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冰洋
吕冰洋,男,1973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吕冰洋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吕冰洋前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并管理学博士后。2012年8月,吕冰洋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担任教授(破格)。2014年,吕冰洋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表著作《中国分税制:问题与改革》。2018年至2019年,吕冰洋相继发表论文《转移支付和税收努力:政府偏好的影响》《分权、分税与市场分割》。2023年9月15日,吕冰洋应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参加了第41期浙大经院大讲堂,作题为“寓文化于经济:‘两个结合’下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报告。吕冰洋发布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前瞻》报告中分析,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考虑到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需要统筹财政资源、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吕冰洋的科研方向是财税理论与政策、现代财政制度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
2008年,吕冰洋编写(第四作者)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获得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吕冰洋入选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年,吕冰洋当选成为了年度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随后,吕冰洋于2022年入选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此外,吕冰洋还获得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人物经历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吕冰洋就读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8月至2001年8月,吕冰洋在山东省威海市地税局工作。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吕冰洋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并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吕冰洋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吕冰洋前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并管理学博士后。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吕冰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George Mason大学。2007年,对外发表著作《中国资本积累:路径效率和制度供给》。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吕冰洋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担任副教授一职。2011年,编写的著作《税收分权研究》对外发表。2012年8月,吕冰洋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担任教授(破格)。2013年,主持了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课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税源分析》。2014年,吕冰洋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表著作《中国分税制:问题与改革》。2015年12月28日,吕冰洋发表的期刊《论推动国家治理的税制改革》中,讲述了税制结构要向国民收入再分配、使用和积累环节调整;税种建设要坚持统一简明、嵌入家庭的原则;税收分配要坚持分税为主的方向,要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2018年至2019年,吕冰洋相继发表论文《转移支付和税收努力:政府偏好的影响》《分权、分税与市场分割》。2021年,吕冰洋在《财贸经济》第8期发表了著作《蛋糕怎么分:中国财政分权的重要指标》。2023年9月15日,吕冰洋应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参加了第41期浙大经院大讲堂,作题为“寓文化于经济:‘两个结合’下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报告。2024年,吕冰洋编写的著作《中国财政可持续性分析:研究框架与综合判断》发表。同年,吕冰洋发布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前瞻》报告中分析,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考虑到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需要统筹财政资源、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比如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的改革任务等。在政府间关系方面,要重点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地方税体系、改革税收分享办法、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等。
主要作品
著作和教材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3月4日,来源参考
论文
人民大学A刊论文(中文)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3月4日,来源参考
其他CSSCI核心期刊论文(部分)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3月4日,来源参考
英文论文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3月4日,来源参考
科研方向
吕冰洋的科研方向是财税理论与政策、现代财政制度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
主持科研项目
学术思想
国家治理财政论
国家治理观下的财政本质,是满足公共产品和公共秩序这两种“社会共同需要”,财政职能为保护性职能(安)、生产性职能(富)和分配性职能(均),现代财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在于:政治可包容、经济有效率、社会有秩序。
中国特色财政激励体制
中国财政体制一方面通过税收“弹性分成”合约来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财政体制调整,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共同发挥下,解决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调动地方积极性的矛盾,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
央地关系“寓分于集”构建
中国央地关系深受郡县制传统的影响,未来央地关系建设思路应该借鉴顾炎武方案,实行“寓分权于集权”改革,它可在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活力同时,又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
“财政共权”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权力结构主要是事权分配、财权分配、转移支付分配,其中又可细分为九种权力分配;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目标为激励、平衡、控制;在上述权力结构和目标的约束下,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为“上下相维、集分相制”,即“财政共权”。
政府扩张的“市场扭曲论”
政府扩张是近二百年来的世界性趋势,有各种理论解释该现象,政府扩张的“市场约束论”认为:市场扭曲会推动政府扩张。市场扭曲将推动商品税、政府生产性支出和对国有企业补贴支出的增长。政府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在于政府对组织效率的追求优先于对经济效率的追求。
人才培养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10年6月4日,吕冰洋在“为吴娜同学募捐仪式”上向学生具体介绍了吴娜同学的病情、家庭和学习等状况并号召学生伸出援助之手,献出爱心。之后,为吴娜募捐仪式收到学生捐款共计58204.2元。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经济改革别指望一揽子方案”(1).新京报.2024-03-04
吕冰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官网.2022-01-17
“浙大经院大讲堂”之吕冰洋教授报告会顺利举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24-03-04
2024年,中国经济如何稳增长?.今日头条.2024-03-04
吕冰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4-03-04
万方数据微博.万方数据.2024-03-04
爱心点燃希望,财金相伴温暖——记我院为吴娜同学募捐仪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