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关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汉渝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因大散岭而得名,自古为“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散关与武关、函谷关、萧关并称渭河平原四关。大散关设于战国末期,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楚汉战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攻张鲁亦经过此地;《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也是在这里。而在南宋时期,大散关更是作为南宋与金朝的边界,完颜宗弼曾率十万大军攻打大散关,南宋大将吴玠、吴璘仅以2000精兵大败十万金军。明朝末年,大散关被弃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进军大西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吕振羽盘踞大散关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大散关主要景点有营寨山门、二层敌楼、老子庙、烽火台、斯飞阁、大宋食府、散关博物馆等。大散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宝鸡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名称由来
关于大散关的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人得名,这人便是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此人因救出西伯周文王有功,西周建立后被分封到如今大散关一带建立散国,从而这里的关隘自然是散国关隘,简称散关。二是因形得名。大散关横跨秦岭南北,从最北端至南端,逶迤80余里,分散着不同时期建立的关口多处,其跨度之大、分布之散为中国之最,故名“大散关”。
历史沿革
大散关设于战国末期,秦灭亡后,项羽把刘邦封为汉王统治汉中市和巴蜀,刘邦听从大将韩信的建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大散关杀出秦岭攻克渭河平原,然后东出函谷关,楚汉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东汉初年,刘秀命令汉军从大散关进兵四川省,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东汉末年,曹操在潼关战役中声东击西,击败韩遂马超联军,乘势从大散关直取汉中,消灭了割据在那里的张鲁。曹操在汉中的胜利威胁到了刚刚夺取四川的刘备,刘备尽发蜀军北上迎战。为了争夺汉中,曹刘血战三年,刘备的大将黄忠在定军山、赵云在汉江之滨连续取得胜利,失利的曹军被迫退出汉中,重兵扼守大散关。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突然袭击大散关,然后兵围宝鸡市,攻城失利后从原路撤军。
安史之乱中,唐朝守军在潼关一触即溃,李隆基仓皇逃往四川省,他们从大散关入秦岭经过陈仓道和金牛道到达成都市。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占据中原后,对割据四川的前蜀政权展开攻势,后唐军队从大散关进军,前蜀朝政腐败,边防懈怠,兵无斗志,在成都的城头举起了白旗。北宋初年,赵匡胤发兵6万,兵分两路进攻割据四川的地方政权--后蜀。宋兵东路军逆长江而上,北路军则从大散关南下,两路大军很快会师,成都城头又一次举起了白旗。
南宋初年,宋军在富平战役中失利,大散关成为宋金战争西部战场的关键。为了取这一人川门户,宋金双方在这里进行了长达100余年的拉锯战。宋军在此囤积重兵,屡挫强敌,大散关成为阻挡金兵南下四川省的铜墙铁壁。爱国诗人陆游中年时投笔从戎,作为将军幕僚在大散关战场驻扎将近一年。金朝末年、蒙古骑兵屡次想从渭河平原杀出潼关县却始终无法成功。后来,蒙古军想到了成吉思汗"借道伐金"的策略,不顾和南宋之间的约定,强行夺取大散关,"借道"于宋,攻打金国。元代诗人郝经"突骑一夜过散关"(《三峰山行》)的诗句写的就是这件事。在进入汉中盆地后,蒙古兵锋东向,从秦岭南麓绕过了潼关,直逼金国首都开封市,驻守潼关的金军匆忙之中千里赴援,在三峰山一战中全军覆没,金朝灭亡进入了倒计时。元朝末年,明玉珍割据四川省称帝,以重庆市为国都建立了一个小朝廷--夏。朱元璋平定北方后,将用兵四川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朱元璋照搬了赵匡胤的战略部署,东路、北路两箭齐发,最后东路军攻占重庆,北路军从大散关南下攻克成都市,明玉珍的继承人明升投降。
明朝末年,大散关被弃用。民国时期,联系陕西省和四川的现代化道路汉渝公路开始修建。1949年,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主力进军大西北,第一野战军的第十八兵团由贺龙指挥,从宝鸡市出发,经过大散关,沿着川陕公路进入陕南,然后兵分三路,进军川北。第十八兵团的进攻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而南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千里迂回后北上,两军对敌人进行南北夹击,这就是成都战役。这一战将蒋介石凭借大西南负隅顽抗的美梦击得粉碎,为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送上了一份贺礼。
建筑形制
大散关整个关城布局为方形,周长5千米,城高10余米,城墙为砖包土结构,厚达7米,东墙顶宽近14米,非常宽阔。整个防御体系由关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县、威远城和宁海城成七大城堡构成,威武雄壮。大散关关城设有四门,门上各有箭楼,同时还有水门,用来倾泻城中积水。关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平时用来蓄水,战时用来防敌。关城东城墙上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与关城楼形成五楼鼎立之势,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汉渝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大散关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当山川之会处,扼西南西北交通之要道,亦称为崤谷。
地势地貌
大散关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其扼南北交通,自古为“川陕咽喉”,所谓“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渭河平原”,是秦岭西部往来的重要门户。
水文
大散关地界的水也分了流向。岭南水往南走,成为嘉陵江的源头;岭北水往北流,由清姜河流出10多公里后最终汇入渭河。
主要景点
大散关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内设秦岭战役纪念馆,涵盖了秦岭战役的历史介绍、人物介绍、地形介绍、作战地图、历史影响等内容。大散关主要景点有营寨山门、二层敌楼、老子庙、烽火台、斯飞阁、大宋食府、散关博物馆、上山步道、龙井,并重塑吴珍、吴琐、苏轼、陆游像祠等。
所获荣誉
相关文献
东汉末曹操《秋胡行·晨上散关山》写道:“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艾萨克·牛顿不起,车堕谷间”,以慷慨悲凉的笔调,写出了翻越大散关的艰难。唐朝陈子昂的《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突出了大散关作为入蜀门户的重要性。
王维的“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则对大散岭一带的景色作了立体画一样的呈现。唐朝另一位诗人罗邺的《大散岭》写道:“过往长逢日色稀,雪花如掌扑行衣。岭头却望人来处,特地身疑是鸟飞”,将大散岭冬日的萧瑟和登临后的畅想写得很传神。
苏轼的《题宝鸡县斯飞阁》:“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将大散关的雄伟壮观写得潇洒灵动。
纵观历来写大散关的诗词,还有陆游的: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资料
避暑游推荐:搭乘宝兰高铁 一路向西看美丽风景.洛阳网新闻中心.2025-01-07
陆游笔下的“铁马秋风大散关”,是个什么关?|寻路蜀道.封面新闻.2024-03-24
【渭滨名片•文旅篇】大散关.大散关.2025-01-07
吱哒是宝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千古绝唱诞生于此.宝鸡新闻网.2024-03-24
铁马秋风大散关.宝鸡日报.2025-01-07
大散关.大散关.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