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一职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杨坚在隋朝开国之初(公元581年)设立的官职,品级为正四品上,秩禄300石,隶属尚书省兵部,是兵部尚书统辖的四侍郎之一。

隋文帝即位后,对兵役制度做了重要改革,以加强对军事的控制。同时,也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些改革。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登位不久,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的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兵部等六部,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自隋朝设立,经唐朝完善,一直沿用到清末,兵部侍郎为兵部副长官,官位不断提高,到明清时期为正二品。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陆军尚书、侍郎为陆军大臣、副大臣。至此,兵部侍郎一职不在沿用。

创设背景

杨坚即位后,对兵役制度做了重要改革,以加强对军事的控制。同时,也对行政机构进行了一些改革。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登位不久,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握有军政的绝对大权,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机要的主要有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兵部等六部,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

沿革与消亡

隋朝时期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登位不久,采纳了大臣崔仲方的建议,设立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领吏部、兵部等六部,兵部掌军籍舆马,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

唐至五代十国时期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

宋朝时期

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赵顼(1048年-1085年)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及武士校试武艺和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元朝时期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定制,在中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于各部设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四品。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等官,隶中书省统辖,六部尚书、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

清朝时期

清朝于天聪五年(1631年)设兵部,后成为管理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兵的机关。兵部设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

消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兵部设置陆军部,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陆军尚书、侍郎为陆军大臣、副大臣。至此,兵部侍郎一职不在沿用。

运作与职能

隋唐以后设立兵部,列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长官为兵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部下分司办事。历代相沿不革,清末兵部改为陆军部,兵部侍郎改为陆军副大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