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市历城区)人。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的一个书香家庭,幼年学儒,饱读诗书,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辛弃疾的人生在金朝南下之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宋朝皇帝南渡深深影响了辛弃疾。绍兴末,辛弃疾聚众从耿京抗金,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市、铅山县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古人辑录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录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在山东省历城长大。他的爷爷辛赞先后做过谯县和开封市等地的地方守令,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名望的人物。辛弃疾少年时期,辛赞曾在州做县令,当地有一位名叫刘瞻的诗人,长于作田园诗,在当地颇负一些声名。辛赞便让辛弃疾拜他为师,接受了他的教导。这一阶段,辛弃疾广泛地接触和学习了儒家的各种经典并习诗作文,受到过良好的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同时,由于辛弃疾自幼又生活在祖父身边,并随之南北仕宦,祖父的言传身教、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使辛弃疾的读书范围和视野不断扩大。他不仅继续研读儒家典籍,而且对其他方面的许多典籍,也有过广泛的涉猎。
反金报国
辛弃疾出生于当时金朝统治的地方,在金主完颜亮攻宋之际,起兵试图驱逐金人、恢复宋朝旧日江河。辛弃疾率领两千余人归顺一同起义的耿京,然而,耿京的部下张安国和邵进叛变并杀死了耿京。辛弃疾在归途中得知消息后,捉拿了张安国,并率领余下的万余人归附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越职上书《美芹十论》,论述金国的优势和弱点,为宋出兵积极谋策。乾道四年(1169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上书《九议》,明确提出恢复江山是“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的事情。
仕途多舛
淳熙二年(1175年)秋,辛弃疾出任江西省提点刑狱,平定茶商起义。一直到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不断调官,为仕途奔波,很少有空再思虑复国大计。作为地方官的辛弃疾刚严果毅。他处理公事赏罚分明,担任湖北安抚使时,当地其他官员纵使部下殴打百姓,辛弃疾不官官相护,认为错在军人,因此被贬官。他还创建地方武装“飞虎军”、粮灾期间主持救荒、兴修水利工程等等,执政卓有成效。
晚年生活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建好带湖新居,并作《新居上梁文》,开始以稼轩居士自称。第二年,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退居生活,摆脱了官场的烦扰,诗歌中更多记述日常琐细。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昚重新任命辛弃疾担任主管冲佑观的祠官,绍熙二年(1191年),赵惇任命辛弃疾为福建省提点刑狱。在任期间,辛弃疾再次上书,提出应当加强荆、襄两地的军备力量(荆湖北路和襄阳地区)以便守住江南。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遭弹劾,庆元二年(1196年),辛弃疾遭罢官。嘉泰元年(1201年),赵扩筹备北伐,任命辛弃疾带领浙东地区军队出征。嘉泰四年,辛弃疾分析宋金局势,认为朝廷军队数十年来缺乏训练,装备不全,无法取胜。不久,他因为举荐不当的小错误被调官,后迅速被罢免。北伐未得到充分准备,最终以议和结束。在此期间辛弃疾被任命,辞官未被批准,于开禧三年(1207年)离世。朝廷闻讯后,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
身后追认
嘉定元年(1208年),摄给事中倪思弹劾辛弃疾“迎合开边”,奏请朝廷“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绍定六年(1233年),朝廷追赠辛弃疾光禄大夫,表示对他的认可和尊重。咸淳年间,谢枋得路过辛墓,写下《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决心“披肝沥胆”以雪其冤。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上疏,为辛弃疾洗冤,朝廷最后后加赠辛弃疾少师,赐谥号“忠敏”,以彰显其忠诚和才华。
主要词作
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
辛弃疾是一位英雄词人,常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稼轩词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抒写爱国情怀的作品。辛弃疾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始终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当辛弃疾为国建功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他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感到苦闷和悲愤。在《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致道留守》中,他写道:
悲怆的山川满眼,豪情万丈的他却难以抒发内心的苦闷,用词又尽显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其主题主要抒发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以及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
辛弃疾隐居江西省前后达二十余年,创作了一些有关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为其赋闲生活中的稼轩词别调。这些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然而,对于优游自在的赋闲生活,辛弃疾并不满意。他在《鸪天·博山寺作》云:“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对有雄心壮志者而言,归耕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在辛弃疾写闲适生活的词里颇多牢骚语。
体物言情的婉约词
咏春词
在稼轩词中,具传统风格的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多达六十首左右,几占现存辛词的十分之一,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不乏名篇。此类作品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有所谓“妩媚”之评。
艳情词
辛词的妩媚寓刚于柔或振柔为刚,是一种秀美,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的情思为底蕴的婉媚,与婉约词人的体物言情是两种不同的格调。真正写得缠绵悱恻而婉媚芊丽的,是他的艳情词。此类作品即使是写艳情,仍显得率真质朴而情致凄切,非只是婉媚而已。能根据所写题材内容,将不同的风格加以融会,也是稼轩词的特色。
其他作品
政论文
词之外,辛弃疾的文也值得称道。他的政论文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因此,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美芹十论》
辛弃疾在江阴市任签判期满之后,依然热切地关怀着祖国的命运。在宋廷又陷入低沉气氛中时,他挺身出而独抒所见,对宋金对立形势和军事斗争的前途作了详细而具体的分析,写成论文十篇,统名之为《御戎十论》或《美芹十论》,于1165年送呈宋廷,要以此来重新唤起和提高宋廷君臣们的战斗情绪和胜利信念。
论文的前三篇,论证了金朝外强中干的情况,以为它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有“离合之畔”可乘。原因是:由于女真统治者把辖境扩张得太大,在中原地区又尽量施行其种族压迫政策,以致辖境之内矛盾重重。被压迫的汉族人民对女真统治者不甘心顺服。对南宋而言,这正是恢复中原的凭借。论文的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其实力,从事于作战的准备,以便能抓紧时机完成恢复大业等事提出了意见,并作了具体的规划。
《九议》
1170年,主战派虞允文成为南宋宰相之日,辛弃疾向他陈述了有关“恢复大计”的九项建议,也就是《九议》。
《九议》中所谈的主要问题是要求确立恢复的规模。其中的一些具体建议是:
一、对敌的斗争应当“无欲速”,应当“知所先后”,并且必须“能任败”。
二、应当尽量利用敌方的弱点而扩大其内部的矛盾。
三、为求国家的财力足以供应旷日持久的用兵之费,在未战之先必须“惜费用”和“宽民力”,把一切与恢复之事不相干的费用和工役全都节省减免,把人力和物力集中使用在恢复工作上。
四、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为国家、为生民的一件巨大工作,决不是属于皇帝和宰相的私人事件,因而他们万不应当只为私人利害打算而避开这一任务。
五、士大夫间所存在的“东南地薄兵脆”、“不足以争衡中原”的成见,必须加以清除和纠正。
六、恢复国土的路线,应由沐阳出兵山东省,由山东而趋河朔,进而围困燕京。
诗
辛弃疾的诗歌才华同样受到时人称道,可惜诗集已经轶亡,其诗名遂为词名所掩。他的诗,后人辑录总共一百四十多首。他的诗如《送别湖南部曲》,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诗风俊逸:
同时代的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后集记载:“辛稼轩帅湖南省,有小官山前宣劳,既上功级,未报而辛去,赏格不下。其人来访,辛有诗别之云……此篇悲壮雄迈,惜为长短句所掩。辛弃疾的词太富盛名,从而掩盖了他的诗光辉。
书法
辛弃疾有《去国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纸本,行书十行,为酬应类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阁修撰权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札子”。该作曾经过元朝赵孟頫,明朝黄琳、项元沛,清朝爱新觉罗·永瑆等鉴藏,《书画鉴影》著录。虽为信札,但点画精到,使转有法,入笔有斩截之势,牵连则细若游丝,转折提按也都笔致分明,似从柳书得结体结构而又自具面貌。稼轩词虽然豪放激越,其书法并不纵横刻露。
艺术特点
雄心与婉丽并存
辛弃疾以豪放词为主,但没有流于质直浅率的问题。顾随在《稼轩词说》卷上描述辛弃疾词的风格时,用了“磊落”“雍容”“雄深雅健”等术语。辛弃疾的词往往情感复杂,在豪放的同时保持曲折含蕴之美,在温婉之词中又保留了雄心。
一方面,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亦有含蓄之美。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
这首词的开头描写了秋高气爽的水天一色的景象,之后通过玉簪螺髻、献愁供恨来表达作者的悲怆和寂寞。接着转述了江南游子无人问津的孤独境遇,然后用“可惜流年”来表达对光阴易逝的感叹。整首词结合了阳刚和阴柔两种不同风格,既有雄健刚烈,又有婉转柔美,展现了淋漓酣畅、风流蕴藉的格调。读者在欣赏时,可以陶冶情操,引发复杂的感情体验,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辛弃疾的豪放词也充满着曲折含蕴的手法和深婉典雅的情感表达,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却又孤独无助的情感状态。
另一方面,辛弃疾的婉约词中也有雄心。例如《祝英台近·晚春》常常被理解为闺阁幽怨、惜春伤别。然而,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南归初至被劾落职期间。在他这一时期的词作中,常出现借伤春怨别题材抒写其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的词作,并使用“托志帷房”或“香草美人”等手法。这些作品都有明显的政治寄托,反映出辛弃疾对恢复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因与南宋土风不合而产生忧谗畏讥隐忍怨艾的情绪。
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辛词的重要的艺术待征之一。
辛弃疾在他被弹劾退居带湖后的词创作中,开始更多地使用“以文为词”的艺术手法。在他退居以后,其内心忧愤愈加强烈,退官的身份让他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包括直接抒怀、反语戏谑、咏物托志等。而以文为词的手法最常用于自嘲或谐谑的作品中,从内容和意义上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以文为词意味着题材和主题的扩大,第二,以文为词是以文章的章法和句法等作词,第三,以文为词是以文章中常见的议论入词。
辛弃疾以文言文章法句法入词的成功之例有很多。例如《西江月·遣兴》:
这首词几乎直接化用《孟子·尽心下》和《汉书·龚胜传》中的语句、单句散笔,如道白话,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貌似旷达不羁而实则坚强执著的复杂性格。辛弃疾的这些作品或全同散体,或多用虚词,以文为词的特点非常明显。以议论入词在辛弃疾词中同样常见。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借古讽今、借题发挥;《沁园春·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纵横议论,表白心迹,抒发忧愤等。
兼用比兴
辛弃疾还在词中运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容量。《菩萨蛮·书江西省造口壁》《满江红·暮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祝英台近·晚春》等许多作品,便都是即景抒怀和托志帷房的代表之作。其表层含义是写眼前之景、写香草美人但就中所深寓着的,却是他对恢复、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复杂曲折的身世之感。
善于用典
辛弃疾写词非常善于用典,极尽古今雅俗之事为其所用。辛弃疾常常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事典连续使用,看似堆叠,但能够根据实际情形驾驭化用。例如《贺新郎·赋琵琶》:
这首词作于退居带湖的初期,属于咏物之作,寄托着词人对故国、对恢复和对自己空有满腔恢复热望却反遭排挤的忧幽怨恨。故此词自杨贵妃妙弹琵琶而被安史之乱的鼓惊破领起,连用白居易贬途中偶闻昔日京城歌女的凄恻的琵琶之声始觉有迁谪意,王昭君出塞北去时令人于马上弹奏琵琶自慰反增怨别之情,征夫思妇久别相思奇意琵琶之声诸事,结又回到善弹琵琶的唐开天之际的乐工贺怀智已人去楼空,盛时难再。词中罗列有关琵琶的各种典故,却并不使人感到堆砌晦涩。
用语横跨古今雅俗
在用语方面,辛词一反当时文人少用口语表达的写法,用雅、用古、用俗、用今,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融铸变化随物曲折,抒情言志,广泛变换用语的范围。
首先,用雅用古方面,辛弃疾远远超出前人。辛弃疾词所取资的范围以经部书而论,辛词尚用及《易》《书》《礼》《公羊传》等。史部则举凡宋以前的各种正史类典籍,几乎无不用之。此外,辛弃疾还广泛取用各种杂著述、笔记小说等作品中的典故。前代及宋代的诗赋文章和词作,更举不胜举了。另外,子部书、佛教经典典籍、道教典籍如等,也为辛弃疾所取用。
第二,辛弃疾借用古人之语,写出自己胸中之情事和眼前之景物,恰如己出,不让人感到生硬晦涩。辛弃疾用古人之语,有直接承用,也有略加改变而用。例如《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春,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开头两句分别用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辛弃疾词首两句,不仅用杜诗之语,亦用其意,而其语其意又无不与词人所处之情境切合。“归去来兮”是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成句。“今我来思”两句,借用《诗经·小雅·采薇》中字面,不言怀人,而怀人念远之意。下片起句用王安石诗《出金陵》中“白石冈头草木深”和《中书即事》中“何时白石冈头路,度水穿云取次行”语意,既切时地,也寓有相念之意。“芳草萋萋”,语出淮南小山《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姜萋”,和唐崔颢《黄鹤楼》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古人之语,写自己“一片闲愁”,相合无间。词末三句写山鸟,写桃李(用《史记·李将军列传赞》语),从“闲愁”中跳出,有颂扬叶衡之意,似亦有词人自励的意思。这首词或直接用古人语,或稍作变化,均贴切得当,深婉不迫,十分突出的表现了辛弃疾的用语。
第三,辛弃疾写词也用口语、白话文。例如《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通篇用白话写农村风景,清新优美,历来为人们称道。其下片还化用汉乐府民歌《相逢行》的句式。原诗云:“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词中末两句借用古人句式,但毫无化用痕迹,辛词的雅俗并用也往往就表现在这些地方。
不拘泥于词调规则
曲调
辛弃疾的词重视声律,富有声韵之美。
辛弃疾不仅善用许多人们所熟悉的词调来抒情达意,而且还能尝试一些他人很少问津的词调。前者例如《水龙吟》《沁园春》《菩萨蛮》《鹧鸪天》等,后者如淳熙十六年(1189年)辛弃疾为送别弟子范开时用《醉翁操》为词。在自由抒写各类词调的同时,辛弃疾也常常在词调之外另加新题或序和注,以说明词的内容。
结构
辛弃疾的结构与曲调的节奏和旋律相结合。辛弃疾起笔重,往往表现在入手便直奔主题,为全词确定情感基调。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下文怀古伤今,层层道来。辛词结句与起句稍不同,他也用力,但无论回应上文,还是将词意宕开,也无论以情结还是景结,均能气脉回旋,疏密结合,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收到辞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辛词的上下片之间关系不乏打破常规的佳作。通常情况下,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或上片写古下片写今,但辛词充满参差变化,例如《感皇恩》上片讲述读庄子的感想,下片写听闻朱晦庵即世的感慨。这样创作,打破了前后两片的成规。
辛词在章法上常用问句呼引应和,起伏抑扬。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这首词运用问答,将全词巧妙地连接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致。上片两处自问自答,直接抒发兴亡感叹。下片过渡到以古喻今,追怀“坐断东南”堪与曹刘匹敌的英雄孙权,其形式还是一问一答。其答语斩截了当,其意脉则含咏不尽,风格悲壮。其他像《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江神子·和陈仁和韵》《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等词,均是善用问句,结构别具一格的词作。
声韵
辛弃疾在创作中很重视平仄四声的作用。他的词绝大多数是符合平仄规则的,且对去声、上声的运用也十分讲究。例如《贺新郎·题傅君用山园》上片后半“万卷何言达时用,士方穷早(去声)与人同乐新种得,几花药。”“士方穷”一句第四字,按律可平可仄,“早”字属上声“皓”韵,已符合平仄规则,且全句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首字领起为去声,句中平仄交替也是合式的。可是,词人在这里却自注“早”字读“去声”,其原因显然是此句处在上片结拍,即曲调节奏转折跌宕的位置上,将“早与”二字读为去、上,高下扬抑,才能与此调激壮凄郁的声情相合,而如果二字同为上声,音声低抑,便难以收到这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艺术渊源
词学苏轼
辛弃疾出生于早已沦陷于金国的济南市,青少年时期即对诗词创作充满热情,并向当时文坛领袖蔡松年请教。那时候虽然吴激已经离世,但他的词作与蔡氏齐名。辛弃疾向蔡松年和吴激学习,进而又汲取苏轼之法。就词的题材和主题而言,吴激和蔡松年描写的是对故国思念和忧愁苦闷的矛盾心理,而辛弃疾则进一步发展,写百折不回的恢复志向,郁勃凝重的忧世之心,以及孤危寂寞的身世感受。他的作品既有畅放诙谐的自我排解,也有吊古伤今、借酒浇愁、抚时感事、咏物寄托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祝寿、赠别、即景、说理等方面,更是“写尽胸中块垒”(《江神子·梨花雨晚来晴》),充满了真情实感,集横竖烂漫之大成。
诗学邵雍
辛弃疾受理学影响,对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的诗情有独钟。辛弃疾南归后曾被劾退居前后长达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他所赖以面对现实,维持心理平衡,自解自慰的思想武器,主要是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迷而》)的进退皆泰然处之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曾借助过道家顺物自然知命任运的思想观点。他接受了邵雍“以物观物”、无思无为的修养论和人生哲学,也对邵雍观物识理,“吟咏性情”“不限声律”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所以反复声言“饮酒三输陶靖节,作诗犹爱邵雍。”(《读邵尧夫诗》)辛弃疾对邵雍诗歌的认同,有审美情趣上的因素,更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原因,是其在毕生萦心恢复却终不能一展抱负的悲剧现实中籍以疗治心灵创伤的一种情感需要。
人物影响
词的发展史
从词的发展角度来看,辛弃疾继往开来。在承前的方面,他不但深受苏轼词风的影响,也熟悉晚唐五代十国以来几乎所有著名词人的作品;他不但向文人词学习,也向民间词学习。因此,辛弃疾能够集前人创作成就之大成,创作出大量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篇章,创造出雄奇刚健、深婉典雅的美学风格。在启后的方面,辛弃疾对后世词人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他有意识运用比兴手法,影响了南宋末以及南宋灭亡后词坛上的诸多作品,这些词用比兴手法寄寓家国兴亡之感。例如刘辰翁的《兰陵王·丙子送春》、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以龙涎香、白莲、蝉、蟹为题所唱和的《乐府补题》中的作品,都与辛词一脉相承。另外,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陈廷炸、谭献等人从理论上推尊词体,倡言比兴,以深美约为尚,以沉郁顿挫,意内言外为旨归,也能追溯到辛弃疾的影响。
文人交游史
辛弃疾一生交游多为海内知名士,在词的创作上,辛弃疾对他们也有一定影响。其中,影响较为明显的,是陈亮、刘过和姜夔等。
陈亮
陈亮是辛弃疾志同道合的好友。在鹅湖之会后,陈辛二人曾留下唱和词,即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和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二人主张以词抒写胸中块垒,文学创作观互相影响。陈亮与辛弃疾唱和的词以及其《龙川词》中的许多作品,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念奴娇·登多景楼》《满江红·怀韩子师尚书》等等,无不表现出雄奇刚健、慷慨激昂的词风。只是陈亮的词抒写其政治抱负,显得较为直露,其在以文为词的道路上也走得更远。
刘过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人。刘过性格疏狂,晚年与辛弃疾一相识,便成为辛座上客。刘过对辛弃疾十分推崇,在《沁园春·寄辛稼轩》中曾写道“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全宋词》第2142页)他寄辛弃疾的数首词皆学辛词。其他的些词,如《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贺新郎》“弹西来路”等,风格也接近辛词。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他的诗歌创作出入江西、晚唐,创清逸一格,也影响到其词作的风格。粗看起来姜的词似乎与辛词并没有多少联系,但两家之词仍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姜夔的以清峭健拔之笔抒写深沉婉媚之情,与辛弃疾的“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在精神上实为一致。辛弃疾晚年知绍兴市、镇江市时,姜夔与辛唱和的《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韵》等几首词,也效仿了辛词之体。
家族成员
历代评价
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怀古录》引)
陆游: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陈亮: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辛疾弃画像赞》)
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
刘克庄:公所作,大声,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
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浚、岳飞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李世民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刘辰翁: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瞿式耜,横竖烂,乃如禅宗思想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
脱脱: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宋史》)
钱基博:①抚时感事,慨当以慷,其源出于苏轼,而异军突起。苏轼抗首高歌,以诗之歌行为词;弃疾则横放杰出,直以文之议论为词。苏轼之词,雄矫而臻浑成,其笔圆;弃疾之词,恣肆而为槎丫,其势横。词之弃疾学苏,犹诗之昌黎学杜也。周邦彦隐栝唐诗入词,弃疾则隐栝经子语、史语、文语入词,纵横跳荡,如勒新驹,如捕长蛇,不可捉摸。(《中国文学史》)②弃疾以议论为词;而过此作直以传记之笔,而为设想之词,与三贤游,固可睨视瞿式耜;然视香山林逋之清风高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尚且掉头不顾;稼轩富贵,更焉能相哉!磊落英多,盘空硬语,直欲推倒一时豪杰,开拓万古心胸矣。(《中国文学史》)
白寿彝: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中国通史》)
邓广铭:辛稼轩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智的英雄人物,文才武略兼而有之。(《辛弃疾传》)
后世纪念
纪念馆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街道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29.3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纪念馆于1996年5月奠基修建,1998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内建有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石坊等景观,以及“一代词宗”、“义胆忠魂”“历史文化”等展室。2011年,辛弃疾纪念馆被济南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市级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现已逐步成为集参观教育、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文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化IP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故居墓葬
辛弃疾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铅山县永平镇。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多有阙字。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秬之后裔所立。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雕塑
湖南省长沙市营盘街南侧的街心公园中,屹立有一尊古人的塑像——他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手牵战马,傲然而立,悲愤地目视北方。这个人,就是南宋时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1179年春天,金兵外患未弭,辛弃疾上书皇帝,建议创建地方部队并获得了朝廷的批准。他选择五代十国马殷在长沙的营垒故地,建造飞虎军新的营房——飞虎寨。但却被人所忌,状告他借建飞虎军聚敛民财。皇帝大怒,遣使令其停止建寨。他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指示监军加快工程进度。到明朝时,人们为了纪念辛弃疾,就把经过原飞虎寨的街道叫作了营盘街。
轶事典故
追擒叛徒义端和尚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省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市人。辛弃疾率领众人投归耿京,并且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等工作。在济南附近,还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也集合了千多人起来反金。辛弃疾劝说义端归顺耿京。然而,义端从军营中逃跑,还窃取了耿京的节度使印。耿京因此大怒,因为是辛弃疾拉拢义端入军,因此要处死辛弃疾。辛弃疾请求三天的期限,成功追获义端,最终斩杀了他,赢得了耿京的器重。
陈亮来访鹅湖同游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不畏权贵哭祭朱熹
朱熹晚年曾经弹劾当权派,因此他病逝时,其学说被宣布为“伪学”。当权派宣称,禁止人们到武夷山去会葬。朱熹的门生和故旧中果然有些人因此不敢前去了。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立刻赋词《感皇恩》哀悼:
辛弃疾不畏禁令,亲自前往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相关作品
1993年电影《辛弃疾铁血传奇》中,刘燕军、毕丹饰演辛弃疾。
参考资料
新时代呼唤稼轩风 ——辛弃疾及其留给上饶的诗和远方.上饶新闻网.2024-11-16
历史人物连环画.豆瓣读书.2024-11-16
朱虹 刘晓毅:词中之龙辛弃疾.百家号.2024-02-12
济南高新区辛弃疾纪念馆.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3-06-09
江西辛弃疾墓荒草丛生 当地欲造旅游项目抢救保护-中新网.未知.2023-06-07
营盘街:辛弃疾曾建营扎寨练精兵.新湖南.2024-03-29
辛弃疾铁血传奇.豆瓣.2023-06-09
辛弃疾1162.豆瓣.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