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沙鼠
柳沙鼠(学名:Meriones tamariscinus),别称沙耗子,为鼠科沙鼠属的动物,体型较大,尾较短,耳也短,体背棕褐色,带淡红,毛建草有很短的黑色,腹面毛纯白色,腹中央为污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河口。
形态特征
柽柳沙鼠体型较大,体长大多150mm以上。尾较短,短于体长。耳短,耳长相当后足的1/2。柽柳沙鼠体背棕褐色,带淡红。幼体稍显灰色。背毛基灰色,约占毛长的2/3,中段浅棕褐,毛尖有很短的黑色。背毛间杂有很少的黑色长毛。腹面毛纯白色,腹中央为污白色。体侧上半部缺少红色而呈棕黄色。背腹毛色在体侧分界明显而平直。颊部污白,眼前和眼下白色毛具黑尖,显污白色,眼上后方为白色。耳背面密毛与背同色,内面稀疏的毛为白色。耳缘具白色短毛,耳后也具一撮自毛。臀、尾基两侧具二块与腹面白色相连的白斑。四肢外侧同背色,内侧同腹色。尾具明显二色,尾背面与体背同色,但杂有大量毛尖棕黑色的长毛,使尾背面呈黑褐色。越向尾端黑色部分越长,形成棕黑色毛束,但毛束不如长爪沙鼠、红尾沙鼠发达。尾的腹面在尾基部带棕色,其他余部为纯白色。前足掌裸露,背面白色。后肢白色,在疏部中央具一长条棕黑色条状斑。爪暗棕色。
柽柳沙鼠头骨粗壮,背方较平坦,顶骨处稍隆起。鼻骨长,后端略窄。额骨显长,而顶骨略短。额骨间缝长约为顶骨间缝长的2倍左右。眶上嵴发达,后连于顶嵴平行后伸。顶间骨略向前突呈弧形,后端亦为弧型,且比前缘大。门齿孔较长,达齿隙长的一半以上。腭孔较短,从第1臼齿最后一齿环到第2臼齿前齿环。听泡发达,但不如红尾沙鼠和吐鲁番沙鼠等。听泡长度不及额骨中线长,一般不超过颅全长的30%。听孔前壁没形成小鼓泡,因而与鳞骨颧突之间有较大距离。听泡孔前缘向外侧突起呈管状。乳鼓泡膨胀,但未隆出枕骨之外,此处宽度远窄于颧弓宽度。
柽柳沙鼠上门齿唇面具纵沟,稍偏外侧。臼齿形态与红尾沙鼠相似。
栖息环境
柽柳沙鼠较多栖息于水分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茂盛的湿地,一般选择荒漠中的河漫滩、灌木丛和生长芦苇、芨芨草的土质湿润地段,以及沿河两岸植被发育良好的地区作为栖息位点。山前蒿属荒漠草原、盆地边缘上的绿洲和农作区的沟渠两旁、村宅旁、休耕地等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柽柳沙鼠是严格的夜行性动物。活动自日落黄昏开始,黎明前停止。大雪覆盖的严冬季节亦在夜间活动。其活动以觅食为主,行动敏捷,一夜之间奔窜出入于许多洞口,多者可达30个以上。春夏二季繁殖和取食活动最为活跃。
柽柳沙鼠穴居,洞穴构造比较简单。洞口大多开在灌丛根部或小地形隆起部分的坡面上,洞道附近有抛土。该鼠洞穴有临时和居住洞之分。临时洞非常简单,只有1~2个出口,洞道分支很少,且无巢室。洞干的第1折曲处通常比较宽大,常留有食物残渣,主要用以避敌和进食。居住洞较为复杂,有夏用和冬用之分,主洞道斜行向下,可长达6m,并由此分出多条支洞。夏季洞穴具2~3个洞口,洞道有较多分支,在距地面约1m深处有巢氏室,呈浅盆形。洞中常有储粮道,属盲道,长可达35cm。越冬洞亦仅2~3个洞口,但巢位于2m深地下,巢室中铺垫物甚多,几乎充满巢室。柽柳沙鼠洞穴一般单个存在,较少见到3~5洞系在一起,更不组成密集洞群。
柽柳沙鼠以各种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绿色部分、种子和果实为主要食物。同其他沙鼠相比,喜爱吃水分较高的食物。早春和秋末冬初也取食甲虫、蚂蚁等动物性食物。农作区的许多种作物、杂草也可成为它们的食料。冬季有储粮的习性,储存食物包括小麦、玉米、野燕麦、草苜等。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和甘肃省)、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方式
柽柳沙鼠每年3月底开始繁殖,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一年繁殖2~3胎。第一次繁殖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越冬雌鼠几乎全部参加繁殖。第二次繁殖高峰在7月,3/4的雌鼠参与。哺乳期20天左右,每胎仔鼠最多可达10只,少者2只,平均4~7只。第一批幼鼠于5月末出现地面。当年生幼鼠约60天后,个体重达80~90g左右,即达性成熟,参加秋季的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种群密度虽2~3年波动一次,但柽柳沙鼠在其分布范围内很常见,哈萨克斯坦每公顷发现30~50只。其种群数量趋势未知。
在中国柽柳沙鼠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从未有大发生或锐减的现象,其数量年际变化不大。每年繁殖期过后种群数量可增大2~3倍,经严冬的恶劣条件之后,又恢复正常水平。新疆地区夹日法捕获率一般不超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