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生于幽州县(今北京城西南),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后周显德年间,先后为永兴军节度使从事,滁州市、陇西郡(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太祖赵匡认为他是个奇才,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干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端拱元年(988),赵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赵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员,直至戳其身。赵光义按赵普建议,对人采取羁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赵普为唐长安城留守、河南郡、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宋太宗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汉隶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赵普为韩王。次年,又诏赵普配太祖庙,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普祖籍幽州蓟县,曾祖父是唐末任三河市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十国时任安阳市(今河南安阳)司马。后唐时期,幽州主将赵德钧连年征战,家国不宁,赵迥不堪战乱,举族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后又迁至洛阳市。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镇阳豪门大户魏氏很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了赵普。后周显德元年(955年)七月,赵普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刘词死后,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赵匡胤攻下滁州市,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朝夕侍奉药饵,赵弘殷于是以宗族的情份来对待他。赵匡胤曾经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华盛顿奇才队。当时捕获盗贼一百多人,律当斩首,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请太祖讯问他们,后来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后,调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领任同州节度使时,征召他为推官;赵匡胤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去世,柴宗训柴宗训即位。是年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
发动陈桥兵变
显德六年(959年),世宗特别自治市去世。次年春,匈奴入侵,宰相范质遣赵匡胤率军北征,兵行至开封市(今河南开封)东北之陈桥驿,将士借故停止进军。饮酒时赵普将赵匡胤灌醉,并将黄袍(天子龙袍)穿在赵匡胤身上。在赵普的百般劝导下,赵匡胤从后周幼主宋恭帝手中接过所谓的“禅位书”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祖即位,论功行赏,继续使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浦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石守信、高怀德等得到晋升要职、赵普辅佐有功,任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平等二李叛乱
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宋太祖从其议,御驾亲征,命赵普和留守京师,赵普请求随军出征。宋太祖笑着说:“你能够胜任战事吗?”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晋城市),李筠自焚死。
时郭威郭威之甥、驻扬州市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赵匡胤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市(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在赵普的辅佐下,一年之内粉碎了李筠、李重进的反叛,从计谋到躬亲,赵普功不可没,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
杯酒释兵权,谋以定国
建隆元年(960年)末,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询问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赵普觉得问题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明白了。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分化兵权。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石守信等发誓永远效忠皇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赵匡胤醉意和着假装有的放矢反问道:假如你的部下为了富贵而起事,那该怎么办?既而又说,人生在世富贵二字,无非金钱、美女、田产、子孙,叫你们应有尽有,以终天年,岂不美哉!大将们在猜想是否被赵匡胤怀疑,赵匡胤从大将们的脸上看出七八成来,便继续说道与他们联姻,结成亲家,消除疑虑,相安无事。这一番话使大将们彻底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独相十年
初次任相
干德二年(964年),宋太祖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以此为由上奏赵匡胤,宋太祖让赵普只管呈递敕令,他来签署。赵普拒绝了宋太祖,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宋太祖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现在皇弟任开封市尹、同平章事,是宰相的职任。宋太祖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当时,赵普兼任监修国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辅助赵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诏谕,位次列在宰相之后,不掌印,不参预上奏议事,朝会时不领班,只是奉令制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内制,赵普任宰相后只有敕,不是原来的典章制度。
先南后北,一统策略
宋太祖常常便装出行经过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时下大雪,赵普以为宋太祖不会出来。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宋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宋太祖约好田虎,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商议攻伐太原市,赵普提出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先攻下太原的话必须单独抵挡西北两面,不如先削平诸国这样太原也逃不掉了,宋太祖正有此意。
公元962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宋军先攻克了湖南省、湖北,又攻占了蜀地,灭南汉、南唐,平定了江南。自此,南方皆定,宋朝开始图谋北汉。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干德五年(967年)春,太祖加封赵普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突然他的母亲去世,赵普需要离职服丧,太祖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赵普随后劝太祖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以权谋私,恩宠渐淡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赵匡胤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开宝三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开宝六年(974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
赵普辅政是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省、甘肃省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权三司使赵玭廉知道了又禀告给宋太祖,宋太祖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有王溥上奏求情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枢密使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赵匡胤听说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
卢多逊任翰林学士,趁着赵匡胤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正好雷有邻敲响登闻鼓,告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贿枉法以及刘伟伪造代理官职文书而得官,王洞曾经收受李可度的贿赂,赵孚除授西川官却称病不到任,都受到赵普的庇护。宋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任命雷有邻为秘书省正字。太宋祖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不久,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平章事。
二次拜相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升任太子少保,继迁太子太保。赵普常被卢多逊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遇到柴禹锡、赵镕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会发生阴谋。赵光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自陈参预知道赵匡胤、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不久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为赵德胜。原先,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宋太宗听从了。到涪陵区事败,卢多逊迁往南方,都是赵普的功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出为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侍中。
三次拜相
雍熙三年(986年)春,赵光义北伐,久未班师,赵普上《谏雍熙北伐》疏力谏收兵息战。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吕蒙正副之,“国朝以来三入相者,唯赵普与蒙正焉。”
赵普一上任立即处死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淳化元年(990年)请求致仕,遂为留守、河南尹、太保、中书令。
寿终正寝
淳化元年(990年),赵普请求致仕,遂为唐长安城留守、河南尹、太保、中书令。吕蒙正以宽简自任,政事多取决于王沔,王与张齐贤同掌枢务,关系很不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皇帝派出使者快速前来安抚慰问,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让他在家中养病。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诏书赐之。又特遣使赐普诏曰:“卿顷属微瑑,恳求致政,朕以居守之重,虑烦耆,维师之命,用表尊贤。伫闻有,与朕相见。今赐羊酒如别录,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以副朕眷遇之意。”
是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赵光义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他也有旧交情,赵普果断能决断大事。宋太宗即位以来,常常待他优厚礼遇,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赵匡胤失去他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赵恒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咸平二年(999年)八月,赵普得以配飨宋太祖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赵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施政举措
中央机构改革方案
宰相无实权
朝廷虽然设有宰相,但不能独立行使宰相之权,由所设之副相、枢密副使、三司计相瓜分其权。宰相只有集众议而研讨之权,实际上成了中央行政会议的召集人。
指挥权归皇帝所有
枢密使领枢密院,掌中枢机密,传达皇帝诏令。为防止枢密使的权力恶性膨胀,将其指挥权收归皇帝所有,宰执有执行权。
分散兵权
禁军或在全国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拨,不用旧有之军,以防熟易生变,可谓“收其精兵”。其中的马军、步军都指挥及殿前都指挥,只有负责训练和护卫的权力,没有调动之权。每发一兵一卒均需经枢密院颁发兵符。
文职代替武职
乾德元年(963年)又用赵普计谋罢免权重的地方节度使,逐渐削剪异姓王数十名,另任弛职。再以文职取代武职,使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能力。
地方无精兵
经常使禁军换防,大约三两年换一次,然后收编厢军中的壮勇者或在荒年招收精壮者充当禁军,使精兵皆归枢密院,地方无精兵。
防止地方起事
诸州所留厢兵虽然不加训练,只充劳役,但其数量可观,稍加训练,合则可以制约禁军。“制其钱粮”主要是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由转运副使负责,把地方上的大部分钱粮输送到中央,地方上所留仅供粮饷和正常运转之用,如此则抽去了起事的经济基础。
实行更戍法
干德二年,朝廷下令规定各州的财政收入除留下作本地领费支出以外,其余的全部上交京师,不许藩镇任意截留地方财政收入。乾德三年(965)在全国各路设置了转运使,掌管各路财赋,节度使所属的官吏不得参与。地方司法由提点刑狱官监临,节镇不得干预。五代十国以来,节度使常常委派亲信为镇将,使他们与县令对抗,实际就是取代县令而自成体系。赵普决定恢复县令的权力,地方一切事务都统一由县管理。这样一来,中央收回了以前节度使统领几州的权力,使各州直属于京师,并由中央委派文臣朝官充任知州。同时又在各州加设了通判官,与知州共同处理政务,起到了互相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为避免州久任一地形成割据势力,又规定了“三年一易”的轮换制度。这样一来,地方的封建割据就很难形成了。
人物评价
清代学者毕沅在《 续资治通鉴》中评价赵普:“ 我认为端明殿学士吕馀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事从霸府,时间很久,看他们的公忠之志,很可倚靠利用。”
赵匡胤认为赵普是个奇才,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评价他“有知晓化解危机的能力,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契合风云的玄幻之感,承受象数谶纬的纯粹精敏。有开国之首的功劳,切实的背负了给君王献策的责任。”“从前在霸府幕僚,实际上是开国元勋。在国家草创之始,首先称赞治理国家的事业。千年起兴王的命运,十年在任宰相治理国家。帷幕伸张谋划,肱股大臣尽力了。”
赵光义赵光义曾称赵普为“建立国家的重臣,是为世人所重的伟才。”待赵普死后,赵光义又伤感道“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朕也有旧交,他果断能决断大事,之前和朕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朕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他,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朕,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朕深感痛惜。”并在为他御制的《赵中令公普神道碑》中称赞赵普“常有启发的心,尽献忠诚信,以对待公家的事。有石奋的周密谨慎,孔光的谨慎命令,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房玄龄、杜如晦的经营。举而兼的,这可谓是全德了。”
北宋宗室赵元僖评价赵普:“我看到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开国老臣,参谋缔造,为人厚实有学识,不妄想求恩以保全爵禄,没有私情人情来博取名望,这真是我朝的良臣。”
赵恒评价赵普:“蕴含辅佐君王雄才,涵养着治国安邦的策略,首先,极力赞成沈机。识冠人伦,才高王佐,拥戴兴运,光起鸿图,虽然姜子牙四攻伐之功,萧何指示的效果,没有过错。辅助两朝,三次拜相。。正直不回,始终没有污点。实际上是千古的伟人,实在是想让他起死回生。”
朱元璋最初读《宋史》时,对赵普总体还是认可的“赵普真的是贤相,使诸将不早日解除兵权,宋代的天下未必不像五代十国一样。史称赵普多猜忌苛刻,唯有一件事,成功实施国家,德泽百姓,难道可以因为嫉妒苛责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认为:“他是宰相,以天下事为己任,沉毅果断,当时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评价赵普:“至于赵普,却又不仅是。以幕僚的英雄,凭借元勋的宠爱,睨将士,突然处于上位,所以没有坚定服从的心。陈桥事变的发生,石守信等人的尸体,而赵普不给;下江南,收集西川,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曹彬、潘美等人叛乱,而赵普不给;那么当时真诚努力的功臣,都看赵普而愤怒的蹂躏自己,赵普本不与共存的态势,而一心想破坏难以自安。所以知道为了使紧靠社稷之臣的人,难道打算安定天下来安定赵姓吗?只有折抑制武臣,如果不能建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顾而已。”“以赵普嫉妒的小聪明,而宋朝奉之为家法,上下遵守,专心于猜忌。”“从赵普献猜疑防范的谋略,立国一百多年,君臣上下,只有以压抑惴惴不安地牢固的根基。”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评价赵普:“赵普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尽力劝赵匡胤抑制武夫,百年积累下来的弊端,一经废除,读史的人很多赞美他。”“宋初功臣,不止赵普一个,但赵普的功劳最大。就在他挂人评议的也最多:陈桥事变,赵普曾负责谋划,为太祖成不忠不义的名声的人,是赵普;朝廷赞美的案件,赵普持议,为太宗成不孝不朋友的名字的人,也是赵普。赵匡胤陈桥事变接受禅让,隐藏关运,决策辅佐的人很多,还可以把天与人归为解,延美案件,太宗还怕别人说的话,赵普便认为太祖已经错误,皇帝不能再错,而大狱便由此构成。试问之前的金匮之盟,谁为署尾?如果兄终弟及是做还是,为什么不劝阻在先,而是忍心背弃盟约在后面。”
南宋文学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认为:“赵普辅助皇帝制定统一的谋略在风雪凌危险中,在酒杯流行之际分解将帅的兵权,真是社稷之臣了。”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保全人才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脑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皇帝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公元967年即赵匡胤的干德五年,当时君臣几人,谈起年号来,赵匡胤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赵普就在一旁列举了开国以来出现了不少好事,然后归功于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谁知旁边站着一位名叫卢多逊的翰林学士,极有学问,平时不大说话,此时却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前蜀用过的年号”,赵匡胤大吃一惊,马上命人去查核。结果真是前蜀的年号,而且是亡国的年号,这一下赵匡胤的羞惭恼怒可想而知。想起赵普身为当朝宰相,却不读书不看报,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可恶之极。赵匡胤越想越生气便大骂赵普说:“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身为宰相的赵普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晚年他经常手不释卷,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每天回到家就取出书来读。人们只看到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到赵普死后,人们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前半部分。从此以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传遍天下了。
道理为大
一次,宋太祖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没有立刻做出回答。就在赵普还没考虑好答案的时候,太祖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比其他物件都大?”他想,当然不可能是某种有形的东西了。那么,应回作父母最大呢,还是皇帝的皇权最大呢?赵普又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世界上道理最大。”太祖当即拍手称赞说:“对,对,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当皇帝的,也要服从道理,你回答得妙极了。
君臣笃情
当初,赵匡胤地位卑微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微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
开宝二年(969年)冬,赵普生病,宋太祖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开宝三年(970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开宝六年(974年),宋太祖又一次造访赵普府第35。正好吴越王钱俶派人送信和礼物,单子上说是“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赵匡胤的车驾到了,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礼物。宋太祖看见,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是海物。宋太祖说:“钱俶送来的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人打开,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很紧张,叩首道歉说:“我还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如果知道,一定会上奏皇上,拒绝掉这些东西。”宋太祖笑着说:“尽管收下,不要过虑。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拟定的呢。”赵普收下金子,赵普在东京汴梁的府宅都是用这些金子修建的。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史话北宋的政治制度.央视网.2023-05-09
大宋王朝赵匡胤 (1995).豆瓣电影.2023-05-09
李后主与赵匡胤.豆瓣电影.2023-05-09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豆瓣电影.2023-05-09
大宋宫词 (2021).豆瓣电影.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