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中原地区古代职官名,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六部”之一兵部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职掌历朝有所不同,大体上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以及兵籍、军械、军令、军制等军队事务。

隋朝开始设立兵部,为“六部”之一,是中央行政部门,以尚书为长官,始有兵部尚书一职,并一直沿续到清末,但职权范围不尽相同。隋唐到元朝时期,兵部尚书职权有所局限。兵部在隋唐时期属于军事行政部门,兵部尚书并不负责战争时候的行军打仗,与国家的重要军事决策也没有关系。主要负责对军队武官的考核任免、军事基础设施的建设、武器装备的储藏供给等方面。唐末五代十国直到元代,兵部尚书的职权被“枢密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元代兵部尚书只负责军事交通事务的设计管理和规划等事务。北宋前期的兵部尚书空有官员的级别待遇,没有实际的权力。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尚书由隶属于中书省到直接对皇帝负责,品秩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兵部尚书的职权得到加强,成为了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需要负责制定军事计划,管理武官的考核任用,组织军队训练,掌管军籍军户,传达皇帝军令和依令调遣全国军队等事务。清朝时期,自军机处设立后,各省的总督巡抚通过军机处直接听从皇帝的指令,六部尚书职权分散,地位降低。

自古而来,军事都是国家实力的关键,古代兵部尚书的官位和作用都不容忽视。兵部尚书之职自设立之初就被历朝沿袭使用,延续了达上千年的时间。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担任过兵部尚书,例如李靖、欧阳修、袁崇焕和珅纪昀李卫等。

由来

西周时期,国家设立管理军政要务的官职“司马”。《周礼》中将大司马的军政之权可概括如下:“战则巡陈,抵事赏罚;掌其士、庶子之政令;师有功则献于社。”从职能上看,明代兵部尚书与西周时司马是为一脉相承。春秋战国沿置。秦汉时置三公,为太尉掌军政。

魏晋曹丕称帝后,在尚书台下设五兵尚书主管军政要务,掌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权力由太尉府转移至尚书台的五兵尚书。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兵尚书一直沿设,只是在其名称及内设机构等方面有所变化。拓跋宏时改为七兵尚书北齐时复称五兵尚书。五兵尚书即为隋唐兵部尚书之渊源。

沿革

隋唐时期

隋朝,"乃有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曹"。隋代设立的兵部尚书掌管征调、舆图等事。唐龙朔二年,改兵部尚书为司戎太常伯,咸亨元年复旧。天宝十一年,改为武部尚书(至德初复旧)。《新唐书·百官志一》介绍:“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唐代兵部尚书基本沿袭隋制,增加了武官选举的职能,使兵部尚书掌握相当的人事权。

宋元时期

北宋前期,兵部未设尚书,仅置判兵部事。赵顼元丰改制后,置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下辖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然,虽复设兵部尚书,但其军权仍大都被枢密院侵夺。元代沿宋旧制,“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之政令,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皂隶之制,悉以任之。”宋元时期的兵部负责武举、宫廷仪仗、地方武装组织的日常管理等。但发兵调遣、军事方略的制定等,“悉归枢密院”,而且“然则武选在吏部,兵权在密院,而兵部之所职掌亦甚微矣”。

明朝

洪武元年(1368)八月,朱元璋六部之制,“中书省奏定六部官制,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先是中书省惟设四部以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上乃命李善长等议建六部,以分理庶务,至是乃定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官” 。洪武五年(1372)六月癸巳,“定六部职掌,岁终考绩以行黜涉……兵部掌天下军卫武选、厩驿、甲仗之政,其属有三:一曰总部,掌军务符验、巡检;二曰职方部,掌城池、邮置、烽堠、四夷归化;三曰驾部,掌卤簿、马政、车辂、驿传、兵器” 。洪武六年(1373)六月辛未,明代政府规定六部及诸司设官之数,“吏部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部,每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通十六人……兵部设总部、驾部并职方三部,每部设官如吏部之数” 。此时的兵部有总部、驾部、职方部三个机构,设官与吏部相同。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进行体制改革,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中书省的行政职权被分移至六部,即“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兵部尚书由隶属于中书省到直接对皇帝负责,品秩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朱元璋详定兵部官制,其下各机构职掌与人员配备进一步细化,并在原来机构的基础上增设库部为子机构,规定:兵部尚书、侍郎各一人,总掌天下武官勋禄、品命之政令,山川险易之图,厩牧甲仗之数,其属有四部焉。曰总部,掌武官勋禄、品命、诰敕及军户版籍、符验盘诘、巡防公隶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职方,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数,关防、路引、火禁之设,四夷归化之类。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驾部,掌车辇及卤簿仪仗、马政驿传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曰库部,掌军戎器械、甲胄矛盾及纸劄药饵之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都吏一人,令史二人,典吏四人,承发典吏一人,架阁兼勾销典吏一人。 洪武二十九年(1396)八月,朱元璋将诸部的下属机构皆改为清吏司。将兵部的各个机构也进行了更名,“更其名者十有三……兵部司马部曰武选,驾部曰车驾,库部曰武库……兵部职方,名皆仍旧。俱改部为清吏司” 。

明代兵部设尚书一人,为兵部之长,其职掌范围既包括奉行皇帝下达到兵部的各项旨意,又负责统领四司。兵部大小诸事涉及较广,皆需兵部尚书兼顾。另外还有一些相关机构,如太仆寺掌马政,“国之大事在戎,戎之大用在马”,其工作的进行也需兵部尚书的监管。同时,兵部尚书为国家正二品官员,除了担任兵部的本职工作外,作为中央高级官员、朝廷大臣,也要参与中央的一些决策,为皇帝献言献策。

清朝

皇太极五年(1631年),皇太极仿明制创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天聪五年七月庚辰,上集诸贝勒大臣议,爰定官制,设立六部……贝勒岳托管兵部事……”。每部由贝勒主事,兵部设主管贝勒一名,承政四人,其中满承政两人、蒙古承政一人、汉承政一人,参政八人,启心郎满一人。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后实行明朝旧制,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兵部改设满、汉尚书各一人。顺治帝五年(1648年)定满、汉尚书各一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自以后为常制。设满、汉尚书各一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在兵部的基础上并练兵处和太仆寺为陆军部,从此清王朝管理全国的军事事务改由陆军部承担,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则不复存在。

清朝参照明制各司其职,尚书作为一部之长,“掌厘治戎政,简核军实,以整邦枢。”清朝时期,自军机处设立后,各省的总督巡抚通过军机处直接听从皇帝的指令,六部尚书职权分散,地位降低。

代表人物

元岩(公元?-593年),字君山,洛阳市人。生活在北周隋朝。北周时任宣武将军;隋时,他被任命为益州总管长史,除处理地方事务外,主要职责是教育和监督杨坚的三子杨秀。杨坚当北周宰相时,起用了元岩,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后又晋爵为平昌郡公。元岩为官清正廉明,不贪不占,深受文武官员赞许。

姚崇(公元 650—721 ),字元之,唐嶲州都督姚懿之子,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天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姚崇历仕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五朝,并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皆兼兵部尚书。玄宗时期,姚崇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开创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是一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经验丰富、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玄宗盛赞其“宏才远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在阅读了《新唐书·姚崇传》之后写下批注,称赞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景泰时官至兵部尚书。他出能驰骋疆场,入能运筹帷幄,为明王朝的生存建立过卓越功能,“是明代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公正廉明的清官。明正统时,河南省近河处,时有冲决。于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不仅免除了水患,而且还方便了过往行人。于谦作河南、山西省巡抚19个春秋,“威惠流行”,连“太行伏盗”也“皆避匿”。

王邦瑞(1495—1561),字惟贤、号凤泉,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人,正德丁丑(1517)进士。历迁广德州知州、 滁州知州、 陕西按察司佥事、 滨州知州等职,官至兵部尚书,巡视九门。 王邦瑞任官每至一处,不忘家国,心系于民,为国家击虏建边,革除兵弊,为百姓减轻徭役,平反冤案。 其长子王正国集其诗文遗稿,并由其婿温如春校刻成《王襄毅公集》二十卷。

张国彦(1525-1598),明代万历朝兵部、刑部尚书。字熙载,号弘轩。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申时行进士。授襄陵知县,后升兵科给事中。再迁山西省参政、陕西省右布政使、江西省左布政使。政绩斐然,于万历九年(1581)升顺天府尹。以后奉召守关有功,迁户部侍郎,不久为都御史,万历十八年(1590)迁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等职。其子张我继、张我绳、张我续均为明代官僚。张我续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傅(正一品)。一门父子俩尚书,在邯郸市历史上绝无仅有。幼年以孝闻名乡里,明嘉靖进士,授任襄陵镇令,升为兵科给谏,转为户科和礼科都给,后任山西左参政,陕西按察,江西右布政。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入京做顺天府尹,借求雨之机,上书陈述京城百姓困苦。调任副都御史,巡察湖北郧阳,顺天府,升为户部侍郎,主管国库和军需物资,再升为右都御史,协理兵部尚书,设置背包军马,使军事消息畅通,晋升为兵部尚书。洮河之变时有功加封太子少保,赐给有飞鱼科图绣的官服,国家一等俸禄。后改任为刑部尚书,到任不久便返故里,八年后病逝。皇帝追封太子太保谥号,派遣高级官员主持治丧。葬于城西王郎村北莲花岗。

贾待问(1533年-1602),字学叔,别号舂容。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中举,隆庆二年(1568 年)中进士,任陕西咸宁县令。隆庆六年,任礼科给事中,后升吏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出任怀庆知府松江区知府。万历六年,升山西省左参政,八年升山西按察使,九年升湖广右按察使,十二年转南京光禄寺卿,旋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十四年晋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省。十五年归家服母丧,十八年任甘肃省巡抚,十九年改抚陕西省,未上任即回籍听调,二十二年为南京右副都御史提督两江总督,二十三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抚陕西。二十九年升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三十年加太子少保。死后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贾待问为官34 年,不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镇守边关,都为明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明正统以后,蒙古诸部南入河套平原,西进青海省,驻屯松山,酿成明代中晚期陕西“海寇”、“松寇”、“套寇”的三大寇边患。明政府修边筑堡,以长城为界,加强守御,双方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万历九年(1582 年)俺答汗死后,继任的顺义王不能约束蒙古鞑靼各部,不少部落循环出没,掠番扰边,河、湟、洮、泯一线,岁无宁日。贾待问任甘肃省巡抚、陕西巡抚时期,也正是蒙古诸部大肆侵扰时期。他曾四次参加与蒙古诸部战役,屡建战功,荣升兵部尚书,与肥乡区张学颜邯郸市张国彦曲周县王一鹗、广平王世扬并称万历朝洺州“五大司马”。

邢玠(1540—1612),字搢伯,一字式如,号昆田,明代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李恒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密云区知县。神宗万历三年(1575),擢浙江省御史,巡按甘肃,后历任河南省按察使佥事、陕西省按察使、大同巡抚等职,于边疆重镇多有建树。万历二十一年(1593),晋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十二年(1594),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川贵军务,主持勘播事宜。万历二十五年(1597),奉旨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视师朝鲜,至次年底彻平倭事,论功进少保兼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指挥佥事。征尘未洗,旋因辽东事紧进驻辽阳市,至万历三十年(1602)始卸任。万历四十年(1612),邢玠青州市去世,享年七十有三。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省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双星村)。乾隆九年(1744)父亲李植为他在江苏富安按例捐例员,官自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历任金匮县主薄、泰州知州、镇江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川盐驿道、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再四川总督、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载,修政令、正法典、饬官风、抑豪强、除墨吏、恤民瘼,治沅湖、夷黄患、茸蓉城……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爱戴。乾隆称其“才思敏练,性本公廉”,“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为“精良综事之才”。故清代学者陈康祺把他与以拔贡官总兵的广顺刘松,以吏员取封侯的松桃杨芳(封果勇侯)并称为“郑天挺奇才,皆不由科目进身”的“黔中三奇男”。

参考资料

明朝的兵部尚书是啥级别?根本不是一品官.今日头条.2023-11-17

..2024-06-01

兵部尚书·枢密使.万方数据.2024-06-01

古代的兵部尚书的职权是什么?为什么大多由文人任职?.人民号.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直言敢谏 恪尽职守——元岩 两代诤臣留美名(洛阳的风流才子).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明代万历朝兵部、刑部尚书张国彦.邯郸文化网.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