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英文名:Hetao Plain),古称朔方郡、河南地、河西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分为宁夏部分的“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东套”又分为“后套”和“前套”)。一般所说的河套平原位于东经106°25'~112°00'和北纬40°10'~41°20'之间,东西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土地总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被誉为“塞外江南、塞上粮仓”。

河套平原是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间的断陷冲积湖积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主要地貌形态包括山麓阶地,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大黑河冲。河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单位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年平均气温5.6~7.4℃,大部地区降水量为150~400毫米。河套平原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降水形成的径流很少,河套平原的主要河流有黄河、大黑河等。河套平原地理环境多样化,有草原、平原、山地、荒漠、湖泊和湿地。土壤以风沙土、灌淤土、盐土、潮土和栗钙土为主,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风蚀沙化区。

河套平原是中国古代内蒙古地区军事要地。北通塞外,南临关中,西邻甘凉,东连幽燕,为古都长安北方藩篱,燕京翼侧屏障。该地区自古以来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自明朝以后形成汉、满、回等民族的混合聚居格局。河套平原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同时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河套灌区始于秦,续垦于汉,中兴于北魏唐,历经兴衰,成于清末,盛于新中国。河套灌区建有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大型平原引水灌区。2019年,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河套平原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景点包括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乌梁素海旅游区等。河套平原地区还分布有中国境内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河套人”遗址。截至2023年2月,“河套人”遗址正在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命名

名称辑录

河套平原及其以北的地方在战国以前被称为“朔方”,即“大北方”或“遥远的北方”;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河套平原被称为“河南”“河南地;十六国春秋至北朝时期,该地又被称作“河曲”“河西”;隋唐时期,该地主要以“河曲”之名著称;直到明清时期,该地才被称为“河套”。

名字由来

河套之名最早见于《明宪宗实录》卷30“成化二年五月辛未”条中提到“河套”地名,卷192“景泰元年(1450年)五月壬戌”条录敕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兵官都督张泰等诏也提到“河套”,因此,“河套”一名早于明景泰元年开始使用。在《明史·地理志》书中记载:“黄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地”。蒙古语中的“套”就是“胳膊肘弯曲的地方”,因此有学者认为“河套”是蒙汉合词。清代《河套图考·序》中说:“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意思是说黄河从青铜峡市流出后,至河曲县附近又折而南流,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曲,像一个套子,因此称为河套。

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后来,河套行政区与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2013年改为巴彦淖尔市。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中国一级行政区,在全国是不能重名的,从而确立了“河套”一词的地区独有性和唯一性。因此,今天的“河套”指的是巴彦淖尔市,是全国唯一的。

位置境域

广义范围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5省(自治区)境内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这一大弯曲北部(即白于山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山脉以南、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以西围合区域)的地区称为河套,河套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三地。河套平原分为宁夏部分的“西套”(青铜峡市石嘴山市之间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市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

一般称河套平原仅包括前套和后套平原。北至阴山南麓,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与蛮汗山丘陵相连。位于东经106°25'~112°00'和北纬40°10'~41°20'之间,东西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土地总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包括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后旗的山前部分,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一小部分,南部少部分涉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

狭义范围

狭义的“河套”主要指的是“河套灌区”,单指“后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上游末端,北与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为界,南为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接,东与包头市郊毗邻。行政区划上大部分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

历史成因

地质运动

在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中,蒙古地块向华北地区方向挤压,由于鄂尔多斯坚硬地块的阻挡褶皱成山,侏罗纪地层逆掩及倒转构成了阴山,同时河套平原断陷为沉降盆地接受沉积。新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河套平原地区表现为垂直运动,阴山山脉再度隆起,山前产生了东西向大断裂,河套盆地相对沉降,山岭被侵蚀、剥蚀,沟谷也在不断地加深,河套盆地堆积了巨厚的第三纪沉积物。

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古冰川更新世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沿老构造线强烈上升,河套盆地继续强烈地下降。后套盆地下陷幅度较大,湖水范围较广,几乎伸到狼山脚下;前套盆地下陷幅度较小,伴随着下陷,盆地北缘翘起。包头市至西山嘴一带,古老高地下陷缓慢,局部仍高出水面形成残丘。

中更新世,淤泥湖相沉积进一步发展。到了上更新世,黄河的河套平原段逐渐形成。湖积层上普遍覆盖着黄河冲积层,山前冲积、洪积物开始堆积,形成冲积洪积扇群,并逐步发展构成山前洪积平原。在山地上升相对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迫使黄河数次改道,随着黄河的迁徙,便有大量的冲积物质遗留下来,逐渐形成黄河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平原与黄河冲积平原在发展过程中二者相连在一起,构成广大的河套平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河套断陷盆地构造应力场转为北东—北东北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盆地两侧的主边界断裂以及断陷盆地内部北东北向主干断裂以右行走滑活动为主,兼有正断活动,导致断陷盆地发生剪切拉分断陷活动。由于沉降幅度不同,产生了阶梯式断裂,造成了数级构造阶地。

风蚀和堆积作用

全新世至现代,河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大,地表植被稀疏,机械风化作用强烈。地貌发育受风的影响,河湖冲积物被风蚀成洼地,流水汇集形成湖沼和湿地;同时,在风力堆积作用下在平原西部和南部形成沙丘。最终,在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河套平原。

地理特征

气候

河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河套平原盛行西风和西北风,冬春多大风天气,风季从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年平均风速2.5~5.0米/秒。

气温

河套平原年均温5.6~7.4℃,西高东低,1月均温零下14~零下11℃,7月均温22~24℃,无霜期130~1505天。其中1月最冷,7月最热,以4~5月和10~11月气温变化最剧烈。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为3~5个月,10℃以上有150~165天。年温差34~37℃,日温差13~15℃。

降水

由于河套平原距海洋较远,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到河套平原后所含水汽不多,因此全年降水天数在34~72天,年降水量较少,大部地区降水量在150~400毫米之间,降雨量东多西少。年蒸发量达2000~2400毫米,蒸发量从东向西逐渐增加。降水在时间分配上雨热同季,日平均气温大于10℃时期,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夏季6~8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68%,以8月份最多,但地区分布相差很大;9~11月降水占年总量的14%~21%,11月降水最少;冬季12月至第二年2月降水稀少,只占年降水总量的1.3%~2.3%;春季3~5月降水在25~60毫米之间,占年总量的13.7%~19.4%。

日照

河套平原日照多、温度较高,拥有了丰富的光热资源。全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西多东少,日照百分率在67%~73%,年总辐射量627千焦耳每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长达135天。

地质

地质构造

河套平原地质构造系一断陷盆地,大体形成于距今约1.3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地质构造形态是北深南浅、西深东浅的不对称倾斜状态。基底埋深,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受地壳断裂带的控制,平原形成两个隆起带和四个拗陷带,自东向西可划分为三湖河槽谷浅拗陷带、西山咀潜伏乌拉山隆起带、乌梁素海拗陷带、陕坝深拗陷带、乌兰布和基底斜坡拗陷带和磴口断块隆起带。

地层特征

河套平原地区的地层属于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中生代以前的地层在山区均以裸露的基岩出现,新生代的松散岩类地层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在大青山西部的哈子盖沟中分布有中下更新统湖积砂砾石层。分布于河套平原西北侧,狼山一带的元古宇渣尔泰群,其地层厚度为9648米,属于区域中深变质岩系,主要由灰黑色、灰绿色及灰紫色砂质灰岩、石英板岩、夕化灰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和板状变质粉砂岩夹石英岩,透闪石大理岩、绢云石墨片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

矿产资源

河套平原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此外,位于“西套”的银川地区矿产资源有煤炭、赤铁矿熔剂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硅石、磷块岩、水泥石灰岩、辉绿岩等。其中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超过461.8亿吨,远景储量1305亿吨,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磷矿已探明储量1354万吨;石灰岩探明储量为3.9亿吨。

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市的煤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2.1亿吨,保有资源储量31.84亿吨;铁资源储量7.06亿吨,保有资源储量6.16亿吨;铜资源储量(金属量)168.92万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07.14万吨;金(伴生金)资源储量(金属量)258.48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197.49吨;天然石墨矿资源储量(矿物量)8683.2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矿物量)8679.47万吨;锌资源储量(金属量)1061.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771.38万吨;铅资源储量(金属量)322.44万吨,保有资源储量(金属量)264.22万吨。

地形地貌

地形特征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整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由东向西分为呼包平原(土默川平原)、三湖河平原、后套平原,主要由黄河及其支流冲积物堆积而成。

地貌特征

河套平原内的主要地貌形态包括山麓阶地,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大黑河冲湖积平原。

山麓阶地

山麓阶地主要分布在阴山山前,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一带的蛮汉山山前。一般可见五级阶地,而以三级阶地延续较远,四、五级阶地断续零星分布。五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为区内最早的剥蚀面。乌拉山山前海拔为1050米左右,大青山山前海拔为1100~1150米之间。在狼山山前的别里盖庙一带,台面宽约500米左右。大青山前美岱召一带,台面宽50米,高出四级阶地台面约30米。四级阶地亦为基座阶地,狼山一带海拔为1040米左右,台面宽约100米,大青山山前海拔1080~1100米。三级阶地属侵蚀堆积过渡型阶地,阶地前缘,台面海拔1060~1070米。二级阶地属堆积型阶地,主要分布于山前各沟口附近。阶地面海拔由狼山向大青山方向为1025~1060米。一级阶地亦属堆积型阶地,分布于狼牙山大青山山前各沟谷的出口处,为零星残存阶地,由近代冲洪积物堆积而成,海拔在1020~1040米。

托克托县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亦可见三级阶地,一级为黄河、大黑河冲积阶地。二级阶地由中下更新统湖积物堆积而成,台面遭水流作用破坏而不完整,相对高出冲积平原30米左右,海拔为1000~1020米。三级为黄土台地,台面可见风积砂丘,阶地上冲沟发育,呈羽状分布的“V”字形沟谷,深达30~40米,高出二级阶地20~30米,海拔1040米左右。

山前冲洪积平原

山前冲洪积平原,呈近东西向之条带状展布于阴山南麓,包括洪积锥和冲洪积扇群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及扇前洼地。洪积锥主要分布在山前大小沟口的出口处。由各大沟口的冲洪积扇相连接而构成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各扇面积大小不等,自西向东较大的有炭窑沟、乌兰不浪沟、昆都仑河、五当沟、美岱沟、万家沟、乌素图沟、哈拉沁沟等十余个大沟冲积成的大扇,面积一般在30平方千米左右,地面坡降为6‰~30‰,海拔在1000~1100米。山前倾斜平原除前缘南与黄河大黑河冲洪积平原衔接外,有较明显的扇前洼地,多出现沼泽湿地、并伴有盐渍化现象。

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

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西部略有起伏,由第四系中下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积、冲湖积物质堆积而成。黄河冲积平原以后套平原、呼包平原西部最宽,三湖河平原最窄,地形由西向东偏东南倾斜,坡度为2‰~5‰,可见黄河一级阶地的河漫滩。平原上除蛛网似的引黄灌溉渠系外,还有废黄河及风积沙丘。大黑河冲湖积平原位于呼包平原东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990~1010米。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以北,黄河南岸,有一东西向长条状分布的冲积平原,由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中下更新统冲积物堆积而成。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坦开阔,略有起伏,常有沙丘覆盖,有一级阶地、河漫滩,多沼泽和盐碱地分布。

水文

河套平原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所以降水形成的径流很少,河套平原的主要河流有黄河、大黑河山洪冲沟。河套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每年引入黄河水50亿-60亿立方米,河套平原湖泊湿地总面积为3.57万公顷。灌渠、湖泊 、山前溪流等地表水分布广泛,受蒸发浓缩作用、浅地表地下水补给等影响,湖泊水盐分含量较高,达到近2000毫克/升,局部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

湖泊与湿地

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湖泊共有100多个,湖泊普遍较浅,面积较小,较大的湖泊主要有乌梁素海哈素海、神肯尔湖以及太庙子海子等,在蓄洪、灌溉、调节局地气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西套”的宁夏(银川)平原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200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沼泽20多个。银川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湿地面积531平方千米,其中湖泊湿地97平方千米、河流湿地217平方千米、沼泽湿地43平方千米、库塘人工湿地174平方千米。河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蓄水量20993万立方米,它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

河流

河套平原位于黄河中游与上游之间,三面环河。其中黄河进入河套平原,河床扩大不少,水流缓慢,沙洲很多。黄河水几乎全部来自上游,区内汇入支流多为小山沟,较大的昆都仑河、大黑河来水尚不够沿途灌溉之用。其中大黑河发源于卓资县以东阴山山地,径流来自降雨,大部为洪水,含沙量较多,每年输沙量2500多万吨。河套平原有山洪冲沟百余条山洪冲沟,流域面积小,一般在500平方千米以下。

地下水

河套平原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在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地下水深度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由于降雨量少,除了北部山前洪积扇的地下水是来自于山区的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外,大部分的地下水是由引黄灌溉水的补给形成,在非灌溉期的8月份,地下水的水位埋深1.5-4.26米,在10月份冬灌期,部分地区水位埋深可上升到0.5米。地下水主要表现为以垂直水交替为主的循环特征。区域性地下水总的流向为自南向北、自西向东,最终汇入东部的乌梁素海。地下水主要受山前断裂带运移的地表水、降水、灌渠与灌溉水以及南部黄河侧渗的补给,通过蒸发蒸腾、抽水排泄。

土壤

河套平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除耕地、林地、草地外,还有大片易发生风蚀和荒漠化的沙地,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风蚀沙化区。

位于阴山山脉南麓至黄河北岸的河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有灌淤土、盐土、风沙土、碱土、潮土和新积土。主要耕作土壤是灌淤土,其表土层为壤质灌淤层,耕作性好,含钾量高,对糖和淀粉的积累有利。位于“西套”宁夏平原的土壤分布种类主要有淡灰钙土、浅色草甸土、灌淤土、盐土、湖土、白壃土、风沙土、堆垫土等8种土壤类型,15个亚类。土壤pH值8.0~8.5,土壤肥力状况中等,有机质含量13.6~17.6克/千克

河套地区以平原为主的地区,由于黄河以及大黑河冲积物沉积的作用,使土壤中黏土矿物较多,石英长石矿物较少,形成绝大多数元素含量富集特征;在黄土区,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等,石英、长石矿物比平原区多,形成绝大多数元素含量呈背景特征;在沙化区,土壤中黏土矿物较少,石英、长石矿物较多,形成绝大多数元素含量贫化特征。黏土矿物主要以伊来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主要的砂质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是长石。

根据河套地区成土母质的分布,粉砂土主要分布在黄河南岸,以风砂土、砂土为主要成土母质;灌淤土、黏土主要分布在后套地区,以黄河冲洪积物为主要成土母质;粉砂质黏土主要分布在大黑河平原区,以潮土土壤为主;黄土区主要分布在粟褐土分布区,以黄土母质为主。河套平原的黄土质地较均匀,土壤颗粒较粗,岩性松散,孔隙度大,结构性差,抗分散力弱,垂直节理发育,在有一定坡度和沟壑发育的山区、丘陵区,遇有暴雨、强风、冻融等气候条件,极易出现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河套地区的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鸟类、鱼类、浮游类以及两栖类动物,其中以鸟类最为繁多,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疣鼻天鹅等,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鸟类大多数是候鸟或旅鸟。河套平原乌梁素海的鸟类有16目45科181种及4亚种。河套灌区的平原上还生存有各种鼠类,如仓鼠耗子等、还有兔子等动物,蛇、刺猬亚科、蜥蜴等分布。

植物

河套平原植被整体以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为主。在其北侧乌拉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分布覆盖率较低的少量森林且多为天然次生林。在大部分平原地带由于长期农业耕垦,几乎没有原生植被保存。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构成草甸植被,低洼处有盐生植被,湖泊周围有水生湿生植物,沙丘或沙地有沙生植物山麓干旱处有旱生的多刺灌木。河套灌区的植被具有荒漠草原的地域性,主要分布于农田渠道旁、盐碱荒地、山麓阶地与河漫滩等地。河套灌区内有植物287种,其中荒漠地区珍贵的沙冬青为中国二级保护植物,是常绿的超旱生灌木物。

国家级湿地公园

临河黄河中国湿地公园

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中国黄河流域上中游,黄河“几”字湾北岸,地处河套平原南麓,总面积46.376平方千米。属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的黄河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是中国中温带候鸟迁徙、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公园内植物包含林地、灌丛、高山草甸、沼泽、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群落类型。动物资源有鸟类14目25科81种,浮游动物3门62种,鱼类4目7科20种,两栖动物1目1科2种。有维管植物1门15科29种,浮游植物6门72种。规划区内鸟类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包括、白尾海雕大鸨遗鸥;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包括斑嘴鹈鹕白琵鹭大天鹅玉带海雕苍鹰雀鹰等。

纳林湖中国湿地公园

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16.4612平方千米。公园水草繁盛,生物种类丰富。共分布有维管植物47科137属231种;脊椎动物15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蓑羽鹤、灰鹤、大天鹅、鸢、红隼纵纹腹小鸮等8种,还有典型的中亚荒漠型鸟类,如毛腿沙鸡三道眉草鹀等。湿地公园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有明显的作用,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

自然灾害

沙尘暴

河套平原地区属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区,分布有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等沙漠和沙地,同时也是影响中国冷空气的西北路径的必经之地,多大风天气,容易造成扬沙天气。

暴雨

1961-2010年期间,河套地区共出现过972次暴雨天气。河套平原地区的暴雨具有暴雨日少、暴雨量大,局地性暴雨多、区域性暴雨少的特点,再加上该地区的地貌绝大多数为丘陵山区、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带的原因,暴雨天气极易引发洪错和河水泛滥。

凌灾

河套平原地区在黄河河道中位置最偏北,温度也最低。所处黄河的河段是黄河最先封冻和最后开河的河段。河套地区流凌封冻比黄河上游段的兰州市提早20余天,解冻开河要晚一个多月。在河套地区封冻之后,上游下泄的河水有很大一部分会冻结在河道内。上游在第二年春天率先解冻,大量冰水由上向下逐段释放下泄,形成了由上向下不断增大的凌峰,迫使河面厚冰开裂,冰块在浅滩或河道弯曲、狭窄处卡住后,拥塞结坝,形成破坏力极大的凌灾。

霜冻

由于河套平原地区春秋两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地势高,气温变化剧烈,形成了霜冻的气象灾害。该地区的终霜冻日结束时间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会使幼苗期的农作物叶片受到冻害。该地区的初霜冻日出现时间多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中旬,此时是秋作物进入灌浆和成熟的时期,抗霜冻能力较弱,霜冻会造成农作物的低产和低质。

人类活动

文明进程

行政沿革

河套是中国古代内蒙古地区军事要地。北通塞外,南临渭河平原,西邻甘凉(今张掖市武威市),东连幽燕(今河北省一带),为古都长安北方藩篱,燕京翼侧屏障。河套地区自古为多民族居住地。战国属赵。秦属九原、北地郡等郡。汉属朔方郡五原县、西河等郡。晋朝为羌胡地。东晋匈奴据此建国,号夏。唐属关内道。北宋大部为西夏的河南地。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后为鞑所据。清属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到了现今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三地。

河套灌区的发展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同时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河套平原的河套灌区始于秦,续垦于汉,中兴北魏唐,历经兴衰,成于清末,盛于新中国。早在秦汉时代的河套地区就有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公元前2世纪刘彻时继续引黄河水灌溉,规模很小。唐贞元间(公元785~804年),在今之五原县东土城和西小召一带,曾“凿咸应,永清二渠,灌田数百顷”。清道光10年(1830年)民办开挖缠金渠,这就是河套灌区最早开挖的永济干渠的前身。到了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民办开挖的永济(缠金)、刚济(刚目)、丰济(中和)、沙河(永和)、义和(王同春渠)、通济(短辫子河渠)、长济(长胜)、塔布河等八大干渠相继浚通,引黄灌溉面积约6.66万公顷。中华民国时代在后套灌区之东建三湖河灌区,在前套建民生灌区,由于没有经过全面规划,渠系紊乱,无坝自流,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干渠合并为10大干渠,1954年又将10大干渠合并为解放闸、永济渠、丰复渠、义长渠4大引水系统。从1961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开始,实现了有坝引水。

民族和语言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从汉朝到两宋,这里曾先后被匈奴、鲜卑、突厥、辽朝党项族、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所据,元朝时期蒙古族在这里畜牧,自明朝以后这里形成汉、满、回等民族的混合聚居的格局。区域内现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壮、藏、苗、维吾尔族、锡伯、彝、土家等民族。河套地区历史上有3次“走西口”的浪潮。第一次: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咸丰期间,很多山西省陕西省的人民在河套地区获得了租地权。第二次:从清朝末期光绪年间到中华民国23年,清政府的“贻谷放垦”和中华民国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激起了“口内”人到河套地区移民的浪潮。第三次: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内处于困难时期和建设包钢集团的需求,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的灾民纷纷来到河套地区谋生。在走西口移民浪潮造就了河套地区的移民文化,如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是从蒙古族汉族人民传唱的歌曲基础上结合山西河曲的传统艺术发展而成。方言方面,民国以来河套地区的语言是以陕西话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则又出现了吸收冀鲁豫方言的临河话和杭后话。

水利工程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坐落在黄河干流的上中游,矗立在黄河的“几”字弯处,是河套灌区的首部,总面积129.31平方千米,是中国治理黄河水害、梯级开发、早期实施的大型工程之一。于1961年基本建成,开闸放水。是黄河干流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兼有防洪防凌、城市及工业用水、水力发电、交通旅游、生态补水等综合功能。枢纽工程年平均引水量48亿立方米左右,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约30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余万亩。

灌溉水利工程

河套灌区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从黄河引水进入总干渠,由总干渠自西向东通过13条干渠、48条分干渠、339条支渠和85522条斗、农毛渠将水输送到田间,再通过17322条斗、农毛沟及346条支沟、64条分干沟、12条干沟汇入总排干沟和乌梁素海,最后退入黄河,形成一个完整而庞大的灌排体系。河套灌区现有的7级灌排渠(沟)道共计10.36万条、6.5万千米,各类建筑物18.35万座。这些阡陌纵横、密如蛛网的渠沟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1.5圈。

社会经济

河套平原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潜力大。河套平原耕地面积40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水利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套灌区建有以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引水总干渠)为主体的完整的引黄灌溉系统和以总排干沟及红圪卜扬水站为骨干的排水系统。在河套灌区,农业朝绿色、高端、优质的方向发展,注册了“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了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主要农产品包括河套番茄、河套西瓜、河套枸杞、河套蜜瓜、巴彦淖尔市小麦、乌拉特羊肉和河套黄河鲤鱼等,此外西套地区还有宁夏大米、沙坡头苹果、涝河桥牛肉、朝那乌鸡等。该地区工业有钢铁、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毛纺、皮革、化纤、食品、造纸、制药等,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

交通设施

位于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市地处京津为龙头的呼(市)—包(头)—银(川)—兰(州)经济带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交通便利。目前有包兰铁路北京-拉萨高速公路、110国道和天吉泰机场等。在国家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该地是华北地区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该市公路总里程23120千米。高速公路386千米,一级公路446千米,二级公路1041千米。公路密度35.9千米/百平方千米。铁路总里程786.8千米,包括包兰线232千米,临哈线157.9千米,乌锡线8千米,西金线58.2千米,甘泉线299.4千米。天吉泰机场距市区33千米,飞行区等级为4C,建有3个停机位,2座登机桥,航站楼面积7076平方米,跑道长2600米,站坪面积18900平方米,设计机场吞吐量2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10吨。

科考研究

“河套人”遗址

位于河套平原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畔的“河套人”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河套人遗址在世界史学及地质学、古环境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地位,迄今已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化石380多种,哺乳纲化石和鸟类化石种类多达45种。1922到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中,发现并发掘了河套人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地发现旧石器,在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之后建成萨拉乌苏湿地公园和萨拉乌苏遗址公园。2022年又将两座公园合并,成立萨拉乌苏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和河套文化研究院。截至2023年2月,“河套人”遗址正在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套平原地区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矿山开采,加上污水大量排放,出现沙漠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水环境质量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河套平原乌梁素海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五类,湖区面积大幅缩减。

河套平原以细粒相为主的冲积湖积含水层系统使得径流条件差,加之地形平缓,水力坡度小,地下水径流极其缓慢。地下水总流向自西向东,但是大部分的浅层地下水依靠数条自南而北的排水干渠汇入北部的总排干渠,然后又从总排干渠流入东部的乌梁素海,由于乌梁素海的作用,东部地区往往又受到乌梁素海回水的补给,使地下水的水位不断抬升,产生了大量的土壤盐渍化。河套平原内盐碱地广泛分布,其中盐碱化耕地面积达32.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影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环境保护

1981年,河套灌区打通了总排干沟,经乌梁素海至黄河的出口起,后套灌区打通了排水出口后才进入灌排逐渐配套的新阶段,随着配套建设的不断进展,土壤盐碱化已有所抑制,粮食单产也不断提高。巴彦淖尔市还采取多项措施,围绕流域内沙漠、矿山、林草、农田、湿地、湖水等生态要素开展治理。2018年起,当地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包含沙漠治理、林草修复、矿山地质、堤路修筑、农田面源和城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等5种业态治理,沙漠治理面积居全国同类工程之首,治理面积约1.47万平方千米。在乌梁素海周边,巴彦淖尔市以“六大”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原奖补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来修复乌拉山乌拉特草原的生态,扩大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截至2023年2月,巴彦淖尔市共建立湿地类型保护地8处,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补助等措施,使境内主要湿地资源得到保护。同时,不断完善保护监测设施设备,开展联合执法、河湖长巡护,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为珍稀鸟类等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备受关注的乌梁素海湖区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转变为V类,局部时段和区域为IV类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现“明珠”风采。

风景名胜

河套平原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沙漠、草原、河流、湖泊、温泉、古迹、民俗、城市风貌、现代工业景观等旅游资源。主要景点包括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乌梁素海旅游区等。

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距乌拉特前旗政府所在地西山嘴镇13千米,交通、通讯十分便利。水面面积293平方千米,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素有“塞外明珠”“塞上都江堰”的美誉,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乌梁素海的湖区有各种鸟类180多种,景区还有鸟展馆、画舫船、摩托艇等旅游项目。

乌梁素海湿地地处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的交叉点,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鸟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2011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

阿贵庙

阿贵庙又名宗乘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哈腾苏木境内阴山山脉西端二狼山山脉中,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1000余亩,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庙宇,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红教”庙宇之一。藏名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贵”,阿贵即山洞,因此处奇洞攀岩,因此得名阿贵庙,尊莲花生为祖师。阿贵庙在藏传佛教地区有极高的声誉和众多信徒,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12个重点寺庙之一。

寺庙结构紧凑,属典型的藏式建筑。按山形布局的古刹群内,正中是九九八十一间的“大雄宝殿”,主供释迦牟尼。每逢农历七月初十、九月二十五,庙会盛开之日。

鸡鹿塞

鸡鹿塞位于磴口县,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鹿塞呈正方形,边长68.5米,下基宽4.5米,现在上基宽2.5米,残墙高约7—8米,占地4692.25平方米,由天然的花岗岩、砂、石块夹砌而成,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门向南,是中国最早的瓮城之一,易守难攻,鸡鹿塞的左边有9座大体完好的烽火台。

鸡鹿塞这个地方在秦朝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据《史记》记载,刘彻时期(公元前127年)派汉将孙剑率35000人来到朔方郡开始修建城池,之后,又调来周边的汉人在这里屯垦戍边,使这里成为汉朝时候北方最大的垦殖区。曾经是匈奴南下的重要军事要塞的鸡鹿塞,在那时成为了汉匈之间政治、经济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

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

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东南2千米处,依托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而建。枢纽工程始建于1959年,竣工于1961年,是亚洲最大的、黄河上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是“万里黄河第一闸”,同时兼有交通、发电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枢纽工程的建成,成就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经典。该景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该景区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21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网红打卡地”。2023年1月,入选中国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

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

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位于临河区,总面积35.2平方千米,是全市最大的开放性湿地旅游区、国家级龙舟赛赛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自治区重点创建的15个品牌景区之一。

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以生态保护、文化传播、休闲游览、自然野趣为主要内容,共分为蒙元文化展示区、都市文化休闲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农耕文明观赏区、生态渔业体验区、生态休闲娱乐区、水上活动娱乐区等7个功能区,分布了蒙古大营、观景平台、音乐广场、黄河广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采摘园、民俗村、黄河渔村、塞上明珠、城市记忆等诸多休闲娱乐场所。

相关文化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20年代初发现于河套南部内蒙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沿岸一带。前后共发现“河套人”化石23 块,以及大量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文化年代距今约3~5 万年。河套文化,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之一。最早和宁夏银川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文化统称河套文化,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后将“河套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为“萨拉乌苏文化”,或称“大沟湾文化”。另一个单独命名为“水洞沟文化”,也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自身漫长的生成发育以及复杂的嬗变传承过程。“河套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文化景观而言的。根据河套文化的成因、演进和扩散形态,河套文化形成了自己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即文化人类学所指的“文化丛”。它是某种特定文化体系的社会群体聚居后形成的一个文化区。“河套文化”是按照文化特质划分的“形式文化区”,有自己的独立文化体系。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

典故

昭君出塞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挛鞮稽侯狦曾三上长安,与汉朝修好。第一次于公元前52年,此去长安的主要原因是与其兄长争位,谋求汉朝支持;第二次于公元前43年刘奭派兵6万拒守关内,以示支持;第三次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赴长安,汉元帝将王昭君以公主身份赐予单于为妻,同年相伴出塞途经鸡鹿塞。并在河套平原的鸡鹿塞居住了2年之久。

黄河梅鱼

据说康熙帝亲征葛尔丹大获全胜,在回师途中乘船顺流而下,来到三盛公地区,在此停留休息,当时磴口县阿拉善盟王爷的属地,阿拉善王爷就设全鱼宴款待。席间,康熙帝对黄河鱼的鲜美赞不绝口。回京后康熙帝念念不忘三盛公的黄河鱼,遂命阿拉善王爷每年的春秋两季进京上供,并亲赐三盛公的鱼为“黄河贡鱼”。

阿贵神泉

在磴口县境内的狼山山脉之中,有矿泉水数处,日流量上千吨,最负盛名的要数格尔敖包沟矿泉水,日流量达110吨。这眼清泉富含人体所必需的钾、钠、钙、镁、铁、锰、等12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中国属于上品,被当地人称为“神泉水”。这处神泉水与洪羊洞同在一座山上,洪羊洞在山脊之西,神泉水在山脊之东。相传,阿贵庙所尊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离开此地前,信徒们求他给留下治病的奇方妙药,于是莲花生就赐给人们洪羊洞的玉光土和格尔敖包的泉水,可医治百病,并派金童玉女昼夜守护泉水,免遭污染。但由于金童玉女凡心太重,不守神规,遂被莲花生作法变成两块石头,常年守护在了神泉水边。

宗教信仰

阿贵庙属“红教”,即宁玛教派,尊莲花生为师祖,公元774年莲花生就在此开始了传教活动。莲花生在阿贵庙传教时收洛本赞达日为徒弟,将密教传授给他,并要他传递下去。洛本赞达日接受了这个旨意,回到阿贵庙后成为了第一个传徒接待的师傅。清康熙36年,闰三月初十,康熙亲征葛尔丹返回途中,由宁夏横城经磴口,在阿贵庙稍作休息,提笔赐阿贵庙为“宗乘寺”,后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制作成匾,该庙鼎盛时期有僧众400余人,辖有儿驼庙、沟心庙、麻尼图庙、苏木日格庙等。

艺术作品

诗文

北朝乐府诗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河套平原中的前套平原农牧交错的景象。

影视作品

河套文化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大型岩刻情景史诗舞台剧《阴山·古歌》,电影《片警宝音》《蓝学校》、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电视专题片《千古河套》、大型纪录片《河套长烟》、电视纪录片《大河套》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卫视相继推出,歌曲《鸿雁》《夸河套》《家乡的小河》。

阴山岩画

河套地区的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共历经了十个阶段,展现的内容多元化,包括记录人物骑马打猎、放牧耕作、欢歌跳舞等行为活动;记录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静物图案;以及记录太阳、月亮、星辰等符号。2006年,阴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阴山岩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人物

河套平原经历过不断的战争和风雨的变迁,涌现出较多人物。战国时期,有“变俗胡服,习骑射”的赵武灵王秦国时期,有击退匈奴、收复江山的大将蒙恬;西汉时,有在此抗击匈奴的大将卫青霍去病;此后还有在此开疆拓土的耶律阿保机

参考资料

..2023-07-14

..2023-07-14

河套平原的形成.巴彦淖尔市官网.2023-07-14

..2023-07-15

天赋河套 母亲河的华丽馈赠——从地理角度解析“河套”.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07-14

..2023-07-16

..2023-07-16

河套名称的由来.巴彦淖尔市官网.2023-07-14

【夸河套】河套,你是历史长河中被久远传唱的歌.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2024-05-13

走进河套.政协巴彦淖尔市委员会.2023-07-15

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 磴口县文体旅游.2023-07-15

河套平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7-14

河套平原地貌景观.《内蒙古区情网》.2023-07-15

河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交融集聚的光辉典范.内蒙古日报.2023-07-14

..2023-07-16

内蒙古河套灌区从始创孕育到蜕变形成的发展过程.中国河套灌区.2023-07-17

通讯:探访亚洲最大的一首制大型平原引水灌区.中国新闻网.2023-07-14

..2023-07-16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向国内外游客推出36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中国经济网.2023-07-16

“河套人”遗址积极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央广网.2023-07-15

黄河河套在哪里?.榆林日报.2023-07-14

..2023-07-21

..2023-07-21

..2023-07-15

解码河套面粉“一尝倾心”的魔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2023-07-15

天赋河套 | 巴彦淖尔, 有段史话是“天人共创河套川”.巴彦淖尔日报.2023-07-15

自然地理.《银川年鉴(2022)》.2023-07-15

宁夏.中国地情网.2023-07-25

宁夏资源优势.宁夏政府网.2023-07-25

矿产资源.中共巴彦淖尔市政府官网.2023-07-21

..2023-07-16

河套富地 塞外明珠——巴彦淖尔市.榆林日报.2023-07-15

..2023-07-15

河套番茄.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2023-07-21

产地环境.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2023-07-21

..2023-07-21

..2023-07-21

..2023-07-16

巴彦淖尔市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简介.巴彦淖尔市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2023-07-14

走进巴彦淖尔——内蒙古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篇.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2023-07-16

我国最大灌区之——河套灌区.内蒙古区情网《内蒙古自治区志•水利志》.2023-07-14

三盛公水利枢纽:守护“塞外粮仓” 弘扬水利文化.新华网.2023-07-17

悠悠长渠 千年基业‒‒记发展中的河套灌区灌溉工程.黄河网.2023-07-21

巴彦淖尔——一部恢宏浩大的地理史诗.巴彦淖尔日报.2023-07-15

巴彦淖尔市特色农产品.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2023-07-21

宁夏特色农产品.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2023-07-21

交通运输.中共巴彦淖尔市政府官网.2023-07-2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聚焦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部.2023-07-16

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模式观察.经济参考报.2023-07-15

..2023-07-16

湿地“明珠”的风采.内蒙古日报.2023-07-16

“努力让水更清、景更美” ——探访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生态综合治理.人民网.2023-07-14

【旅游攻略】2023年内蒙古网红打卡地春季榜单公布 乌梁素海生态旅游景区上榜.乌拉特前旗文体旅游广电局.2024-05-13

自驾游攻略!鄂尔多斯→乌梁素海.鄂尔多斯文化旅游.2023-07-21

..2023-07-16

我国著名“红教”圣地阿贵庙旅游潜力初现.新华社.2023-07-15

我国西北最大的红教庙宇——阿贵庙.磴口县文体旅游.2023-07-15

探秘|昭君出塞途经地——鸡鹿塞.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2023-07-15

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入选“内蒙古网红打卡地”奖牌颁发仪式举行.内蒙古融媒网.2023-07-14

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入选全国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2023-07-14

中国黄河50景新鲜出炉,宝鸡人假期走一遍!.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众号.2023-07-15

【图说内蒙古】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 尽享黄河风光田园色彩.凤凰网旅游.2023-07-15

河套文化.河套文化文献库.2023-07-21

..2023-07-21

..2023-07-21

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2023-07-21

“河套文化”的演变及其概念和内涵.光明日报.2023-07-21

“红教古刹”阿贵庙.磴口县人民政府.2023-07-15

河套,套住了啥?. 中国国家地理BOOK.2023-07-15

河套文化.巴彦淖尔市官网.2023-07-15

阴山岩画: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7-14