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07
石屏水系水网逐渐完善,助力农业产业.红河日报社百家号.2023-09-22
石屏杨梅.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信息查询系统.2023-09-04
石屏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1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自然资源.中国小康网.2023-09-22
石屏:补水调水 让“母亲湖”充满生机活力.魅力石屏财经头条.2023-09-22
石屏县国有林场积极推进生态事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网.2023-09-22
云南石屏:生物多样性.森林网.2023-09-04
多样云南.百家号云南广播电视台.2023-09-04
云南红河:异龙湖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人民资讯百家号.2023-09-16
云南石屏异龙湖:水清景美人鸟共欢.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18
统计用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2023-09-03
2022年下半年石屏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现场办公会议召开.异龙镇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7
石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石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石屏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7
政府领导.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石屏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石屏政协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7
彝族发源地 彝族的起源地和发展史.天气网.2023-09-22
石屏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本级)2022年度部门决算.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4
石屏县渔业管理站2022年度部门决算.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4
石屏县农业环保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2022年度部门决算.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4
石屏: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文化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石屏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石屏县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石屏先锋.2023-09-24
云南石屏县异龙镇光伏发电前景可观.国际太阳能光伏网.2023-09-24
以“球”为媒促交流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4
红河州石屏县做好园区经济文章 “小豆腐”成就大产业.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24
石屏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4
“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石屏县专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23
石屏县东风小学被认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6
无健康不东风——石屏县东风小学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石屏教育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 石屏一中创新英才班耀世而来,争创百年名校新辉煌.石屏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7
石屏县人民医院简介.石屏县人民医院官网.2023-09-23
石屏县中医医院.健康网.2023-09-23
石屏县中医医院2022年度部门决算.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4
石屏县教育体育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6
2022年石屏县政府工作报告.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2
红河州交通运输局对政协红河州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50号提案的答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06
石屏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6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丨山水之间千年石屏古城.乡韵宝秀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05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05
石屏县情概况.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21
去石屏,开启一场不可辜负的旅行.石屏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0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07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06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2023-09-07
彝族海菜腔简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06
石屏:“保护+传承”双线模式让非遗海菜腔“活”起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23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06
石屏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新思路.石屏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石屏豆腐和建水豆腐的区别.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07
彝族烟盒舞简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9-07
云艺 | 烟盒舞:最小的“鼓”舞出最炫民族风.文旅云南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深情缅怀彝族海菜腔国家级传承人阿家文先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2023-09-23
正在公示!石屏四弦制作技艺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屏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7
春节游石屏 | 吃什么?这些美食不能错过!.魅力石屏.2023-09-06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去红河甩米线!.红河文旅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新春走基层 探寻舌尖上的乡愁——宝秀煎鱼.乡韵宝秀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3
烤豆腐、烤粑粑丨烤出冬季美味.魅力石屏.2023-09-06
石屏杨梅.新农村商网.2023-09-03
石屏县花.石屏县融媒体中心.2023-09-06
石屏县树.石屏县融媒体中心.2023-09-06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9-06
石屏焕文公园介绍.爱查网.2023-09-18
袁嘉谷纪念馆.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2
走进云南唯一的状元一一袁嘉谷故居.个人图书馆.2023-09-24
漫游千年古城,邂逅慢时光.石屏县人民政府网站.2023-09-02
临沧行(二十九)石屏郑营古村.搜狐旅游.2023-09-24
郑营 | 行在烟雨古村里 染了一身诗意.搜狐网.2023-09-24
石屏县荣获省级“先进平安县”称号.红河长安网.2023-09-18
云南石屏县荣获“中国优质早熟杨梅基地县”称号.人民资讯百家号.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