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乔治·杜威

乔治·杜威

乔治·杜威(George Dewey,1837年—1917年),美国海军特级上将美西战争海战明星。

乔治·杜威参与的最著名的战役是美西战争中的马尼拉湾战役。1896年晋升为海军准将,1897年出任美国亚洲分舰队司令。1903年,杜威被授予海军特级上将军衔,这是美国海军最高等级的军衔,杜威也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杜威是美西战争中的海战明星,为美国海军的新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美国跻身世界军事大国和海军重生的象征。为纪念杜威,美国海军有多艘舰艇以此命名:杜威号浮船坞、杜威号驱逐舰(DD-349)、杜威号驱逐舰(DDG-45)、杜威号驱逐舰(DDG-105)。

早年生涯

乔治·杜威生于佛尔蒙特州蒙彼利,青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成绩名列榜首。南北战争期间,曾先后在6艘联邦海军舰上任职,参加了新奥尔良战役以及哈德逊港和唐纳尔逊堡战役。1864—1865年调到北大西洋封锁海军中队。攻打新奥尔良的著名战斗,有较丰富的海战经验。此后,他还远航去过欧、亚两洲,足迹遍布大西洋太平洋的每个重要港口。但由于机遇不佳,几十年中一直默默无闻,其军事才华未能显露出来。

美西战争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后,经密友西奥多·罗斯福(当时任海军部次长)的推荐,年届6旬的杜威才被任命为亚洲舰队准将司令,终于得到了施展才能的良机。同年 5月 1日清晨,杜威率领由 7艘战舰组成的亚洲舰队,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启航穿过南中国海,偷偷驶入了菲律宾马尼拉海湾,负责阻止西班牙舰队离开亚洲海岸,以便进攻菲岛。此时,只见一支由7艘巡洋舰、 3艘炮舰和 2艘运输船组成的西班牙马尼拉舰队,密密麻麻地停泊在距马尼拉 10海里甲米地省海面上,置于卡威特炮台的“保护”之下。西班牙舰队发现美舰闯入海湾后,立即指挥舰炮和岸炮射击。但杜威没有急于反击,而是率领舰队继续逼进。当美舰队相距西舰队只有 400米、并保持平行时,杜威才从容地下令美舰队向西舰队开火。由于西班牙舰队准备不足,炮火又处于劣势,在杜威舰队成密集纵列、以绝对优势火力抵近、迂回和反复炮击下,甲米地海面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滚滚浓烟笼罩了马尼拉湾, 7时30分,杜威命令各舰暂停炮击。待烟幕消散,只见西班牙舰队除几艘炮舰尚存外,其余的不是被击沉、击伤,就是搁浅或躺在水面上燃烧。11时,杜威命令各舰再次开火。不到1小时,残存的西班牙战舰也成了哑巴。激战结果,西班牙舰队全军覆没, 7艘巡洋舰和 3艘炮舰全部被击毁、击沉,381名官兵被战死、战伤。美国军队仅伤8人,无一人阵亡。 3个月后,杜威又协同美地面增援部队占领了马尼拉,终于为新兴的美利坚帝国又夺取了一个战略要点。老将杜威率领亚洲舰队未折一兵一卒,就全歼了西班牙的马尼拉舰队,从而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海战明星。海战刚刚结束,美国国会便于1898年5月16日开会,破例授予他少将军衔,次年2月,国会又晋升他为海军特级上将,这是美国海军最高等级的军衔,杜威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海军指挥官,享受了极高的荣誉。

战后生活

美西战争结束后,杜威当选为美国新成立的海军总委员会主席,对美国海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组编了符合美国海外利益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大西洋舰队。杜威于1902年离开海军岗位。1917年1月16日,杜威去世,享年80岁。

影响与评价

美国学者E.B.波特(E.B.Potter):杜威在内战期间积累了大量的战斗经验,并因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大胆和主动性而广为人知。实际上,他的作战风格远不止“主动”这么简单。他和他以前的老上司大卫·格拉斯哥·法拉古特一样,具有敏锐的战术洞察力,能够迅速识别战场形势,并且对细节有极强的掌控能力。

美国军事史专家詹姆斯·M·莫里斯(James M. Morris):尽管约翰·杜威只取得了一次海战的胜利,但他对美国海军的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美国在世纪之交成为世界军事强国的象征,代表了美国海军及其海上力量的复兴。

轶事典故

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舰队封锁马尼拉湾,当时德国有5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这一区域,也想从日益瓦解的西班牙帝国手中捞点好处。德国舰队司令冯·狄德里赫根本不把美国舰队放在眼里,德国舰队随意进出并在马尼拉海湾沿岸举行登陆演习。美舰阻拦了一艘德舰,狄德里赫马上向美方提出了抗议。愤怒的杜威宣称:“不论挂什么旗子的舰船都得服从封锁规定。谁要是擅自行驶,我们就开火……德国人想要打仗,我们奉陪!”美舰的封锁,获得了英、日的支持,德国舰队只得撤退。

主要作品

杜威著有《自传》。

后世纪念

为了纪念杜威,美国海军有几艘舰艇被命名为:杜威号浮动船坞、杜威号驱逐舰(DD-349)、杜威号导弹驱逐舰(DDG-45)、以及杜威号导弹驱逐舰(DDG-105)。

参考资料

杜威,G..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4-07-13

美国再次加强关岛力量 将其转为攻击性基地.环球网军事.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