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谥号

谥号

谥号(Posthumous Title)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对其一生做个简单的总结评价,褒贬一下善恶功过,算是盖棺论定之意。

谥号产生于西周而流行于春秋战国;秦统一六国后,认为“子议父,臣议君”的谥号是一种不敬的行为而废止;至西汉王朝建立后才重新恢复;辛亥革命爆发后,伴随着封建等级制的废除而废止。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由新即位的皇帝宣布;其他人的谥号都由朝廷给出。一般说来,谥号大致可分三类:美谥、平谥和恶谥。美谥是褒,平谥是怜,恶谥是贬。经常用于谥号中的一些字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因此从一个皇帝或大臣的谥号里便能对他一生作为有个大致判断。因儒家文化提倡孝道,许多皇帝的谥号里往往都有个“孝”字,受中国古代王朝影响,部分古代周边政权也使用谥号。

历朝历代,追封谥号的规定都不一样,比如汉朝规定,只有封侯者能享受这种待遇;唐朝规定二品以上,有封谥号的资格;清代规定,只有一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封谥号。另外,除朝廷公开给予的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或士大夫,其亲戚、门生也往往私下给其起谥号,称为私谥。

历史沿革

周朝

谥号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时期。根据《礼记·檀弓》的记载:“死谥,周道也。”其中,周文王姬昌被追赠谥号“文”,姬发姬发则被赐谥号“武”,这是所知最早的例子。采用谥号来替代已故之人的本名,旨在表达尊敬之情,避免直接称呼其名。谥号的本质是对一个人生平的概括性评价,旨在通过赞扬善行、批评恶行,为后世提供可借鉴的榜样或教训。在先秦时代,不仅帝王,连同那些生前拥有爵位俸禄的诸侯、卿大夫,大都在逝世后会被授予相应的谥号,以此方式来总结他们的一生。

秦汉魏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废除立谥之制,所以秦始皇没有谥号,这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臣子妄议君父,属于大不敬,因此废除了谥法,以秦始皇、二世、三世并依此类推的方式决定后续皇帝的叫法。结果胡亥而亡,汉朝又恢复了谥法。

西汉初年,刘邦深受儒学影响,认识到谥法对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因此,在与项羽争斗期间,他委任叔孙通制定谥法相关礼仪。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之战胜利后,立即运用谥法,追封其母为昭灵夫人,其兄刘伯为武哀侯,并对异姓诸侯王授予谥号,借助谥法强化政权合法性。为此,他在朝中设立大鸿胪一职,专司王公列侯谥号事务,谥号遂成为神圣化皇权的手段。从西汉起,皇帝、亲王、太子都有谥。从东汉起,皇后有谥。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和皇后妃嫔、隐逸人物在谥号用字、字数和谥法制度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从刘邦之子刘盈开始,谥号以复谥为主,且第一个字都用“孝”字。而魏晋南朝皇帝的谥号以单谥为主,十六国北朝皇帝的谥号以复谥为主,具有很强的独立标识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谥法的礼仪范式日渐繁,亦愈加制度化。不过,群臣议谥、南郊告谥、题谥于神主之背等主要仪式并没有改变。

早先的帝王,如隋朝以前,其谥号简练,多为单一汉字,映射其德行与功绩。例如,汉代的刘恒,以其仁孝治国,谥号仅为“孝文”,庙号“太宗”,后世常称呼为“汉文帝”;继之的刘启,延续文治政策,谥号“孝景”,虽无庙号,史书上他被铭记为“汉景帝”。刘恒与刘启统治期间,国家繁荣,开启了封建时代首个盛世——文景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盛世。早期的皇帝,谥号大多就一个字,两个字已经是特殊功勋了,比如刘秀,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汉光武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隋唐

隋唐时期,谥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但总体上仍然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

谥号一直到了唐朝初期开始还算正常,李世民死后初谥“文”,李世民初谥为“文”,若按常规,他本可如“汉文帝”、“隋文帝”般,以“唐文帝”之名流传后世。但其后代认为,寻常的一两个字谥号,无法充分表达其卓越与辉煌,认为单一文字难以承载其丰功伟绩。加之当时皇权强化,规则变得灵活,于是谥号的字数开始逐渐增多,以期更全面地颂扬其先祖的伟大。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加谥父亲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加谥祖父李渊”为“神尧皇帝”。 到了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李隆基加谥曾祖父李世民为“文武大圣皇帝”。 天宝十三年(754年)八月,李隆基加谥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加谥高祖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大幅扩展谥号长度,不仅为祖先追加谥号,也将自己的谥号定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此得名“唐明皇”。此举部分出于掩饰个人对谥号的野心,避免单独修改自身谥号显得过于自我中心。与唐太宗相比,李隆基的统治兼有明智与失误。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谥号,还为武则天改谥,并在史书中采用“则天”称呼,这一叫法后来随其形象的正面评价普及开来,特别是在现代娱乐文化的推动下。武则天与其夫的频繁改元,以及生前定谥的做法,也成为了历史之最。

唐朝起,公主也可以有谥。皇族以外的贵族和官吏能否有谥,情况不一,或者由皇帝决定并宣布,叫“赐谥”;或者由有关部门拟定,报皇帝批准;或者由死者的家属“请谥”。

宋元明清

进入宋朝之后,谥号的字数显著增加,赵祯的谥号叫作“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宋仁宗在世时大臣们给他上的“尊号”,《宋史·仁宗本纪》开篇第一句称呼宋仁宗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长达几十字的谥号,成为一种过分美化和形式化的礼仪,失去了原本的评价意义,更多地成为了皇权威严和地位的象征。

元朝时,帝王谥号长度多样,包括二字、四字及六字等,如成吉思汗谥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转入明朝,除朱元璋建文景泰崇祯三位皇帝外,其余帝皆遵循统一的17字谥号格式:“╳天╳道╳╳╳╳╳文╳武╳仁╳孝╳皇帝”。该格式中,倒数第二字为谥号关键,用于简称,如朱元璋称“高帝”,朱棣则简称“文皇帝”。

明清时期,谥号变得极为冗长,难以记忆,其性质从客观评价转变为过度赞美。明朝皇帝谥号多为十七或二十五字,清代更甚,除太祖外皆为二十一字,未称帝的慈禧亦达二十五字,尽显谄媚。相比之下,对清朝建立功不可没的孝庄文皇后,谥号仅十九字。清太祖努尔哈赤拥有中国最长谥号,共二十五字,内容极度褒扬,几乎无人能一口气念完。这些谥号充斥着夸张的赞美之词,如爱新觉罗·旻宁的谥号虽华丽,实则掩盖了其在位期间的失败,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割地赔款等。

终结

中国几千年的谥号传统,并未随着末代皇帝溥仪而终结,反倒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为其画上了句点。1926年6月,学者王国维投湖自尽,溥仪虽身为废帝,无权给予正式谥号,但仍破例赐其“忠”二字,意为忠诚诚实,其墓志铭刻“王忠悫公”。至此,标志着中国古代谥号制度的最终落幕。

分类

谥号依据个人生前行迹而定,遵循《逸周书·谥法解》原则,旨在通过“惩恶劝善”影响后世,分为美谥、平谥及恶谥三大类,以示褒扬、同情或贬抑。美谥如“神”、“圣”、“文”表彰高尚品德与卓越功绩;恶谥如“荒”、“灵”、“厉”批评统治弊端与过失;平谥如“殇”、“悼”表达对不幸早逝或遭遇哀痛者的同情。每个谥号承载明确意涵,如美谥“神”意味着民众难以尽述其伟大,“圣”彰显其弘扬美德、简约赋税及待客以礼等品质;恶谥“荒”则指出饥荒无粮、内外混乱或沉迷享乐而疏于政事等情况;平谥“伤”指未及成家便早年夭折。这些谥号精准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记忆。

谥法

获谥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大臣的谥号则是由朝廷赐予,由礼部来主持。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飞(岳飞)、陶渊明(陶渊明)等。

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如清政府掌握天下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古解

《逸周书·谥法解》:

维周公旦、姜子牙,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睿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殇。未嫁,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通常写作闵或湣)

在国逢骨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釐。思所当忌。(本作僖,司马迁为避父讳均写作釐)

质渊受谏曰釐。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釐。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睿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

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刺)。(刺和厉古文中同义同音)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为文也,除为武也,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失志无转,则以其明,余皆象也。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败也。秉,顺也;就,会也;忄寒,过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虚也;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载,事也;弥,久也。

(以上参考资料)

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僖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

唐宋年间,谥法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变化,它不仅是君主彰显自身荣耀、满足虚荣的手段,还演化为控制朝臣、实施奖惩的重要机制。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她开创性地追封四位先祖,挑战了以往皇帝谥号一至二字的传统限制,并首倡在位时即授予帝王富含赞美之辞的尊号,比如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尊称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这一做法同样延伸至帝后,他们的尊称即徽号,能够随庆典累积,例如清朝慈禧太后累计获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这十六字徽号。

宋代进一步推动了谥法的溢美之风,不仅帝王的谥号愈显颂扬,还确立了给予大臣两字谥号的惯例。赵匡胤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所及,谥号中带有“文”字成为了宋代官员的极高荣誉,据统计,整个宋代有超过一百四十名官员获得“文”字谥号,而获“武”字谥号者仅二十人,鲜明反映了该时期的政治导向与文化价值观。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等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

按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可用“文”字。“文”字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文正”以下为“文忠”,再之下者有“文襄”,这三个谥号均须皇帝亲自特谕颁赐。在晚清以军功崛起的重臣中,曾国藩谥“文正”,左宗棠谥“文襄”,李鸿章生前也曾预想百年后会谥“文襄”,但他获得的是“文忠”。

上谥法

神 圣 贤 文 武 成 康 献 懿 元 章 僖(釐)景 宣 明 昭 正 敬 恭 庄 肃 穆 戴 翼 襄 烈 桓 威 勇 毅 克 庄 圉(御)魏 安 定 简 贞 节 白 匡 质 靖 真 顺 思 考 皓 显 和 元 高 光 大 英 睿 博 宪 坚 孝 忠 惠 德 仁 智 慎 礼 义 周 敏 信 达 宽 理 凯 清 直 钦 益 良 度 类 基 慈 齐 深 温 让 密 厚 纯 勤 谦 友 祁 广 淑 俭 灵 荣 比 絜 舒 贲 逸 退 讷 偲   宜 哲 察 通 仪 经 庇 协 端 休 悦 绰 容 确 恒 熙洽 绍 世 果 太 崇

上百三十一谥,用之君亲焉,用之君子焉。

中谥法

怀、悼、愍(亦作闵、湣)、哀、隐、幽、冲、夷、惧、息、携、恤、愿、儆。

上十四谥,用之闵伤焉,用之无后者焉。

下谥法

野、夸、躁、伐、荒、炀、戾、厉(刺)、虚、荡、墨、亢、千、褊、专、轻、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毒、恶、残 、攘、顽、昏、骄、酗、湎、侥、、侈、惑、靡、溺、伪、妄、、谄、诬、诈、谲、诡、、邪、慝、蛊、危、圮、懦、挠、覆、败、斁、、、费。

上六十五谥,用之歼夷焉,用之小人焉。

历代谥号

皇帝

参考资料

群臣

与皇帝相比,臣属的谥号要简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选之字,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明清两朝群臣谥号定为二字,且有严格规范。《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还有一种文武通用的谥法,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谥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这样一来,谥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

代表人物

趣闻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做官后最想得到的谥号是“文正”,其次就是“文贞”。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到宋代宋文宗时,因其名字是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改为“文正”。司马光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代获“文正”谥号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等九人。元朝耶律楚材、明朝方孝孺、清朝曾国藩等名臣也都或此谥号。“文忠”在清代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颜真卿、苏轼欧阳修、张居正、林则徐、李鸿章等名臣谥号都为“文忠”。

影响与意义

谥法是礼制的一部分,它作为统治者笼络、鼓励广大官吏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政治等级结构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又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谥号设计旨在评判个人生前德行与成就,但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尊者避讳,尤其是帝王,其谥号往往由继承者,即其子所定,基于“孝道”,恶谥颇为罕见。唐朝之后,谥号性质转变,从遵循“春秋”笔法的公正评价,演变成过分赞誉之辞。这一变化部分归因于参与拟定谥号的官员,多为擅长文辞的科举人才,他们在撰写谥议时,倾向于极力颂扬帝王的功绩,导致谥号实质上成为了歌功颂德的载体。

这种给予谥号的做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或者说形成了一套给以谥号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谥法。谥法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别尊卑,维护等级制度,因此谥号本身是有等级区别的;二是惩恶劝善,即善有美谥、恶有恶谥,通过表彰善行,宣扬恶行,以起到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从而为巩固王朝统治服务。正因为如此,谥法才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谥法针对的不仅是大臣,皇帝、后妃、太子死后也都要拟定谥号。在唐朝专门负责拟定谥号的官员是太常博士,他们主要负责王公以下官员谥号的草拟,至于皇帝、后妃与太子的谥号或由太常寺草拟,或由重要大臣草拟,通常都要召集相关人员共同讨论,最后由在位的皇帝亲自确定。

参考资料

古人的“谥号”是什么.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5-06

谥号的由来.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8

泾博课堂|历史文化常识之古代谥号.搜狐网.2024-05-06

谥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6

从一字定褒贬,到25字花式吹: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怎么越来越长?.天眼新闻.2024-05-06

戴卫红: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的特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05-06

诗不可说丨你所不知道的宋仁宗,官家还是个文艺清新男呢.动静贵州.2024-05-06

泾博课堂|历史文化常识之古代谥号.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8

中国历代谥号.在线新华字典.2024-05-07

浅谈谥号及排序.舆化日報.2024-05-07

方笑一:漫谈武将谥号.正观新闻.2024-05-06

古代帝王谥号为什么越来越长.人民网.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