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如风
《帝国如风》是一本由天津市籍作家梅毅(笔名赫连勃勃大王)创作的图书,于2008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梅毅目前居住在深圳。
内容简介
往事如风。赫赫元朝,既不是流星,也不是昙花,更不是遗憾。那地跨三大洲的庞然巨物,虽然短暂,却极其辉煌,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内范围内,大元帝国百年间曾经发生那样多的故事,有过那样令人目眩神迷的血肉人生:元帝国疯狂的对外扩张、宫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北方汉族在夹缝中的艰难生存、文坛艺苑知识分子的特立独行与不朽创作……如果暂时“忘却”蒙元东征西杀的残酷性、破坏力,那个时代所迸发出的勃勃不可抵制的创造力、扩张力、竞争力、进取力,依然值得后人悠然神往。
作者简介
梅毅(梅毅),男,天津人,现居深圳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十余载,致力于资本市场研究工作。业余时间内,著有《生命的伤口》、《赫尔辛基的逃亡》、《表层》等多部中篇小说,并有“伪青春三步曲”——《南方的目光机场》 《失重岁月》、《城市碎片》等三部长篇小说出版,还出版有长篇社会学译著《人类行为》,曾获国家、省、市等多项文学奖项。
2004年起,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开始“中国历史大散文”的写作,相继出版有长篇历史散文集《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华丽血时代》、《帝国的正午》、《刀锋上的文明》《帝国如风》、《大明朝的另类史》、《亡天下》、《极乐诱惑》、《铁血华年》。香港中华书局出版有《历史长河的悲喜英雄》、《帝王将相的博弈真相》繁体字版。上述诸种著作的台湾繁体字版和韩文版也陆续面世。
梅毅的历史作品,不仅仅在国内诸多大型门户、社区网站受到数千万读者热捧,著名作家李国文、雷达、高洪波、蒋子龙、梁晓声、肖复兴、舒婷、叶延滨、林希等人,著名历史学家张鸣、沈渭滨、雷颐、王学泰、杨念群、钱文忠等人,也对其作品大加推崇。可称是国内极少同时受主流文学界、历史学界承认而又被大众读者认可的历史散文作家。
编辑推荐
对于元朝,我们知道多少呢?纷繁杂乱的线索,舍屈聱牙的文字,记不住的人名,加上翻泽的混乱,读来真是一头雾水,给了解元史设置了重要的障碍。幸亏有梅毅这个历史的守望者,他在众多的资料中耙梳整理,钩沉往事,复原历史,写出了一部脉络清晰、生动有趣的元朝史,为当前的历史阅读填补了一项空白。
目录
总序言
自序:壮丽的废墟——回望元朝
百死愁绝终不悔——文天祥的坚持
丹心不改天地悲——文天祥的最后努力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最后岁月
泥足的巨人——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政治遗产”
五百美女的“主人”——阿合马
肆无忌惮的短命鬼——卢世荣
自树“功德碑”的吐蕃人——桑哥
从沙漠到大海——元朝的越海攻击
二次征倭台风败事
占城爪哇铩羽而归
西南森林的泥沼——安南战场的狼狈
元朝帝王的“精神生活”——佛滥施
虚幻的“大一统”——忽必烈死亡时的政治现实
或者活着死去——蒙元帝国汉族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从天堂到地狱的幻灭——元代的民族界限与知识分子境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谢枋得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赵孟頫
歧路茫茫空望眼兴亡滚滚入愁肠——汪元量
举世无人识,终年独自行——郑思肖
百炼难柔铁石肠——甘为鹰犬的元朝初期汉人:张弘范、史天泽、郝经
死而后已的灭宋鹰犬——张弘范
急流勇退的“郭子仪”——史天泽
被遗忘的“苏武”——郝经
挣开人性的枷锁——《窦娥冤》的背后
文学史上的“孙志刚”——关汉卿
不朽的名剧——《窦娥冤》
“八百媳妇”的密林——元成宗铁穆耳“守成”时代的蹉跌
并不顺利的继位——元成宗之立
“八百媳妇”——南方又一个陷阱
海都之死——西北诸王的最后“归顺”
史终弟及后患无极——孛儿只斤·海山与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
李炎未必“武”——海山时代的瞎折腾
赵祯不尽“仁”——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时期的政治得失
附: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
生如夏花——汉化帝王的悲剧
“南坡之变”前后事
少年帝王少年臣——元英宗、拜住的政治改革
天上掉来一顶大皇冠——元英宗的被弑与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的登基
帝位至尊手足相残——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孛儿只斤·和世㻋兄弟的“礼让”
耀日于戈两京间——大都与上都之间的较量
骨肉至亲不相容——元明宗的“暴崩”与元文宗的“复位”
情深不寿贵公子——贯云石
浩歌笑舞真诗人——萨都刺
正直不阿的大元官——马祖常
“二把手”的下场——权臣伯牙吾台·燕铁木儿、伯颜、脱脱、哈麻生前身后事
迈阿密热火队烹油——权臣燕帖木儿家族的覆灭
重蹈覆辙——权臣伯颜的倒台
为善不终——权臣脱脱的贬死
自食其果——权臣哈麻的杖死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杀身殉国的元末士人
忠魂俊骨堕深渊——泰不华与余阙
歌尽桃花扇底风——元朝的覆灭
沉迷于古怪性爱和精细制作的皇帝
乱哄哄自己人杀自己人
惨兮兮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北元”的延绵余绪
黄泉无精舍今夜宿谁家——元帝国最后的诗人们
“杨维桢”乃诗雄——杨维
乘肥衣轻半世豪——顾阿瑛
洁癖难避真浊世——倪
不容回忆的时代——诗人的荒诞而又必然的死亡
跋:思考的病痛
序言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是近几年来成长起来的历史作家。他的本职是金融事业,写作全在业余时间。每当一天劳累之后,他便浸沉在浩汗的史书堆里,勾稽爬梳,探秘索隐。久而久之,积掖成裘,悟性得道,便敲击键盘,一字字地打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朝代更迭、人亡政息的叹谓,于是,一部部著作便在网络中出现。
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一时间洛阳纸贵,争相出版纸质文本,不几年就成为令人瞩目的大众历史作家。我对他的作品,按出版时序排列了一下,从2005年到现在,短短的四年内,他埋头创作,出书十种,总字数超过500万,确实算得上是个高产作家了。一个年轻人,有此成绩,值得赞许。他的成功,当然与改革开放、时代进步有关。梅毅赶上了好时代,他是幸运的。但是,再好的时代,若不勤奋努力,也难以脱颖而出。“天道酬勤”!时代,总是拥抱那些勤奋者,成功的大门,专为不懈追求的人敞开着。梅毅的经历,印证了这个人所熟知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天理。
梅毅写的都是历史。除了几部历史大视野的作品,如《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等等之外,最受世人注目的是一批类似历史演义体的断代史作品,起始于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元、明(包括南明)下迄太平天国,几乎代代赓续,组合成一个中国历史的系列。虽然梅毅的这套历史文集首缺秦汉,尾阙清史,但从中仍可清晰地体察出兴亡继绝、人事代谢的历史脉络。
在近代中国,写历史演义最出名的,是浙人蔡东藩先生。蔡先生于光绪初年,幼而笃学。少长,精于治史。辛亥以后,他侨寓上海市,为会文堂书局编写历代通俗演义,自西汉迄于清代,共11部,于1916年起陆续出书。蔡东藩先生的历史演义,虽难称洛阳纸贵,但可说名噪一时。1945年蔡先生走后,时至今日,久不见有此壮举,不免令人惆怅。现在,欣喜地发现,大陆学界出了个梅毅,他以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业余历史作家,用七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断代史,前后赓续地组成一套中国历史大系。
文摘
泥足的巨人——孛儿只斤·忽必烈的“政治遗产”
泰极否来。南宋政权终得消灭,但支撑元朝骇人军事行动的财源日渐枯竭。在年近古稀的肥胖帝王忽必烈眼中,谁能为帝国搜刮更多的金钱,谁就是真正的“忠臣”。
1279年,元朝大军把南宋送进坟墓的同时,它自身千疮百孔的财政问题,也更显突出。
忽必烈像忽必烈当王子时代及治国早期,对儒生比较亲近。1242年,汉族和尚海云禅师携弟子刘秉忠至漠北。孛儿只斤·忽必烈召见二人,问:“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海云禅师回答:“宜于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忽必烈很高兴,遂留刘秉忠于身边为参谋。
刘秉忠虽释门中人,却通《周易风水》、儒术、天文,至于地理、律历等等,无一不精。这样的人才,深为忽必烈所喜。
同年,汉族儒士赵璧、王鹗等纷纷加入忽必烈幕府,为他宣讲《孝经》、《尚书》等经书。特别是王鹗,乃被蒙古所灭金朝的末代状元,饱学硕儒,道德文章,皆有所观。青壮年时代的孛儿只斤·忽必烈很用功,常听王鹗授业至夜深,感慨说:“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可见,拳拳向儒之心,是忽必烈当时真实状态。
1252年,从前仕金的汉族士大夫张德辉、元好问二人觐进忽必烈,奉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作为“黄金家族”的重要成员,忽必烈“悦而受之”。这一举动有两种意义:其一,蒙古贵族首次显现出对儒家思想的真诚向往;其二,儒士文人渴求蒙古贵族的政治保护。
而后,姚枢、窦默、许衡等汉人儒士也入孛儿只斤·忽必烈藩邸,成为这位蒙古王爷手下得力的参谋顾问班子。
1260年,忽必烈称帝于开平,汉族谋士,特别是刘秉忠,出力尤多。无论是典章、制度、开国国号、首都兴建、官制章服、朝仪礼制,均肇自这位亦儒亦释亦道的汉族文士。当然,开国之时在“庶务”方面出力最多的,还有日后因亲家李璮造反被处死的汉人儒士王文统,“凡民间差发、宣课盐铁等事,一委(王)文统裁处。”可见,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大元朝廷的儒家印记相当明显。
为了使得以儒治国的政治方针得到贯彻和延续,孛儿只斤·忽必烈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七八岁开始,忽必烈的独生子孛儿只斤·真金即接受儒学教育。10岁时,汉族大儒王恂又被忽必烈派去教授真金的学业。王恂不仅向真金灌输儒家传统经书,也向他宣讲“善恶得失”和亡辽亡金的历史教训等“深切世用”的“案例”。少年时代所受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