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罗窦洞僚

罗窦洞僚

罗窦洞僚是指天宝时期生活在信宜市地区的百越土著居民。他们在唐朝初期被称为“罗窦洞僚”,并在历史文献中有较多提及。

地理环境

信宜位于广东省西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河流纵横,云开山脉北列沿粤桂边境作北东—南西走向,山势自然分隔高凉、泷州、与钦州市的三地。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的俚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文化特色

铜鼓文化

信宜是中国铜鼓之乡,铜鼓在当地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铜鼓上的图案和装饰反映了俚人对托尔的崇拜,青蛙也是他们的图腾之一。信宜市出土的铜鼓数量丰富,其中一些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特殊风俗

趁墟

信宜的墟日传统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的“三日一市”延续至今,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交活动。

种蓝

僚人擅长利用蓝染布,他们种植蓝草并将其用于染布,这一技艺在明清时期尤为发达。

竖棺

僚人的丧葬习俗包括竖棺葬,这是一种独特的方式,体现了他们的传统文化。

拜雷

俚人及其后代民族对雷神有着深厚的信仰,这一点在信宜的民俗活动中也有体现。

泥砖屋

泥砖屋是信宜市地区常见的民居形式,这种建筑风格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舞蹈艺术

舞春牛

舞春牛是信宜的传统舞蹈,通常在春节期间或开耕时节表演,寓意祈求丰收。

僚歌舞

僚人喜欢通过舞蹈庆祝丰收,他们的舞蹈形式多样,节奏明快。

民族发展

信宜的俚僚群体在唐朝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一部分俚僚跟随高州市冯氏迁徙,最终分化成黎僚,定居于海南省雷州半岛地区。另一部分僚人继续留在云开山脉一带,与泷州僚人相互影响,逐渐演变成瑶僚和瑶僮,他们是广东广西壮族瑶族的先民。同时,也有一些俚僚与汉族逐渐融合,成为了当地的土著汉族。由于土地争端引发的战争,导致罗窦洞僚的人口减少,许多人口被迫逃离或融入其他族群,使得这个族群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失。

史书记载

旧唐书》记载,天宝时期,信宜市地区的百越土著居民被称为“罗窦洞僚”。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当地的一个名为罗窦洞的地名有关。《大清一统志》中提到了信宜县南的罗窦洞,这是一个水流交汇之处,水中矗立的石头形状如同船只。

参考资料

罗窦洞僚(关于罗窦洞僚简述).罗窦洞僚(关于罗窦洞僚简述).2024-10-22

罗窦洞_历史上的罗窦洞.国学迷.2024-10-22

羁縻而治:国家力量与地方大族的关系.网易.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