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尾沙鼠

红尾沙鼠

红尾沙鼠(学名:Meriones libycus)为仓鼠科沙鼠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多见于荒漠、半荒漠、耕地。该物种的产地在阿富汗坎大哈

形态特征

红尾沙鼠是沙鼠属中体型较大者,与柽柳沙鼠相似,体长120~180mm,尾长与体长接近,或超过体长。背部灰棕色,毛基灰色,占毛长的2/3以上。毛端部沙黄色,毛尖转为黑色,毛间夹杂有少数黑色长毛。体侧毛端部浅沙黄色,毛尖黑色,毛基灰色部分只占毛长1/2左右,且灰色越向腹面越淡;端部浅沙黄色也越向腹面越淡,最后接近白色;毛尖黑色部分随接近腹面,也逐渐变短,最后完全为浅棕或白色毛尖,使体侧毛色较背部浅淡,背腹毛色在体侧界限不十分明显。腹面喉部,四肢内侧白色,胸部中央毛基浅灰色,毛尖白色或带浅棕的黄色。尾与背毛色明显不同,呈棕黄色,至尾末端的毛束呈栗色、栗褐色或栗黑色。尾背面杂有毛端栗黑色的长毛,使尾背面从尾基至尾端越来越色深,直至尾束。尾腹面黑色毛稀细而少。尾毛较长,到末端形成毛束,毛束长约15mm以上。前足掌的肉垫裸露,背面浅沙黄色或污白色。后足掌背面沙黄或污白色直至趾部,部腹面有一狭长的无毛裸区,其他部分具污白色或带棕色。

红尾沙鼠颅骨粗壮,枕鼻较长。额骨、顶骨处微隆起,为头部最高点,使头骨背面呈弧形。鼻骨较长,前后宽度变化不大。眶上嵴发达而明显,向后在顶外侧顶嵴处平行向后延伸。眶间宽较大,额骨后缘平直,使额骨呈梯形,顶间骨大,前缘宽而突向顶骨呈弧形,后端较窄而平直,两侧无明显的尖角。颧弓发达,前端成板状,向后下方延伸,再平行往后而不外突。门齿孔狭长,其后缘接近上臼齿前缘连线。腭孔较长,从第1臼齿第2齿根处达第2臼齿的中部。腭骨后端突起较大。听泡大而隆起,听道口前壁膨胀成一明显的鼓泡,且和颧弓的鳞骨颧突相接,向外突出与颧宽相等或超出颧宽。听泡略呈三角形,听泡后缘超过枕髁后缘。枕骨的外侧后腹方具明显的副枕突。

红尾沙鼠上门齿唇面具一条纵沟,略偏外侧。第1臼齿具3个菱形齿环,第2臼齿具2个齿环,第3枚只具1个齿环。

栖息环境

红尾沙鼠栖息在海拔1700m以下的沙漠丘陵和山麓荒漠草原及粘土荒漠,但不喜栖于大面积的沙地之中。一般选择具有蒿属猪毛菜及其他沙漠宿生植物的环境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红尾沙鼠昼夜活动,无休眠。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忙于交配繁殖和清理越冬洞穴及挖掘新洞。夏末秋初,大批当年成熟的个体从洞穴中迁出及忙于储粮和准备越冬新洞,活动也较频繁。夏季炎热和冬季寒冷季节,活动较少,甚至不上到地面活动。气候炎热时常傍晚和夜间活动,气候寒冷则多于昼间活动,常常是仅蹲坐洞口晒晒太阳。春季活动是由日间向夜间的过渡时期,4~5月常是傍晚走出洞穴开始活动。9~10月则经常清晨出洞活动。活动时期,非常活跃,一夜之间进出洞穴数次至10多次。

红尾沙鼠群栖,但洞穴不似大沙鼠集中成群,较为分散。洞穴常见于高地,丘陵的低处灌木丛下。绿州、农田则常沿路基和灌渠两侧斜坡分布,也常在花园、果园、谷地及建筑物、院墙等处的基部筑洞。洞穴复杂,有繁殖、储粮、越冬的固定洞和活动保护的临时洞之分。越冬期洞穴最为复杂,有洞口3~15个,通道长6~20m,巢室距地面深可达1.5~2m,仓库数个,仓库距地面40~80cm。春夏季繁殖期常利用越冬洞穴,或另筑新洞。但巢室上移,距地面50~60cm。临时洞穴较简单,无巢室和仓库,只是临时的隐匿场所。临时洞常常分布在固定洞穴的周围,与红尾沙鼠的取食有关。洞口较少,一般仅2~3个,通道长数米,深度一般仅20~60cm。固定洞和临时洞之间,洞口与洞口之间有明显的鼠道相联络,所以洞群占地面积较大,从数平方米至百余平方米不等。

红尾沙鼠食性很杂,基本食物为禾本科豆类和蒿属植物,猪毛菜、沙生的灌木、速生植物等,可食植物几十种至上百种。食取它们的种子、果实、鳞茎、根状茎、枝叶等。农区谷物成熟时,红尾沙鼠常常迁向农田,食谷物种子并储存食物过冬。也食取一些动物性食物。红尾沙鼠储存越冬食物的本能十分强烈,夏末秋初即开始储粮,种子、谷物等未成熟时,储粮主要是植物的新枝芽和嫩绿部分,待种子成熟结实,则以储存种子谷物等为主。洞穴中储粮集团可多达几十公斤。

分布范围

红尾沙鼠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中国、埃及伊朗伊拉克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

繁殖方式

红尾沙鼠繁殖力很强,一年繁殖2~3次,每胎产仔4~9只,个别还可更多。中国新疆地区红尾沙鼠从4月初开始交配繁殖,中亚南部可从2月底3月初开始进入繁殖季,5月即可见幼鼠出洞活动。直至9月底10月初结束。春季繁殖力最高,参加怀孕的雌鼠比例亦最高。夏秋季由于气候、食物等条件限制,繁殖力有所下降。红尾沙鼠孕期约25天左右,新生幼鼠眼未睁开,体表无毛,3~4天后开始长出毛,全部长齐需10多天,10~15天后睁开眼睛。3个月左右幼鼠即达性成熟,并加入秋季的繁殖种群。红尾沙鼠的繁殖,特别是春季繁殖,很大程度与春季的降雨多少有关。干旱少雨时,繁殖力低,多雨湿润的春季,繁殖力较高。而干旱炎热的夏季,繁殖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亚种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红尾沙鼠种群分布不零散,在其分布范围内很常见,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在中国,红尾沙鼠的种群密度每年夏秋季达到高峰,1958年新疆调查,克拉玛依——奎屯市一带夹日捕获率为4%~16%,艾比湖西南部为14%,吐鲁番盆地密度最高,捕获率可达20%,个别适宜生境内(如葡萄园内)可达40%。哈萨克斯坦资料表明,该鼠密度每公顷4只至80只不等,依据生境条件的好坏而决定。该鼠的年际数量变化不大,数量比较稳定。红尾沙鼠种群中两性的比例在不同年份不尽相同,两性比例的不均尤其明显表现在新生鼠和幼鼠之中,随年龄的增长,雌雄比例趋于平衡。不同季节的种群数量有时由于红尾沙鼠的临时迁移也有变化。

保护级别

红尾沙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Libyan Jird.www.iucnredlist.org.2024-08-25

详细情况.web.archive.org.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