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
太师是中国古代文华殿大学士,原为高级军事统帅的称谓,是古三公之首。始于商朝帝辛时期,西周铜器铭文中有与太师相关的材料,为辅弼国君之官。秦朝废除这一官位,汉朝再次设置,晋朝为避司马师讳,曾将官名改作“太宰”。晋朝之后恢复官名“太师”。往后朝代沿袭这一官职,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职。“太师”,又指太子太师,是辅导太子的官职。最早与太师相关的记载有《诗经大雅·大明》:“维姜子牙,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尚父即吕尚,以善战被任命为太师之职,既为伐商的最高统帅,又在宫内负有“师保”的责任,为辅弼大臣。
词语释义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历史沿革
太师,中原地区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姬发时,姜子牙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姬奭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姬诵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在周代,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汉西京初不置,刘衎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刘协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因为避姬贵司马师之讳,将太师改置为太宰,司马炎以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而据《唐六典》说法,太师等“师傅之官”在刘欣与汉平帝时列于“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司空)”之上,称为“上公”,之后在北魏(北魏、东魏、西魏)时,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北周时又改称回“三公”,至隋唐又称为“三师”。元史百官志曰“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国王置太师一员。李世民即位,建三公,其拜罢岁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职常缺,而仅置太保一员。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无虚位矣。”明史、清史稿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朝鲜高丽时代亦设有太师,朝鲜王朝改称大师。越南李朝、陈朝亦设有太师官职。
历代太师
中国
商
周
晋
楚
东汉
两晋南梁
无(为司马师避讳改为太宰)
十六国
汉赵:刘景、任𫖮
北魏:车路头(赠)、宗爱、常英、冯熙、冯诞(赠)、元勰、元怀(赠)、元雍、元继、胡国珍(赠)、元继、尔朱荣、元钦(赠)、尔朱代勤(赠)、尔朱新兴(赠)、元肃、高欢、元欣、高欢、高树(赠)、杨椿(赠)、高肇(赠)、元悦(赠)、元谌、高猛(赠)、李延实(赠)、元彧(赠)、元颢(赠)、元徽(赠)
东魏:元谌、元坦、高盛(赠)、胡僧洗(赠)、高干(赠)、高昂(赠)、元暹(赠)、高永乐(赠)、厍狄干、尉景(赠)、孙腾(赠)、胡宁(赠)、娄昭(赠)、元树(赠)
北齐:斛律金、韩轨(赠)、潘乐(赠)、司马子如(赠)、可朱浑元、高演、高淯(赠)、高湜(赠)、高浟、高岳(赠)、段韶、贺拔仁、高湝、高琛(赠)、娄睿、高湝、高润、高长恭(赠)、高凝(赠)
北周:李弼、宇文护、贺兰祥(赠)、于谨(赠)、宇文颢(赠)、宇文导(赠)、尉迟迥、宇文招、宇文贤、宇文赞、杨忠(赠)
唐
郭子仪(赠)
郭谨(检校)
郭从义(检校)
吴
宋
郑绅
郭师禹
张尧佐(赠)
金
元
阿剌不花
阿撒罕
伯忽
按塔出
明
“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太师镇国公总督明朝军事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大庆法王)
清
蒙古
捏坤太师
孛罕
乌林台巴达
脱欢
阿失帖木儿
亦不剌
越南
丁朝
洪献
李朝
梁任文
黎文盛
陈度
牟俞都
李俞都
杜安颐
陈光启
陈德晔
黎初朝
丁列
黎广度
黎辅
莫朝
莫国桢
黎中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