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顶
庑[wǔ]殿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亦称四阿顶、吴殿等,指前后左右有四面斜坡的屋顶。又因为前后两坡相交形成一条“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又称“五脊殿”。虽然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关于屋顶样式等级的文字记载,但人们普遍认为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皇家的宫殿,皇帝下诏敕建的寺庙等都多采用庑殿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重檐之分,后者比前者等级更高。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构建筑实物是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建成的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正殿。除此之外,庑殿顶木构古建筑实物还有辽朝的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金朝的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的大雄宝殿、金代的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三圣殿、宋朝的山西省万荣县稷王庙,以及明清的北京故宫内的太和殿、坤宁宫等。
庑殿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亦有应用。比如日本的唐招提寺金堂、东大寺正仓院的正仓、东大寺的大佛殿以及韩国的崇礼门、景福宫光化门等都采用了庑殿顶设计。
历史沿革
庑殿顶,最早称“四阿顶”。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意思是“商朝的人喜欢建重檐四面坡屋顶的房屋”,即早在商朝,已出现这种屋顶形式,只不过当时是茅草房。“阿(ē)”,段玉裁云:“凡曲处皆得称阿。”四阿顶就是四面坡的曲檐屋顶,又俗称“四大坡”。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西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西周的人们开始使用瓦件来覆盖屋顶。为了避免漏雨,人们开始注重屋面两坡相交之处,即屋脊的覆盖,而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屋顶的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成为四条垂脊,就形成了四坡五脊的四阿顶,所以四阿顶又称“五脊殿”。
北宋时,四阿顶又叫“四注屋”。“注”是流水灌注的意思,即以排水时四坡落水的形象命名。《营造法式》中又称之为“吴殿”。“吴”取自画家吴道子的姓,据说唐玄宗时,吴道子曾画了两京寺观三百余壁,这些壁画主要是画在四阿顶的殿阁中,所以人们又把四阿顶叫做“吴殿”。
到了元、清代,某些文献资料把“吴殿”误写成“吾殿”。雍正十二年,在公布《工程做法》时,经过一番推敲,因“庑”与“吾”同音,明清时期“吴殿”多为前后带廊庑,或周围带廊庑的大殿,因此把“吾殿”中的“吾”字替换成“庑”,所以自清朝雍正起把“吴殿”称为“庑殿”。
而庑殿顶的风格亦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演变。从外观上看,早期的庑殿顶的四面坡较舒缓、伸展,举高(即屋顶高度)较低,曲线平缓。这一特点可以从汉阙、汉代画像砖等文物上所刻屋顶形象中得以窥见。唐、辽时期,庑殿顶的出檐深远,屋面舒展。而唐朝之后,举高逐渐加大,经过宋元时期的演变,到明清时期,因推山做法登峰造极,使这个时期的庑殿顶较以前,正脊更长(相对垂脊而言),垂脊的曲线更加弯曲,屋顶的坡度更加陡峭。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构建筑是五台县的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大殿的举高是其进深的1/4.77,而辽代修建的奉国寺大殿、开善寺大殿的举高则依次为1/4、1/3.9,明清时期修建的太和殿的举高则是进深的1/3,可见举高越来越高。此外,据测量,佛光寺大殿的屋檐探出达3.96米,宋以后很难见到出檐如此深远的建筑。
样式
庑殿顶又有单檐、重檐之分。单檐庑殿顶有四坡五脊,即由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上文提到的唐代佛光寺大殿、辽朝奉国寺大殿和开善寺大殿,以及明清太庙戟门都是单檐庑殿顶。此外,还有楼阁式单檐庑殿顶建筑,如紫禁城的体仁阁、弘义阁。体仁阁、弘义阁是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因此在形体上既要有主有辅,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采用了楼阁式的设计。由于两个阁的级别不够重檐等级,因此在设计外观时加入了腰檐。设计师将腰檐与上檐拉开距离,并在腰檐处加了平座、擎檐柱等构件,形成了外廊的效果。这种设计既增加了两个阁的高度,又没有逾制之嫌。
重檐庑殿顶,是指在单檐庑殿顶之下,再加四条短脊,合计九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其典型代表是故宫的太和殿和午门。太和殿是故宫最重要、最壮观的宫殿,也是目前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殿堂。明清时期,新皇帝即位、元旦朝贺、册立皇后、命将出大典仪式都在太和殿举行。除此之外,部分庙宇的主殿,如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河南省少林寺大雄宝殿等也采用重檐庑殿顶样式。也有楼阁式重檐庑殿顶,如于1929年开工,1931年6月落成的北平图书馆,就是仿清楼阁式重檐庑殿顶。
建筑等级
虽然中国的史籍中并没有关于屋顶样式等级的明确的文字记载,但人们普遍认为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样式。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人们严格按照尊卑等级来组织社会结构和处理人际关系。《周礼》中规定,“王城方九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这表明早在周代,朝廷就按爵位尊卑划分了城市等级,而屋顶在历经各个王朝的增补修改后,也逐渐形成了等级观念。唐代的《营缮令》规定宫殿皆采用四阿顶,安装吻兽[chī wěi]装饰,诸王公以下的房屋则不得使用重拱、藻井等豪华装饰。宋代的《天圣令》规定太庙及宫殿采用四阿顶,安装吻兽装饰,社门、观、寺、神祠等也是如此。到了明代,朝廷亦规定庑殿顶和歇山顶只能用于宫殿、帝陵和寺庙等建筑上。由于皇家的宫殿,皇帝下诏敕建的寺庙等都多采用庑殿顶,因此人们默认庑殿顶是等级最高的屋顶样式。
而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又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攒尖顶和卷棚顶多用于园林中的建筑,不涉及建筑等级。此外,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单檐、重檐之分,后者等级高于前者。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等级序列又可分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中国庑殿顶古建筑名单
中国庑殿顶的建筑形象,以汉阙、南北朝四大石窟壁画所示为早。其中,汉代的石阙以高颐阙为精品。高颐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是东汉益州知府高颐墓前的石阙。原本有东、西两座阙,但东阙已残损,西阙相对完整。西阙十三层,采用多块大小不同的红砂岩堆砌而成,呈现出仿木结构建筑的重檐庑殿顶。另外,在西魏时期的127窟麦积山石窟的西方净土变壁画上,也出现了单檐庑殿顶形式的图案。在云冈石窟的部分洞窟中,也可以看到仿楼阁式木构庑殿顶的佛塔。如在第三十九窟中,就雕刻有五层的中心塔柱。该塔呈正方形,塔下为台座,上面刻有五层仿木构屋,屋顶采用庑殿顶形式,坡面平缓。
但是,中国现存的木构建筑以唐代木构为早,已知仅有5座,其中仅1座为庑殿顶木构建筑,即建成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位于五台县的佛光寺大殿。然而,佛光寺大殿是七开间,而辽朝的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和金朝的山西省大同市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建筑,均为九开间。至于五代十国时期建造的庑殿顶木构建筑,目前尚未被发现有遗存。而辽代木构建筑有8座,其中庑殿顶木构建筑有4座。自北宋起,留存至今的木构建筑则逐渐增多。重檐庑殿顶建筑在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内有多处,如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和坤宁宫。此外祭祀皇帝祖先的建筑物,如太庙大殿、景山公园寿皇殿、奉先殿、皇极殿、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也都是采用了重檐庑殿顶。
国外庑殿顶建筑
庑殿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亦有应用。在日本,庑殿顶多被用于寺院的主要建筑,如唐招提寺金堂、正仓院等。唐招提寺金堂一般认为最晚在770年就已建成,比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木构建筑佛光寺要早将近百年。唐招提寺金堂后来也经过多次修缮,其外观与佛光寺正殿相似,但体量稍小,屋顶为单檐庑殿顶,坡度举势较陡峻,这是在日本镰仓时期重修时提高的,原本应该比较平缓。另外,日本东大寺的大佛殿(金堂)始建于752年,采用了重檐庑殿顶风格,在历经多次毁坏和重建后,于1980年完成大规模修缮,现在大佛殿的重檐庑殿顶的第二层已加上“唐破风”,呈现出显著的日本特色。韩国的庑殿顶建筑则有崇礼门、景福宫光化门等。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现并确认仅存的北宋庑殿顶建筑.北京大学新闻网.2023-04-09
义县奉国寺欢迎您.奉国寺官网.2023-05-18
开善寺.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官网.2023-05-18
北平图书馆.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20
涨知识|细数这些古建筑屋顶.澎湃新闻.2023-04-2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2023-05-18
这50个中国现存木结构建筑,您去过几个.今日头条.2023-06-05
江山“辽”落,追忆千年古刹,品读八大辽构.今日头条.2023-06-20
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保护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2023-06-20
山西省文物局门户网站.山西省文物局.2023-06-05
千年善化寺,梁思成盛赞的辽金古建筑.山西省文物局官网.2023-06-05
不必抢票了。北京出发,五一去河北登塔访寺——承唐风启宋造.今日头条.2023-06-05
日本奈良东大寺:大佛战乱被毁,宋朝工匠帮助重建.澎湃新闻.2023-04-28
寄栋造 (読み)よせむねづくり (英语表记)hip roof; hipped roof.日本kotobank在线辞典.2023-04-09
Forbidden.人民网.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