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原名刘侃,法号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谥号文正,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建筑家,是元代汉人中唯一一个位封三公的人,与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并称为“紫金山五杰”。
刘秉忠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曾在金朝担任邢州节度副使,父亲刘润任蒙古都元帅府都统。刘秉忠13岁时被作为人质送入蒙古都元帅府,17岁时担任邢台市节度使府令史。孛儿只斤·窝阔台十年(1238年),刘秉忠辞去官职,出家为僧,后随海云禅师拜见孛儿只斤·忽必烈时受到赏识成为幕僚,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孛儿只斤·蒙哥三年(1253年),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出征云南省,六年后又跟随出征鄂州市(今湖北武昌)。忽必烈继位蒙古大汗后,命令刘秉忠制定各项制度,四年后刘秉忠还俗,被赐名秉忠,担任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期间,刘秉忠主持设计新城元大都,并上奏请求将国号定为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前往元上都遗址,在南屏山的精舍居住,同年八月,刘秉忠端坐离世,享年59岁。
刘秉忠作为元朝开国重臣,对元初的政治有着重大贡献,他建议定元朝国号为大元,推进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选拔人才,并制定了元朝部分政治体制和典章制度,完善了元初官僚体系与管理制度,帮助孛儿只斤·忽必烈顺利推行汉法,而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除此之外,刘秉忠诗文词曲兼擅,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潇洒飘逸之风,也不乏沉郁豪迈之气,《元史》中评价他的作品潇洒闲淡,恰如其人。刘秉忠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太祖十一年(1216年),刘秉忠出生于邢州(今邢台市)的官宦人家,祖籍瑞州(今高安市),其先祖曾在辽朝为官,之后刘秉忠的曾祖父在金朝入仕并担任邢州节度使,于是举家搬迁至邢州。刘秉忠八岁入学,天资聪颖,每日能背诵上百句文言文,太祖十五年(1220年),蒙古木华黎攻取邢州,建立都元帅府,九年后刘秉忠作为质子被送入都元帅府,十七岁时又被招到节度使赵公幕下,被任命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孛儿只斤·窝阔台十年(1238年),刘秉忠因不满足于继续做文书工作,于是辞去官职,隐居武安山中。
成为幕僚
刘秉忠辞去官职后起初加入全真道,之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招致为僧,因刘秉忠善作诗文,于是让他担任掌书记。太宗十年(1238年)七月,邢州遭蝗灾,虚照禅师的妹婿请其前往云中,刘秉忠也跟随前去,灾害过后,虚照禅师返回邢州,刘秉忠则继续留在云中讲学。刘秉忠在云中城时留居南堂寺,时逢孛儿只斤·忽必烈召见海云禅师,海云禅师到云中后听闻刘秉忠学识渊博,于是邀请刘秉忠一同前去。刘秉忠进入潜邸面见忽必烈时,有问必答,进退有度,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及奇门遁甲等卜算之术无不精通,谈及天下大事易如反掌,深受忽必烈赏识。一年后海云禅师返回,刘秉忠则被忽必烈留到了潜邸,成为其幕僚。
几年后刘秉忠的父亲去世,刘秉忠返回邢州服丧,忽必烈赏赐黄金百两作为刘父的丧葬费用,并派遣随从将刘秉忠送至邢州。丧期结束后,刘秉忠奉旨返回和林,为孛儿只斤·忽必烈献上万言书,书中写有一套完整的施政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官制、礼法、修史等各个方面,都被忽必烈赞许采纳。元宪宗三年(1253年),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出征大理,次年又跟随征战云南省,期间时常劝谏忽必烈不要残杀百姓,因此攻破云南后,城内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元宪宗蒙哥继位大汗后,忽必烈被派遣管理漠南汉地的军国事务,于是忽必烈将营帐转移至金莲川,并在宪宗六年(1256年)命令刘秉忠在龙冈建造城郭,三年后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继任后改为元上都遗址。朱见深九年(1259年),刘秉忠跟随出征鄂州市(今湖北武昌)时,再次劝谏孛儿只斤·忽必烈不要枉开杀戒,城内百姓因此免遭屠戮。
担任中书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位大汗,向刘秉忠征求关于治理国家与百姓休养生息的建议,刘秉忠采集元朝祖宗的旧典,参考古代制度结合元初国情,将所列制度逐条上奏,于是忽必烈下旨重设纪元记录年岁,建立中书省、宣抚司,并录用了一批朝廷旧臣和隐居之士。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命令刘秉忠还俗,赐名秉忠,并任命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许配给他,赏赐奉先坊的府邸居住,并给他配有少府宫籍监户。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中都城池,并在都城内建造宗庙宫室。刘秉忠在弟子赵秉温等人的辅助下,对大都城的规模以及太庙宫室的布局作了全面规划,并设立专门的建设机构分派官员。忽必烈继位后,政治领土内蒙汉皆有,蒙古没有固定规范的国号与年号,通常以族名为国号,以动物名纪年,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上奏建议将国号定为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并将新建的中都定为大都,次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将中都改为大都。刘秉忠担任中书省事期间,规定官员朝服与俸禄,制定朝仪与官员制度体系,最终成为元代固定的规章制度。
南屏坐逝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跟随孛儿只斤·忽必烈抵达上都,上都境内有南屏山,刘秉忠曾在山上筑造精舍居住,同年八月,刘秉忠在精舍内安坐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听说后命内府出具钱财制造棺木,并派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棺木葬回大都,次年,忽必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铁穆耳时又追赠刘秉忠为太师,谥号文正。到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执政时,将刘秉忠进封为常山王。
施政举措
制定国号
公元1260年,忽必烈解释刘秉忠的建议,将大蒙古国更名为“元朝”,改元中统,按刘秉忠的意思,大元之名取自《周易风水》中的“大哉乾元”,这样的名称会更加中国化,更利于中国文人们接受。
推行汉法
宪宗元年(125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的胞兄孛儿只斤·蒙哥继位大汗,忽必烈被指派治理内蒙古地区区域后召回刘秉忠,询问治理之策,刘秉忠适时献上“万言策”,“万言策”以儒家理论作为开篇论述,例举古代明君并说明他们皆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整篇内容以政治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是一套完整的施政纲领,体现了刘秉忠提倡汉法的思想。“万言策”中多处以先进的中原文明经验和儒家的治国措施,为草原统治者制定了立国之策,对忽必烈实行汉法和元朝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因蒙古官制简单且无定制,因此刘秉忠在“万言策”中建议施行文武分治,孛儿只斤·忽必烈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是实行文武分治,设宰相在内统领百官,将军在外统帅军队,除此之外还另设监察官进行监察,而刘秉忠与同为中书省事的许衡在忽必烈继位后,依照中原封建王朝旧制,为元朝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官制,定中书省管理政事,枢密院管理军队,御史台纠正弹劾,三者分治且相互牵制。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与大司马孛罗奉命制定朝仪,刘秉忠命赵秉温、史杠寻访前朝熟悉朝仪的人指导官员修习礼仪,之后又征用儒生周铎、刘允中等八人同赵秉温、史杠一起向金朝遗老乌古伦居贞、完颜乌带复昭等人,连同国子监祭酒许衡、太常卿徐世隆查阅典籍制定朝仪。除此之外,刘秉忠根据中原帝王旧制和儒学礼仪中的配乐传统,寻访旧教坊司乐工编写乐谱进行演奏。至元七年(1270年)二月,刘秉忠等人于万寿山便殿演习朝仪,孛儿只斤·忽必烈观礼后十分满意。同年十一月,刘秉忠又奉命联合尚书省官员筹建官典朝仪,于次年成立侍仪司,规定之后凡即位、重要节日以及面见外国使臣时都要举行朝仪,外地官员也需按照规定在节日期间举行庆典,元朝朝仪得以完善。
营建两都
忽必烈掌握漠南汉地的军政大权后驻帐金莲川,但冬季时天气寒冷,往往需要临时寻找避寒住所,因没有固定住所,所以处理政务颇为不便,除此之外,金莲川蒙汉杂居,许多汉人并不习惯草原的居住方式。宪宗六年(1256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下令让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建新城,刘秉忠奉命考察了桓州东水北的土地,最后选择在龙冈营建新城,龙冈北靠南屏山,南临金莲川,地势平坦,物资丰富,夏季气候凉爽,是绝佳的避暑胜地。选址结束后,刘秉忠在董文炳、贾居贞以及工部提领谢仲温的协助下,规划新城的平面布局,刘秉忠结合中原帝王宫殿和蒙古生活习惯进行创新设计,新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布局式样与北宋的北宋东京城遗址相仿,引水入城也是参照东京城的规划而设计,而城外则设有充满特色的可以自由装卸的黄色营帐,皇城附近还修建了禅宗寺院龙光华严寺、藏传佛教寺乾元寺、道教正一派的道观崇真宫、全真教派长春宫等建筑,将不同文明聚集于此。
刘秉忠根据地形特点和功能,将城市的4个关厢进行合理规划,将依山的北关设置为兵营区;新南关地势平坦,在此处设置商业区,是北方草原地区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同时连接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往来贸易;东关位于皇城东门外,设置为前来上都觐见的王公贵族的居住地。除此之外,刘秉忠严格区分上都城内的建筑群,将官署、宫殿、寺庙、集市和居民分别设计在不同位置。刘秉忠花费三年时间营建新城,新城建成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将其命名为开平,后升为上都,成为元代都城之一。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奉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元大都,主要负责总体设计、勘察地形、选择修建地址以及规划布局等工作,由他的学生郭守敬和赵秉温充当大都城设计的助手,另有工部官员张柔、张弘略、段天佑负责具体施工事宜。刘秉忠将大都城划分为三层,最内层是宫城(大内),是帝王宫殿所在,以宫殿中轴为界划分全城;宫城外是皇城,万岁山、太液池以及池西的兴圣宫、隆福宫都被包围在内;最外层是大城,北面开两个城门,东、西、南各开三个城门,官衙设在宫城的南面,商业场所位于宫城北面,太庙在东,社樱坛在西。刘秉忠除了对元大都的布局建筑进行规划设计,还设立专门的城建机构提点宫城所,主要负责管理皇城、宫城以及宫殿的施工。刘秉忠离世后,大都依旧按照刘秉忠规划设计的蓝图进行修建。
推荐人才
早在进献于孛儿只斤·忽必烈的“万言策”中,刘秉忠告诫了忽必烈人才的重要性,之后忽必烈为招揽安邦定国的人才,设集贤馆安置人才。刘秉忠自己也非常重视人才选拔,许多人因刘秉忠的推荐而受到重用,元定宗二年(1247年),刘秉忠推荐了曾在邢州的同学张文谦和李德辉加入忽必烈幕府,其中张文谦担任幕府掌书记,与刘秉忠一起推荐了儒士刘肃、李简治理邢州,邢州局势逐渐安定,忽必烈也因此更加看重儒士。元定宗离世后,刘秉忠给忽必烈推荐了王恂、马亨进入幕府,王恂成为太子伴读,之后成为元朝《授时历》主修人之一,马亨则成为忽必烈幕府的理财人,他减轻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刘秉忠曾落发为僧,因此除推荐同学和同乡之外,还推荐了僧友至温进入孛儿只斤·忽必烈幕府,忽必烈召见至温后将其留在潜邸,三年后返回时赐予重金,在刘秉忠的请求下,忽必烈赐至温“佛国普安大禅师”的封号,之后至温成为开平城东北角大龙华严寺的第一任主持。除此之外,刘秉忠推荐弟子郭守敬出仕,之后郭守敬对元朝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都做出贡献。刘秉忠为忽必烈推荐的有才之人对忽必烈幕府势力的壮大以及元初的政治、教育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
创作特点
题材广泛
刘秉忠的诗歌作品大都被收录在作品集《藏春集》中,题材丰富,既有倾吐心中志趣的咏怀诗,如《西州客中》;有记录异域风景的军旅诗,如《过玲珑山》;有抒怀达情的赠酬诗,如《有怀遂长老十一首》;有怀古托志的咏史诗,如《署先主孔明》;有借物咏怀的咏物诗,如《子规》。
风格多样
受道家清静无为和佛家随缘思想的影响,刘秉忠认为诗歌是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应该顺其自然、不加雕饰,但也不排斥诗歌创作的含蓄蕴藉、内涵丰富,诗歌创作风格多变,如《谩兴》一诗里刘秉忠以“材”自比,表明自己不受拘束、萧散闲淡的生活态度。同时刘秉忠的诗风不局限于闲淡一端,在《对酒》一诗中,刘秉忠的诗风佻达放旷,表现出其性格中真挚旷达的一面。
诗歌影响
从诗歌的艺术成就而言,刘秉忠的诗歌无法与元代中期“延祐之盛”的元诗主流相比,但在元诗史上又有着特殊价值,他是继元好问、耶律楚材之后元代初期北方诗坛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独具北方诗人的创作特质,刘秉忠与金莲川藩府的其他文人共同创造了元代前期北方诗坛的繁荣,是元代北方文学成熟的开端。除此之外,刘秉忠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的诗歌内蕴丰富,对于元代诗歌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词的创作
创作特点
情感矛盾
刘秉忠现存词81首,收录于四印斋《藏春乐府》一卷,刘秉忠先出世后又入仕,因此他的词中往往体现出建功立业和隐逸高士双向价值追求的矛盾情绪,清代学者王鹏运称刘秉忠的词“雄廓而不失之伧楚,蕴藉而不流于侧媚”,如《江城子》中表面的舒徐中有着难以压抑的勃郁之气,表面上说万事随缘,但却包含着无奈与激愤,词中对于功名事业的旷达之语其实是激愤之语,虽然入仕,但依旧流露出不愿沉沦世俗的意愿。
词作影响
元初词坛南北词风存在差异,刘秉忠的词继承了对北方词坛苏轼、辛弃疾一派,在此基础上又反映了时代特色,体现出南北词风融合的特征,独具特色。现代学者查洪德在《刘秉忠文学成就综论》中认为,刘秉忠的词在元代词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
散曲创作
刘秉忠现存散曲作品有【蟾宫曲】小令4首和【干荷叶】小令8首,【蟾宫曲】4首主要写春、夏、秋、冬四之景,还未脱词体,【干荷叶】8首才是刘秉忠散曲的成熟之作,杨慎的《词品》以及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中都认为这是刘秉忠的自度之曲,其中既有浓郁的民俗音乐风味,又有浓郁的市井气息,表现出一种清新活泼、通俗自然的曲体风格,为元代散曲创作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主要作品
刘秉忠所作诗词收录于《藏春集》6卷,清代负责编《四库全书》的馆臣在书中提到《藏春集》原书共有10卷,之后4卷杂文佚失,仅存诗集6卷。《藏春集》目前流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商挺编集的《藏春集》明刻本,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南京图书馆收藏的清抄本;除此之外有收录于台湾《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的旧钞本影印。
人物评价
孛儿只斤·忽必烈评价刘秉忠的学问见识贯通古今,敏锐深刻,作为臣子能坚守操守,积极进言,死后也配享尊荣。
元代翰林学士王鹗称赞刘秉忠运筹帷幄,忠诚勤勉,有安定社稷之能。
元代文学家阎复在《藏春集》序言里称赞刘秉忠学通古今,在被起用之后,修官制,定朝仪,开创了元初的文明之治。
元初大臣张文谦在《刘公行状》里夸赞刘秉忠的诗章乐府脍炙人口。
清代官员纪昀等人编纂的《四库全书》中称赞刘秉忠懂得顺势而为,为元初安定做出重要贡献。
清末词人王鹏运为刘秉忠《藏春乐府》所作跋文中评价刘秉忠的词雄廓又沧桑,含蓄蕴藉但又不会使人读来生涩拗口
现代学者查洪德认为刘秉忠擅长诗文词曲,并独具特色,是元代北方诗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物轶事
学际天人
刘秉忠兼备儒、释、道三家之学,“通宵音律,经算数,仰观占猴、六壬遁甲、《易经》象数、邵氏《皇级》之书靡不周知”,《元史·李俊民传》称“时之知数(术数)者,无出刘秉忠”。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也称赞刘秉忠“其阴阳术数,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郑知之,他人莫得与闯也”。蒙古崇拜长生天,“事必称天”,以占卜辨吉凶。精于术数、占卜,又深明治国之术,两者相辅而行,这正是刘秉忠比当时的其他僧侣和儒士更受蒙古皇帝亲信的重要原因。他与忽必烈的关系是“情好日密,话必夜阑,如鱼得水,如虎在山”,被元朝学者姚枢比为三国的诸葛亮,西晋的道安,南朝宋的“黑衣宰相”慧琳,北宋象数祖师邵雍(据说能语言祸福)。元人还盛传他通秘术、行师用兵之际,役使鬼神、多著奇效。
简朴淡然
刘秉忠虽身居孛儿只斤·忽必烈身边,但始终保持简朴淡然的生活习惯,终日素衣简居、粗茶淡饭。他以“臣山野鄙人,金无所用”的淡泊心境来对待忽必烈的赏赐,推辞不过,才将所赐的白金千两,都散发给了急需用钱的人。
刘秉忠在忽必烈继位后并未立刻受到封赏,往日的服装也不曾更换,当时被称为“聪书记”,直到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上奏请求嘉赏刘秉忠,刘秉忠才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忽必烈继位后曾问刘秉忠关于钱币的事,刘秉忠认为铜钱一直在华夏地区流行,元朝从大漠里来,属于幽阴之地,必须舍弃铜钱改用纸币才能使国家安定,所以忽必烈改用纸币,下令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元顺帝至正年间,铜币和纸币兼用,之后匪祸不断,天下大乱。
刘秉忠深受孛儿只斤·忽必烈信任,曾经有四名怯薛官奏请割京师外面附近的土地用来牧马,被忽必烈批准后弘吉剌·察必想要谏止这一行为,就先故意责备刘秉忠,想借刘秉忠之口劝谏忽必烈。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刘秉忠墓
刘秉忠太保墓原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贾村村西约1公里处,经文物考察发现,两个主墓曾经被盗,明朝内阁首辅朱国祯所撰《涌幢小品》中记载,刘秉忠墓曾在嘉靖年间被盗。1976年春,生产队在平整土地时将太保墓的其中一个主墓进行清理,出土了十几件较好的瓷器和两块墓志。原墓地坐北朝南,墓地最南边有一座石碑,两尊石虎、两尊石羊和一文一武官员的全身雕像。
三文贞公祠
三文贞公祠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旧城文庙东南,用以祭祀皆有“文贞”谥号的魏徵、宋璟以及刘秉忠三人,遗址后被居民所占。
雕像纪念
2014年9月22日,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五杰铜像在邢台紫金山揭幕,铜像重2.6吨,通高4.6米,用以纪念当初同在紫金山求学的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张易和王恂。
研究书目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之一》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史传三编·卷四十一》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中华五杰”铜像9月22日在邢台紫金山揭幕.河北新闻网.2023-08-28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之一.ctext.org.2024-05-06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ctext.org.2024-05-06
史传三编·卷四十一.ctext.org.2024-05-06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ctext.org.2024-05-06
忽必烈传奇.豆瓣.2023-08-28
中国.豆瓣.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