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尼古拉教堂
喇嘛台,即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东北沦陷时期的“中央大寺院”。原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博广场。
喇嘛台始建于1899年,落成于1900年,1966年8月23日,教堂被当成“四旧”拆除。圣·尼古拉教堂全部采用木构架井干式结构。教堂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外部则运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
2015年,哈尔滨市民提出“建议重建哈尔滨标志性建筑圣尼古拉教堂的建议”,建议恢复重建尼古拉教堂。该建议在“2015年城市建设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历史沿革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建设城市,侨民也不断增加。1899年,俄罗斯帝国在哈尔滨秦家岗建立中东铁路局的管理机构,并决定修建一座俄罗斯东正教堂。修建教堂的决定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支持,并在圣彼得堡发布了哈尔滨东正教堂设计竞赛的通知,最终选定了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的设计方案,教堂的名称以基督教圣徒圣尼古拉(字面意思为“人民的胜利”,约270年—343年)的名字命名。
教堂由东正教教会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由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画家古尔希奇文克则完成了圣母像及教堂内部的大量壁画。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奠基,1900年春动工,同年12月17日竣工,面积为393.46平方米。圣·尼古拉教堂建成后,沙俄中东铁路护路队随行的东正教神父亚力山大·茹拉夫斯基以主祭司身份来到教堂,主持教堂和哈尔滨市的东正教事务。1966年8月23日,圣尼古拉教堂被红卫兵野蛮拆毁。
建筑布局
喇嘛台的主平面图以八边形为核心,呈东西向希腊十字式、集中式布局,主要空间包括画廊、后殿和钟楼的突出部分、两个次入口、南北两侧的门廊。入口正门向西,设双向室外楼梯,覆双坡顶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状尖拱;入口上方设有四面透空的钟楼,覆庑殿顶;主屋顶为俄罗斯民间传统的木结构八角形帐篷顶,后殿设置在东方,上覆五边形坡顶。
建筑特色
喇嘛台的所有结构均为木制。教堂的墙壁由原木叠砌而成,墙体交叉处原木相互咬合,连接形式完全暴露,显示结构。所有木结构都采用榫接,教堂的搭接和固定没有采用一颗铁钉,而是利用直纹松木制造出精妙的咬合。圣尼古拉大教堂顶部共有5个装饰性的“洋葱头”圆顶,在钟楼四坡顶的正脊上穿插了3个并排的小圆顶,后堂上方也设立了圆顶与之呼应,中央较大的圆顶耸立于平面的中心,与主帐篷顶通过两层八面体鼓座相连接,高耸挺拔;圆顶的颈部采用雕刻柱形式,均设置立柱和平台,顶端竖立着十字架。
喇嘛台外观上表现为帐篷顶形式,顶端十字架的高度为14.5英尺(约31m)。此外,位于入口上方的钟楼之上的三圆顶结构的主从式布置,以及十字平面与上方八边形鼓座的转换,也都体现着金字塔的结构元素。教堂遵循旧俄罗斯北部教堂建筑的传统,在画廊、门廊及部分独立完整的体量(祭坛、钟楼)上覆盖倾斜的坡屋面,其整体外观与俄罗斯许多东正教堂的轮廓极为相似。
历史意义
喇嘛台是哈尔滨市开始近代城市建设最早兴建的大型公共建筑,也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是哈尔滨市早期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是“东方莫斯科”的象征,更是哈尔滨市建筑艺术珍品,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是一百多年前俄罗斯帝国军事入侵、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中国的历史鉴证。
复建工程
2006年7月,喇嘛台复建工程在香坊区阿什河畔开工,复建后的教堂将用作为尼古拉艺术馆,成为“俄罗斯风情园”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尼古拉艺术馆以圣·尼古拉教堂为原形,按1比1的比例完全还原。
2015年,哈尔滨市民李玉芝提出“建议重建哈尔滨标志性建筑圣尼古拉教堂的建议”,建议恢复重建尼古拉教堂。该建议在由市建委、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和新晚报联合开展的“2015年城市建设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参考资料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中国宗教学术网.2024-05-06
圣尼古拉大教堂(图).新浪网.2024-05-06
哈尔滨经典大教堂.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6
《圣尼古拉大教堂传奇》.央视网.2024-02-05
哈尔滨地标的历史演进:兼具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中国新闻网.2023-11-02
“重建圣尼古拉教堂”获人民建议一等奖.哈尔滨新闻网.2024-05-06
重建圣·尼古拉教堂,抹不去哈尔滨永远的心痛.搜狐网.2024-05-06
哈市香坊区圣尼古拉大教堂原貌将再现.东北网.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