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
北汉(公元951年-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该政权由刘崇建立,都城为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共历四代帝王,国二十九年。
郭威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太原尹刘崇在太原即皇帝位,仍沿用刘承祐年号,国号汉,史称北汉。刘崇即位后与辽朝结盟,自称侄皇帝,改名为刘。此后北汉与辽国共同出兵攻打后周,在晋州和高平之战中相继兵败,后周乘胜追击,北汉所属州县相继投降,后周攻打至太原时因久雨成灾,后周军队疫病流行而退兵,所失州县尽归。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刘旻因病去世,其子刘钧即位。刘钧继位后,继续依附辽国,以父子相称,改年号为“天会”。天会四年(960年)正月后周将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国,史称北宋,同年刘钧联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攻打宋国,兵败,北汉也失去了卫融、卢赞两位功臣,于是刘钧之后越发重用儒者,任命抱腹山人郭无为为相,五台山僧刘继颙为鸿胪卿。刘钧因擅自收留李筠,杀害段常等行为惹怒辽朝,辽国待其日渐冷淡,刘钧忧劳成疾,于天会十二年(968年)病逝,养子刘继恩即位,但不久被乱党杀害,于是养子刘继元继位。北宋趁北汉内乱之时出兵,直逼太原城下,水淹太原,因疫病流行且久攻不下而退兵。广运六年(979年),赵光义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投降,自此后汉灭亡。
北汉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中部和陕北地区一角。北宋多次俘虏北汉人民来削弱北汉力量,北汉投降时仅剩35220户,3000兵。北汉沿用后汉的官制和军事制度。外交上,北汉依附于辽朝,与后周、北宋是敌对关系,经常发生冲突。
国号
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郭威广顺元年(951年)正月五日,郭威正式即皇帝位,即周太祖,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刘崇想要与后周抗衡,企图推翻后周,恢复刘姓汉家政权,于是沿用“汉”号,不改年号。相对中原与南方的政权而言,刘崇的统治区在北方,为了区别于定都广州市的南汉,北汉的刘恕在《十国纪年》中以“北汉”为题,记述其史实。宋朝史学家胡三省也在《通鉴·后周纪一》中写道“《通鉴》书岭南之汉为南汉,河东之汉为北汉”,因此后世将刘崇所立“汉”政权称为“北汉”。又因刘崇在河东称帝,其亦有“东汉”之名。
历史
刘崇建国
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晋时刘知远任河东节度使,刘崇任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建立后汉,任命刘崇担任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市尹。在刘知远南征时刘旻留守北京(即太原) ,镇守河东。
乾元年(948年)二月,刘知远病逝,其子刘承祐继位,即后汉隐帝。因刘承祐年幼,政权落入大臣郭威、史弘肇、杨等人手中。九月,刘崇多次被加封,官至中书令。枢密使郭威执掌政权,刘崇与他素有仇隙,为求自保,刘崇听从节度判官郑的建议停止上交赋税,增加兵丁,修缮兵器装备,充实官仓府库。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起兵,刘承祐被杀害,刘崇也谋划起兵。郭威攻入京城后,后汉的大臣对他并不信服,于是郭威向太后推举刘崇的儿子刘赟为继位人选。当时大臣都看出郭威所说并非出自本意,但是刘崇信以为真,决定罢兵。不久,郭威在军士将官的拥戴下登上皇位,废黜刘为湘阴公。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正月五日,郭威正式即皇帝位,即周太祖,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刘崇派遣使者请求将刘赟返归太原市,当时刘赟已被杀害,同年正月,刘崇在晋阳即皇帝位,仍沿用乾祐年号,国号汉(史称北汉),任命次子刘承钧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命节度副使李存瑰为代州防御使,裨将武安张元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陈光裕为宣徽使,任命节度判官郑珙为中书侍郎、观察判官赵华为户部侍郎。
结辽抗周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二月,刘崇命刘承钧率兵攻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和隰州(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他们进攻多日不能攻克城池,死伤惨重,于是退兵离去。同年四月,刘崇派郑珙上书给辽朝耶律璟耶律璟,自称“侄皇帝”,想像对待叔父一样侍奉他,并请求举行册封典礼。六月,辽穆宗派耶律瑰引耶律述轧等人来主持典礼,册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其妻为皇后。刘崇改名刘旻。不久,辽穆宗被耶律述轧所杀,耶律述律成为新帝,刘旻又派遣使臣祝贺,以侍奉叔父之礼对待他,请求耶律述律出兵攻打晋州。
九月,刘旻率领两万兵马与辽国的五万兵马会和,从阴地关(今灵石县南关)攻打晋州,被枢密使王峻击溃。当年天降大雪,北汉的军队又冷又饿,最终死伤过半。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二月,刘崇派遣三千军队进犯府州,被防御使折德扆击败收编。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郭威驾崩,李克用柴荣即皇帝位,即后周世宗。北汉主刘旻听说这个消息后十分欣喜,再次派遣使者向辽朝借兵。二月,刘旻率兵三万与辽国军队会合攻打潞州区。三月,周世宗率军亲征与刘旻在高平市(今属山西省)展开激战,最终北汉军队溃败而逃。四月,在后周的进攻下,北汉的州、县相继投降,但因久雨成灾,后周军队疫病流行而退兵。十一月,刘旻因病去世,刘钧派遣使者向辽国报丧,自称“石敬瑭”,辽国派骠骑将军、知内侍省事刘承训册封刘承钧为帝,改名为刘钧,是为北汉睿宗。
固守一隅
刘钧继位后,勤政爱民,礼贤下士,境内略为安定。乾祐九年(956年)刘钧改乾祐十年为天会元年。天会元年(957年)正月,刘钧大赦境内,任命养子刘继恩为太原尹,以翰林学士卫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段常为枢密使,侍卫都指挥使蔚进掌亲军。十月,汉麟州刺史杨重训投降后周。十一月,辽侍中崔勋与北汉李存瑰率兵会师联合伐周,兵至潞州而返,随后后北汉的州县相继被后周攻陷。天会二年(958年)正月,北汉在潞州被后周军队打败。六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攻破石会关,连夺六寨,之后后周李谦溥攻占领北汉孝义(今属山西省)。天会三年(959年)五月,后周军队攻陷瀛、莫二州,之后李重进在百井杀死北汉两千军士。六月,李筠攻占北汉辽州(今山西省左权县),后周杨廷璋攻陷北汉十三个堡寨。
天会四年(960年)正月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国,史称北宋,赵匡即为宋太祖。四月,李筠起兵反宋,派遣将领向北汉称臣并向刘钧表明不要用辽军,刘钧听取了李筠的要求,独自带兵接应李筠。五月,宋朝石守信打败李筠,李筠败走泽州(今晋城市),六月,泽州沦陷,李筠被杀,卫融被抓。随后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带着潞州区降宋。失去卫融后,刘钧更看重文人,于是任命抱腹山人郭无为为相。之后宋朝军队时长侵扰北汉军队,九月,宋昭义节度使李继勋率师入北汉界,烧平遥县,虏获大批北汉民众,许多北汉百姓降宋。
天会七年(963年)宿卫殿直行首王隐、刘绍、赵鸾等人发动叛乱,此事牵连到段常,段常被缢杀。八月,北汉昔阳县(今山西省昔阳县)沦陷归宋。之后辽因为刘钧擅自收留李筠,杀害段常等行为迁怒北汉,不再如往常对待北汉,刘钧待辽更加恭谨,不断以厚礼相送,然而北汉地域狭小,物产不丰,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刘钧于是请五台山僧、留守光之子继颙为鸿胪卿。继颙在五台山养马,开采矿山,缓解了北汉的财政。天会八年(964年),宋朝派李继勋等人攻打辽(今山西省左权县)、石(今山西省吕梁市)二州,北汉大败。此后赵匡胤曾劝降刘钧,刘钧表明只想保存汉室之地,于是宋太祖停止向北汉大规模发兵,但是北汉石盆、鸿唐、偏城、乌玉四个寨主陆续降宋。
负隅顽抗
天会十二年(968年)七月,刘钧去世,养子刘继恩告知辽朝后继位。九月,供奉官侯霸荣趁刘继恩醉酒之际将其杀害,郭无为将霸荣及其党羽杀害,扶持刘钧养子刘继元继位。宋太祖听说刘钧去世,派昭义节度使李继勋进攻北汉,大军机抢夺汾河桥,逼近太原市城下。十一月,辽国援兵至,李继勋退兵,北汉乘胜得到晋(今山西省临汾市)、(今山西省新绛县)二州。天会十三年(969年)三月,赵匡胤亲征北汉,命人水淹太原,郭无为劝刘继元投降被杀。宋军围城数月,五月辽派人来援,而宋军因下雨连绵,疫病横行,于是宋太祖宣布退兵。此后,宋朝不时侵扰北汉,逼迫北汉民户南迁来达到削弱北汉的目的。
广运三年(976年)八月,宋侍卫都指挥使党进等人率大军攻入太原城下,掳走北汉民户多人。十月,宋太祖去世,晋王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宋军皆退。
为宋所灭
广运五年(978年),宋太宗收复吴越后,决心消灭北汉。广运六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任命潘美为主帅,北汉向辽朝求援,三月宋将郭进在石岭关南(今山西忻县南)击溃辽军,并斩断了北汉与辽的交通。四月,宋军围攻太原,刘继元本想死守,但是在老臣马峰的劝说下,刘继元在太平兴国四年五月五日(979年6月2日)投降,至此北汉灭亡。
疆域
领土变迁
乾祐四年(951年)正月,刘崇在晋阳(今太原市区)即皇帝位建立北汉,北汉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省中部和陕北地区一角,然其具体州县,史书中有细微差别。据《资治通鉴》记载,北汉的疆域包括并、汾、忻、代、岚、宪、隆、蔚、沁、辽、麟、石十二州,但清代吴任臣所作的《十国春秋》记载,北汉包含并、汾、忻、代、岚、宪、隆、沁、辽、麟、石十一州。吴任臣考证后言明蔚州被后晋割让给了辽朝,隆州是北汉建立后所设的州,故而学者李晓杰认为北汉建立之初只有十州之地。
北汉乾祐六年(953年)正月,北汉麟州降后周,之后在乾祐七年(954年)四月始,北汉的州县相继投降后周,但不久后周因暴雨退兵,麟州和其他州县重归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十月,麟州投降后周,天会三年(959年)六月,辽州被后周攻陷,随后北汉与后周战争频繁,州县多旋失旋得,归属不定,但基本维持了建国时的规模。
行政区划
据史料记载北汉时期曾置数州,除下文所提及的州县,还有隆州、卫州、耀州区,但因史料不详,不计入辖区范围。
人口
北汉是五代十国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权,北宋与北汉向来不和,用俘虏北汉人民的方法来削弱北汉力量。天会六年(962年)三月,北宋迁北汉降民于邢(今邢台市)、洛(今永年东)二州;四月,迁走北汉军民470人;天会九年(965年)三月,北汉罗侯、松谷两寨 700余人降宋,之后又有多批北汉军人降宋。北宋开宝(969年)二年,赵匡胤接受薛化光的建议开始在战争中将北汉人民大量迁徙。闰五月,北汉数万口被迁到山东省、河南省,开宝五年(972年)十二月,北汉2248户人降宋;开宝九年,北汉48000多口人被迁到黄河、洛阳市之间。北宋对北汉的移民政策使北汉人口数量剧减,北汉全境降宋时,北汉剩35220户,3000兵。根据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北汉约有26.5 万余户,《太平寰宇记》记载的赵光义赵光义即位前两年只有不到8万户,学者吴松弟推测在赵匡胤、宋太宗两朝外迁的北汉移民大约有二三十万人。
政治
北汉立国之初刘旻沿用乾祐年号,官制也沿用后汉,任命节度判官郑珙为中书侍郎、观察判官赵华为户部侍郎,相当于宰相之职,任命次子刘钧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市尹,命节度副使李存瑰为代州防御使,裨将武安张元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陈光裕为宣徽使。刘钧继位后改乾祐十年为天会元年。天会元年(957年)正月,刘钧任命养子刘继恩为太原市尹,以翰林学士卫融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段常为枢密使,侍卫都指挥使蔚进掌亲军。
军事
北汉是由藩镇直接转变成王国的政权,刘崇建立北汉后实行后汉军事制度,任命次子刘钧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原尹,命节度副使李存瑰为代州防御使,裨将武安张元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陈光裕为宣徽使,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为最高统兵官,由亲王兼任。北汉的侍卫亲军分为侍卫马军和侍卫步军,各以都指挥使为帅。北汉的侍卫亲军包括拱卫、散指挥、殿直、捉生等军。此外北汉将境内的吐浑部落编军,由吐浑首领担任将领。另外北汉还设有乡兵。
经济
北汉地狭产薄,但为了寻求辽国援助,北汉每年需向辽国进贡钱十万贯,还进贡衣、马、药、兵甲等物,此外北汉与后周、北宋频繁交战,战费支出不小,北汉财政沉重。于是刘崇称帝后“祭祀祖略如家人礼,不建聂氏宗祠,月俸宰相百缗,节度使三十缗,其令薄有资给”来节省开支,北汉经济以重农为主导,赋役繁重,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刘钧请五台山僧刘继颙为鸿胪卿。刘继颙讲经积聚财物为国所用,捕获五台山的马匹献给北汉,还在柏谷冶炼矿银供国用。此外北汉还向辽国请求援助。
外交
北汉与辽国
北汉建国后,刘旻自知身单力薄,于是遣使于辽国谋求结盟,两国约定为父子之国,北汉与后周进行的晋州、高平之战均有辽国军队协助,而刘旻也尽力讨好辽国,遇事必禀之大辽;刘钧即位后施行的内外举措引起辽国不满,辽派遣使者责骂北汉,刘钧虽侍奉辽国愈发恭谨,辽国待北汉却更加冷漠,两国关系陷入低谷;刘继元即位后,同年耶律贤即位,两国关系开始改善,辽国对北汉示好的同时不忘敲打和警告,之后对北汉态度愈发强硬。
北汉与中原政权
北汉与中原的后周、北宋一直处于敌对关系。北汉太祖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而郭威郭威取后汉而代之,还杀害了刘崇的儿子刘赟,刘崇建立北汉后即发兵攻打后周,两国曾多次发生军事冲突。天会四年(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国,宋国与北汉多次发生冲突,北宋还曾攻打到北汉的太原市,广运五年(978年),赵光义攻打北汉,北汉灭。
北汉与党项
北汉建立后,夏州党项同时向后周和北汉表示臣服,周旋于两者之间;府州党项则完全倒向后周,与北汉对立。北宋建立后,夏州党项与其交好,在宋朝攻打北汉时予以援助,但并未与北汉直接发生军事冲突,而府州党项帮助北宋攻打北汉,为北宋出谋划策,充当先锋军。
世系
遗址
山西镇国寺
山西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创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清嘉靖时重修镇国寺中的万佛寺,万佛殿中共有塑像14尊,除观音、善财、龙女3尊塑像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11尊是中国仅存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塑像。镇国寺与平遥县古城、双林寺合称“平遥三宝”。
《新建天龙寺千佛楼碑铭并序》碑
《大汉英武皇帝 新建天龙寺千佛楼之碑铭并序》碑是北汉广运二年(975年)英武皇帝刘继元命中书待郎平章事李恽撰文,翰林书令史刘守清书,翰林书令史王廷誉篆额所作,该碑高200厘米、宽95厘米、厚30厘米(碑额已失),碑文为行书,凡25行,满行70-72字不等,通碑约1700个字。此碑记录了了北汉睿宗刘承均、英武皇帝刘继元在位期间营建天龙寺千佛楼之事。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第七十·东汉世家第十.识典古籍.2023-11-06
北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5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五·僭伪列传第二.[宋] 薛居正.2023-11-06
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识典古籍.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