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排蜂

排蜂

排蜂(拉丁文:Apis dorsata Fab),别名岩蜂、挂蜂,是蜜蜂属的一个品种,属昆虫纲蜜蜂科蜜蜂属,体长16—18毫米,体黑色细长,唇基点刻稀,触角基节及口器褐色,上唇、下唇及足色泽较浅,为栗褐色,前翅黑褐色并具紫色光泽,以前缘室及亚前缘室色最,后翅色较浅。体毛短而密,颜面毛短而稀,灰白色,颅顶、胸部背板及侧板上的毛长而密,呈黑至黑褐色,小盾片及并胸腹节上毛长,黄色,足毛褐色,前足各节外侧毛黃色且较长,中足及后足基跗节內侧为金黄褐色毛,腹部第1—2节背板被短而密的黄毛(有时第3节背板有黃毛),其余各节被黑褐色短毛,筑巢习性处于野生状态,一般于树丛岩壁遮阴处筑巢。排蜂分布于云南省海南岛印度斯里兰卡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

概述

因为它的蜂巢是单片巢脾,呈排形悬筑在树干上或悬崖上,所以叫“排蜂”。

黑大蜜蜂

地理分布

黑大蜜蜂别名岩蜂、喜马排蜂、大排蜂。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包括尼泊尔,缅甸西北部,中国云南西部、西藏自治区南部,海南省中西部,是世界上体型最大,蜂蜜品质最高的蜂种。

特征和习性

三型蜂体躯均为黑色。工蜂体长15~17.9mm,吻长6.50~7.00mm。多筑巢于海拔1000~3600m离地面较高的避风石岩处,喜集中聚居。蜂巢为单脾,脾宽约60cm,脾长达90cm,三型蜂的巢房分化不明显。其他习性与大蜜蜂雷同,但较凶暴。

产量及品质

黑大蜜蜂的蜜、蜡产量及品质与大蜜蜂近似。因该蜂种筑巢于悬崖峭壁处,取蜜难度较大。云南怒江流域德宏黑河老坡、保山怒江坝近10年来发现过3处20窝以上的蜂群。

大蜜蜂

地理分布

大蜜蜂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南、西南、南部等海拔1000~2000m的山区及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和东南部。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最热月为18~28℃,最冷月平均4~15℃。

外形特征

大蜜蜂工蜂体躯大小与西方蜜蜂蜂王接近,平均体长15.5mm,吻长5.70~6.40mm,头胸部黑色,第1~2腹节背板为桔红色。雄蜂体色全黑。蜂王平均体长20.10mm;体色与工蜂相同。

生长习性

多栖息于悬岩或高大的乔木上,营单一纵向裸露巢脾,脾长0.5~2.0m宽0.4~1.5m,脾的上部和两侧为蜜、粉圈,中间和下缘是产卵圈,工蜂房与雄蜂房大小相同。流蜜期的群势可达7万只蜜蜂属,冬季可保持3~5万只蜜蜂。

大蜜蜂具有很强的抗逆性、飞翔能力和防御敌害能力。喜几十群甚至上百群聚居在一处。群体有随季节迁移的习性。

应用价值

一群野生的大蜜蜂每年平均产蜜量35~65kg,仅油菜一个花期可取蜜15~20kg。蜡质优良,含蜂胶较少。此外,大蜜蜂为名贵药材砂仁等授粉增产作用显著。

蜂胶的主要成分

蜂胶主要物质中,树脂和树香复合物占55%、蜂蜡30%、芳香芳香油10%、花粉5%。具体成分非常复杂,已知成分有黄酮、烯类、绿原酸有机酸、芳香性醛类、醇类、糖苷、酚类、酶。

蜂胶的作用

抗菌、消炎、抗病毒、抗真菌、抗原虫;排除毒素,抗脂肪氧化,保肝;快速提升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抗氧化、净化血液、改善微循环;强心、增效,降低病死率;外用可止痛和促进皮肤溃疡处愈合;对病毒性以及细菌等各种腹泻有神奇的止泻效果。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0-12

Citation:.物种多样性.2023-10-12

Apis laboriosa.物种多样性.2023-10-12

排蜂.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4-08

蜂胶的应用价值.蜂胶的应用价值.201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