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义勇队
朝鲜义勇队队员大都精通汉、朝、日三种语言,对日本国情有较多了解,因此,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担负着艰巨的武装宣传任务。从1941年1月起一年多的时间,义勇队队员就散发了中、朝、日三国文字的传单227种计 123800张,贴墙壁标语1453条,并先后训练了2万多个火线上用日语喊话的战士,使八路军瓦解敌军工作大大前进了一步。
队伍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在遍地烽烟的华北前线,活跃着一支由朝鲜人民优秀儿女组成的抗日队伍——朝鲜义勇队。他们以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与中国抗日军民一道,战日寇、抓敌特、散传单、阵前喊话,出生入死,谱写了一首国际主义的悲壮战歌。
艰难组建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失败后,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青年流亡中国,继续进行复国运动。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翌年2月,日军颁布“朝鲜征兵制”,为其侵略战争充当炮灰,这更加激起朝鲜人民的无比愤慨。经中国共产党倡议,1938年7月,朝鲜“民族战线”理事、朝鲜民族革命党总书记金元凤向蒋介石递交了成立朝鲜义勇队的方案,此方案得到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大力支持。朝鲜义勇队成立后即投身于中国抗日战场,他们最初在抗日战争第五战区活动,从1938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义勇队转战于6个战区13个省份:他们在抗日前线印发宣传册5万份,散发传单51万张,张贴标语40余万份;参加过湖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条山反扫荡战等战役。尽管战绩卓著,但他们在国统区的活动却处处受限,特别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继而支持韩国光复军,并处处打压朝鲜义勇队。
共同抗日
1944年1月30日,朝鲜义勇队华中支队全体队员发出致新四军全体指战员书,表示"我们要武装起来与你们一起战斗,因为抗日根据地不仅是你们的国土,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日本强盗不仅是你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最大仇敌"。
成立经过
1938年,日军攻陷南京后,以武汉三镇为下一个目标,并展开徐州会战。7月,在星子县接受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培训的朝鲜独立军随校转移至江陵县,训练结束后进入汉口。
此时日军即将攻陷武汉三镇,国军虽奋力抗战,但还是失败。国民政府与朝鲜青年协商后,宣布组成朝鲜义勇队,投入战斗。1938年10月10日,朝鲜义勇队正式成立。早期成员是总队长金元凤、副队长申岳、政治组长金学武、组员李达、宣传队长金昌济、总务队长李集中(李钟熙)、庶务主任李海鸣、外交主任韩志成等200人。最初的编制由2个区队组成,第一区队由队长朴孝三指挥,在湖南省、江西省一带活动。第二区队由李益凤指挥,在安徽、洛阳市一带活动。本部从汉口迁至广西桂林水东门外东灵街1号,后迁至重庆鹅官堡。
组织变迁
刚创建时,朝鲜义勇队的兵力仅有200余人,1940年2月达到314人。但1940年9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韩国光复军以后,很多人脱离了朝鲜义勇队,到1940年8月,朝鲜义勇队减少到81人。最后在1942年4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第28次国务会议决议将朝鲜义勇队编入韩国光复军。
同年5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第30次国务会议决议在光复军增设副司令,以义勇队总队长金元凤就任,5月18日,义勇队被编入光复军第1支队。以此为契机,光复军增强到3个支队。光复军第1支队由副司令官金元凤兼任支队长,并任命总务组长李集中,第1区队长李苏民、第3区队长朴孝三。
但这种改编是由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行的,朴孝三、李益星、李志刚、文正一等人北上八路军根据地,成立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1942年7月扩大改编为朝鲜义勇军,成为朝鲜延安派的渊源所在。
主要活动
朝鲜义勇队的许多成员被秘密派遣到东北地区,确立了以密山市为根据地、纠合同志、搅乱日满军后方的方针。但由于经费及交通上的问题,他们判断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准备进入中国军队第1部队的后方,负责中国军队的援助工作,以宣传朝鲜义勇队。但这种工作也难以实现,于是他们密派精锐分子到上海市、天津市、北京等要地及日本、朝鲜、台湾、中国东北等地,积极展开活动。
因此朝鲜义勇队的活动就是战斗、侦查日本军情、搜集沦陷区情报、对日军俘虏的审讯和思想工作、对日军的宣传工作、对中国军队和民众的宣传工作、敌军文件的翻译,等等。
1941年3月初,朝鲜义勇队向北京、河北石门、河南彰德、青岛市、上海、钟祥市等地派遣武装政治工作队。
参考资料
周恩来一封信说服郭沫若当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金台资讯——今日头条.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