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史弥远

史弥远

史弥远(1164年-1233年),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明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南宋中期权臣。出生于四明史氏家族,其父为南宋重臣史浩

史弥远于淳熙六年(1179年)补承事郎,并于两年后的试中获第一名。淳熙十四年(1187年),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绍熙三年(1192年),史弥远累迁至太常寺主簿,因父去世而回乡守丧。庆元二年(1196年),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此后数年,史弥远先后任太常丞、刑部郎官、秘书少监等职位。开禧三年(1207年)十月,史弥远等诛杀韩侂胄,因功任礼部尚书,此后又获封伯爵,同知枢密院事,任太子赵询的宾客。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升枢密院事,任右丞相兼任太子少傅。同金朝讲和,约定输送岁币。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回乡守丧。次年,回朝重新任职。嘉定八年(1215年),史弥远向金国试探减少岁币,但不被允许,此后他以漕渠干涸为由拒绝输送岁币。嘉定十年(1217年)金国攻宋,史弥远起初不想同金国发生战争,但国内主战势力迫使史弥远改变想法。史弥远在任命将领展开攻势,召抚金国国内反抗势力,并企图联合蒙古夹击金国。嘉定十七年(1217年)宋宁宗去世,史弥远扶持赵昀继位,是为宋理宗,他因拥立之功被封徐辉祖。此后史弥远先后历任少师、太傅、太师等职位,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因病逝世,宋理宗追封卫王,谥号“忠献”。

史弥远执政期间,对金朝采取缓和的政策,只招抚金国国内的“忠义军”,直至双方关系破裂,他才对金国采取一系列攻击措施。对内史弥远为理学人士平反并追封,选拔贤良治理国家,同时也排斥异己,培植势力。平定内部叛乱势力,发行新会子,充实国家府库,后因滥发会子导致物价上涨,民意沸腾。赵昀对史弥远有一个很高的评价,称赞他“公忠运,定策元勋”。而元代文人方回则认为应当将史弥远“发棺戮尸,播告天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史弥远,字同叔,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父亲是南宋越王史浩。祖籍溧阳市(今江苏常州阳市),其祖先史惟则宦游到宁波市,从此便定居此处。

淳熙六年(1179年),史弥远补承事郎,两年后调任宣义郎,在铨试中获得第一名,调往建康府粮料院,担任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淳熙十四年(1187年),史弥远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绍熙元年(1190年),他被授大理司直的职位,次年迁太社令。绍熙三年(1192年),史弥远任太常寺主簿,他以侍奉父亲为由,向朝廷请求祠观的官职,朝廷答应他的请求,让他主管冲佑观。不久后史浩去世,史弥远为其守丧。庆元二年(1196年),守丧结束,史弥远重新担任大理司直,不久后改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百官轮流上奏时,他请求表彰廉洁官员,奖赏举荐贤能的人,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丞相京镗听到这些话后,让左右之人全都退下,他称赞史弥远将来的成就会在他之上,希望以后他能照拂一下他的家族。庆元四年(1198年),史弥远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升任太常丞,又兼任工部郎官,后改为刑部郎官。庆元六年(1200年),朝廷授予史弥远宗正丞的职位,他则表示希望能派他到地方任职,朝廷允诺他的请求,将他派到池州市知州嘉泰四年(1204年),史弥远担任浙西道的常平官,负责调节谷价。开禧元年(1205年),史弥远升任司封郎,并负责国史编修工作,此后又升秘书少监等职务。次年,史弥远前往资善堂兼任直讲的职务。

谋诛权相

时任宰相韩侂胄提出北伐的战略,企图通过这种方式稳固自己的地位。北伐失败后,朝廷召百官讨论这件事,史弥远上奏,反对北伐的战略,提出应当整顿边防,休养生息,待国力强大后,再图谋北伐之事。史弥远的门客看到这封奏章后,告知他可能会得罪韩胄,给家人带来灾祸。史弥远表示,自己只求利国,而不在意什么得罪人。不久后朝廷封史弥远为鄞县男爵,并让他兼任刑部侍郎。

南宋政权的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向金朝求和的请求又不被同意,因此朝中内外都十分恐惧,众人都因为畏惧韩侂胄的权势而不敢直言。史弥远上奏诉说情况的紧急,皇子赵询知道后将奏章递交给赵扩,史弥远等人被罢免官职。开禧三年(1207年)十月,杨艳兄弟杨次山联络史弥远,表示自己有密旨,请他一起除韩侂胄。史弥远联络钱象祖李壁等大臣,李壁认为谋划之时拖久了容易发生泄密的事情,便让主管殿前司公事的夏震做好准备。同月乙亥日,韩侂胄入朝,走到太庙前被拦住,随后被拉到玉津园侧杀死。史弥远等将这件事告诉宋宁宗,宋宁宗开始并不相信,直到确认事情的真伪后,才下诏曝尸韩侂胄。此后史弥远兼任礼部侍郎,并担任着修国史和实录的职位。

赵扩召史弥远去延和殿奏对,并打算任命他为签书枢密院事,史弥远对这项任命予以推辞。宋宁宗则将他任命为礼部尚书,并让他继续负责国史和实录的修撰。金朝因为南宋求和,将大散关、隔牙关、州交换给南宋。史弥远上奏表示,北部边疆缺钱少粮,应当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将帅,让其加紧储备训练士兵。宋宁宗听后,将史弥远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封伯爵,并让他担任太子赵询太子宾客

得掌大权

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升知枢密院事,任丞相兼任太子少傅,爵位升至开国公。他利用太子赵询以及御史中丞章良能排除异己,培植势力,先后使得卫泾钱象祖等人被罢免。同年,史弥远同金国议和,约定向金国输送30万岁币,外加300万犒军银,史称嘉定和议。这一年史弥远的母亲去世,他返回家乡办理丧事。赵询则请求赐予史弥远宅邸,方便他为母守丧。次年,因使者催促紧急,史弥远返回朝中任职,重新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兼太子少师。朝中许多人都对议和之事不满,将领罗日愿联合杨明等人一起发动兵变,企图诛杀史弥远。但事情泄露,遭到诛杀。

嘉定四年(1211年),服丧期满,史弥远被正式启用,他替赵汝愚雪冤,迎回在金朝的归正人和元老,并为伪学党人平反。嘉定八年(1215年),史弥远派遣丁等前往金国参加寿诞,并借机请求减少岁币,但金国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史弥远知晓后,以漕渠干涸为理由,拒绝再向金国输送岁币。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国南下攻宋。史弥远主张和平处理,向金国谋求议和。但南宋国内出现许多主战的思想,其中“三学生运动”影响最大。史弥远面对朝中压力,只得退步,在边境上展开一系列攻势。任命贾涉为淮东制置副使,负责“内控归附,外接夷虏”。招抚金朝山东省一带的反抗势力,并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让京湖、四川省等地区军队发动对金国攻击。此后更是同蒙古联系,希望双方一起攻击金国。嘉定十四年(1221年),朝廷嘉奖他的功劳,赐予他家庙祭器。这一年殿前司军官华岳因不满史弥远,企图谋杀他,但事情泄露被诛杀。

拥立新帝

赵扩因无子,收宗室赵贵和为养子,立为继承人。史弥远送善琴的美人给赵,并厚待美人一家。美人感激史弥远,将赵竑的一举一动都告知他。美人知书达理性情狡谐,甚受赵竑喜爱。某次,赵竑指着海南省崖州区(今海南一带)对美人说,以后他得志就要把史弥远送到这,不然就是流放到新兴县(今广东新兴县)或恩州(今广东恩平)。史弥远知道后十分恐惧,曾数次赠送珍宝讨好赵竑,但赵竑将这些东西全都摔在地上。见状,史弥远更加忧虑。史弥远请园光子学录郑清之教导赵昀,并打算扶持他为继承人。史弥远暗中在赵扩身旁中伤赵贵和,使他被废。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去世,史弥远让郑清只通知赵,表示自己将扶持他为新君。他派遣使者请赵昀入宫,并亲自扶他到灵柩前行礼。之后才召赵竑前来,并告知禁卫,赵竑每次经过一座宫门时,都阻拦他的侍卫一次。赵竑到达后,史弥远也带他前去灵柩前行礼,并让将领夏震盯着他。宣诏时,史弥远哄骗赵竑站在旧日的班次,宣布诏书后,赵竑又被强迫下拜,承认赵昀的即位。

因拥立之功,史弥远被任命为太师,进封魏国公,对于这样的殊荣,他六次拒绝,并请求让自己回归故里,宋理宗答应他的请求。宝庆元年(1225年),潘壬等人反叛,谋立赵贵和为主,事情失败后,史弥远派余天锡逼迫赵竑自杀,爵位被降为巴陵县公。大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胡梦昱等人常为赵竑遭遇上奏,史弥远将这些人全部驱逐出朝廷。

权倾朝野

宝庆二年(1226年),史弥远被任命为少师,并获得玉带的赏赐。他劝说赵昀恭敬地侍奉太后,以此回报四方的拥护。绍定元年,朝廷任命史弥远为太傅,他先后推辞八次。当年夏天,史弥远因患病,而请求回乡,宋理宗不许。之后首都中出现灾祸,他五次上书请求辞职,宋理宗只将其降为奉化郡公,而没有同意他辞职的要求。绍定五年(1232年),史弥远的爵位再次被恢复。次年,朝廷任命史弥远为太师,他三次上奏推辞,请求取消这项命令,但是不被允许。

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重请求辞官,但皇帝不许,并先后任命他为太傅、太师等职位,并加封为会稽郡王。不久后,史弥远去世,朝廷追赠他中书令职,追封卫王,谥号“忠献”,并拿出绢银五千匹充作丧礼费用。葬礼结束后,朝廷派遣礼官在都城门外设筵祭奠,并赐史弥远出殡时用的旗帜、佩玉、黝纁。

施政举措

对外

先缓后战

史弥远执政期间,不轻启战事,同周边政权和民族都维持一个较好的关系,使国家相对稳定。开禧北伐后,金宋两国签订“嘉定和议”,两国关系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且岁币增加至30万,另加300万犒军银,相比于之前的隆兴和议,此次和议的屈辱性和岁币金额更大。后南宋金朝输送岁币,双方关系趋于和平。此后,金国因不敌蒙古,而打算取南宋。假借不贡岁币为由,率军南下攻击南宋。史弥远指挥军队应对,他在东部地区积极招纳忠义军,利用他们经营山东省河北省,在西部则联合西夏共同出兵,同时试图联络蒙古一起夹击金国。此外,史弥远等朝廷官员同意金元帅张林以及严实等人的归附,而且增放忠义军粮饷,还不断给李全等忠义军将领加官进爵。史弥远利用这些外部势力来达到自身攻金的目的。

扶持忠义

史弥远执政期间,他通过支持金朝领内的地方势力来削弱金国。山东民众因不满金国统治,而聚集在一起,反对金国。史弥远派应纯之同这些人联系,并赐予他们“忠义军”的名号,给予钱粮。这些人收受南宋的钱粮,同金国军队作战。其中被授京东路总管的李全,在两年的时间内从金国手中夺取山东省及部分河南省地区。此后屯驻楚州时,更是使“金人不敢窥淮东者六七年”。

对内

独揽相权

史弥远为独揽相权,不断与反对派争斗。其在联合杨次山除去韩侂胄后,那些曾依附韩侂胄的人多数遭到免官罢职或者处死,而史弥远、卫泾钱象祖等参与政变的人逐渐升迁。后史弥远因与内廷杨皇后及太子赵询关系紧密,逐渐从与卫泾、钱象祖的斗争中胜出。当初参知政事卫泾企图联络赵扩、杨皇后请求罢免史弥远,后被赵询得知并告知史弥远,其便让御史中丞章良能弹劾卫泾,后嘉定元年(1208年)六月,卫泾被罢免外任。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史弥远在担任丞相后,次月史弥远因丁母忧而离开朝廷。但太子赵询在史弥远离开临安五天后便上请宁宗召回史弥远,而且章良能也继续弹劾钱象祖,后钱象祖于十二月一日罢相,自此史弥远成为南宋唯一的宰相。

崇尚理学

史弥远执政期间,尊崇理学,积极地为庆元党禁中受到迫害的理学人士平反。嘉定元年,追赠赵汝愚,次年追赠朱熹,此后又追赠彭龟年张栻周敦颐张载等人。史弥远通过对理学人士的平反追赠,重拾理学在社会上的地位。为后来理学的昌盛,奠定基础。

选贤与能

史弥远执政期间,他提拔人才同自己一起执政,如钱象祖、雷孝友娄机郑昭先曾从龙任希夷俞应符等人,这些人有的以文辞精博著称,有的风义凛然,有的好学精苦。这些人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史弥远并没有大肆提拔自己的同乡。赵善湘同史弥远是亲家,周铸是他的好友,史弥茂是他的哥哥,夏周篆是他的外甥,但这些人到史弥远去世后都没有很高的地位。

休养生息

史弥远掌权期间,施行“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发展国内生产,健全宽恤制度,推行利民政策,恢复国家的实力。

平定内部

宝庆元年(1225年)二月,李全在楚州发动兵败。史弥远因担心激起其他兵变,便采取柔和政策,升李全为少保,并派徐晞稷前往安抚。忠义军将领彭义斌不满其行为,率领军队攻击李全,迫使其重新归附南宋。此后李全部再次在滁州发动兵变,史弥远让姚前往安抚。宝庆三年(1227年),李全投降蒙古。绍定三年(1230年)十一月,李全率军攻打扬州市,史弥远依然采取缓和态度,提出给李全增加一万五千人份额的军粮,劝他退回楚州。此后宋军见李全继续造反,便抽调军队讨伐他。绍定四年(1231年),李全兵败而死,其残部或被剿灭或投降金朝。为解决江淮湘赣等地的盗匪问题,采取只诛杀首恶,其余不问的策略,使得这些地区的匪患问题都被妥善处理。

滥发货币

史弥远为扩充府库,大量印发新会子,而以黄金、白银及铜钱兑换,只让民众用旧会子换新会子。官方购买物资、官员的俸禄、州郡的开支都用会子结算,这样的行为使得旧会子折价一半。物价也随之攀升,民众对此十分不满,先后在福建省江西省等地爆发起义。

相关评价

赵昀对史弥远有一个很高的评价,称赞他“公忠翊运,定策元勋”。

元代文人方回则十分痛恨史弥远,认为应当将史弥远“发棺戮尸,播告天下”。

明代文人王洙在《宋史质》中,评价史弥远“图定策之功,解新恩之厄,变易储位,废济王而弑之,是贱害贵也”,他对史弥远的功绩予以肯定,但对他废杀济王的行为予以驳斥。

明代文人柯维骐在《宋史新编》中,称赞史弥远“及其所为,时颇称治”,但也评价史弥远是一位权臣。

明代文人崔铣评价史弥远“史弥远 首恶也”,认为正是史弥远的废立行为,是导致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代文人王鏊评价史弥远“权势赫奕,废君立君比迹伊霍”,并认为他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行为,同“韩侂胄”一样。

明末清初文人王夫之评价史弥远“自利之私与利国之情,交萦于衷”,但他的自私之心超过利国之心,因此他算是个小人。

清代文人彭孙贻《茗香堂史论》中,评价史弥远“背君命、私废立、乱常干纪直”,将他同汉代的权臣梁冀隋朝的杨素相比较。

清代文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评价史弥远“威甚于京、桧,且有废立大罪,而不预奸臣之列”,认为他的权势远超蔡京秦桧

清代文人华希闵在《延绿阁集》中,称赞史弥远“恤忠良,起废籍,正诬史,一时相业”,但对他废立君主的行为也予以批评。

清代文人赵翼评价史弥远“弥远则肆毒于善类者较轻,遂无訾之者”,认为他同秦桧相比,过错较轻,故没有很多非议。

学者郑国画评价史弥远“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处事原则似乎是不够人情,且不符合社会既定的道德标准”,但史弥远作为一个拥有实际处理国家能力的宰相来说,他对南宋后期所做的贡献应给予肯定。

学者李超评价史弥远“虽然擅长权谋,且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南宋的安全与稳定。但他在执政的二十余年间,南宋国力始终未得到明显增强”。这也导致后期史弥远逝世后,南宋没有实力去应对蒙古的威胁。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独坐未食

史浩曾携带史弥远、史弥坚去寺庙游玩。史浩故意将午餐时间拖延,一直到下午的申时三人都不曾进食。这时候的史弥远“独凝坐,绝怒色”,对不吃东西这件事,史弥远没有什么不满。史浩看到他的表现后,对他十分赞赏。

养鹰勿饱

宋军攻克淮安市盱眙县,斩杀李全。战后论功行赏时,将领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提拔,有人将这些想法告知史弥远。史弥远则表示,统率将领就像养鹰一样,不能让他们吃得太饱,如果吃饱就会飞走,并列举赵匡胤曹彬的故事为例。表明现在边境常有战事发生,如果现在就满足将领们升官的想法,那后面他们可能就不会出全力。

三凶四木

史弥远执政朝政,依靠的是梁成大、莫泽、李知孝等人。其中梁、莫、李三人被称之为“三凶”,而薛极、胡、聂子述、赵汝述四人因名字中带有木字,被人们称之“四木”。史弥远通过这些人,打压异己,维持势力。

巧迁墓址

史弥远晚年时,想为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当做坟墓。几经挑选,最终勘定阿育王寺。当地僧人不想拆除阿育王寺,便推一位叫做师范的和尚前往杭州市。师范在杭州各处张贴打油诗,诗中内容表明阿育王寺有天子气,史弥远选定此处为墓,或许是有不臣之心。民众见后,纷纷产生议论。赵昀见后询问史弥远,史弥远表示自己选定的墓在东钱湖大慈山上,不是外面传言说的那样。

转世传说

史浩天童寺住持宏智正觉交往数十年,二人关系十分好。某次二人聊天时,史浩问宏智正觉二人相较来说,谁的生活更好一些。正觉表示,史浩更好一些,话后他发现自己的话中内含羡慕之心,便开始自省。数年后,史浩去天童寺,看到正觉进入堂中,却没有见到他来招待自己。因此他派遣随从前往寻找正觉,发觉他已经圆寂。史浩随后便返回家中,得知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小孩子,因感觉他是正觉的转世,便取名弥远。

观音佛缘

史弥远同好友程休甫一起去普陀山游玩,二人前往潮音洞,一个传说中有观世音显灵的地方。二人在此探索许久,却没能发现什么神迹。此后他经僧人提点,再次前往潮音洞,在哪里见到观音菩萨。当年晚上,一位高僧前来会见史弥远,告知他将官至太师,并劝他应当阻止皇帝用兵。话罢,高僧便消失不见,史弥远认为这是观音的化身。

相关建筑

史弥远墓

史弥远之墓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大慈山一带,属家族墓地,周围有其父兄及子嗣的墓葬。史弥远墓在20世纪50年代被改建为多种建筑,因此现在只能见到一些修复后的石像。

史氏宗祠

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有一个下水西村,村中的史姓民众同史弥远为同一宗族。村中建有一座史氏宗祠,挂着史弥远父子及其他先人的画像。聂氏宗祠周围还有德行桥、故里碑、八行桥等建筑。

相关形象

戏曲形象

史弥远因其行为不当,常被人编到滑稽戏当中,戏曲中的史弥远都是被嘲谑的对象,常被人指责任人唯亲。

文人周密的《齐东物语》中,记载蜀优嘲讽史弥远的故事,他们编排孔门弟子的故事,嘲讽史弥远任人唯亲,书中“汝之不改宜也,何不钻弥远乎”一句,讥讽意味十足。

的《》中,记载一个伶人嘲讽史弥远的故事。史弥远得势的时候,在家里召开宴会,请来伶人表演。伶人念诗“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身旁的另一伶人则表示“非也,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四明是的称谓之一,此话是嘲讽史弥远任人唯亲。史弥远听到这些话后,便再也不请伶人表演杂剧。

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一则关于伶人在宫宴中嘲讽史弥远的故事。伶人用钻子钻石头,但一直没能钻开,便叹息道“钻之弥坚”。而另外一个伶人在旁边讥讽道“汝不去钻弥远,却来钻弥坚,可知道钻不入也”。席间的人听到这话,都感到惊讶,次日史弥远就派人将伶人驱赶走。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寻宋︱宁波史弥远墓:隧道之碑未立,朕甚悯焉.澎湃新闻.2023-06-20

下水西村:昔日宰相故里 今日休闲胜地.宁波市人民政府.2023-11-23

射雕英雄传.豆瓣.2023-11-21

造王者.豆瓣.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