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凯楼村

张凯楼村

张凯楼村位于河南省沈丘县范营乡西北部,交通便利,西临X006县道,北距县城槐店回族镇仅13公里,与项城市仅一河之隔。以刘姓人氏为主,田姓次之,也存在少数蒋姓。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原名山西胡同。

历史沿革

张凯楼村,原名山西胡同。约为明初大移民期间山西省移民河南开垦荒地,其中有一什于颍河南岸定居,此处逐渐形成集市,由于山西移民喜爱栽种槐树,集市中的槐树尤多,被人称为“槐坊店”,后改名为“槐店镇”。据推测,有一伍或抵达“槐坊店”一什中的部分山西移民定居于此,此后形成村落,并于村外空地处栽种槐树怀念故土,被后人称为山西胡同。村中有一槐树最为茁壮,绿阴如盖,数里可见,附近山西移民逢年过节均来此祭拜。

后有一财主名叫张凯,在原住居民手中买下山西胡同,并在村中盖一楼房作为住处,和老槐树一起成为附近标志性建筑物。此后村子被人称为“张凯楼””山西胡同“就此弃用。

而后,张凯楼村再度易手,被刘氏买下,香火延续至此,村中留有族谱。

村庄简介

村子保留原始寨子的建制,建有宽广的护寨河,该护寨河最晚形成于民国,在正南方向留一出口。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村中校张凯楼小学始建于1970年,位于村庄东北角,是附近村庄小孩子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嘉奖。村中又于2016年新建小蜜蜂幼儿园,方便了附近孩子们的学前教育。

村容整洁,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村中设置多个垃圾收集池,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清理。自来水已实现户户通,解决了村民的用水安全问题。2020年于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燃气入户。村中绿化良好,道路两旁植有景观树。

木工是村庄的传统手工业,言传身教,能工巧匠辈出,手工雕花技艺一绝,以刘氏族人为多。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受到挑战,多数木匠已转行或外出打工,技艺面临失传。

经济

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少数人从事养殖和个体工商。务农以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种植作物以冬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为主。外出打工者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市山西省上海市等省市,从事的行业多为建筑装修、交通运输、机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地方特产

特产是小磨香油、大豆、花生、油馍、烙馍、煎馍、汝阳麻花等等,经常作为礼品送给远方的亲朋好友。

风景名胜

老槐树遗址

老槐树或为山西移民所植,树高约10-15米,树干约4米高,上下几乎一样粗,直径约3米,6名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绕树干一周,出范营即可见,距离约5公里。槐树有一大裂缝,可从此走入内部,内部坏死面积大,常年腐朽后变成空洞,摆放桌子后围坐四名人空间仍由余(四人一桌打牌)。可沿腐朽树身攀爬至树顶,冬天无树叶遮挡下可直接看到天空。树根盘错,极其壮观,树身离地半米处长有一处椅子形状树杈,且向内凹,供人在此处歇息。明末起义军自槐坊店攻打沈丘县政府老城镇时,相传李自成将坐下战马拴在老槐树下,在此休息,随后离去。

1958年,被同乡代埠口村驻村干部张玉堂砍伐炼钢,百兽惊恐,附近村庄畜生多有死亡,至此树龄至少约550年,若根据同体型老槐树的类比推测,树龄约1000年。

护寨河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代统治变弱,安徽捻军、白莲教四起造反,据县志记载,1842年至1866年年间,约有20起捻军、白莲教入沈劫掠事件,巨大的老槐树很容易吸引敌人的注意,因此护寨河与城墙也有可能在这段时期形成。此后数十年间,因无战事,相对太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贼横行,各派系败军之散兵游勇,劫掠沈丘县各地。兵祸致匪患,仅1922年至1933年间,沈丘破县城、村寨劫掠者70起,记杀害857人,被掳群众4000多名。

在乱世中生存,张凯楼村靠着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保护本村与附近村庄村民免受劫掠。村子四周环水,仅南面留有一出口,早期建有寨门与寨墙防御外患。寨墙高约2米,宽约30-40公分,主要由土质组成,可防御土枪,原门楼地下1-2米深处,仍有大块石头做为门楼地基。寨门楼东西两面墙上各有一尊石像,面目狰狞,石像高约40-50公分。大门材质为木门,铁皮包裹,过年期间拆下来搭建戏台。新中国成立后,百姓安居乐业,再无匪患,耸立的寨墙逐渐老化直至消失,寨门楼大约在建国1-2年后拆除。

柿子园

大约在1966年之后,时任大队书记与村长带领下,在老槐树遗址处栽种柿子树,现已成林,每年秋季仍可产出大量果实,面积大约为1亩地,柿子园四面环水,水渠本为1947年刘邓大军路经此处挖的战壕,后经修缮,逐渐变成河道,成为柿子园的护城河,犹如缩小版的村寨。

莲花池

2016年春季刘存礼在东护寨河中栽种莲与菱角,因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极适合莲与菱角的生长。后来水位高涨,莲生长生熟后无法采摘,直至翌年秋季,此时莲与菱角已长满东边的护寨河,一度影响村中渔业。后经本人同意,莲与菱角上缴为公共所有,截止至2022年,面积可达1.5亩,夏秋两季偶尔有白鹭飞往莲花池中觅食,野鸭黑水鸡定居于此。并且每到夏季,池中便开满白色荷花,颇为壮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