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豆丹
灌云县豆丹,特指产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豆丹。豆丹,学名豆虫,是一种小虫子。成虫大约长5公分,嫩绿色,头部色较深,尾部有尾角。它危害豆叶,却是富有当地特色的一种美食。如今是灌云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灌云豆丹既能在大棚豆地养殖,又能在露天豆田内喂养。作为美食,它富含蛋白质,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高血压、治疗胃病等功效。豆丹烹手法也是多种多样,如:爆炒豆丹、青菜烧豆丹、丝瓜烧豆丹、占瓜烧豆丹、油炸豆丹等。豆丹市场销路广、售价较高,养殖豆丹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全县大豆种植面积达3万亩,豆丹养殖基地超1万亩,豆丹养殖主体1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达10亿元。
2011年,灌云被授予“中国豆丹美食之乡”。豆丹被誉为“国内少有、省内仅有、灌云独有”的美食。2011年,灌云县举办首届豆丹美食文化节,此后连续举办9届。2017年,灌云豆丹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灌云县举办中国(灌云)豆丹产业发展论坛。
形态特征
灌云豆丹系豆虫5龄幼虫,虫体圆筒形,与蚕幼虫相似,体长约6厘米,虫体呈嫩绿色,体表有密生小颗粒。头部外包近三角形骨质头壳,颜色较深。从腹部第一节起,身体两侧有7对黄白色斜纹,腹部有胸足3对,腹足4对,尾足1对。尾背部有尾角,基部呈绿色,端部淡黄或者绿色,向下弯曲。食用部分为挤出组织部分,状态成3节,颜色白中带绿;熟制后,组织紧实,呈淡黄色,具有豆香味,口感细嫩,鲜味绵长。蛋白质含量\u003e10%,脂肪含量\u003c5%。
栖息环境
土壤地貌
灌云县濒临黄海,自西向东倾斜,地势以平原为主,其次是丘陵山地。土壤为近代河流冲击和海相沉积母质发育而成土地深厚、地质粘重。大部分土壤含有机质,含氮偏低,缺磷、富钾。
水文情况
河流年径流量239.78毫米/4.44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104.82平方公里。县内有省级排洪河道新沂河,由灌河口入海。市级排涝河道有古泊善后河,从子入海。主要干支河有:东门河、五图河、五灌河、牛墩河、界圩河、车轴河、大新河、叮当河。
气候情况
灌云县县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伴有局部山区小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年际变化最大差值21℃,无霜期206天,常年有效积温4401℃。平均年降水量959.40毫米,年蒸发量1498.7毫米,降水集中分布在6-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左右。全年日照平均2456.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物种简介
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当地的大豆种植传统。20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有名的大豆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与种植大豆传统相关的是,灌云人还有着吃豆丹的传统。
2018年7月21日,中国·灌云豆丹美食文化节开幕。
生长繁殖
生产情况
2016年,灌云县消费豆丹超过5000吨。
2017年,灌云县豆丹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总面积613公顷,产量0.092万吨,销售额1840万元。
2018年,灌云县人工养殖面积已经达到16000亩。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灌云豆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分布范围
地域保护范围
灌云豆丹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灌云县所辖伊山镇、杨集镇、四队镇、圩丰镇、龙苴镇、下车镇、同兴镇、小伊镇、图河镇、侍庄乡、东王集镇、南岗乡共计1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2′50″-119°52′09″,北纬34°11′45″-34°38′50″。
生产繁殖
特定生产方式
1.1制卵准备
1.1.1制种房间
选择具有保湿通风效果较好、无鼠害的房间作为保卵室,打扫干净、石灰浆刷墙消毒。保卵室面积根据养殖面积和保温架层数确定。另外需要配种室、产卵室、孵化室、消毒室、晾干室各一间。如果保卵室有空余面积,可以兼作交配室,甚至可以兼作产卵室和孵化室。如果面积有限,则需要分开。如果产卵孵化分开,则需要房间面积15-20平方米,内有供产卵和孵化的架子。
1.1.2搭架
保卵室内搭保卵架。保卵架用角钢焊成,长3米,宽1米,共4-6层(四层以上时,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梯子或活动货梯),底层距地面高10-15厘米,以上每层高40厘米,底层距地面10厘米,各层间距40厘米,各层铺有底板,四周有档板,挡板高20厘米。
1.1.3基质配制及上架
将沙土、稻壳灰(或木屑)分别过筛后均匀混合成保卵基质,喷雾加水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最适。用84消毒液40倍液和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消毒,塑料膜覆盖阳光下暴晒15天后,揭开塑料膜,散尽药物后即可使用。第一年养殖如时间仓促,也可不消毒。在保卵架的木工板上铺一层薄膜后,基质上架。
1.2制种
上架保卵在10月底或11月初,选择饱满、健壮、体表无伤痕、自然入蛰的豆丹为种虫,将其均匀放置在基质表面,密度300条/平方米。其上覆盖潮湿的海绵,在覆盖一层薄膜保湿。保卵过程每周一次揭开海绵,剔除死亡个体,扣掉便面豆丹头上的泥土,并及时把爬出的豆丹放回去;根据第一批大棚大豆的种植时间和加温设施的能力,控制每日升温不超过2C°,温度达到26-28度。美乳控制灯光照16小时。发现化蛹后,在保卵架四周挡板上边缘内钉上遮阳网或防虫网,供新蛾晾翅用。然后在保卵室的另一端墙上安装紫光灯1-2支,其上覆盖纱网,羽化的豆虫成虫翅膀展开后,即被紫光灯诱到网上,开始交配。前一日间交配的飞蛾类在次日上午10点手工拆对,拆对后的雌蛾剪足放产卵框中产卵。将塑料沙做成20*15信封状,直接放入拆对、目检后的雌蛾,每个信封1只。也可将长方形裁成30*30,压在裁好的80g牛皮纸上。每格放3-4只蛾子。待卵由绿变黄变白,能看到内部黑色或红色的尾角时,将卵拿去消毒。产出的卵纸按日期集中,消毒后的卵纸略微晾干后即可用于订书机订在豆叶背面。散卵则用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胶粘剂沾到牛皮纸的粗糙面。。略干后,除去附着不牢的卵后挂到豆叶上,温度控制在25-28C°,湿度在75-80%,4-5天可孵化城美国白灯蛾。
1.3幼虫生长管理和大豆田间管理
1.3.1大豆品种的选择
为了能提供尽可能多色豆叶食料,大豆品种选择具有对光照敏感、蛋白质含量高、植株高大、生长旺盛、叶片大的有限结荚习性的类型,如东辛3号等品种,以提高大豆叶面积指数,提高养虫数量。与普通大豆种植方式相同,病虫害防治均采用农业、物理方式方法。此外,在大豆上部叶片被取食完之前绑墩,即将相邻的几穴大豆绑在一起,可抗倒伏、改善通风,且方便豆丹取食和转移。绑墩同时打掉植株下部枯黄的和被泥土污染的叶子。如发现地面的落叶和豆丹粪便有生霉现象,则除了立即绑墩、打叶、清理外,还需要在地表撒生石灰吸水、消毒。
1.3.2放养时期
根据田间调查,豆虫以一年一代为主和一年两代为辅。从大豆播种时间上看,春大豆多为一年两代,夏大豆为一年一代。豆天蛾从产卵的时间上,在7月上旬以前产卵,多为一年两代,第二代虫体较小,7月中下旬产卵的一般为一代。一年一代的到8月底至9月上中旬陆续如图过冬。入土早的豆天蛾幼虫逐步发育成蛹越冬,有利于豆天蛾提前发育成蛾产卵,提高豆天蛾商品价值。豆天蛾多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到8月底至9月初陆续入土越冬。因为幼虫个体发育来看,放养适期提前有利于幼虫取食生长,增大个体虫重;太迟则不能发育到5龄,虫体小,影响幼虫产量。
综合分析豆虫幼虫在春大豆上以6月上中旬放养为宜。在夏大豆上7月上中旬放养,此时大豆叶片生长旺盛,豆叶已充分展开,接入的1-2龄幼虫小,食量少,对大豆生长影响不大,从而是豆荚生长与幼虫生长两者相互影响最小,获得的综合效益最大。
1.3.3根据大豆的长势具体掌握养虫量
大豆田间密度5000-8000株/亩,长势好、枝叶茂盛的豆田,每株放养1-3头;15000-20000株/亩的豆田,每株放养1头。
1.3.4天敌影响
在豆天蛾集中放养条件下,由于豆天蛾集中产生的气味浓,易引起黄鼬、鸟类、瓢虫等危害,从而影响幼虫的产量,应加强防护。根据田间观察,在自然条件下天敌对豆天蛾幼虫的取食约占总养虫量的5%-10%,1-3龄幼虫被寄生、取食率略高于4-5龄幼虫,平均损失率约80%,因此在大田条件下放养低龄幼虫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和防护。
1.4豆丹采收与后续管理
幼虫生长30天左右到达5龄,达到收获标准。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大豆种植过程中不得使用农药,豆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包装: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公共标示图案。
运输过程中,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贮存在清洁、低温、保湿的室内,以防发霉。
灌云县杨集镇豆丹养殖协会是灌云县政府授予的“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申请使用“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者须向灌云县杨集镇豆丹养殖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协会标志使用制度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灌云豆丹”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公共标示图案。
参考资料
灌南县政府.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豆丹.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灌云.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灌云: 小垛村豆丹养殖效益高.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灌云:我县举办豆丹产业发展论坛.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灌南县政府.灌云县人民政府.2024-02-23
豆丹价格昂贵堪比长江刀鱼 灌云县种大豆养豆虫成为高效农业首选项目.环球网.2018-12-16
江苏连云港:灌云豆丹 一条小虫带动一方发展.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