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颂平
胡颂平(1904年~1988年),乐清市人。出生于虹桥镇杏庄(现建强村)一个耕读人家。乃父子和,为邑生,以医术闻名乡里,著有《临症辨证》、《菽茸子医案》。颂平在家排行第五,字企常,蕴意其兄弟五人像三国马良、马谡“五氏五常”一样,均有才也。颂平三岁时丧父,母亲代行父职,亲自督教诗书,并一度从读家塾,后肄业于虹桥高小。
人物简介
胡颂平(1904年—1988年8月14日)先生在乐清人文历史上,大半生的时间是从事秘书职业,并且业有所专、专有所成,还能被世人所记住的,胡颂平先生可算是一个特例。
生平略记
1922年胡颂平先生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曾师从朱自清、马孟容等名师。1926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翌年其母病故,他辍学返乡奔丧,越年转入上海中国公学继续读书,曾从伍叔傥学习汉魏文言文。1930年毕业,获得法学学士。胡颂平自幼天资聪颖,精读经史,过目不忘,思路开阔,志向高远。他在温州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曾作联语云:立志应期名有寿,读书岂仅俗能医。其师特为此批十六字:语壮才宏,必伸其志,名垂久久,勉矣胡生!
颂平先生从中国公学毕业后,一度担任过上海敬业中学和浦东新陆师范学校教员。1933年转任同济大学校长室秘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追随昔为中山大学校长、时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朱家骅到杭州市任职。此后20年,他的命运就和朱家骅联系在一起,其职务亦与朱家骅同进退。1938年4月,朱家骅转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秘书长、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其时抗战形势紧迫,政府可能内迁,胡颂平感到自此将要背井离乡,决定回家乡探一次亲。这是一次他与家乡父老的生离死别,此后他未再回过家乡。
1957年秋,朱家骅请病辞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职。翌年4月8日,胡适结束了在美国做“寓公”的生涯,取道东京飞回台北市,10日在简短的仪式之后,正式就任中央研究院继蔡元培、朱家骅之后第三任院长。胡适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时,胡颂平刚好就读该校的社会科学院,他除了听胡适讲思想史、文化史的课以外,还曾到胡适家里去请教、谈话。1946年7月,胡适由美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每次到南京教育部办事,胡颂平总是抽空拜,并代为办理一些琐事。因此渊源,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胡颂平就顺理成章地以五十多岁的老学生的资格做了胡适的秘书和助手,直到胡适逝世为止,历时近四年。
为编写年谱,胡颂平先生在这十几年里,可说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寝食不安。在把年谱交付出版后,身释重负,书成如箭之飞离,人如弓之松弦,身体与精力每况日下。在过80寿辰时,送客不慎跌倒,伤及肢骨;又被诊断为大肠癌,医生因其年迈,未行手术治疗。只得终日卧床,经年缠绵。颂平先生病体延至1988年8月14日,终因心力衰竭而长眠。
1949年秋,胡颂平挈妇将雏,一家八口从重庆市慌乱飞往台湾。此后虽然江海阻隔,音讯难觅,但他对家乡父老的思念,对大陆故旧的记挂无时或释。还在1964年年底,他嘱咐在美国读书的大儿子,通过信件以祝贺我成功爆炸第一颗核航弹的方式,与其在上海的侄子胡宏远联络,试图找到胡宏远一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两岸关系开始松动,他到处打听在大陆的亲属下落与后辈的成长情况,特别关心他们是否读书上进。当他得知有位侄孙仍在虹桥务农时,痛心疾首地责问为何不去读大学。
1934年,胡颂平与宁波镇海女子薛珍在上海结为秦晋。此后54年,两人风雨同舟,恩爱如初。薛妫珍温婉端庄,善良贤惠,主持家务,井然有序,无论寒暑,井臼亲操,还烧得一手好菜。因颂平先生收入不丰,一家全靠她精打细算,克勤克俭过好日子。胡适曾打趣说她把颂平‘惯坏了’,变成了老太爷。晚年颂平缠绵病床,她设法系一长绳于身上,一旦需要,颂平先生抽紧绳索,她便放下家务,赶来伺候。前几年,她变卖了台北市的家产,被儿女们接至美国颐养天年。
胡薛夫妇生有子女六人,三男三女。夫妇俩生活简单,自奉甚廉,但对子女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他们悉心培养六位子女成才,其中一位为博士,四位为硕士,一位为学士,在各自的职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且孙辈也都兰桂腾芳,各有建树。颂平先生完满地传承了中国乡村读书启蒙、做社会有用之材的薪火。
成就及荣誉
桃源新到有新星出版社之胡颂平先生《胡适之先生晚年对话录》,此书最早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出版,大陆最早由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引进发行。
胡颂平先生,字企常,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典实,盖其行五也。
1904年生于乐清虹桥杏庄。少时聪慧,某日,与校友陈侠超同访业师林某,师之侄不喜读书,师命其两人撰联劝之,胡姓才思敏捷,立就吟成二联:
朱颜绿鬓宁常驻;
黄卷青灯宜及时。
立志应期名有寿;
读书岂仅俗能医。
业师闻后频频点首,立批十六字云:“语壮才宏,必仰其志。名垂久久,勉矣胡生。”
个人其它信息
胡颂平先生,后师从胡适之先生,为胡适之先生晚年秘书,编有《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作序之人毛之水先生更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和《歌德谈话录》并论。亦可见此书为世所重。先生后又竭十余年之力,终成《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10卷)共二百余万言,获台湾图书“金鼎奖”。两书为研究胡适先生必读书;为研究胡适之先生以及近现代中国学术史提供丰厚和坚实史料基础,先生之功甚伟。诚如胡适之先生本人对先生云:“你还是当做我不知道记下来,不要给我看,将来我死了之后,你的记录有用的。”
胡颂平先生,原想携胡适之先生同游雁荡山,但终未踏上故土,于1988年8月14日病逝台北市。家乡建有“望杏亭”以纪念这位杰出学人(可能有误,有此亭,本意不是为了纪念胡颂平)。
参考资料
胡颂平(历史人物)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